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陵[漢]

敬陵[漢]

漢章帝敬陵,在河南省洛陽市西北的邙山上,俗稱“二漢冢”。章帝在位期間注重民事,平徭減賦。並且詔郡國舉行明經,使儒學日盛。敬陵是章帝和章德皇后的合葬墓。陵冢高大宏偉。今天陵冢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剝蝕,仍然不減當年風采。陵前有清人龔松林所立的"漢章帝敬陵"石碑一通。陵冢周圍沒有發現磚瓦遺物。說明當時可能沒有寢廟建築,與史料記載相符。

簡介

敬陵敬陵

位於洛陽城東北20公里處孟津縣漢魏故城西北邙山上。由北向南,一字排開,高大巍峨,雄偉壯觀。分別稱作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清代龔崧林分別定為漢明帝(劉莊)顯節陵、漢章帝敬陵、漢和帝(劉肇)慎陵。陵前石碑為清代乾隆時龔崧林所立。顯節陵高約25米,底部周長377米。陵南不遠處象莊村南,留存有高大的石象一尊,雕工古樸,形象雄渾,為東漢石雕藝術佳作,可能原來即為東漢皇陵神道兩側所置之石獸作品。

漢章帝敬陵,在河南省洛陽市西北的邙山上,俗稱“二漢冢”。章帝在位期間注重民事,平徭減賦。並且詔郡國舉行明經,使儒學日盛。

敬陵是章帝和章德皇后的合葬墓。陵冢高大宏偉。今天陵冢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剝蝕,仍然不減當年風采。陵前有清人龔松林所立的"漢章帝敬陵"石碑一通。陵冢周圍沒有發現磚瓦遺物。說明當時可能沒有寢廟建築,與史料記載相符。

關於章帝

生於武帝中元二年丁巳(公元57年)二月丁已日,嗣繼皇帝位,劉炟為人仁厚寬容,好儒學,即位後,勵精圖

敬陵[漢]漢章帝
治,重視農業生產,提出“王者八政,以食為本”,並親耕農田以示鼓勵,平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鼓勵墾荒,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刪簡殘酷刑律五十餘條,實行“仁政”、“寬政”。將儒學系統化、神學化,章帝尤其善草書,後世流傳的“章草”,據說就是由於章帝愛好而形成的一種書體歷史上將明帝和章帝的盛世。合稱為“明章之治”。

章帝末年犯了一個最大的也是致命的錯誤,就是對外戚過於寬容,他一改光武帝和明帝嚴格禁止外戚宦官參預朝政的政策,寵愛皇后竇氏,重用外戚,又優待宦官,使外戚和宦官這兩股腐朽勢力從此登上東漢王朝的政治舞台,引起了宮廷內部的鬥爭,東漢王朝的開明政治從此結束,轉而進入腐敗和黑暗,漢家天下也從此由盛世走向衰退。章帝於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正月壬辰日去世,在位十四年,壽三十二歲,葬於敬陵,敬陵,後漢章帝陵,在河南洛陽縣東南七十八里。廟號肅宗,尊謚孝章皇帝。生八子:1劉伉、2劉全、3劉慶、4劉肇、5劉壽、6劉開、7劉淑、8劉萬歲

歷史功績

章帝重視農業生產,提出"王者八政,以食為本",並親耕農田以示鼓勵;又平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鼓勵墾荒,

敬陵[漢]章體
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內政方面,他一改東漢前期"苛切"政治,刪簡殘酷刑律50餘條,實行"仁政"、"寬政"。

在思想文化方面,漢章帝於公元79年在白虎觀召集諸儒討論《五經》異同,並親臨主持,歷時旬月,又令班固將討論結果記錄整理,編成《白虎通義》一書,將儒學推向系統化神學化,對此後中國歷代王朝的政治法律制度、思想意識、倫理道德,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章帝不但精通經學,又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書法家。他尤其善草書,後世流行的“章草”,據說就是由於漢章帝的愛好而形成的一種書體。

章帝時期,東漢的社會經濟思想文化,都在光武和明帝盛世的基礎上有更大的發展,東漢王朝的發展至此達到頂峰階段,歷史上將明帝和章帝時期全稱“明章之治”。

今日敬陵

現在的陵冢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剝蝕,仍然不減當年風采

陵前有清人龔松林所立的“漢章帝敬陵”石碑一通。陵冢周圍沒有發現磚瓦遺物,說明當時可能沒有寢廟建築,與史料記載相符。

陪葬皇后

竇氏(?—97年),漢章帝皇后。曾祖竇融,官大司徒;父竇勛,追爵安成息侯;母為東海恭王劉強女沘陽公主。公元78年被立為皇后。

竇氏六歲能作文章,而且天生麗質。建初二年(77年)八月,竇氏及其妹妹被選入長樂宮。由於她貌美、舉止言談非凡,得到了馬太后的賞識,更得到了章帝的喜愛。爾後,馬太后病逝,宮內權力最大的莫過於竇後。

敬陵[漢]竇皇后

當時,深得章帝喜愛的還有宋貴人梁貴人。宋貴人進宮後便生下了皇子劉慶。建初四年,劉慶被立為皇太子。竇後對此嫉妒難耐,便串通母親,誣陷宋貴人。於是宋貴人和太子劉慶漸漸被章帝疏遠。建初七年,章帝廢太子劉慶為清河王,立由竇後撫養的皇子劉肇為皇太子。不久,宋貴人飲藥自殺。

漢章帝駕崩後,齊殤王的兒子劉暢來京弔喪,很得竇太后的歡心。竇憲恐怕劉暢會分了他的權力,便派刺客暗殺劉暢。竇太后發覺後大怒,將其關進內宮。恰巧北匈奴再次擾邊,南匈奴請求朝廷出兵征討。竇憲害怕被殺,請救待罪出征匈奴,竇太后同意了他的請求。永元元年(89年),漢軍連戰連捷,竇憲因此威名大勝。漢和帝永元四年(92年),竇憲陰謀叛逆,走漏了訊息。和帝決定誅殺竇憲。此後,竇氏家族做官的人全部免官,竇太后也由此被軟禁,不得參與政事。永元九年,竇太憂鬱而死。後葬於“敬陵”。

考古發現

敬陵[漢]漢敬陵
章帝的敬陵,俗稱二漢冢,距顯節陵約半公里,占地8畝,高40米。北面是和帝的慎陵,高35米。三陵前各有石碑,為清乾隆年間洛陽知縣龔松林所立。皇陵周圍有中型墓冢數百個,當是拊葬的后妃大臣墓。

三陵前均有大量漢代瓦礫。據史學工作者研究分析,可能是漢末董卓焚燒皇陵附屬建築的遺物。解放前,在這一區域,出土一批黃腸石,年號多為“永建”、“陽嘉”、“建寧”、“熹平”等,證明該區域確為東漢陵區無疑。

歷史記載

元和二年正月,詔曰:“人有產子者,復勿算三歲。今諸懷妊者,賜胎養穀三斛,復其夫,勿算一歲,著以為令。”又詔三公曰:“方春生養,萬物莩甲,宜助萌陽,以育時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章和元年八月,南巡狩,幸梁。遣使祠沛高原廟,豐枌榆社。二年正月,帝崩於章德前殿,在位十二年,時年三十一,遺詔無起寢廟,一如先帝法制。葬敬陵,廟曰肅宗。

《論》曰:“魏文稱,明帝察察,章帝長者。帝素知人厭明帝苛切,事從寬厚。感陳寵之義,除慘獄之科。深元元之愛,著胎養之令。奉承明德太后,盡心孝道。割裂名都,以崇建周親。平徭簡賦,而人賴其慶。又體之以忠恕,文之以禮樂。故乃藩輔克諧,群後德讓。謂之長者,不亦宜乎!”

章帝敬陵,山方三百步,高六丈二尺。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石殿、鍾虡在行馬內。寢殿、園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堤封田二十五頃五十五畝。帝王世記曰:“在雒陽東南,去雒陽三十九里。”

東漢時期君主陵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