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輿全覽圖》

《康熙皇輿全覽圖》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委派傳教士雷孝思、白晉和中國學者何國棟、明安圖等人組織人員繪製詳細的中國《康熙皇輿全覽圖》中的台灣地圖。各地行政官員奉命全力支持,測繪人員走遍大將南北,歷時十一年,最後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完成了《康熙皇輿全覽圖》,在測量中已發現緯度越高的地點,子午線每一度的直線距離越短,首次用測量方法證明地球為扁圓形。


繪製經過

清代地理學的最高成就,集中體現在採用西方近代梯形投影法勘測與繪製的《康熙皇輿全覽圖》上。今人對清代科技史特別是地學史的研究,就離不開這幅圖。早在明萬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把就把描繪全球的地圖《坤輿萬國全圖》帶到了中國,但是近百年後,《康熙皇輿全覽圖》才出現。其間經過明清易代的大震盪,又經過曆法之爭的反反覆覆,直到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終於進入清欽天監,並成為康熙皇帝的西學教師,《康熙皇輿全覽圖》的勘繪才具備了條件。南懷仁在康熙朝服務了20年,首次為清廷製做了繪有各洲地理及物產的大型地球儀,實地勘測了《萬泉河道圖》,並為勘繪《康熙皇輿全覽圖》的延攬人才計畫起了橋樑作用。1678年(康熙十七年),他給歐洲耶穌會寫信,希望向中國增派耶穌會士。10年後,張誠、白晉等6位

《康熙皇輿全覽圖》康熙
被冠以“國王數學家”稱號的法國耶穌會士來到中國,並成為康熙帝建立蒙養齋算學館,培養科技人才的中堅力量[1][1]。對此,白晉在向法王路易十四的報告中曾寫道:“中國皇帝仿此例(指建立科學社團),開始在他自己的宮殿里建立起繪畫、雕刻、塑雕以及為製作時鐘和其他計算工具的銅、鐵器工匠之類的科學院。”[2][2]經過近20年的人才培養、購置儀器、測定各地緯度、繪製局部地圖等準備工作,測繪全國地圖的工作終於開始。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清廷發布上諭:“諭傳教西士分赴內蒙各部、中國各省,遍覽山水城廓,用西學量法,繪畫地圖。並諭部臣,選派幹員,隨往照料……並咨各省督府將軍,札行各地方官,供應一切需要。”[3][3]從1708年到1717年(康熙四十七年——五十六年),這支測繪隊走遍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南各省,繪製了一幅幅各省地圖。1717年,白晉將各省分圖總繪製成一幅全國地圖,就是著名的《康熙皇輿全覽圖》。成為中國第一次經實地勘測繪製的全國地圖,被英國科學家李約瑟評論為“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地圖,而且比當時所有的歐洲地圖都更好,更精確。”在這份地圖的測繪過程中,測繪者發現了地球經度的長度,因緯度上下而有所不同,從而第一次在實踐中證實了牛頓關於地球為橢圓形的理論。《康熙皇輿全覽圖》的繪製,不但是18世紀中西交流及當時中國已具較高地學水平的反映,也是世界地理學史上的大事[4][4]。可見,《康熙皇輿全覽圖》不但是清代科技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資料,也是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物證。《康熙皇輿全覽圖》, 前有總圖,後有各省分圖,準確繪製了各地山川地勢、關門塞口、海汛將防、驛亭津站和環衛交通等等。英國科學家、學者李約瑟評述稱:它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的所有歐洲地圖都更好、更精確。
皇輿全覽圖中的淡水河與基隆河流域,上有大浪泵社與北投社等標記康熙皇輿全覽圖為中國清朝所繪的地圖。1708年由康熙帝下令編繪,以天文觀測與星象三角測量方式進行,採用梯形投影法繪製,比例為四十萬分之一。地圖描繪範圍東北至庫頁島,東南至台灣, 西至伊犁河,北至北海(貝加爾湖),南至崖州(今海南島)。繪圖人士有耶穌會的歐洲人士雷孝思、白晉、杜德美及中國學者何國棟、索柱﹑白映棠﹑貢額﹑明安圖以及欽天監的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理藩院主事勝住等十餘人。

“康熙皇輿全覽圖”是中國第一幅繪有經緯網的全國地圖。聘請西洋傳教士經過經緯度測量繪製而成。其中,實測經緯度值的地點有六百餘處,多處使用三角測量法,並使用少數的天文測量法。此地圖在中國地圖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自清朝中葉至中華民國初年國內外出版的各種中國地圖基本上都淵源於此圖。

該地圖經過十年的實地測繪,才於1718年初步完成,但由於蒙古準噶爾汗國尚未歸屬清朝,當時新疆一帶未能詳繪,直至乾隆帝兩次遣專人詳查之後方得以補全。

發展過程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出木刻版《皇輿全覽圖》,有總圖1幅,分省圖和地區圖28幅,但西藏蒙古極西地方多空白。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印行銅版圖,以緯差八度為一排,共分八排,四十一幅,這種以經緯度分幅的方法在中國是第一次。文字記注方面在內地各省注漢字﹐東北和蒙藏地區注滿文。故後人又題名為《滿漢合璧清內府一統輿地秘圖》﹐這版本流傳較廣。

該版本詳繪有西藏和蒙古極西地方,分省圖和地區圖增至三十二幅﹐其範圍東北至庫頁島(薩哈林島)﹐東南至台灣,北至貝加爾湖,南至海南島,西北至伊犁河,西南至列城以西。在西藏邊境標註出朱母郎馬阿林(珠穆朗瑪峰)。圖上以通過北京的經線為中經線,經緯網用梯形投影法。

1721年(康熙六十年)又刊印一次木刻版﹐木刻版的所包含的地域範圍與1719年的銅版圖相似。

後來﹐為適應行政管理的需要,又刊木版小葉本,以省、府分幅,計二百二十七幅。不繪經緯線,且只包括內地各省。

與雍正朝與乾隆朝測繪全圖的區別

雍正朝與乾隆朝也分別測繪了《皇輿十排全圖》和《皇輿十三排全圖》,但繪製的意義與《康熙皇輿全覽圖》有相當大的差別。如雍正朝《皇輿十排全圖》,以北京為本初子午線,上自北冰洋,下至海南島,東北臨海,東南至台灣,西抵波羅的海里加灣。圖上長城以內,凡重要關隘、衛、堡、城、鎮、營、汛,均貼黃簽以漢文註記駐紮官兵人數。如“大同鎮標及各處分協,馬兵四千三百一十三名,步兵五千三百三十七名,守兵八千五百七十八名,共一萬八千二百二十八名,內派往北路一千一百名,現存一萬七千一百二十八名”;“甘州、涼州、肅州、寧夏、西寧、大通、安西等七處提外傷標屬及各處分協,共兵六萬八千三百九十名,內派往西路一萬四千五百名,現存五萬三千八百九十名”等等。如此詳盡的兵力部署記錄,幾乎形同軍事地圖。結合1729年(雍正七年),清廷曾派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北路出師、岳鍾琪為寧遠大將軍西路出師征討準噶爾部噶爾丹策零的歷史,這幅《皇輿十排全圖》,應與這段戰事密切相關。又如另一幅雍正朝繪《皇輿十排全圖》,在貴州標有苗族部落雞井、丹江、八寨、古鎮等名。而據史載:“雍正八年庚戍六月戊申,雲貴廣西總督鄂爾泰疏報黔省黎平、都勻等處生苗共二百七寨歸化供賦,下部知道。”[7][7]顯然,只有在貴州苗地實行了改土歸流之後,這種大規模地圖上才可能標出苗寨的地名。

參考連結

http://www.pkucn.com/chenyc/thread.php?tid=7680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