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恭陵

唐恭陵

唐恭陵,位於中國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東北2.5公里的滹沱嶺上,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李弘[唐義宗]的陵墓。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武則天[中國武周時期女皇帝]從宸妃進升為皇后,次年李弘被立為太子,曾一度監國,原太子李忠被改封為梁王。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太子弘從幸合壁宮,薨,時年二十四歲,同年八月葬於恭陵。唐高宗將其追謚孝敬皇帝,開創了太子死後追謚為皇帝的先例,以皇帝[君主制國家最高統治者稱號]的規格安葬,並親撰《孝敬皇帝睿德紀》立於陵側。恭陵神道兩側石刻作工細膩,雕造精美,形象生動,時代可能早於乾陵,是河南洛陽僅存的一組盛唐陵墓石刻。是考察唐陵規制的重要依據,也是世界研究我國古代石刻藝術的寶貴資料。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唐恭陵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唐恭陵唐恭陵

恭陵位於洛陽偃師市緱氏鎮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巔。南依嵩山,北臨洛河,東南群山環抱,西北崗巒疊起,山川如畫,景色宜人。該陵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李弘的陵墓,俗稱“太子冢”。冢為復斗形,長163米,寬147米,高50米。整個陵墓布局極為嚴整。陵側有唐高宗親自撰書的《孝敬皇帝睿德記》石碑一通,高6.1,寬1.95,厚約0.4,文33行,每行82~89字。陵園東北角50米處,有一方錐形土冢,是哀皇后陵墓,俗稱“娘娘冢”,底邊長寬各40~50米,殘高13米。陵墓周圍有12個小土丘系當年的門闕和角樓,遺址原有神牆圍護,四面神牆的中部各置神門,以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唐恭陵唐恭陵

南神門寬30米,門闕外10米有立獅一對、石人三對,飛馬、華表各一對,其餘三神門外分別為一對座獅。恭陵石刻,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雕刻精美,形象生動,達到了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境界。堪稱中原唐代陵墓石雕之冠。唐高宗撰寫的《孝敬皇帝睿德記》碑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

恭陵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唐代陵墓群中保存最好的一座,也是中原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唐代帝陵。

猝死之謎

李弘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之長子。公元675年,李弘隨高宗、武則天游幸東都時暴卒,年僅24歲,後被高宗追謚為“孝敬皇帝”,葬於恭陵。有人說李弘是被武則天毒殺的,也有人說他是因病去世的。李弘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李弘於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生於唐長安城感業寺,也有人認為是武則天二度入宮後懷孕生下的。李弘的名字大有來歷。隋末唐初,在道教民眾中有“老君當治”、“李弘當出”的讖語,說太上老君將轉世為人主,化名李弘來拯救眾生。武則天把頭胎兒子取名為李弘,無疑對這個孩子寄託甚厚。

唐恭陵唐恭陵

永徽六年(655年)十一月,經過兵不血刃的宮廷鬥爭,武則天終於被立為皇后。接下來要處理的問題是立太子。皇后之子乃為嫡子,按照禮法中“有嫡立嫡,無嫡才可立長”的原則,年僅4歲的李弘被冊封為太子。

李弘自小仁孝謙謹,聰明好學,處事果斷。李弘曾經向當時的名儒郭瑜學習儒經。有一次,在讀到《春秋左氏傳》中的楚世子商臣弒君的故事時,李弘不禁掩書嘆曰:“這種事做臣子的都不忍聽聞,而儒經是聖人拿來訓示後人的,為什麼要記載這種事?”郭瑜答:“孔子作春秋是為了褒貶善惡,用以勸世或告誡,因此記下商臣的惡行,讓後人都知道有這樣的事。”李弘說:“不是說這種事不能流傳,而是我不忍知道,讓我改讀別的書吧。”郭瑜說:“殿下資質敏睿,既然不忍聞聽這些凶事,臣聽說要安定上位、治理人民,莫過於精通於禮。不懂禮則無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之位,所以先王重視此道。孔子也說:不學禮,無以立。那么請殿下就改讀禮記吧。”李弘接受了這個提議,開始刻苦攻讀《禮記》。

高宗和武則天在李弘少小時即讓他參與朝政,他曾多次受命監國。由於李弘為人忠厚,處事謙虛忍讓,而且頗具政治才幹,高宗和大臣對他都很滿意。從顯慶元年(公元656年)起,高宗的頭痛病日益加重,這給武則天提供了參與政務的更大空間。據史書載,高宗非常信任武則天的政治判斷力,大小事情都交武則天處理。

有現代學者研究認為,李弘死於肺結核。《舊唐書》持的是“病死說”,理由也很充分:高宗李治為太子之死撰寫了悼念文字,其中說太子“自琰圭在手,沉瘵嬰身”,意思是李弘剛當太子就得了肺癆(即肺結核),身體一直很差。高宗想等太子身體稍好時傳位於他,不料太子一聽,心理壓力陡然增大,竟病情加重而死。

陪葬情況

洛陽唐恭陵洛陽唐恭陵

新唐書》記載:“之一:蕭妃女義陽、宣城公主幽掖庭,幾四十不嫁,太子弘言於帝,後怒,鴆殺弘;之二:四月辛巳,天后殺周王顯妃趙氏……巳亥天后殺皇太子,五月戊申,追號皇太子為孝敬皇帝……八月庚寅,葬孝敬皇帝於恭陵。”李弘雖死於非命,喪事卻極其隆重,“制度盡用天子禮”,唯有厚葬不足以減輕高宗的悲痛、武則天的愧疚。民間傳說,由於殉葬的珠寶太多太好,唯恐被盜,所以,派軍隊將士從洛河取沙堆成一座山嶺(當時陵墓要比現 在高許多),表面再用泥封固,若有盜墓者必被流沙活埋。所以,從考古意義上說,恭陵和乾陵一樣,至今完好無損。倒是太子妃墓於1998年2月被盜,所幸此案已破,追回的精美文物尤其是一批藍釉陶器極為珍貴罕見。

文物盜竊

河南是文物之鄉,地上地下文物古蹟眾多,素有天然博物館之稱。這一切都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本應屬於國家,可是這些非常有價值的文物古蹟卻引起了某些不法之徒的私慾,他們只圖個人私利,不惜出賣國家和人民的利益。1998年,河南偃師公安局勝利破獲一起特大文物盜竊案--唐恭陵文物盜竊案,並查處了一個盜竊、買賣文物一條龍的罪犯團伙。唐恭陵,武則天長子弘的陵地,此次失竊的是弘的一個妃子的墓地。98年春節前後,當地的一個農民發現墓地被炸開,古墓失竊。偃師公安局迅速組織偵破,發現這是一個早有預謀的專業盜竊團伙乾的。此後,20多天案件便大獲全勝,並挖出了在深圳、澳門的文物盜竊團成員。本片將跟蹤案件的發生經過,以紀實的手法報導偃師公安局在破獲這起案件中所付出辛苦和努力,表現了人民警察為保衛人民的安全、國家的財產不受侵犯與犯罪分子英勇鬥爭的大無畏精神。

恭陵石雕

孝敬皇帝睿德記》石碑一通,高6.1,寬1.95,厚約0.4,文33行,每行82~89字,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恭陵石雕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雕刻精美,造型生動,達到了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境界。翁仲均立於仰復蓮座之上,彌足珍貴,堪稱中原唐代陵墓石雕之冠,為唐石刻藝術瑰寶。恭陵是中原地區保存較好的帝陵,是研究唐代陵寢制度、墓儀規制、喪葬習俗的珍貴資料。

出土文物

藍釉雙耳壺

清新的純藍釉瓷器唐三彩是一種彩釉陶器,黃綠藍三色,自然調渲流淌,互相浸潤,色彩斑斕,晶瑩剔透,使人觀之賞心悅目。但除三彩器外,僅施黃、綠、白、藍、紅、淡青和黑等單色釉者,也清新自然,頗具特色。七十年代在鞏義市發現的唐三彩窯址中,就出土少量的單色釉陶器,這種純藍釉陶器在唐代較為少見,恭陵出土的這件純藍釉雙耳壺可能就是鞏義三彩窯之單色釉產品。

唐代流行的雙龍耳壺 雙龍耳壺是時代特徵較為明顯的一種器物,主要流行於唐代,其前身可能是源自三國以來一直流行的雞首壺。此類雙龍耳壺發現不多,主要集中在西安和洛陽兩個唐王朝時期最為繁盛的京畿之地。

藍釉不勻,有露胎現象 此壺1998年出土於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鄉唐代恭陵哀皇后墓中。盤口,細長頸,溜肩,肩部有兩個細長彎曲狀龍柄,龍嘴銜盤口,鼓腹,下腹急收,小平底。藍釉,不勻,有露胎現象。

中國古代陵墓(一)

古代陵墓是考古學家非常關注的地方,人們都是通過他不斷的發現歷史,認識人類每個社會的發展,現在發現的陵墓有很多有都已經成為旅遊景點或者人們朝拜的地方下面我們一起去觀賞一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