四陰煎

四陰煎是傳統的中藥方劑,來源於《景岳全書》卷五十二。主要用於陰虛勞損,相火熾盛,津枯煩渴,咳嗽,吐衄,多熱。

正文

四陰煎

來源

《景岳全書》卷五十二。

組成

生地6~9克 麥冬6克 白芍藥6克 百合6克 沙參6克 生甘草3克 茯苓4.5克

用法

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時服。

功用

滋陰生津,保肺清金。

主治

陰虛勞損,相火熾盛,津枯煩渴,咳嗽,吐衄,多熱。

加減

如夜熱盜汗,加地骨皮3~6克;如痰多氣盛,加貝母6~9克,阿膠3~6克,天花粉亦可;如金水不能相滋,乾燥喘嗽者,加熟地9~15克;如多汗不眠,神魂不寧,加棗仁6克;如多汗兼渴,加北五味14粒;如熱盛者,加黃柏3~6克(鹽水炒用),或玄參亦可,但分上下用之;如血燥經遲,枯澀不至者,加牛膝6克;如血熱吐衄,加茜根6克;如多火便燥,或肺乾咳咯者,加天門冬6克,或加童便;如火載血上者,去甘草加梔子3~6克。

中藥方劑之四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