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溝石刻

亞溝石刻

中國金代(1115~1234)女真人石刻畫像。在黑龍江省阿城市亞溝東5公里的石人山崖壁上。這一帶為金人發祥地。此石刻對於研究金代早期歷史和石刻藝術具有重要價值。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亞溝石刻亞溝石刻

中國金代(1115~1234)女真人石刻畫像。在黑龍江省阿城市亞溝東5公里的石人山崖壁上。這一帶為金人發祥地。此石刻對於研究金代早期歷史和石刻藝術具有重要價值。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人山系花崗岩體,崖壁高10餘米,面向西南,畫像為一男一女並坐狀。鑿刻在不甚垂直平整的自然岩面上。男像居左,通高185厘米,寬105厘米,頭部高55厘米,寬22厘米,面部豐腴,表情莊重,作武士裝束,頭戴尖頂盔帽,肩著披風,內穿圓領窄袖短袍,袍角左撩,掖於腰間,雙腿左曲右伸,足蹬長靴。右臂曲於腹前,手握短劍。線條清晰流暢,外廓有改刻痕跡(見圖)。右側女像,面相溫和,神態從容,身著直領左衽長袖衣,雙手合於胸前,盤膝端坐。線條已有殘損。石刻人物像雕刻手法稚朴,線條深3~5厘米。有關學者推測石刻人像與金代貴族陵墓有關。為保護石刻,當地政府明令禁止在附近放炮採石,並在所在山崖設定了圍欄和保護標誌等。

考古價值

亞溝石刻,俯視金源故地。世事滄桑,千年轉瞬,守望不止。寒暑輪蝕,風雨相摧,依然執著。石像刻鑿在山南半坡的兩塊花崗岩上,石像大小與真人略同,兩像並坐,神情堅定,目視前方。男像頭戴盔帽,腳穿尖頭靴,手執短杖,通高185厘米、寬105厘米,頭部高33厘米、臉寬22厘米,左腿盤迴端坐。女像已模糊,但從拓片可辨,其頭戴帽,衣直領,左衽,雙手合袖,雙腿盤坐,身體向右傾斜,略小於男像。

專家認定,亞溝石刻屬於金代早期石雕藝術遺存。石像男女服飾,符合金初女真人衣著特點:“金人之常服有盤衣領衣、烏皮靴”、“婦人服有直領,左衽”(《金史輿服志》),也合乎“北方苦寒,婦人以羔皮帽為飾”的特色(《大金國志》)。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了解,我國石刻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流衍於漢唐時期。刻石以紀事存文,刻石以頌德明志,刻石以揚善貶惡,刻石以傳道賀挽。而亞溝石刻的寓意,卻讓史學家們莫衷一是,有人認定石刻為金太祖及其皇后的形象,有人說石刻為金代陵墓守墓人的形象,還有人覺得應是金代護國林神的形象。

亞溝石刻之謎,不禁讓人浮想聯翩。大金國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定都於幽燕形勝之地,雄踞中國北方,國勢強於宋,幅員廣於遼,尚文崇武,“典章制度,幾近漢唐”,只可惜國運不久,易代之際,典籍文字大都毀於一旦,這給後人留下太多太多的遺憾。

石像刻在自然弧度的岩面上,雖以線刻手法主創,但卻用刀法,刻畫了人體多變的曲線,主次分明張弛有度。國學大師啟功曾概括,古代時刻有三方面資料和借鑑價值———文字史、書法史、書法藝術方面的價值,文辭內容方面的語言、文學資料價值及石刻造型、雕琢、刻字等方面的工藝美術價值。由此看來,亞溝石刻精美的藝術品位具有珍貴的工藝美術價值。

中國石刻藝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