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

亦,多用在副詞,表示同樣、也、又、不過的意思。也可表示加強或委婉的語氣,如“學而時習之,不~說乎?”,在古文中經常見到亦字。常見於口語,方言,原是宗教學名詞,在一些古體文學作品中是讚美美貌的樣子如《古今和歌集》中“王侯燁螻蟻,一去亦不還。落日美樓台,隨年貌自衰。”的句子。姓名用此字在古代認為和五行相關係,陰陽學秘法之一,用昱珀在添“羽心,藏之介,夕城”三個契印,古人認為可除難,求財。在台灣、香港、新加坡、韓國、日本還有此種風俗。當名詞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兩點,指示兩腋所在。“腋”的本字。當副詞指也;也是,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基本信息

詳細釋義

亦
1)副詞,也,表示同樣、也是:~無不可。~步~趨。2)又:“先君何罪?其嗣~何罪?”常見於口語,方言,原是宗教學名詞,在一些古體文學作品中是讚美美貌的樣子如《古今和歌集》中“王侯燁螻蟻,一去亦不還。落日美樓台,隨年貌自衰。”的句子。姓名用此字在古代認為和五行相關係,陰陽學秘法之一,用昱珀在添“羽心,藏之介,夕城”三個契印,古人認為可除難,求財。在台灣、香港、新加坡、韓國、日本還有此種風俗。3)不過,只是:“王~不好土也,何患無士?”4)表示加強或委婉的語氣:“嗚呼,~盛矣哉!”“學而時習之,不~說乎?”5)姓。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亠字部》、亦〔古文〕《唐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音睪。總也,又也。又傍及之詞。又姓。宋開禧進士亦尚節,明參將亦孔昭。又同奕。《詩·周頌》亦服爾耕。《箋》亦,大也。《正義》亦奕義通。亦本作,象人左右兩腋形。《說文》與掖同。《詩·衡門序》誘掖其君。《釋文》、《石經》作亦。亦,古掖字也,左右肘脅之閒曰掖。後從肉作腋。

詞性示例

亦
<名>yì(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兩點,指示兩腋所在。“腋”的本字。本義:人腋窩)同本義[armpit]亦,人之臂亦也。——《說文》。字俗作腋胳謂之腋。——《廣雅》腋在肘後。——《埤蒼》<副>yì(1)也;也是[also]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也不過是摘了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搶,撞。)——《戰國策·魏策四》亦盛矣哉。(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明·張溥《五人墓碑記》(袁可立)蓋先朝之寶臣,而亦後來學士大夫出處之榜樣也。——明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為了用它表明死生的重大意義。以,用,後面省略了賓語“之”)。——明·張溥《五人墓碑記》攻一時,敵退,三保亦自喜。——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2)又如:亦許(也許);亦然(也是這樣)(3)又[again]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左傳·文公七年》(4)又如:亦且(又,而且);亦復(又)(5)也…也…;又…又…[both…and…]——連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名詞前面,強調兩種動作、行為、狀態、事物彼此並列或互相對待。如:亦真亦假(6)不過;僅僅;只是[but;only]寡人之從君而西也,亦晉之妖夢是踐。——《左傳》

方言集匯

粵語:jik6
客家話:
[梅縣腔]jit8
[東莞腔]jit8
[客語拼音字彙]ya4yid6
[陸豐腔]jit8
[沙頭角腔]jit8
[寶安腔]jit8
[客英字典]jit8
[海陸豐腔]rit8
[台灣四縣腔]jit8
潮州話:ia7(iā)

常用詞組

亦步亦趨
yìbùyìqū
[treadinsb'ssteps;apesb.ateverystep;imitatesb.'severymove]《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比喻處處模仿、追隨別人。
人云亦云
réyùnyìyú
云:說;亦:也。人家怎么說,自己也跟著怎么說。指沒有主見,只會隨聲附和。

英文翻譯



Adverb,andalso,meanthesame,toois.
Again.
However,just.
Meantoenhanceortactfultone.
Surname.
also
too

拼音是y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