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嚳陵

帝嚳陵

帝嚳陵位於商丘市唯陽區南25公里的高辛集。現存墓地為一高大丘,長200餘米,寬100餘米。陵前原有帝嚳祠、沐浴室、更衣亭、禪門等古建築,院中有大量碑刻。現僅存明代碑刻一通。帝嚳祠修建於漢。在元明又經多次修復。其殿宇雄偉壯觀,松柏蒼鬱,碑碣林立。廟堂內中央有一口古井。樑上繪有彩龍,彩龍映入井中,栩栩如生。相傳大旱之年求雨多有靈驗,所以被人們譽為“靈井”。

墓主簡介

帝嚳陵帝嚳陵
帝嚳(kù),姓姬,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黃帝的曾孫,“生而神靈,自言其名”。十五歲時,因輔佐顓頊帝有功,被封於高辛(今商丘市南高辛〕。三十歲時,代顓頊為帝,都於亳。因他興起於高辛,史稱之為高辛氏。帝嚳即帝位後,“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

介紹

帝嚳陵帝嚳陵
顓頊帝嚳陵俗稱二帝陵,是上古時代“五帝”中第二帝高陽氏顓頊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嚳的陵墓,地處內黃縣城西南30公里梁莊鎮三楊莊村西北處。占地面積350餘畝,南北長2050米,東西寬1060米。早在4400年前,繼黃帝軒轅氏之後,相繼而立。陵地古屬東郡濮陽,金大定七年(1167年)劃歸滑縣,1940年劃歸新置的高陵縣,1949年劃入內黃縣。顓頊帝嚳陵歷史久遠,傳統祭祀活動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漢代修有陵冢,唐太和四年(830年)建廟,宋乾德六年(968年)修,金大定七年重修,元代後又多次修葺。建築宏偉,古樸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鬱,是著名的《滑縣誌》十二景之一“鮒嶺松秋”。歷代王朝祭祀不絕,宋代以後列為定製,如《宋史˙禮志》記載:“洪武四年,諭中書省,禮部定議,合祀帝王三十五,滑祀顓頊、高辛。”等等。顓頊、帝嚳陵位於河南黃縣城南30公里的梁莊鎮三楊莊土山之陽,人稱“二帝陵”。顓頊陵居東,帝嚳陵居
帝嚳陵帝嚳陵
西,兩陵相距60米。顓頊陵南北長66米,東西寬53米,高約26米;帝嚳陵略小且居後兩米。據專家分析,這種長輩陵冢大、晚輩陵冢小;長輩陵位趨前、晚輩陵位趨後的殯葬方式,正好印證了顓頊帝“長幼有序”的道德倫理。二帝陵園從下至上有御橋、山門、廟院陵墓碑林及縱橫其間的甬道,占地面積350多畝;陵墓四周有圍牆,稱“紫禁城”。史書記載,二帝陵建築宏偉,碑碣林立,松柏蓊鬱,歷代帝王祭祀不絕,宋代以後列為定製。農曆三月二十八為顓頊帝誕辰日,民間祭祀大戲喧囂,人聲鼎沸,香火繚繞,熱鬧非凡。但因年代久遠,陵區地處黃河故道和緊靠硝河,河水多次泛濫,風沙肆虐,到清朝同治年間,陵墓和建築群全部被黃沙掩埋於地下。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特別重視對二帝陵的保護和開發。政府連續多年在二帝陵區和周圍育林封沙,使整個陵區被數萬畝蒼茫的森林所環抱。特別是1986年以來,對二帝陵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清沙、鑽探和開發建設,原有的山門宋井、廟宇、碑亭、陵墓、圍牆和多條甬道相繼重見天日;挖掘出165塊御製祭祀碑、大量仰韶龍山文化陶片及其他文物碎片;在陵區內,經過科學鑽探表明,深層尚有大量碑碣及陶片。近年,當地政府對二帝陵進行了大規模重修,先後修建了山門、祭拜殿二帝塑像欞星門、碑廊、配殿及其他附屬配套設施。陵園外,芳草萋萋,林濤奔涌;陵園內,松柏參天,莊嚴肅穆,透出了帝王陵園的滄桑與威嚴,一年四季前來尋根拜祖的海內外華人、華僑絡繹不絕。公元2000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顓頊、帝嚳二帝陵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帝嚳陵帝嚳陵
當地政府設定了專業管理機構,配備了管理人員。2003年至2005年連續三年的農曆三月二十八,安陽市人民政府、內黃縣人民政府都隆重舉行盛大的公祭大典。每年這一天,都有數十萬內地、港澳台地區及海外華夏子孫前來參加祭祀活動,即時禮炮轟鳴,鐘磬悠揚,頌歌齊唱,共祈華夏血脈永昌、國泰民安、世界和平。此外,民眾性祭祀活動歷史悠久,至今尤盛。然而,到了清代末期,帝陵被黃沙湮埋,直到1986年,經過清沙,才得以重見天日。顓頊陵和帝嚳陵同在一個陵區,同在陵區北端,面積同為3432平方米。顓頊陵在東,帝嚳陵在西。經考古發現有御橋、御路、宋井、山門、欞星門、廟院、寢殿、享殿基址和漢建元修陵墓、165塊御祭碑碣及縱橫其間的甬道,還在殿院兩側清出漢磚路及、宋牆基、唐朝柱礎,在陵墓前清出仰韶、龍山文化陶片。陵墓四周有護陵牆,顓頊陵南牆上嵌有元、兩面塊標誌碑,碑中央分別書有盈尺大字“顓頊帝陵”“顓頊陵”。2002年再度清沙時,在陵墓北邊發現漢墓群。2003年清沙,首先在山門西側清出數塊石碑,山門至祭祀廟院之間清出弧形古殘牆,及祭祀廟院能往陵區的數甬道。3月份,帝嚳陵護陵牆被發現,鑲嵌在護陵前牆的明嘉靖七年的“帝嚳陵”標誌碑也隨之面世。

祭祀活動

顓頊帝嚳陵儘管塵封百年,但民間祭祀活動從未中斷,特別是在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傳稱為顓頊帝生日,數以
帝嚳陵帝嚳陵
萬計華夏兒女,千里迢迢,雲集帝陵,大禮祭祀。2002年農曆三月十八日,內黃縣人民政府為了緬懷聖祖功德,弘揚華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滿足中華子孫尋根祭祖的夙願,始辦祭祖節,公祭顓頊帝嚳,並由此列為定製,每到這天,都要舉行公祭活動。帝陵聖地,文藝表演,民間工藝特色小吃,再加上喧囂的鑼鼓,繚繞的香火,人山人海,勢如潮湧,熱鬧非凡,古廟會以其純樸的民風民俗和古老、燦爛的黃河文化吸引眾多的華夏後裔來追宗尋祖,焚香祭拜。長期以來,當地人民民眾在這裡封沙育林,聖帝陵區為數萬畝森林所環抱。陵區內有古鳥柏錦雞爾槐樹及其他稀有樹木30多種,陵區生態保持良好,昆蟲、鳥類品種繁多。春天,槐花飄香,蜂飛蝶舞,風光宜人;夏季,風鳴蟲吟,鳥啼蟬歌,如一曲曲交響樂,讓人心曠神怡,好像置身於原始森林,給人一種返樸歸真,回歸大自然的感覺。近年來,內黃縣人民政府非常重視“二帝陵”的開發與修葺工作。1989年派新成立的文物保護管理所負責二帝陵的保護工作。2000年,“二帝陵”以眾多的文物古蹟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被晉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成立二帝陵景區管理委員會,並持巨資保護、開發、建設帝陵。目前,陵區建設已粗具規模,先後建起了新山門、拜殿、東、西配殿、碑廊、停車場,配置了標準化公共信息圖形符號牌,設定了景區導遊圖,製作了中英文說明牌及路標牌,並移植蒼松翠柏於陵內,基礎設施基本到位,旅遊要素基本完善,旅遊環境大大改善。一個莊嚴肅穆,氣勢恢宏,環境舒適的“二帝陵”景區正喜迎華夏子孫的到來。

考古發現

顓頊帝嚳陵考古調查始於1986年,自此以來,發現有很多遺蹟、遺物。有漢磚鋪設的多條甬道,唐代建殿基址,宋代建築基址和水井,元代修建的護陵牆,明代修建的拜殿、院門和神道,清代修建的配殿、山門、御橋。顓頊

帝嚳陵帝嚳陵
陵前牆嵌有元天曆二年(1329年)“顓頊帝陵”和清嘉慶二十四年“顓頊陵”(1819年)兩通標誌碑。帝嚳陵前牆鑲嵌明嘉靖七年(1528年)“帝嚳陵”標誌碑。在拜殿前和配殿前後的沙下清理出元、明、清歷代御祭碑165通。於陵區北側發現仰韶龍山時期文化陶片、燒結土貝殼灰坑。在顓頊帝嚳故都頓丘,即“顓頊帝嚳陵”東南2公里的大城村,保存有夯築城牆和載有“衛邑頓邱”、“顓頊之墟”的碑刻。

2003年3月在梁莊鎮曹李莊村東發現的唐開元二年(714年)墓誌,記載了墓主人的埋葬地理位置:“……葬於臨河縣東南十里竇村之北,南瞻囗水黃龍之囗長流,北眺淇川黑帝之陵永固。” 《水經注》載:“淇水北經白祀山東,歷廣陽里,經顓頊冢西。”顓頊功德蓋世,被後人推崇為北方之神,稱其玄帝黑帝。墓葬以北2.5公里即是顓頊帝嚳陵,與墓誌記載方位一致。所以,“北眺淇川黑帝之陵”中的“黑帝之陵”就是現在梁莊鎮的“顓頊帝嚳陵”。這些文物都是確認帝陵帝都的實物見證。

歷史價值

顓頊、帝嚳是我國古代“五帝”中的兩位帝王,距今4500年至5000年。目前,顓頊帝嚳陵的考古發現與文獻史籍所載二帝活動的地望年代相吻和。該陵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文物古跡眾多,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

帝嚳陵帝嚳陵
價值、科學價值、及文化藝術價值

顓頊、帝嚳陵為帝王陵寢

顓頊、帝嚳陵地處黃河中下游,與文獻史籍所載顓頊、帝嚳活動的地望年代相吻和,且有百餘通曆代祭祀碑碣佐證,此處為帝王陵寢確切無疑,並有豐富的文物古蹟和文化內涵,對於研究古代陵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二帝陵遺址是一處有重大學術價值的古文化遺址

陵寢內發現了仰韶文化時期的泥質和夾砂紅頂陶片、證明為一處仰韶文化遺址無疑,並發現了龍山時期的文化遺物。此地為古代頓丘所在地,距此25公里的濮陽西水坡遺址中,發現了仰韶時期的墓葬,內有用蚌殼堆塑的龍虎圖形,與傳說中“五帝”時期的年代相一致,對於我國史前史的研究和斷代工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御祭碑碣數量之多,為我國古代帝王陵寢少有

陵寢已發現歷代帝王及民間的祭祀碑碣165通,這在我國古代帝王帝陵中是不多見的,證明了華夏民族對顓頊、帝嚳的尊崇。這些碑碣不僅是研究歷代官職、地域風俗、政區沿革的重要資料。同時,也是難得的書法藝術和石刻藝術瑰寶。

歷史功績

顓頊帝為上古“五帝”中的第二位帝王,本姓姬,又名顓畜、顓玉、玄帝、黑帝、北方之帝。是軒轅黃帝的孫子。顓頊帝的父親名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又名女樞)為妻,在若水(今四川省瀘水之打沖河)生下顓頊。因最初建侯國於河南杞縣的高陽,故號為高陽氏。12歲時,追隨伯父少昊金天氏學習政事,20歲繼金天氏帝位,

帝嚳陵帝嚳陵
遷都於帝丘。顓頊在位78年,終年98歲。他在位期間,有以下重大貢獻:

始以民事紀官,斷絕天地人神交通

太昊伏羲氏龍紀官,黃帝軒轅氏以雲紀官,少昊金天氏以鳥紀官。顓頊帝認為這樣命名官職不太科學,就對官職名稱進行了改革,開始以分管民事的性質命名官職。並設重、黎分別掌管觀天象制歷授時和按統一的曆法進行社會活動的天、地指揮官,統理天下神職人員和民事人員,絕地天通開啟了以民事紀官的新時代。

可見,顓頊的“絕地天通”是通過整頓人神社會秩序,整頓祭祀,劃一政教曆法,發展生產,加強社會安定,實行政教權利的高度集中,加強聯盟政權的王族地位,增強聯盟國族間的凝聚力。

創製九州,中國首次有了自己的版圖和行政區劃

據馬端臨《文獻通考》《乾隆御批綱鑑》記載,中國九州的建置區劃,創製於顓頊大帝。黃帝時代雖然統一了中原地區,但蚩尤部族一大部分退據於四川貴州雲南一代,事實上形成長期獨立局面。直到顓頊大帝,才實現中華華夏部族與川、黔、滇等地的蚩尤後裔九黎的真正統一。在此基礎上,顓頊大帝決定對中國區域建置進行

帝嚳陵帝嚳陵
明確規劃,確定了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九州的名稱和分轄區域。至此,中國幅員“統領萬國(上萬個部落),北至幽陵(即幽州,今冀北、遼南一帶),南至交趾(即南交,今廣東廣西和越南承天以北),西至流沙(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南古居延澤一帶),東至蟠木(今東海中山)。日月所照,莫不砥(平)屬”(《乾隆御批綱鑑》)。

在宗教領域,大力改革了巫術與祭祀

據歷史記載,當時巫術、占卜和祭祀泛濫成災,占卜結果往往互相矛盾,嚴重影響了部族間行動的統一和部眾的團結。尤其在九黎地區更加突出,到了“民神雜揉,家為巫史,民瀆齊盟,災禍荐臻”的地步。顓頊帝除保留了經國家批准的宗教機構、場所、人員外,下令在民間禁絕巫教。九黎上層貴族拒不執行中央禁令,為此發生了中原蜀地的戰爭。這場戰爭前後進行了一年多,最後以顓頊帝達成中原與蜀地的統一而告終。

改革甲歷

始以建寅月為曆元。在二十四節氣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把以物侯觀測為重點轉移到以天象觀測為重點,有了曆元、正朔、五星、營室等概念,定下一年四季。進入治歷明時的新階段,歷名《顓頊曆》

創作了九州中國的第一首“國歌”

據史載,這首歌的名字為《承雲》 ,其基本創作方法是:命樂官飛龍氏融匯中國八個大區域的流行樂曲“條風”、“明庶風”、“清明風”、“景風”、“涼風”、“闔闔風”、“不周風”、“廣莫風”的風格特點,創作成“圭水之曲”,主題是“召氣而生物”,然後鑄成銅質樂鍾,作“五基六英之樂”,名為《承雲》,用來在“萬國諸侯”到國都開大會時“享上帝,朝諸侯”。

後人對顓頊大帝的評價是:靜淵有謀,疏通知事,養材任地,載時象天,依鬼神以治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後人推戴他為玄帝。當然,後人之所以把他尊為“上古五帝”之一,除了他有以上政績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還生下了的祖父窮蟬大禹帝的父親伯鯀。因此,顓頊實際上是大禹的曾祖父、舜的高曾祖父。同時,據《史記》記載,顓頊帝還是秦始皇帝的嫡傳始祖。由此看來,顓頊帝是李、趙、秦、黃、陳等很多氏族的遠祖。顓頊帝共傳20世,約350年。

合陽帝嚳陵

帝嚳陵在陝西渭南市合陽縣洽川莘野村西,陵東邊的巷道稱之為“冢家巷”。高大的墓冢占地二畝,巍然聳立,冢前有清代陝西巡撫畢沅親筆書寫的墓碑。乾隆年間洽川才子許秉簡所撰<洽陽記略>中載,清代每年由藩司(省財政廳)撥白銀六萬兩,以作春秋祭掃之用。抗日戰爭爆發後,洽川是河防前線,帝嚳陵祭掃被迫中斷。1996年清明節,合陽縣人民政府恢復了中斷六十年的祭掃活動,且規模逐年擴大,規格逐年提高。每到清明,帝嚳陵前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各種民間藝術爭奇鬥豔,各呈異彩,已經成為洽川及塬上附近各村民眾的盛大節日。陵前新立國務院學位評審委員會委員、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霍松林所題“帝嚳陵”石碑。

帝嚳,姓姬,號高辛氏。傳說他是炎黃聯盟的重要首領。在位70年。他是黃帝長子玄囂的後裔,15歲時就輔佐顓頊,被封於辛,立為族子。30歲成為部落首領,傳說他能操縱辰星,掌握觀察時間和節氣的方法,以指導生產。傳說他活到105歲。

上古帝王陵墓

名稱 墓主 地點
太昊陵 伏羲 河南淮陽
女媧陵 女媧 山西趙城
帝嚳陵 帝嚳 河南商丘
少昊陵 少昊 山東曲阜
顓頊陵 顓頊 河南安陽
黃帝陵 黃帝 陝西黃陵
炎帝陵 炎帝 湖南炎陵
堯陵 山西臨汾
舜陵 山西運城
禹陵 浙江紹興

商丘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商丘市是火的發源地。早在1萬年前,燧人氏在這裡發明了人工取火,開創了人類文明歷史的新紀元,燧人氏被人們譽為火祖,故商丘主火。
景點芒碭山 | 壯悔堂 | 梁孝王墓 | 孔子還鄉祠 | 漢高祖斬蛇碑 | 陳勝墓 | 微子墓 | 倉頡墓 | 閼伯台 | 彭雪楓將軍紀念館 | 木蘭祠 | 張巡祠 | 伊尹墓 | 商均墓 | 崇法寺塔 | 帝嚳陵 | 八關齋 |白雲寺 | 歸德古城 | 造律台遺址 | 張飛寨 | 隋堤 | 梁園 | 龍崗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