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誌

墓誌,指放在墓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跡的石刻。墓誌分上下兩層,上層稱為“蓋”,下層稱為“底”,底部刻有墓志銘,蓋上刻有標題。

基本信息

釋義

墓誌始於秦漢,發現最早的有秦勞役墓瓦志和東漢刑徒磚志。秦漢之時,墓誌少見亦全無系統。
三國時期,魏王曹操提倡儉樸、薄葬,禁止樹碑為個人立傳,一般的士大夫階層遂將死者的生平及歌頌文辭鐫刻於一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內隨葬,後經出土,稱為墓誌。有的文辭用韻語結尾的稱“銘”,也稱“墓志銘”。墓誌的書法往往能體現當時的書法水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古代碑帖鑑賞》 費聲騫
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跡的石刻,分上下兩層:上層曰蓋,下層曰底,底刻志銘,蓋刻標題。亦指墓誌上的文字。
新唐書·李棲筠傳》:“ 棲筠 見帝猗違不斷,亦內憂憤,卒,年五十八,自為墓誌。” 明 吳訥《文章辨體序說·墓碑、墓碣、墓表、墓誌、墓記、埋銘》:“墓誌,則直述世系、歲月、名字、爵里,用防陵谷遷改。埋銘、墓記,則墓誌異名。” 姚華《論文後編·目錄中三》:“字亦作志,則墓誌用之,墓誌或文或筆,體不一定。”
墓誌是墳墓內或墳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銘”,一般為記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
埋葬死者時,刻在石上,埋於前。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志多用散文撰寫,敘述死者的姓名籍貫、生平事略;銘則用韻文概括全篇,讚揚死者的功業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隻有志或只有銘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寫的(偶爾),也可以是別人寫的(大多)。主要是對死者一生的評價。
墓志銘在寫作上的要求是敘事概要,語言溫和,文字簡約。撰寫墓志銘,有兩大特點不可忽視,一是概括性,二是獨創性。墓志銘因受墓碑空間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長,再說簡潔明了的文字,也便於讀者閱讀與記憶.因此,不論用什麼文章樣式來撰寫墓志銘,均要求作者有很強的概括力。漢朝大將韓信的墓聯為:“生死一知已;存亡兩婦人。”寥寥十個字,高度概括出韓信一生的重大經歷。(節選自《套用寫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銘寫作摭談》)
墓志銘為在墳墓中或墳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跡所寫的一份簡介,尤其對於偉大或值得紀念的人其墓經常有墓志銘,在中國和西方都有這種習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國已不流行寫墓志銘。
墓志銘是給過世的人寫的。在古代,墓誌主要是把死者的簡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進墓穴里,中國人講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後這些都是要寫進墓志銘,以求得人死留名。
在現代,主要是記述一生的重要事件,然後對人做一個綜合的評價
一般而言,墓志銘使用韻文寫作,中西方皆然,但也有例外。
例文:銘 記
拭淚執筆,拂涕銘文,勒石慰痛,記吾慈親!
五四年秋,九月二四,莊浪柳族,吾母臨世。
生不逢時,野菜為稀,五歲失恃,飄蓬無依。
及至成年,地貧災荒,飢人背井,弱女離鄉。
移徙彬縣,識吾尊父,從此以沫,冷暖相濡。
寒舍不富,國運不昌,上孝公婆,食菜省糧。
餓腹操勞,縫織綴補,愛我家姊,如同己出。
七九年後,伊始包田,瘠土創業,蜚譽區縣,
經緯有方,刻苦勤勉,三八紅旗,屢授模範。
禍福旦夕,慈母罹恙,堅強抗病,三載疴床。
彌留之際,猶思遠方,為兒不孝,累母牽腸。
回天乏術,零五永別,音容杳杳,人天相隔。
怨蒼天兮,不待皓首,怨隆地兮,嗚咽之秋!
五旬遺德,百年流芳,劬勞修身,賢孝名揚。
養育千恩,海闊天長。銘記於斯,喻嗣不忘!
2008 04 18
青島,能逆睹也,代寫。
現代常有人懷古做之,以下為兩懷古試做:
彼岸花祭西府文
捲簾人於2008年7月14日亥時三刻精神死亡,享年27歲.各好友聞訊,哀之.紛紛發文以祭之.
西府海棠,男,一九八二--二零零八,終年二十七歲。曾用名:西府捲簾人,西府花滿樓,捲簾人,花滿樓,十天。喜詩詞,國學,並以振興詩詞國學為己任,兢兢業業、無怨無悔、先國學之憂而憂,後國學之樂而樂。為繼承和發揚國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妻,無嗣。特作銘文以咨紀念--
初見西府君,乃煙雨樓故地。此君揮舞摺扇翩翩而來,亦夢亦幻、如霧如煙、似真似假、亦快如閃電。故余深為撼之,此仙也?佛也?神也?鬼也?等到得近前,恍然大悟:此一美少男也。不禁心神俱爽,精神百倍。與之談詩論詞,賦文聯對,均能對答無懼、揮灑自如。應付各色人等遊刃有餘,進,足以傲視群雄;退,亦可寵辱不驚。有舌辯群儒之才、渭濱垂釣之志、高陽酒徒之狂、尾生抱柱之信、黃香溫席之德。
有緣識君,欣喜萬分。遂與之仗劍天涯,笑傲江湖。縱橫大江南北不謂其累,暢飲五湖四海不謂其憂。然君鬱郁不安,難得其樂,面色痴癲難解其憂。
遂與之暢遊以解君愁。洛水兩岸柳欲醉,滿目春色蝶鶯飛。洞庭湖畔祭屈子,與爾笑談南北人。一路風塵,滿目疊翠,遇山登山,逢水暢玩。洞蕭傳天外,逐鹿峰林間。相偕永相伴,快樂似神仙。
此樂極也,遂生悲也。峰迴路轉,激流難斷。念及舊情,不復新顏。大徹大悟,路遇果蓮。隨其三日,雜念盡刪。遂起明志,坐化歸天。此所謂善始善終也!
眼觀吾友,以順佛緣。體之心也,去其苦矣。悵然之間,涕淚難言。以少年之體魄,應昔日之誓言。悲哉,壯哉!西山殘碧影,府內蝶翩翩。海風欲撼樹,棠間可安然。西府君,此去泉台,路途迢迢。艱難險阻,無人相輔。彼岸花伴,奈何橋前。二十年後,再續前緣。此情此景,抱恨離天!嗚呼,余之心痛,君可有感?方寸之間,陰陽兩斷!
二零零年七月十五日陽曆鬼節 夏花泣悼 西府亡魂
這篇銘文,寫了主人的生卒年月,簡括生平。比較規範。
下面的這篇,則是從結識主人寫起,簡敘小事。用以記友。只寫結識日期及卒日,多表友誼。
洛水悼文
捲簾人於2008年7月14日亥時三刻精神死亡,享年27歲.各好友聞訊,哀之.紛紛發文以祭之.
西府捲簾人亡故。悲哉,在世二十七春秋,喜歡國學詩詞文章,結交文友。感於摯友情分,書墓志銘以記之
銘文
拭淚執筆,拂涕銘文,慰我以悲,記我摯友。
零八年初,時日已忘,煙雨樓閣,吾友題名
喜好詩詞,結交文友,半壺陳釀,談笑鴻儒
及至四月,退離煙雨,問及始因,地熟人生。
內閣小築,頓發感慨,遂立部落格,共書情分。
時過境遷,煙雨不復,上念舊友,噓寒問暖。
一日拜別,化名十天,皈依養心,潛心修繕。
數日已過,眾人邀之,盛情難卻,重返江湖。
來之安之,日漸熟矣,下攜新友,略指一二。
旦夕禍兮,罹難於心,鬱郁心結,苦熬數月。
彌留之際,猶思吾眾,為友傷情,欲救乏術。
乏術回天,七月十四,吾友永別,人天相隔。
怨蒼天兮,吾友寡命,哀大地兮,嗚咽之秋。
不過而立,英年早逝,勤耕筆耘,才情遠播。
摯友情分,勿失勿忘,銘記於斯,惦念不忘!
友洛水涕淚撰文
二零零八年七月十五日陽曆鬼節

基本概念

隨葬記載墓主傳記的文字。多刻於石和磚上,個別以鐵鑄或瓷燒成。內容包括姓名、家世、生平事跡和韻語頌辭等。東漢晚年和西晉墓中或有與墓誌相近的方版和小型墓碑,但皆不自名墓誌。北魏以後,方形墓誌始成定製。下底上蓋,底刻志銘、蓋刻標題。所記內容真實,可作歷史資料,也是確定墓葬年代的依據。
埋入墓中的記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跡的文字。由於在志文之後附有用韻語所作之銘,故又稱為墓志銘。一般多刻於石上,也有寫刻於磚上的,還有個別的是用鐵鑄或瓷土燒成的。中國墓誌約起源於東漢時期,魏晉以後盛行。日本、朝鮮受中國的影響也有墓誌,日本的最早出現於奈良時代前期。
河南洛陽出土的漢延平元年 (106)賈武仲妻馬姜墓誌,雖不自稱為墓誌,但所記的內容已與墓誌相近。江蘇邳縣元嘉元年 (151)繆宇墓後室石門上方所刻的題記,有官職姓名、死葬日期、韻語頌辭,實為後世墓志銘之濫觴。當時由於盛行在墓前立碑,故此種埋入墓中的石刻文字是很少見的。魏晉時期嚴禁在墓前立碑,而埋入墓中的小型墓碑的數量增多,如洛陽出土的永平元年(291)徐夫人菅洛墓碑、元康元年(291)成晃碑,形式和內容都與地面上的墓碑相同,只是形體縮小而已。其後,有作圭形的,如洛陽出土元康九年徐美人墓誌;有作豎長方形的,如北京出土的永嘉元年(307)華若墓誌。它們都自稱為“銘”,因為志文後皆有四言韻語組成的“頌”辭。也有比較簡單的,只記姓名和卒年的,如江蘇鎮江出土的昇平元年 (357)劉尅墓誌。自稱為“墓志銘”的是山東益都出土的劉宋大明八年 (464)《劉懷民墓志銘》,這是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墓志銘。6世紀初的南北朝後期,墓誌逐漸定型,志石多呈方形,志蓋多呈盝頂形,也有個別作龜形的。墓誌蓋在南北朝時期尚不普遍,隋唐以後,志蓋相合,遂成定製。志文的內容也逐漸形成一種固定的文體,首先敘述死者姓名、籍貫和家世譜系;再記其生平事跡,官職履歷,並頌揚其政績德行;最後記其卒葬年月和葬地;志文後為四字韻語的“銘”,以表達悼念哀思之情。南北朝至隋的墓誌上皆不署撰者書者姓名,唐代以後才在志文標題下署撰者書者姓名和官銜。也偶有自撰墓誌的,如甘肅蘭州出土的明彭澤墓誌,志前線刻彭澤肖像,志文為彭澤自述,長達7000餘字,是特殊的一例。

寫墓誌的方法

墓誌常常由標題,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組成。

1.標題

標題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種名組成。

2.正文

一般而墓誌正文內容由三個方面組成。
一是要簡單介紹死者的主要生平經歷;二是要評價死者主要的成就業績及其社會價值;三是要寫出立碑的意義,同時對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

3.落款

落款註明立碑的單位名稱、撰文者姓名,同時署上成文日期。需指出的是,有的墓誌立碑單位名稱或撰文者個人姓名已寫在標題下,所以落款只註明成文日期即可。

唐杜甫故范陽太君盧氏墓誌

五代祖柔,隋吏部尚書、容城侯。大父元懿,是渭南尉。父元哲,是廬州慎縣丞。維天寶三載五月五日,故修文館學士著作郎、京兆杜府君諱某(審言)之繼室、范陽縣太君盧氏,卒於陳留郡之私第,春秋六十有九。嗚呼!以其載八月旬有一日發引,歸葬於河南之偃師。以是月三十日庚申,將入著作之大塋,在縣首陽東原,我太君用甲之穴,禮也。墳南去大道百二十步奇三尺,北去首陽山二里。凡塗車芻靈設熬置銘之名物,加庶人一等,蓋遵儉素之遺意。塋內西北去府君墓二十四步,則壬甲可知矣。遣奠之祭畢,一二家相進曰,斯至止將欲啟府君之墓門,安靈櫬於其右,豈廞飾未具,時不練與?前夫人薛氏之合葬也,初太君令之,諸子受之;流俗難之,太君易之。今茲順壬取甲,又遺意焉。嗚呼!孝哉孤子登,號如嬰兒,視無人色。且左右仆妾洎廝役之賤,皆蓬首灰心。嗚呼!流涕寧或一哀所感,片善不忘而已哉!實惟太君積德以常,臨下以恕,如地之厚,從天之和,運陰教之名數,秉女儀之標格。嗚呼!得非太公之後,必齊之姜乎?薛氏所生子適曰某(閒),故朝儀大夫、兗州司馬;次曰升,(《唐書》作並)幼卒報復父仇,國史有傳;次曰專,歷開封尉,先是不錄。息女長適巨鹿魏上瑜,蜀縣丞;次適河東裴榮期,濟王府錄事;次適范陽盧正鈞,平陽郡司倉參軍。嗚呼!三家之女又皆前卒,而某等夙遭內艱,有長自太君之手者,至於婚姻之禮,則儘是太君主之。慈恩穆如,人或不知者,鹹以為盧氏之腹生也。然則某等亦不無平津孝謹之名於當世矣。登即太君所生,前任武康尉。二女,曰□適京兆王佑,任硤石尉;曰□適會稽賀,卒常熟主簿。其往也,即哭成位,有若冢婦。同郡盧氏介婦,滎陽鄭氏,鉅鹿魏氏,京兆王氏女。通諸孫三十人。內宗外宗,寢以疏闊者,或元纁玉帛,自他日互有所至。若以杜氏之葬近乎禮而可觀,而家人亦不敢以時繼年,式志之金石。銘曰:太君之子,朝議所尊,貴因長子,澤就私門。亳邑之都,終天之地,享年不久,歿而猶視。

名人墓誌

馮玉祥:“平民生,平民活,不講美,不講闊。只求為民,只求為國。舊志不懈,守誠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盡心盡力,我寫我說,咬緊牙關,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點不錯。”
聶耳是我國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銘引自法國詩人可拉托的詩句:“我的耳朵宛如貝殼,思念著大海的濤聲。”
“37,22,35,R.I.P”是美國影星瑪麗蓮·夢露的墓志銘,許多人鬧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最終這個謎由夢露研究會揭開,這三個數字是夢露的胸圍、腰圍和臀圍的英寸數,縮寫字母的意思是在此長眠。死者生前最大的嗜好是愛美,她用數字將自己十分鐘愛的形體永久記錄了下來。
英國詩人雪萊的墓志銘是莎士比亞《暴風雪》中的詩句:“他並沒有消失什麼,不過感受了一次海水的變幻,成了富麗珍奇的瑰寶。”
愛爾蘭詩人葉慈的墓志銘是他去世前夕寫的一首詩的最後十七個字:“對人生,對死亡,給予冷然之一瞥,騎士馳過。”
大文豪蕭伯納的墓志銘:“我早就知道無論我活多久,這種事情還是一定會發生。”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銘:“恕我不起來了!”
對任何一位畫家的讚美,又有什麼樣的語言,能勝過出現在義大利畫家拉斐爾的墓碑上的:“活著,大自然害怕他會勝過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會死亡。”
法國作家司湯達的墓志銘精煉:“米蘭人亨利·貝爾安眠於此。他曾經生存、寫作、戀愛。”
伏爾泰,這位《哲學通信》和史詩《亨利五世》的作者,順理成章的在專門迎葬偉人的先賢祠里占了一“席”,並受到這樣的讚美:“詩人、歷史學家、哲學家,他拓展了人類精神,並且使之懂得它應當是自由的。”
古希臘“喜劇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墓志銘出自哲學家柏拉圖之手:“美樂女神要尋找一所不朽的宮殿,終於在阿里斯托芬的靈府發現。”
古希臘大數學家刁藩都的墓志銘:“過路人,這裡埋葬著刁藩都的骨灰,下面的數字可以告訴你,他的一生有多長。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愉快的童年。在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他的面頰上長了細細的鬍鬚。如此,又過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結了婚。婚後五年,他獲得了第一個孩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運給這個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輝燦爛的生命,只有他父親的一半。自從兒子死後,他在深切的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結束了塵世的生涯。”
傑弗遜是和華盛頓、林肯齊名的美國三大偉人之一,美國的第三任總統。他的墓碑碑文是他自己寫的:“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維吉尼亞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和維吉尼亞大學之父。”
盧梭:“睡在這裡的是一個熱愛自然和真理的人。”
馬克·吐溫:“他觀察著世態的變化,但講述的卻是人間的真理。”
貝多芬:“他總是以他自己的一顆人類的善心對待所有的人。”
美國空軍頒發紫心勳章給麥洛維奇,表揚他在越戰中的英勇表現。後來他被發現是同性戀者,於是被解除軍職。其墓志銘為:“當我在軍隊時,他們因我殺害兩個人給我一枚勳章,卻因我愛一個人解除我的職務。”
普希金:“這兒安葬著普希金和他年輕的繆斯,愛情和懶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沒有做過什麼善事,可在心靈上,卻實實在在是個好人。”
牛頓臨終前曾說:“我只不過是在大海邊撿貝殼的小孩”。然而,大異其趣的是,鐫刻在這位英國大科學家的墓碑上的,卻是:“死去的人們應該慶賀自己,因為人類產生了這樣偉大的裝飾品。”
日本醫學家野口英世,曾長期工作和生活在美國。為了探究肆虐在非洲的黃熱病病源,聲譽日隆、功成名就的他,力排眾議,毅然決定親自深入疫區,終於殉職。在紐約烏茲德倫墓地上的他的銅板墓碑上,刻的是:“生於日本豬苗代,死於非洲哥爾多克斯,獻身科學,為科學而生,為科學而死。”
物理學家玻爾茲曼生前發現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統計解釋,他的墓碑上只寫著他發現的公式“S=KlnΩ”。
英國大詩人莎士比亞對自己遺骸、“陰宅”的珍愛,似乎並不在著名的埃及法老之下,法老庫孚墓碑上,有令人恐怖的咒語:“不論是誰騷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冀’將在他頭上降臨。”而莎士比亞的墓志銘,據說是他自己撰寫的:“看在耶穌的份上,好朋友,切莫挖掘這黃土下的靈柩;讓我安息者將得到上帝祝福,遷我屍骨者將受亡靈詛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