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景陵

清景陵

景陵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帝)的陵寢,位於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昌瑞山孝東陵之東稍南二里許。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初十日開始動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建設告成。康熙皇帝首創了先葬皇后,地宮門不關閉,以待皇帝的先例。 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同奉安入景陵地宮;康熙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孝懿皇后同奉安地宮;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駕崩,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奉安於景陵地宮,掩閉地宮。 《欽定大清會典》卷42:景陵在昌瑞山,孝東陵之東。仁孝皇后合葬,孝昭皇后、孝懿皇后、孝恭皇后祔葬,敬敏皇貴妃(雍正元年,雍正因允祥之故,將其母敏妃追封為皇考皇貴妃和其諡號)從葬景陵地宮。

清景陵清景陵
清景陵位於位於昌瑞山腳下,距順治孝陵僅一公里。整個陵寢布局嚴謹、工藝精湛,是清聖祖康熙帝陵墓。該陵於康熙十五年二月十日(1676年3月23日)動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工。建築布局由南往北依次為: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橋、望柱、石像生下馬碑神廚庫牌樓門神道碑亭二柱門台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

簡介

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出現,是由它本身長期的客觀發展規律所形成的。但康熙帝本人,順應了這

清景陵石像
一規律,通過自己的積極活動推進了它的進程,無疑是有利於中國歷史發展的。他為清王朝的強盛奠定了牢固的基礎,並開創了遷延及於整個十八世紀的所謂“康乾盛世。” 所以人們評論康熙帝是封建社會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為“一代英主”,謂之以“大帝”稱號。這對愛新覺羅·玄燁來說是受之無愧的。

清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築布局由南往北依次為: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橋、望柱、石像生、下馬碑、神廚庫、牌樓門、神道碑亭、二柱門、台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這些大大小小的建築以一條寬9.70米的神路貫穿成一個完整的序列,該神路南與孝陵神路銜接,北端直達寶城,彎環如龍,盤曲有情。

景陵是清王朝在東陵界內建設的第二座皇帝陵,其建築規模稍遜於孝陵,建築規模總體上是以孝陵為藍本,但局部又有所改創。如聖德神功碑亭內立雙碑;石像生縮減為5對;改龍鳳門為牌樓門等。景陵在葬在葬制上也有重大變革,開創了先葬皇后,附葬皇貴妃的制度;另外還摒棄了屍體火化入葬的傳統而改為土葬。景陵的建築風格及喪葬形式大多為後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位置構造

景陵的神道在七孔橋北與孝陵神道相接。東行300米後北折,第一個建築即聖德神功碑亭,自康熙開始,本著“祖

清景陵景陵一角
有功而宗有德”精神,改稱聖德神功碑,因碑文太長,故分作滿文漢文雙碑,這是第一座雙碑,此後雍正、乾隆、嘉慶皆如此,道光開始,清朝不斷割地喪權,所以都沒有立聖德神功碑,而明代帝陵除了最後的亡國之君外,都建有神功聖德碑,但除長陵外,都沒有碑文。

碑亭1952年遭雷火,上部碑樓不存。 碑亭北為五孔橋 、望柱一對、石像生(獅、象、馬、武將、文臣)共五對,與孝陵不同的是,石套有籠頭,石背馱石瓶,石像體量都略小與孝陵,而明代各陵並不在主神道外另建石像生。由於地勢原因,神廚庫院建到了石像生區中段。

石像生往北是景陵首創的沖天牌樓門(相當於孝陵主神道上的龍鳳門),面闊五間六柱,中間兩柱最高,其餘遞降,頂部都有蹲。 牌樓門北依次為神道碑亭一座、下馬碑兩座、東西相對朝房各一座(跟孝陵位置不同,神道碑亭移到了三路三孔神道橋南,為以後大多數陵所效仿),朝房北為三路三孔石橋,橋北東西相對各有布瓦卷棚頂值班房一座,正北為面闊五間的隆恩門,其餘部分與孝陵相同,但寶頂改孝陵的長圓形為圓形,主要是地形限制。

奇妙石像生

石象生是指安設在陵墓前的石人石獸,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等級的標誌,也有驅邪鎮墓的含義。

清景陵的石像生是整個清朝陵寢中唯一彎曲的。不是這樣建有什麼意義,而是清景陵的神道就是彎曲的,石像生是根據神道的彎曲而彎曲的。

相傳清景陵的五對石像生(文臣武將,馬,象,獅子個一對)是乾隆皇帝後來補建的。對這一說法十幾年來始

清景陵石生象
終懸而不決。2000年春節時,時任清東陵文物管理處文研室主任,著名清朝陵寢專家徐廣源先生終於在浩如煙海的清宮檔案中發現了一件極為珍貴的史料——監察御史馬起元給幾位剛18天的乾隆皇帝的一件奏摺。他在奏摺中說:“向定萬年吉地(至雍正帝的泰陵)規制,奉旨不必建造石像生,欽遵在案。伏思大行皇帝(指雍正皇帝)所以不用石像生者,必以景陵未設立,不忍增加,此誠我大行皇帝仁笑之至意也。但石像生雖非風水所關,實系典制所載,萬年締造。有此更可以永肅觀瞻。且景陵旁附壽陵,同一大紅門,並未分兩處圍牆,是以聖祖仁皇帝不肯設立者,亦出於孝是之深心。後世子孫欲竭追慕之誠,凡於典禮所載無不曲盡,方覺毫無遺憾。今
清景陵清景陵
奴才愚見,請於景陵前應照典制敬為添設。而現今萬年吉地(指泰陵)亦另為敬謹建立,以補從前所未備。如此,始於典制無缺。”。徐廣源先生通過反覆研究史料最後得出的肯定的答案。

康熙皇帝認為自己的陵寢與父親順治皇帝的孝陵同在一個陵區之中,孝陵已經建造了18對石像生,出於孝心就沒有再建石像生了。其實康熙皇帝的這種想法也受了明十三陵的影響!雍正未建石像生是因為其父康熙皇帝沒有建造。

乾隆皇帝為什麼要為其祖父父親補建石像生呢?其實乾隆皇帝並不是真心實意地為其祖父考慮,而是想滿足一己之私。乾隆皇帝想在自己的陵寢前建造石像生,但他的祖父,父親都沒建自己建有些不合適。為了名正言順乾隆皇帝只好先為其祖父,父親建造了石像生。乾隆皇帝建成的石像生是8對,比其祖父,父親均對多3對。

皇貴妃園寢

清景陵皇貴妃園寢位於景陵妃園寢東南0.5公里處,座北朝南而建,內葬康熙皇帝的愨惠皇貴妃怡皇貴妃

清景陵皇貴妃園寢
該園寢建於乾隆四年(1739年),建築布局從南至北依次為:一孔拱橋及平橋、東西廂房、東西值班房,大門、燎爐東西配殿享殿、園寢門,後院內東、西並建兩座方城、明樓和寶城、寶頂。大門以內建築以綠琉璃瓦蓋頂,廂房及值班房用灰布瓦蓋頂。

給這兩位妃子單獨建園寢在清代是一個特例。因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弘曆(乾隆皇帝)在宮中生活期間,得到了她倆的精心照料,而這兩位妃子在乾隆年間仍健在,所以乾隆皇帝為表示自己的孝道,回報她倆的撫育之恩,不僅為她倆單獨修建園寢,而且大大展拓了陵寢規制。

清制,妃園寢不建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而該園寢卻一應俱全。另外,妃園寢享殿前不設定丹陛石,而這座園寢享殿前卻設定了一塊“丹鳳朝陽”的丹陛石,從而成為有清一代等級最高的妃園寢。

墓主生平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善於治國的、為數不多的偉大封建政治家,還是多才多藝的學者錢宗范《康熙》中說:

清景陵康熙
“他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自然科學方面的數學天文曆法物理地理農學醫學工程技術;人文方面的經、史、子、集;藝術方面的聲律書法詩畫。他幾乎都有所研究。他寫出了八九十篇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論著,他親自審定了多種歷史方面的書籍,他還精通多種民族語言。”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決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最終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表現為耕地面積的迅速擴大與糧食產量的提高、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文化上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 《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同時他對西學也有濃厚的造詣,在天文學、數學(特別是幾何學)、物理學、化學、藥學(奎寧)、醫學(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種痘,以預防天花)等方面都進行了涉獵。康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數學修養最高的帝王,我們至今沿用的“”、“”、“”等數學名詞就是他親自命名翻譯的。

喪葬制度

清聖祖於康熙61年10月8日在暢春園逝世,享年69歲。自康熙開始,滿族皇帝放棄了本民族火葬的傳統,改為土葬。

清景陵清景陵
康熙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第一個用棺槨土葬的皇帝。通過清理景陵地宮,對於棺槨的形制、擺放的位置以及自來石、龍山石香冊香寶的形擺放位置等等一系列問題都可以找到答案。同時對於了解孝、泰二陵的地宮規制,具有重要的意義。

與康熙帝同葬景陵的有: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輔政大臣索尼孫女,廢太子生母,康熙十三年因難產而死,年僅22歲)、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輔政大臣遏必隆之女,康熙十七年逝世)、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佟國維之女,康熙二十八年病逝,死前一天立為皇后)、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雍正帝生母,康熙時為德妃,後尊為皇太后,雍正元年逝世)、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皇十三子怡親王胤祥生母,康熙時為敏妃,康熙三十八年去世,入葬景陵妃園寢,雍正元年追封為皇貴妃,遷葬景陵)。

開創了先葬皇后,陪葬皇妃的制度,它的建築風格和喪葬制度大多為後世效仿,起了呈上起下的做用。

破壞現象

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當時的中國仍是動盪不安。清東陵附近的一些土匪掀起了繼1928年7月孫殿英之後的第二次盜掘清東陵文物的狂潮。同年9月當地一個姓張的人糾集約300餘人對景陵展開了大規模的盜掘,將塵封了200

清景陵清景陵
餘年的景陵地宮打開把隨葬珍寶全部盜走,康熙皇帝及4後一妃的骸骨散落在地宮之中,一片狼藉慘不忍睹。

景陵地宮的盜口一直“對外開放”了7年,直到1952年清東陵文物保管所成立才封堵了盜口。 景陵背靠昌瑞山,南望象山,峰峙山川,山水交映可謂是景物天成堪稱一處“上吉佳壤”但當時的風水家,堪輿家並不知道景陵處於地質斷層地帶上,一旦受到地震的影響很可能導致地宮石卷走閃,石構件斷裂。儘管盜匪極力搜尋,地宮內仍殘存著一些文物,例如木質絲織品。並且每具棺槨也都是珍貴的文物。

景陵地宮內葬1帝4後1皇貴妃,墓主人之多、地位之尊貴(景陵地宮葬皇后最多),隨葬品之豐富,可為清陵之冠,可以斷言,景陵地宮內殘存的文物必定不少。地宮內殘存的文物和棺木長期浸泡在含有大量腐蝕性很強的碳酸鈣的水中,無疑會受到極大的損害。清理地宮,既可以將殘存的文物進行保護,收藏入庫,還可以採取排水措施,使地宮內不存滲水,這樣,不僅有效地保護了文物,也對保護地宮極為有利。

相關詞條


參考資料

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d2f9901000a6a.html

2、http://travel.kuxun.cn/826451/kxtn196p0

3、http://www.taofang.com.cn/bj/news/newsinfo.asp?newsid=9512

4、http://wiki.zhulong.com/baike/detail.asp?id=20464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