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

咽pharynx是一前後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位於第1~6頸椎前方,上端附於顱底,向下於第6頸椎下緣或環狀軟骨的高度續於食管。咽有前壁、後壁及側壁,其前壁不完整,故咽向前分別與鼻腔、口腔及喉腔相通。咽腔分別以軟齶與會厭上緣為界,分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咽具有吞咽功能,呼吸功能,保護和防禦功能以及共鳴作用。此外,咽也是一個重要的發音共振器,對發音起輔助作用。

基本信息

讀音

咽[yān]口腔後部由肌肉和黏膜構成的管子,分三部分,上段與鼻腔相對稱“鼻咽”;中段與口腔相對稱“口咽”;下段在喉的後部稱“喉咽”。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路(亦稱“咽頭”):~喉。
咽
咽[yàn]使嘴裡的食物或別的東西通過咽頭到食道里去:~唾沫。狼吞虎~。細嚼慢~
咽[yè]阻塞,聲音因阻塞而低沉:哽~。嗚~

字形字義

咽yān形聲。字從口,從因,因亦聲。“因”意為“承上啟下”。“口”與“因”聯合起來表示“上承於口,下接於胃”或“上接於口,下接於肺”。本義:連線口與肺和胃的通道。辨析:咽與喉。“咽”指氣體和食物的輸送管道;“喉”指發音用的管腔

簡介

咽位於鼻腔的後方,是氣體的通道,也是食物的通道。喉位於咽的後下方,由軟骨和聲帶組成,氣體經過時可以引起聲帶振動而發聲。吞咽時會厭軟骨蓋住喉的入口處,以防止食物入喉。

器官“咽”

咽(pharynx)食物入食管和呼吸介質(水或空氣)入鰓或肺的共同通路。咽介於口腔和食管之間,既屬於消化系統又屬於呼吸系統。
魚類的鰓於咽的兩側形成。在胚胎的早期,咽部兩側突出5個咽囊。與此相對應,外胚層也向內凹陷,內外兩胚層相遇後打穿,乃形成鰓裂。鰓裂間為鰓隔,其前後面發生出絲狀或板狀的表皮突起——鰓。鰓裂的數目隨動物種類而不同。在脊椎動物中,最多可達14對,如一種盲鰻;圓口類多為7對鰓裂。鯊魚一般為5對,許多種鯊魚在鰓裂前面還有一個吸水孔,從發生來看,吸水孔乃是退化的第一對鰓裂。
陸棲脊椎動物雖用肺呼吸,但在胚胎期也形成咽囊,這些咽囊有些暫時打穿形成鰓裂,但以後即行封閉。咽囊在發育中形成一些和呼吸無關的衍生結構。
第1對咽囊的遠端部膨大形成鼓室(中耳),其近端部仍保留著和咽的聯繫,成為耳咽管,或稱歐氏管。耳咽管和鼓室與鯊魚的吸水孔同源,都是由第1對咽囊發生而來。第2對咽囊在哺乳類形成齶扁桃體,在其他陸棲脊椎動物多趨於退化。齶扁桃體為淋巴器官,其功能是產生淋巴細胞和抗體,有防禦作用。第3和第4對咽囊形成甲狀旁腺(背側上皮)和胸腺(腹側上皮)。第5對咽囊的上皮形成後鰓體。陸棲脊椎動物的後鰓體位於甲狀腺旁,哺乳類的成體無後體。後鰓體分泌的激素稱為降鈣素,可調節血漿中鈣離子濃度。

咽

咽囊的底面中央處發生出甲狀腺。在系統發生上,甲狀腺相當於文昌魚的內柱。用放射性碘注入文昌魚體內,則注入的碘全集中到內柱,證明內柱與甲狀腺同源。圓口類的幼體在咽部有內柱,變態後內柱變為甲狀腺。
在魚類,水與食物共同入口,到達咽部,水由鰓裂流出,在流經鰓絲時進行氣體交換;食物則由咽入食管。兩棲類有了內鼻孔,空氣由鼻孔經口咽腔入肺;食物則由口經過口咽腔入食管。
哺乳類的內鼻孔後移,硬齶之後延伸出軟齶。沿軟齶的背中線向前剪開,可見鼻咽腔(咽部對向鼻腔的部分)。在鼻咽腔側壁上可見耳咽管(歐氏管)的開口,此管溝通咽部及中耳腔。咽向後有兩個通路:一是靠背面的食管,一是經喉門通入腹面的氣管。吞咽時,食物經口腔、咽進入食管,即從腹前方通向背後方,所以呼吸通路和消化通路在咽部形成咽交叉。在喉口外蓋有一個葉片形的軟骨——會厭軟骨,吞噬食物經過咽部時,會厭軟骨蓋住喉門,迫使食物進入喉門背面的食管而不誤入氣管。呼吸時,空氣通過鼻腔、咽,由喉門入氣管,即從背前方通向腹後方。
對於人體而言,咽是消化道與呼吸道的共同通道,呈前後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上附於顱底,下端至第6頸椎體下緣續於食管,全長約12cm。咽的後壁與側壁較完整,前壁自上而下分別與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因此,咽可分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咽的解剖

咽是呼吸道與消化道的共同通道,上起底,下達環狀軟骨平面下緣,相當於第6頸椎食管入口平面,成人全長約12~14cm。

咽的劃分

咽分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
(一)鼻咽部(上咽部)(nasopharynx,epipharynx)
在鼻腔的後方,顱底至軟齶游離緣水平面以上的咽部稱鼻咽,頂部略呈拱頂狀向後下呈斜面,由蝶骨體、枕骨底所構成。在頂壁與後壁交界處的淋巴組織稱增殖體或咽扁桃體、腺樣體(pharyngealtonsil,adenoid),鼻咽前方與後鼻孔及鼻中隔後緣相連。後壁約在相當第一、二頸椎與口咽部後壁相連續,統稱為咽後壁。鼻咽的左右兩側下鼻甲後端約1cm處有一漏斗狀開口為咽鼓管咽口(pharyngealorificesoftympanopharyngealtube),此口的前、上、後緣有由咽鼓管軟骨末端形成的唇狀隆起稱咽鼓管隆突,亦稱咽鼓管圓枕(torustubalis)。在咽鼓管隆突後上方有一深窩稱咽陷窩(pharyngealrecess),是鼻咽癌好發部位,其上距顱底破裂孔僅約1cm故鼻咽惡性腫瘤常可循此進入顱內。咽鼓管咽口周圍有豐富的淋巴組織稱咽鼓管扁桃體(tubaltonsil)。
(二)口咽部(oropharynx)
為軟齶游離緣平面至會厭上緣部分,後壁相當於第三頸椎第三頸椎的前面,黏膜上有散在的淋巴濾泡(lymphoidfollicles),前方借咽峽(faucialisthmus)與口腔相通,向下連通喉咽部。
咽峽系懸雍垂和軟齶的游離緣、兩側由舌齶弓及咽齶弓、下由舌背構成。舌齶弓(咽前柱)(palatoglossalpillar)和咽齶弓(咽後柱)(palatopharyngealpillar)間的深窩稱扁桃體窩,內有齶扁桃體(palatinetonsil)。咽峽的前下部為舌根,上有舌扁桃體(lingualtonsil)。在咽齶弓的後方,有縱行束狀淋巴組織稱咽側索(lateralpharyngealbands)。1.齶扁桃體的構
齶扁桃體俗稱扁桃體,為一卵圓形淋巴組織,位於咽部兩側舌齶弓與咽齶弓間的扁桃體窩中,左右各一,表面有10~20個內陷的扁桃體隱窩(crypt)。隱窩深入扁桃體內成為管狀或分支狀盲管,深淺不一,常有食物殘渣及細菌存留而形成感染的“病灶病灶”。
扁桃體上部有一大而深的隱窩稱扁桃體上隱窩(supratonsillarcrypt),其盲端可深達扁桃體被膜,炎症時可經此穿破被膜進入扁桃體上窩(supratonsillarfossa),而形成扁桃體周圍膿腫。
扁桃體的上下各有一黏膜皺襞,上方位於舌齶弓與咽齶弓交接處稱半月狀皺襞(Semilunarfold)。下部由舌齶弓向後下覆蓋於扁桃體前下部者稱三角皺襞(triangularfold)扁桃體外側面為結締組織所形成的扁桃體被膜,此被膜與扁桃體窩外壁的咽上縮肌附著不緊,在其上部有許多疏鬆結締組織,故手術時此處較易剝離。
扁桃體的血管均來自頸外動脈分支,上部上齶降動脈供給,近舌根處由舌背動脈供給,外側面由面動脈的扁桃體支、齶升動脈和咽升動脈供給。
扁桃體無輸出入淋巴管,其輸出淋巴匯入下頜角下的頸深淋巴結,當扁桃體急性炎症時此淋巴結常腫大。扁桃體的神經,上端來自蝶齶神經節的齶後支,下端來自舌咽神經的分支。2.咽淋巴環
咽部有豐富的淋巴組織,主要有腺樣體、咽鼓管扁桃體、咽側索、咽後壁淋巴濾泡、齶扁桃體及舌扁桃體,這些淋巴組織在黏膜下有淋巴管相連繫構成咽淋巴環的內環,此環輸出之淋巴管與頸淋巴結又互相連繫交通則稱外環,內環和外環統稱為咽淋巴環。
(三)喉咽部(下咽部)(hypopharynx)
喉咽喉咽

自會厭軟骨上緣以下部分,下止於環狀軟骨下緣平面,連通食管,該處有環咽肌環繞,前方為喉,兩側杓會厭皺襞的外下方各有一深窩為梨狀窩(pyriformsinus),此窩前壁黏膜下有喉上神經內支經此入喉。兩梨狀窩之間,環狀軟骨板後方有環後隙(postcricoidspace)與食管入口相通,當吞咽時梨狀窩呈漏斗形張開,食物經環後隙入食管。在舌根與會厭軟骨之間的正中有舌會厭韌帶相連繫。韌帶兩側為會厭谷(valleculaepiglottica),常為異物存留的部位。

咽筋膜間隙

筋膜間隙
1.咽後間隙(retropharyngealspace)
位於椎前筋膜與頰咽筋膜之間,內有疏鬆結締組織和淋巴組織。上起顱底枕骨部,下達第一、二胸椎平面,可通入食管後的縱隔,在正中由於咽縫前後壁連線較緊,將咽後間隙分為左右各一,鼻、鼻竇及咽部的淋巴都匯入其中,因此,這些部位的炎症可引起咽後淋巴結感染化膿,脹腫多偏於一側,臨床上以3個月到3歲的嬰幼兒最多見。
2.咽旁間隙(parapharyngealspace)
亦稱咽上頜間隙(pharyngomaxillaryspace),位於咽後間隙兩則,左右各一,呈三角形漏斗狀,內含疏鬆蜂窩組織,上界為顱底,下達舌骨大角處,後壁為椎前筋膜,內壁為頰咽筋膜、咽上縮肌,與扁桃體窩相隔,外側壁為上頜骨升支內壁及其附著的翼內肌與腮腺包囊。莖突及其附著肌肉將此間隙分為莖突前隙和莖突後隙兩部,前者較小,內側與扁桃體窩僅隔一咽上縮肌,故扁桃體的炎症常擴散至此間隙;莖突後隙較大,其內有頸內動脈、頸內靜脈、舌咽神經、迷走神經、舌下神經、副神經及交感神經等穿過,內有頸深淋巴結上群,因此咽部感染,可以從頸深淋巴結向此隙蔓延。

咽的生理機能

吞咽功能

當吞咽的食團接觸舌根及咽峽黏膜時即引起吞咽反射。食團到咽腔時軟齶上舉,關閉鼻咽腔,舌根隆起,咽縮肌收縮,壓迫食團向下移動,由於杓會厭肌、甲會厭肌及甲舌骨肌等收縮及舌根隆起,使會厭覆蓋喉口,在呼吸發生暫停的同時,使聲門緊閉,喉上提,梨狀窩開放,食團越過會厭進入食管

呼吸功能

正常呼吸時的空氣經過鼻和咽腔時,軟齶必須保持鬆弛狀態,若鼻或鼻咽阻塞,就將影響鼻腔的正常呼吸作用,而張口呼吸。咽腔黏膜內富有腺體,故仍有繼續對空氣加溫、濕潤的作用。

保護和防禦功能

咽肌運動對機體起著重要的保護作用,在吞咽和嘔吐時,咽肌收縮可暫時封閉鼻咽和喉部,使食物不致返流入鼻腔或吸入氣管。若有異物進入咽部,可因咽肌收縮而阻止下行,產生嘔吐反射,吐出異物。
來自免疫學的深入研究,認為扁桃體內具有產生抗體的B細胞和T細胞,並含有數種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D、IgE等),具有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雙重抗感染的免疫功能。

共鳴作用

發音時咽腔可改變形狀而產生共鳴,使聲音清晰、悅耳,其中軟齶的作用尤為重要。

咽yàn

基本字義
1.使嘴裡的食物或別的東西通過咽頭到食道里去:~唾沫。狼吞虎~。細嚼慢~。
詳細字義
〈動〉
1.吞入:吞食[swallow]
與旃毛並咽。——《漢書·李廣蘇建傳》
2.又如:細嚼慢咽;咽水(咽下口水);咽苦吐甘(自己含辛茹苦,而給人以甘美。形容母愛之深)
3.另見yān;yè
常用詞組
1.咽氣yànqì
[breatheoneslase:die]指人死斷氣

咽yè

基本字義
1.使嘴裡的食物或別的東西通過咽頭到食道里去:~唾沫。狼吞虎~。細嚼慢~。
詳細字義
〈動〉
1.阻塞,聲音因阻塞而低沉:哽~。嗚~。
詳細字義
〈動〉
1.填塞:充塞[fill]
雲霞充咽,則奪日月之明。——漢·劉向《新序》
乃飲坤大醉,投於井口,以塏石咽其井。——唐·裴鉶《傳奇·姚坤》
2.又如:咽人(使人呼吸困難);咽氣(屏氣。不敢喘息,形容惶恐緊張之狀);咽哽(泣不成聲;氣塞聲斷)
〈形〉
1.聲音滯澀。多用於形容悲切[hoarse]。如:咽切(悲切);咽瑥(形容聲音滯澀、悲切);咽塞(形容聲音悲切滯澀)

拼音是yan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