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祥

胤祥

愛新覺羅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生於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卒於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清聖祖康熙帝十三子,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自幼跟隨胤禛(即雍正帝),曾出任軍職,掌管駐京禁軍,為他其後的政績打下好基礎。

雍正元年被封為怡親王,因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是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胤祥死後,上諡號為“賢”,雍正帝為了紀念他的功勞,下旨將其名中的“允”字改回“胤”字,成為雍正朝唯一位最終得以在名字中保留“胤”字的皇帝兄弟。乾隆四年,胤祥之子牽涉弘皙逆案。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怡賢親王愛新覺羅·胤祥,其初行次為第二十二,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十月初一日辰時生,庶妃章佳氏即敬敏皇貴妃出。六十一年十一月,與受末命。鏇,世宗命總理事務,封怡親王。十二月,並命管戶部三庫事。雍正元年,賜增護衛。四月,命總理戶部事。三年二月,罷總理事務,特予優敘。十二月,命兼總理畿輔水利事。四年七月,特賜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扁額。七年六月,命辦理西北兩路軍機。十月,敘協贊功,特詔增儀仗一倍。八年庚戌五月初四日午刻卒,年四十有五,詔復其名上一字為胤,配享太廟。六月,予謚曰賢,並命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於賢字上,尋詔入祀京師賢良祠。乾隆十九年九月,詔入祀盛京賢王祠。三十九年十二月,詔以其爵世襲罔替。

個人年表

胤祥胤祥

康熙二十五年(1686)——十月初一日生(陽曆11月16日)。“詩文翰墨,皆工敏清新”,“精於騎射,發必命中,馳驟如飛”。

康熙三十七年(1698)——從玄燁謁陵,自此出遊皆從。

康熙末年——諸皇子爭奪皇位鬥爭激烈,允祥從不參與其間。

康熙六十一年(1722)——玄燁去世,胤禛即皇帝位,封其為怡親王,並命其總理戶部三庫,自此即全力輔佐風根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

十一月:康熙帝不豫,還駐暢春園。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病逝。即夕移入大內發喪。遺詔皇四子胤禛繼位,是謂雍正帝。遺詔真偽,引發繼位之謎。以貝勒胤禩、皇十三子胤祥,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為總理事務王大臣。召撫遠大將軍胤禵回京奔喪。誠親王胤祉上疏,援例陳請將諸皇子名中胤字改為允字。

十二月:封允禩為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允祥為怡親王,允祹為履郡王,已廢太子允礽之子弘皙為理郡王,以隆科多為吏部尚書。宜太妃稱病坐四人軟榻見雍正帝而受訓斥。始授太監官級,定五品總管一人,五品太監三人,六品太監二人。更定歷代帝王廟祀典,詔《古今圖書集成》一書尚為竣事,宜速舉淵通之士編輯成書。

雍正元年 (1723)——賜增護衛,四月命其總理戶部事,請減江南賦稅浮糧,蘇州歲30萬兩,松江l5萬兩,又減浙江之嘉興、湖州、江西之南昌之浮糧,每歲通計減6l萬兩。

雍正二年(1724)——因功增親軍。

雍正三年——因其總理戶部事務謹慎忠誠,復加封郡王,任其在諸子中指封,並加俸銀萬兩。是年,京畿被水,十二月命其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

三年(1725),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將直隸分作四區,區設專官,負責疏浚河渠,築堤置閘,區分疆畝,經劃溝騰,千里之內,沮洳污菜,都化作良田。江南水道,多致淺塞,因其倡導興修,數十州縣,河流暢通,幾千頃良田,悉獲灌溉之利。因官吏徵求、苛索,兩淮鹽政一直不振,自總理戶部,便力加整飾,取消一切浮費,由此商力日蘇,鹽務漸見起色。

雍正四年(1726)——疏言興修、疏浚河渠,築堤置閘,區分疆畮,經畫溝塍,分直隸諸河為四局。

正月初二日:郎中保德,員外郎海望奉怡親王諭:著員外郎沈瑜管理造辦事務。遵此。

雍正五年(1727)——特賜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扁額。

八月三十日:據圓名園來帖內稱:郎中海望為造辧処無寫篆字的人、啟怡親王今有寫宋字人徐同正會寫篆字,人亦老実,欲給徐同正工食食用,今其在造辧処効力行走等語。奉王諭:尓等酌量料理。遵此.本日郎中海望、員外郎沈瑜,同議得毎月給徐同正工食銀五両。記此。

雍正六年(1728)——正月初九日:應招募匠藝人十三名。內務府員外郎沈瑜,唐英啟怡親王,擬定每月所食錢糧銀一兩,再月米折銀一兩,每月每人共給銀二兩,用造辦處銀兩發給。怡親王諭:準行。

雍正七年(1729)——因準噶爾部竄擾邊陲,六月,命其辦理西北兩路軍機。十月,敘協贊功待詔增儀仗一倍。

雍正八年(1730)——五月初四日(陽曆6月18日)去世,時年45歲。詔復其名為胤祥,配享太廟。六月溢號賢,並命將“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冠於賢字上。又命入把京師賢良詞。

五月:怡親王允祥逝,雍正帝親臨其喪,謚曰“賢”,配享太廟。詔令怡親王名仍書原“胤”祥。誠親王允祉會怡親王允祥之喪,遲到早散,面無戚容,交宗人府議處。議削王爵監禁景山永安亭,得旨削爵拘禁。

六月:賜怡賢親王“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加於謚上。

八月:命怡親王子弘曉襲封親王,弘皎別封郡王,均世襲。建賢良祠,以怡親王允祥功勳卓著而奉為首位。設立軍機處。

乾隆十九年(1754)——九月詔入盛京賢王祠。

乾隆三十九年(1774)——詔以其爵位世襲罔替。

妻妾子嗣

嫡福晉兆佳氏,尚書馬爾漢之女;側福晉富察氏,佐領僧格之女;側福晉烏蘇氏,頭等護衛金保之女;側福晉瓜爾佳氏,郎中阿哈占之女;庶福晉石佳氏,領催莊格之女;庶福晉納喇氏,輕車都尉吳爾敦之女。

第一女郡主,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七月初十日寅時生,母為側福晉瓜爾佳氏阿哈占之女。康熙六十年辛丑五月,嫁津濟里氏薩克信;郡主乾隆四十一年壬午正月初五日午時卒,年七十四歲。

第一子,已革貝勒弘昌,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十一月十六日子時生,母側福晉瓜爾佳氏,郎中阿哈占之女。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四月二十一日戌時卒,年六十六歲。嫡妻納喇氏,騎都尉色爾敏之女;繼妻博爾濟吉特氏,步軍統譯阿齊圖之女;妾宋氏,三格之女;妾孫氏,桑格之女;妾李氏,李住之女。五子:長子永喧(出繼),次子未有名,三子永昆,四子三等侍衛永崇,五子永良。

第二女郡主,康熙四十六年丁亥三月十八日申時生,母為嫡福晉兆佳氏。雍正元年癸卯正月,嫁舒穆祿氏富僧額;郡主雍正四年丙午三月三日寅時卒,年二十歲。

第二子,未有名,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十月初一日丑時生,母庶福晉石佳氏,領催莊格之女。康熙四十八年己丑二月二十日亥時卒,年二歲。

第三女,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十月二十四日酉時生,母為側福晉富察氏僧格之女。女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卒,年二歲。

第三子,多羅貝勒品級弘暾,康熙四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丑時生,母嫡福晉兆佳氏,尚書馬爾漢之女;雍正六年戊申七月二十日辰時卒,年十九歲。嫡夫人富察氏,佐領福慶之女。三子:長子(承繼子)永宣,次子(承繼子)多羅貝勒永喜,三子(承繼子)革退二等侍衛永蔓。

第四子,多羅寧良郡王弘晈,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五月二十五日辰時生,母嫡福晉兆佳氏,尚書馬爾漢之女。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八月十四日丑時薨,年五十二歲。嫡福晉西林覺羅氏,中書卓林泰之女;繼福晉納喇氏,大學士查郎阿之女;妾定氏,保住之女。二子:長子多羅貝勒永喜(出繼),次子追封和碩怡親王永福。

第四女和碩和惠公主,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十月初十日寅時生,母為嫡福晉兆佳氏,與第二女同母;雍正初,撫養宮中。七年己酉,年十六。十二月,下嫁喀爾喀博爾濟錦氏多爾濟塞布騰,封今位號。九年辛亥十月初三日戌刻卒,年十八歲,額附雍正十三年乙卯二月卒。

第五子,弘[日兄],康熙五十五年丙申正月初七日寅時生,母嫡福晉兆佳氏,尚書馬爾漢之女。康熙六十一年壬寅正月初五日申時卒,年七歲。

第六子,多羅貝勒品級弘昑,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八月初九日卯時生,母側福晉烏蘇氏,頭等護衛金保之女。雍正七年己酉二月初一日未時卒,年十四歲。

第七子,和碩怡親王弘曉,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四月初九日丑時生,母嫡福晉兆佳氏,尚書馬爾漢之女;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四月十五日未時薨,年五十七歲。嫡福晉李佳氏,三等伯赫格之女;繼福晉佟佳氏,都統長盛之女;側福晉金氏,領侍衛內大臣常明之女;側福晉石氏,石中玉之女;側福晉伊爾根覺羅氏,典衛剋星額之女;妾徐氏,典衛徐國秀之女;妾祥氏,九達色之女;妾馬氏,馬圖赫之女;妾巴雅拉氏,筆帖式才保之女。九子:長子鎮國將軍永杭,次子和碩怡恭親王永琅,三子未有名,四子永蔓,五子示有名,六子未有名,七子未有名,八子輔國將軍永邁,九子永和。

第八子,綬恩,雍正三年乙巳九月初七日丑時生,母嫡福晉兆佳氏,尚書馬爾漢之女。雍正五年丁未七月十一月寅時卒,年三歲。

第九子,阿穆瑚琅,雍正四年丙午四月初五日申時生,母庶福晉納喇氏,輕車都尉吳爾敦之女。雍正五年丁未閏三月十五日午時卒,年二歲。

和碩怡親王世襲表

胤祥:怡賢親王,清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第一代怡親王,謚曰賢;

清-載敦(怡端親王)清-載敦(怡端親王)

弘曉:怡僖親王,胤祥第七子,雍正八年,襲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薨,謚曰僖。

永琅:怡恭親王,弘曉第二子,初封二等鎮國將軍,乾隆四十三年,襲怡親王。嘉慶四年,薨,謚曰恭。

奕勛:怡恪親王,永琅次子不入八分輔國公綿標之子,嘉慶四年,襲怡親王。二十三年,薨,謚曰恪。

載坊:怡親王,奕勛第一子,嘉慶二十三年,襲怡親王。二十四年,薨。

載垣:怡親王,奕勛第二子,載坊弟,嘉慶二十四年,襲怡親王。道光末,受顧命。鹹豐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受遺詔輔政,為輔政八臣之首。辛酉政變,以大逆罪革爵,由親王爵世襲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詔令不許本支承襲。

載泰:莊恪親王允祿五世孫,出繼為允祥第三子貝勒弘暾之後,襲不入八分輔國公。同治四年,江寧克,推恩,還怡親王世襲,以載泰非允祥子孫,改以允祥第四子弘皎四世孫鎮國公載敦襲怡親王。而以載泰襲載敦所遺鎮國公。

載敦:怡端親王,允祥第四子寧良郡王弘皎四世孫,初襲鎮國公,同治四年,襲怡親王。光緒十六年,薨,謚曰端。

溥靜:載敦第一子,光緒十六年,襲怡親王。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京,薨,坐縱庇義和團,革爵。

毓麒:載敦第二子溥耀之子,光緒二十七年,襲怡親王。

兄弟姊妹

清-胤礻我清-胤礻我

1、承瑞(康熙六年九月二十-康熙九年五月) 母榮妃

2、皇長女(康熙七年十一月初二-康熙十年十月) 母張氏

3、承祜(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五) 母仁孝皇后

4、承慶(康熙九年二月初一-康熙十年四月) 母惠妃

5、皇次女(康熙十年三月初九-康熙十二年二月) 母董氏

6、(養女)純禧公主(康熙十年十一月二十八-乾隆六年十二月初七) 母恭親王福晉晉氏

7、賽音察渾(康熙十年十二月二十五-康熙十三年正月) 母榮妃

8、胤禔(保清)(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 母惠妃

9、榮憲公主(康熙十二年五月初六-雍正六年四月十二) 母榮妃

10、皇四女(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康熙十七年) 母張氏

11、長華(康熙十三年四月初六-康熙十三年四月初六) 母榮妃

12、胤礽(保成)(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雍正二年十二月十四) 母仁孝皇后

13、端靜公主(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康熙四十九年三月) 母貴人兆佳氏

14、長生(康熙十四年六月二十一-康熙十六年三月) 母榮妃

15、萬黼(康熙十四年十月初八-康熙十八年正月) 母通嬪

16、胤祉(康熙十六年二月十九-雍正十年閏五月十一) 母榮妃

17、胤禛(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 母德妃

18、胤禶(康熙十八年二月二十-康熙十九年二月) 母通嬪

19、恪靖公主(康熙十八年五月二十七-雍正十三年三月) 母貴人郭絡羅氏

20、胤祺(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四-雍正十年閏五月) 母宜妃

21、胤祚(康熙十九年二月初五-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十四) 母德妃

22、胤祐(康熙十九年七月二十五-雍正八年四月初二) 母成嬪

23、胤禩(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雍正四年九月初八) 母良妃

24、皇七女(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康熙二十一年八月) 母德妃

25、皇八女(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康熙二十二年閏六月) 母孝懿皇后

26、胤禟(康熙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雍正四年八月二十七) 母宜妃

27、溫憲公主(康熙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二-康熙四十一年七月初一) 母德妃

28、胤礻我(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十一-乾隆六年九月初九) 母溫禧貴妃

29、胤礻禹(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康熙二十三年六月) 母貴人郭絡羅氏

30、純愨公主(康熙二十四年二月二十六-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二十四) 母通嬪

31、胤禌(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初七-康熙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五) 母宜妃

32、皇十一女(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康熙二十五年五月)母溫禧貴妃

33、胤祹(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初四-乾隆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 母定嬪

34、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四-康熙三十六年三月) 母德妃

35、胤祥(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雍正八年五月初四) 母敏妃

36、溫恪公主(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一) 母敏妃

37、胤禎(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九-乾隆二十年正月初六) 母德妃

38、愨靖公主(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初七-乾隆元年) 母貴人袁氏

39、敦恪公主(康熙三十年正月初六-康熙四十八年十二月初三) 母敏妃

40、胤禨(康熙三十年正月二十六-康熙三十年三月) 母平妃

41、胤禑(康熙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雍正九年二月初一) 母密妃

42、胤祿(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十八-乾隆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一) 母密妃

43、皇十六女(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康熙四十六年) 母王氏

44、皇十七女(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康熙三十九年) 母劉氏

45、胤禮(康熙三十六年三月初二-乾隆三年二月初二) 母勤妃

46、胤祄(康熙四十年八月初八-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 母密妃

47、皇十八女(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 母和妃

48、胤禝(康熙四十一年九月初五-康熙四十三年二月二十三) 母襄嬪

49、皇十九女(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康熙四十四年二月) 母襄嬪

50、胤禕(康熙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五-乾隆二十年正月初九) 母襄嬪

51、皇二十女(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九-康熙四十七年十二月) 母鈕祜祿氏

52、胤禧(康熙五十年正月十一-乾隆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一) 母熙嬪

53、胤祜(康熙五十年十二月初三-乾隆八年十二月二十九) 母謹嬪

54、胤禐(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康熙五十二年二月) 母貴人陳氏

55、胤祁(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七) 母靜嬪

56、胤祕(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十六-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 母穆嬪

怡賢親王園寢

怡賢親王園寢怡賢親王園寢

怡賢親王園寢位於北京西南大約88公里、淶水縣以北12.5公里的石亭鎮東營房村西雲溪水峪。墓主人就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該陵寢也叫十三爺墳。

怡親王胤祥,生前謹慎忠誠,實心任事,勤奮奉職。雍正繼位後,加封允祥為總理事務大臣,後晉封為怡親王,先後總理戶部三庫,總理戶部等重任。雍正三年,他曾總理京畿水利,對於防治防治河患、開闢營田,成績頗多,而屢受恩賞。雍正八年,皇帝又來親書“忠敬誠直,勤慎謙明”匾額予以褒獎,當年又加封為首任軍機大臣,深受雍正的依賴和器重。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怡親王胤祥和總督高其倬奉命為雍正皇帝選陵。選中易州境內泰寧山(後改為永寧山)的太平峪,(即現在易縣清西陵泰陵陵址)。奏稱:“相度得易州境內泰寧山太平峪,為‘萬年吉地’,實乾坤聚秀之區,陰陽會合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閱後大悅:“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遂決定將陵寢建造於此。遂降旨對怡親王胤祥嘉獎,賜其距雍正泰陵東北面六十華里處一塊“平善之地為墓地”,即現在的淶水縣東營房村雲溪水峪——怡賢親王園寢

園寢處於丘陵地帶,三面環山,依山傍水,林木豐茂,自然環境十分優美。園寢背西向東,占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全部建築物30餘座。建築用料全部採用紅磚綠瓦,其規模浩大,布局嚴謹,工藝精湛,氣勢宏偉。周圍松柏參天,濤聲瑟瑟,莊嚴肅穆,華貴典雅。在清代王陵中獨樹一幟。整體布局自東向西依次為:三華里神道,沿神道依次為神道碑亭、火焰牌樓、五孔石拱橋、四柱三門石牌坊、平橋、華表、元寶山、僂佝橋、三孔橋、神道碑亭、神廚庫、井亭、值班房、月台、宰牲亭、朝房、宮門、南北焚帛爐、隆恩殿、寶頂等。神道兩側松柏參天,園寢四周環以綠瓦紅牆。陵寢雍正八年建成後,為守此陵,清政府在此設水東營駐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二員,並設園寢護衛軍,東西兩個營房。東營房駐馬步軍兵,西營房駐護陵旗族員。清盛時期,園寢範圍皆為禁地,護衛森嚴,權重勢大。

辛亥革命以後,園寢護衛軍撤走,只剩旗民守護。大約在1934—1936年間,整個園寢被當地軍閥和地方官吏所破壞,墓葬全被挖空,葬品及所有文物被盜走。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時期,又遭受更慘重破壞,地面建築全被平毀。現存文物不足三分之一:石牌樓兩座:一為七樓四柱牌,高10米,長25米,柱基和坊梁均有雕刻圖案,工藝精湛。一為火焰牌樓,高10米,長25米。氣勢非常壯麗。神道碑一座,高5米,寬1.4米,碑上有滿漢文字刻寫的“忠敬誠直勤慎謙明和碩怡賢親王神道碑”等字樣。華表一對,高13米,柱基和柱體均呈八梭形,刻有大小騰龍48條。極為罕見。五孔橋一座,長38米,寬7米。以上建築全為漢白玉質料,保存尚好,園寢及現有文物已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收錄於“中國名勝大詞典。”

雍正八年五月(公元1730年),雍正最親愛、最倚重的皇十三弟怡親王胤祥逝世。雍正悲痛欲絕,親臨其喪,並輟朝三日痛悼之。封謚為“賢”,明配享太廟。詔令怡親王名仍書原“胤祥”,以志思念。命將御書八字加於謚上。恤葬從優,建祠於京西白家疃正陽門內東順城街,改所居府為賢良寺,以祈冥福雍正帝在諸兄弟中,為確保王位,嚴厲打擊其政敵,唯獨對怡親王允祥恩寵有加,情同手足生死與共。先後推崇其為“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乾隆時期,又定為世襲罔替“鐵帽子王”。由此可見,雍正與胤祥的關係遠遠超出普通的君臣關係,更非一般兄弟王子的關係。

怡賢親王碑文

朕唯國家啟昌隆之運,則誕降名臣。祖宗鍾福慶之貽,則篤生賢胄粵若師師虞代,稷棄為帝室之英;濟濟周朝,旦、奭是姬宗之彥。莫不紀諸謨典,頌之詩聲。前跡可嵇,遺編具在。如朕弟怡賢親王,則於古有光者也。王秉乾坤之清淑,萃川岳之精華。爰自幼年,早徵至行。禁庭教誨,循禮度以持躬;內殿承歡;篤孝思於繞膝。實超出於同氣,久默識於中懷。是以纘紹之初,慎選親賢之寄,特加恩命,晉受王封正在諒陰俾膺總理。當良奸之雜處,以鎮靜服群情。遇綱紀之待厘,以精明襄萬務。誠勞既著,眷倚逾殷。綜中外之淤謀,司兵農之大計。而王恪勤匪懈,兢勵彌深。體朕心為己心,視國事如家事。詳核度支之積竇庫藏充盈。清蠲吳越之浮糧閭閻康阜。興田工於畿內,粳稻連疇。籌水利於江南,河渠順軌。至若邊形指掌,了大勢於川原;武略在胸,贊成謀與帷幄。壯戎容於雁磧,組練鮮明。裕軍實於龍沙,驊騮騰躍。蒼黔恬樂,罔聞徵發之頒。朝省安閒,莫見運籌之跡。是其潛思默算,備竭精誠,故能應變投機,不行聲色久矣。扶持正直,公道於以昭彰。薦達猷為,人才由茲奮起。度為謙挹,同事務協於和衷,量本寬宏。曹官胥於菡茹。領周廬之環衛,訓練維勤。定宮府之規模,施為悉當。凡關於民生吏治,知無不言。曾經其熟計深圖,行皆有效。祗禛而不宣於眾,退讓而恐居其名。皆中禁之秘陳,豈外廷之能曉?心計則青天白日,衾影無慚;節操則瑩玉清水,垢塵不染。研幾窮理,得聖經賢傳之清微,輔世寧民,具帝佐王臣之蘊負。道光竹帛,恢平章調燮之勛;瑞葉星雲,樹喜起明良之苑。朕實賴王治安寰宇,王實為朕翊贊昇平。既歷八年,有如一日。斯乃上天降佑,列祖垂麻。齎良弼於本支,作盛世之棟樑。與皇考為孝子,於朕躬為純臣。自昔罕聞,在今幸覯。惠慈之性,宜其克享遐年;豈弟之恩,足以迓承繁祉。人情胥願,天數難齊。詎盡瘁以忘軀,遂抱疴之纏體。禱神祗而靡應,商醫藥而弗療。忠忠愛之忱,始終一致。沈綿之候,遷避而弗敢上聞。危篤之期,溘逝而慮傷永訣。朕將臨視,王已飄升,望幻影於雲中,靈奇示象;蛻色身於塵世,慧覺超凡。生有由來,理當可信。王幽明感德,遠近歸仁。錫命每申,則日晴紫陌;祖筵方徹,則風藹青陌。虔叩穗帷,動舉朝之痛憶。兢隨素紼,溢長路之悲號。嘗賜標題,略傳梗概。忠敬而謙之誠直,勤慎而益以廉明。禮重易名,約一言而該美善。義隆加謚,冠頻字以示寵褒。朕親奠郊坰紆車駕;時陳牲醴,每譴臣僚。敦儉素之風,塋兆本由於自擇。議推崇之典,經費優給於官供。吉宅既安,豐碑宜勒。

於戲,念股肱之誼重,雕刻金鏞;眷手足之情深,輔揚玉牒。功高德茂,享亘古之鴻聲。生榮死哀,備生人之全福。將使斯之炳煥,偕星曜以流輝。貞石嵯峨,與峰巒而永峙。

生母敬敏皇貴妃

父親:聖祖 仁皇帝 康熙(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出生,順治十八年正月十九日即位,在位年數61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去世。)

康熙帝康熙帝

母親:庶妃 章佳氏,即敬敏皇貴妃,與玄燁之十三女、十五女同母。

歷史上的十三阿哥胤祥,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滿洲鑲黃旗人。就章佳氏為康熙生兒育女的數量和時間看,她還是挺得寵的。可是在胤祥14歲的時候去世。

胤祥在一廢太子之前是除太子之外康熙最寵愛的兒子,從13歲起只要康熙出巡必定帶著胤祥,他也是唯一一個跟著康熙南巡達四次之多的皇子。尤其康熙四十一年第四次南巡的時候,撇下隨行的太子和四阿哥,命胤祥單獨一個人祭拜泰山。泰山在古代就是權力的象徵,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數次封禪泰山以示最高皇權,這個意味不能算不深,第二年索額圖就被康熙斥責“天下第一罪人”,康熙對太子信任大減。八阿哥的老師曾經在康熙四十三年寫信給家人,說十三殿下是皇上最寵愛者,前途不可估量。老八的老師都這么說,可見當時十三阿哥的聖寵如何。再有,二月河的書中說胤祥是一個好武帶兵的阿哥,但從有限史料看,胤祥從沒有帶過兵。雖然有記錄說他曾打死過一隻老虎,而且善於騎射,但基本上看胤祥是偏文的,並且好藏書字畫,在書畫等方面的藝術修養很高。一廢太子時候發生的事情,誰也不知道,如今最原始並且相對可信的資料就是雍正給怡親王的悼詞中說的,被太子牽連,被大阿哥陷害。可是雍正為尊者諱刪掉不利於胤祥的史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康熙四十九年康熙給三,十三,十四阿哥三個人的請安摺子的朱批上說胤祥絕非勤學忠孝之人,如不嚴加約束,必當生事。不忠不孝的評語是很嚴重的了,不知道胤祥在一廢太子時做了什麼事情讓康熙對他的態度一落千丈,這是個謎。也許因為這一次的挫敗和康熙的態度,胤祥心情鬱悶,就此患種叫鶴膝風的病,時好時壞,好幾年,直到雍正登基基本上銷聲匿跡。值得說明的有兩點:1.很多人認為胤祥曾經被封過貝子,但是就資料上看,胤祥在康熙年間沒有任何爵位。胤祥出生以後康熙曾經兩次給兒子封爵,37年一次,胤祥那時候還小,自然輪不上。48年一次,胤祥已經失寵,沒有封爵。2.胤祥應當沒有被長期圈禁過,雖然在康熙末期無史可循,可是從他的從驛記錄和康熙的朱批奏章來看,他時有出現,並沒有被圈禁。

扈從出巡記錄

三十七年七、八月左右盛京謁陵,一、三、五、七、九、十、十三從。

三十八年二月第三次南巡,此行太后同去,一、三、五、七、八、十三、十四從。

三十八年閏七月巡塞外,一、三、四、五、七、十三、十四從。

三十八年十月巡永定河堤,一、四、十三從。

三十八年十一月謁陵,一、九、十三、十四從。

三十九年正月巡永定河,四、七、十三從。

三十九年四月巡永定河堤工,一、四、十三從。

三十九年七月幸塞外,一、三、四、五、八、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從。

三十九年十月巡永定河堤岸,四、十三從。

四十年二月幸畿甸,一、二、四、十三從。

四十年四月巡永定河工,二、四、十三從。

四十年六月幸塞外,一、二、三、四、八、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從。

四十年十一月謁陵,四、十三、十四從。

四十一年二月幸五台山二、四、十三從。

四十一年六月避暑塞外,些行太后同去,一、二、四、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從。

四十一年九月南巡,二、四、十三從。

此行因太子病而在山東折返。這次出巡十分蹺蹊,太子在德州生病後,康熙立即召索額圖來照料太子,康與四、十三繼續行程。到泰山命十三單獨祭泰山(泰山在歷代帝王眼中是神聖的,不少帝皇在此封禪,它與祭天的意義有得一比。而這等重要之事,康不委派年長的皇四子,卻叫年僅十六歲的皇十三子獨力承擔,是不是從中看出此時胤祥在康眼中的非同一般呢?或是我高估了祭泰山的意義)不久後康就與皇太子回宮,終斷了此次行程。而其中會不會發生一些耐人尋味的事呢?因次年索額圖就被圈禁了……

四十二年正月第四次南巡,二、四、十三從。

四十二年五月幸塞外,一、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從。

四十二年十月西巡,終點西安,二、三、十三從。

四十三年六月幸塞外,一、二、八、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從。

四十三年十月閱永定河,二、十三從。

四十四年二月第五次南巡,二、十三從。

四十四年五月左右幸塞外,一、二、十三、十五、十六、十七從。

四十四十一月謁陵,七、十三從。

四十五年二月巡畿甸,一、二、四、九、十三從。

四十五年六月幸塞外,一、二、十三、十五、十六從。

四十五年十一月謁陵,一、二、十三從。

四十六年正月第六次南巡,一、二、十三、十五、十六從。

四十六年六月幸塞外,一、二、十三、十五、十六從。

四十七年二月巡畿甸,一、二、十三、十五、十六、十八從。

四十七年五月幸塞外,一、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從。

八月份十八得急病(據說是急性腮線炎),不久薨逝。特別提出此事,是因一個月左右的一廢太子事件,有不少史料均指出此乃導火線。

四十八年二月巡畿甸,二、四、七、八、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從。

四十八年四月巡塞外二、三、七、八、十、十三、十四從。

有記載十三隨同巡塞外時的行圍均有份參加除此次外,因出塞隨同的皇子會分成幾批去,第一批去的有時會替換第二批去的人,所以不知此次他是回京了,還是什麼其他原因。

四十八年十二月謁陵,二、五、七、八、十三、十五、十六從。

四十九年二月最後一次到五台山,二、三、八、十、十三、十四從。

這十二年來的出巡中,康熙除了一個皇子都不帶出巡之外,扈從名單中必有皇十三子。

六十一年二月左右幸畿甸,三、四、五、八、九、十、十三、十五、十六、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從。

六十一年五月幸塞外,三、四、五、八、九、十三、十五、十六、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從。

雍正帝眼中的胤祥

雍正帝雍正帝

“要削弱強勁的對手,必須發展壯大自;發展壯大自己,等於銷弱對手。” 雍正即位後深知此理,在打擊政敵的同時,加緊培植髮展自己的勢力。

培植自己的勢力,最好是在兄弟輩中找幾個對自己真心實意的阿哥。阿哥是皇子龍孫,所處的地位是其他大臣所無法比擬的。關鍵在於是否真心實意支持皇上。無奈徒生淒涼,20多個兄弟大多是雍正的政敵,只有十三阿哥允祥相交最厚。在爭奪即位人這場沒有硝煙的生死搏鬥中,允祥始終堅定的站在四阿哥胤禛這邊,暗中幫助四阿哥跟八阿哥的阿哥黨、原太子黨、長子黨等政敵作殊死鬥爭。為此,他失寵於皇父,削爵圈禁,直到皇父去世前,一直生活在灰暗和痛苦之中。胤禛上台之後,雲開日出,他被封為和碩怡親王,成為總理事務四大臣之一,最為皇兄信賴。

雍正元年,皇兄又將總理戶部的大權交給他,並讓他主管錢糧奏銷的會考府事務。對於封建國家來說,掌管錢糧就是掌管實權。允祥沒有辜負皇兄期望,操縱財政大權,參與軍國大事,利用為皇兄所寵信的皇弟與親王的獨特身份,日理萬機,處理了許許多多繁重艱巨的政務,雍正誇他“事朕克殫忠誠”。為犒賞允祥的忠心和勤政,雍正依照先皇康熙帝時兄弟分封各賜錢糧二十三萬兩的成例,也照數賜給允祥。允祥堅拒不受,實在推辭不過,只好收下十三萬兩。不僅如此,雍正帝還重用允祥的部署,加恩把他兼管的佐領改成屬下,還一下賞加三等以上護衛和親軍數十人之多,將他們發展為親信勢力。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為了表彰允祥對皇上的忠誠和處理國家事務中的突出貢獻,雍正帝加封他的一個兒子為郡王,任他隨意指定。允祥再三辭謝,沒有接受這份隆恩。雍正帝執意要垂恩於允祥,遂變換方式,於這年八月將他奉銀增加萬兩。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雍正帝親筆揮寫“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個大字,命人製成匾額,賜給和碩怡親王允祥,還讚譽他“公爾(而)忘私,視國如家”;當年十月,雍正帝下旨再給他本已非常顯赫的儀仗增加一倍,給予極高評價和榮耀。後評價胤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

詩詞作品

《交輝園遺稿》和碩怡賢親王遺稿題辭(雍正)

朕弟怡賢親王,天資高卓,穎悟絕倫。如禮樂射御書數之屬,一經肄習,無不精妙入神,為人所莫及。而其心則謙抑遜讓,囗然不自足也。平日所作詩篇,抒寫性情,和平大雅,無纖毫塵腐之氣。而王自謙學力不充,總未存稿。是以王仙逝後,邸中竟無留存者。

因憶昔年,兄弟聚首時,宴集唱和,王每以所作就正於朕。朕扈從塞垣,王亦間有寄懷之句,片楮寸縑,朕皆愛而藏之,不令棄置。今檢點篋笥中,得王詩三十二首,爰匯為一帙,附於朕詩集之後,以存其囗。此在王雖為餘事,然自古名臣碩彥,偶有吟詠著述,即殘篇剩簡,而當時後世之人鹹寶重愛惜,流傳歌誦,想慕其為人。初不在篇什之繁富,所謂詩以人重也。王以不世出之名賢而有此清新俊逸之詞翰,且忠孝慈惠之意,藹然流露於筆墨間,吉光片羽,豈惟朕心不忍湮沒?諒亦天下後世所共珍歟!

恭祝兄雍親王壽

朱邸宴開介壽時,九重恩眷集繁禧

純誠自是承歡本,仁厚端為受福基。

三島露濃培玉樹,小春風暖護瓊芝。

年年願傍青鸞隊,拜獻南山祝嘏詞。

注釋:

嘏:(書面語)福。

奉和兄雍親王早起寄都中諸弟兄韻

涼風習習卷紗幃,花影剛隨日影移。

紈扇罷揮知暑退,袷衣初試覺秋遲。

喜聞魚鳥傳芳訊,更捧珠璣慰遠思。

屈指郵亭迓歸騎,洗塵先奉酒盈卮。

注釋:

迓:(書面語迎接)。卮:古代的酒具。

奉和兄雍親王山居偶成元韻

蓮漏無聲鳥不嘩,山居習靜味偏賒。

閒尋別院新栽竹,坐數前溪未放花。

小瓴日高松影直,方塘風過水紋斜。

太平盛世身多暇,著屐攜筇踏淺沙。

注釋:

筇:古時竹子的一種,常用來做手仗。

奉和兄雍親王春園讀書元韻

紫燕穿簾西復東,一庭柳絮揚春風。

書開緗帙迎新綠,硯試端溪點落紅。

霽霞光明戶牖,日斜香篆出房櫳。

分陰珍重攻文史,益信前賢蘊不窮。

注釋:

緗帙:淺黃色的書畫外面包著的布套。

奉和兄雍親王暮春元韻

好景當三月,紅雲點綠苔。

鶯啼垂柳外,鶴舞曲池隈。

麗藻毫端發,薰風紙上回。

堯階多雨露,棠棣四時開。

恭讀御製耕織圖詩敬成二章①

歷歷三時況,如陳七月篇②。

秋雲青甸里,春雨綠疇邊③。

聖政先無逸,皇心重有年。

孜孜宵旰意,總向畫圖傳。

玉帛梯航遠,山龍繪繡工。

豈知寒女事,猶入睿吟中④。

勤儉昭淳俗,勞思愛古風。

垂裳開至治,衣被萬方同。

注釋:

①此為讀康熙帝之《耕織圖詩》而作。

②七月:《詩經·七月》

③疇:田地。

④睿吟:通達之詩,指帝王詩。

春晝

物候深春好,遲遲景漸長。

柳塘新水綠,花雨小簾香。

波曖看魚躍,泥融喜燕忙。

熙然俱自得,游泳賴軒皇。

鑾回恭迎敬賦

紫塞迴鑾近,瞻依隔半年。

記從初夏候,又及小春前。

村落豐收好,郊原霽景妍。

聖躬多悅豫,喜共萬方傳。

西山

霽色來西爽,雲端見遠峰。

翠含新雨重,青愛晚煙濃。

逸興登山屐,清音隔寺鐘。

何時探勝跡,泉石紀遊蹤。

試馬

名驥來天廄,翩翩過苑門。

風吹朱鬣動,沙淺玉蹄翻。

縱有馳驅力,寧酬豢養恩。

長嘶頻顧影,矢志交騰騫

奉和兄雍親王二首

山翁

山翁家在白雲中,鶴髮蕭踈坐晚風。

門徑掃時幽蘚碧,杖藜扶處落花紅。

漁翁

漁翁常占蓼花灣,俯仰心同白鷺間。

放艇有溪皆入畫,得魚無日不開顏。

奉懷兄雍親王 隨駕熱河避暑四首

其一

清暑山莊近塞垣,年年扈蹕羨承恩。

林亭水殿雲霞里,日侍天顏笑語溫。

其二

沙堤雨過淨無埃,深柳陰中輦路開。

風動菖衣香滿袖,行宮清曉問安回。

其三

墨池香霧涌波濤,落紙雲煙格總高。

指授親承應更進,彤軒長晝侍揮毫。

其四

磬峰高聳片雲留,萬木蕭森白露秋。

屈指回鸞期已近,趨陪欣喜話前游。

泛舟呈兄雍親王二首

其一

曲與平橋掩映重,蘭舟蕩漾意從容。

花香午送和風暖,草色朝含瑞露濃。

其二

輕軸容與碧溪潯,瀲灩清波幾許深。

塵年到來消已盡,始知山水有清音。

月夜

虛廊宴坐夜沉沉,偶得新詩喜獨吟。

萬籟無聲風不動,一輪明月印波心。

西郊

夾道千行苑柳斜,青青芳草襯晴沙。

春風十里西郊路,開遍牆頭處處花。

圓明園燕集呈兄雍親王四首

其一

綠水名園倚絳宵,歡聊華萼應嘉招

躋攀不盡登臨興,閬苑蓬壺路未遙。

其二

西山泉水入池新,池上松篁翠色勻。

瑤島靜含千頃綠,瓊林長護一園春。

其三

芝榜高題御墨鮮,陽春煙景浩無邊。

圓通妙諦誰能會,一片光明照大千。

其四

路入仙源迥不同,被襟面面受和風。

向榮花木欣欣意,同在堯天長養中。

題畫六首

其一

參差遠勢望難分,筆底煙嵐迥不群。

千澗泉水千澗雨,萬重山色萬重雲。

其二

赤欄橋外柳毿毿①,千樹桃花一草庵。

正是春光三月里,依稀風景似江南。

其三

片月銜山出遠天,笛聲悠揚晚風前。

白鷗浩蕩春波闊,安穩輕舟淺水邊。

其四

碧海三山入望賒,金銀宮闕映丹霞。

生身只合蓬萊住,桃實千年又著花。

其五

前村後舍意相親,社飲團欒集笑嗔

此是昇平真景色,收來畫裡更精神。

其六

瑤圃瓊台玉作田,高人策蹇灞橋邊②。

詩成自為豐年喜,沽酒尋梅亦偶然。

注釋:

①毿毿:形容柳條細長的樣子。

②蹇:指走不快的驢、馬。

詠荷花

銀塘珠露三月更,風靜荷香遠益清。

為是出塵心不染,亭亭獨立迥含情。

《清史稿》列傳

怡賢親王允祥,聖祖第十三子。康熙三十七年,從上謁陵。自是有巡幸,輒從。六十一年,世宗即位,封為怡親王。尋命總理戶部三庫。雍正元年,命總理戶部。十一月,諭:“怡親王於皇考時敬謹廉潔,家計空乏,舉國皆知。朕御極以來,一心翊戴,克盡臣弟之道。從前兄弟分封,各得錢糧二十三萬兩,朕援此例賜之,奏辭不已,宣諭再四,僅受十三萬;復援裕親王例,令支官物六年,王又固辭。今不允所請,既不可;允其請,而實心為國之懿親,轉不得與諸弟兄比,朕心不安。”下諸王大臣議。既,仍允王請,命王所兼管佐領俱為王屬,加護衛一等一員、二等四員、三等十二員,豹尾槍二、長桿刀二,每佐領增親軍二名。

二年,允祥請除加色、加平諸弊,並增設三庫主事、庫大使,從之。

三年二月,三年服滿。以王總理事務謹慎忠誠,從優議敘,復加封郡王,任王於諸子中指封。八月,加俸銀萬。京畿被水,命往勘。十二月,令總理京畿水利。疏言:“直隸衛河、淀河、子牙河、永定河皆匯於天津大直沽入海,衛河與汶河合流東下。滄、景以下,春多淺阻,伏秋暴漲,不免潰溢。請將滄州磚河、青縣興濟河故道疏濬,築減水壩,以泄衛河之漲;並於白塘口入海處開直河,使磚河、興濟河同歸白塘出海;又濬東、西二淀,多開引河,使脈絡相通,溝澮四達;仍疏趙北、苑家二口以防衝決。子牙河為滹沱及漳水下流,其下有清河、夾河、月河同趨於淀,宜開決分注,緩其奔放之勢。永定河故道已湮,應自柳義口引之稍北,繞王慶坨東北入淀,至三角淀,為眾水所歸,應逐年疏濬,使濁水不能為患。又請於京東灤、薊、天津,京南文、霸、任丘、新、雄諸州縣設營田專官,募農耕種。”四年二月,疏言直隸興修水利,請分諸河為四局,下吏、工諸部議,議以南運河與臧家橋以下之子牙河、苑家口以東之淀河為一局,令天津道領之;苑家口以西各淀池及畿南諸河為一局,以大名道改清河道領之;永定河為一局,以永定分司改道領之;北運河為一局,撤分司以通永道領之:分隸專官管轄。尋又命分設京東、京西水利營田使各一。三月,疏陳京東水利諸事。五月,疏陳畿輔西南水利諸事。皆下部議行。

七月,賜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榜,諭曰:“怡親王事朕,克殫忠誠,職掌有九,而公爾忘私,視國如家,朕深知王德,覺此八字無一毫過量之詞。在朝諸臣,於‘忠勤慎明’尚多有之,若‘敬誠直廉’,則未能輕許。期鹹砥礪,以副朕望。”七年六月,命辦理西北兩路軍機。十月,命增儀仗一倍。十一月,王有疾。八年五月,疾篤,上親臨視,及至,王已薨,上悲慟,輟朝三日。翌日,上親臨奠,諭:“怡親王薨逝,中心悲慟,飲食無味,寢臥不安。王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朕待王亦宜在常例之外。今朕素服一月,諸臣常服,宴會俱不必行。”越日,復諭舉怡親王功德,命復其名上一字為“胤”,配享太廟,謚曰賢,並以“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加於謚上。白家甿等十三村民請建祠,允之。撥官地三十餘頃為祭田,免租賦。命更定園寢之制,視常例有加。又命未殯,月賜祭;小祥及殯,視大祭禮賜祭;三年後,歲賜祭。皆特恩,不為例。乾隆中,祀盛京賢王祠。命王爵世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