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莊風雨竹石刻

隆莊風雨竹石刻

隆莊風雨竹石刻,位於山東省肥城市境內。

簡介

隆莊風雨竹石刻隆莊風雨竹石刻

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肥城縣誌》記載:“風雨竹石刻,舊在城西南四十里龍莊關帝廟中,今嵌於大成殿後壁。世傳以為關公從袁軍尋先主至此所作。”石刻巧奪天工,不細辨之,不知枝葉之為字。 竹葉組成四句詩:“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明朝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 肥城知縣王惟精在隆莊風雨竹旁立石碑1塊, 陽面刻“超群絕倫”斗大四字。落款是:“蜀漢丞相武侯評撰,大明鸞台侯王惟精書立”。碑陰刻有王惟精草書虞世南關夫子風雨竹贊:“利不動,色不悅,威不屈,害不折,忠耿耿,義烈烈,偉丈夫,真豪傑,綱常備,古今絕。”旁有王惟精行書“風雨竹,真筆跡”。相傳該碑為王惟精酒後用炊帚頭所書,筆力遒勁,氣勢豪放。現關帝廟保護基本完整,廟楹聯為:“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宴桃園美髯公義士千秋。”

考證

肥城舊志記載“漢壽亭侯風雨竹石刻,在城西南四十里隆莊關帝廟中,今嵌於大成殿。世傳關公從袁紹軍訪昭烈帝至此所作。”據此可知,大成殿嵌之風雨竹石刻,確實出於隆(龍)莊。1962年筆者曾目睹石刻完好地鑲於文廟東壁外中央處。兩塊刻石並立,每塊面積約長80厘米、寬60厘米,一塊系風雨竹畫面,一塊是虞世南作的跋序。“文革”中兩石刻俱已佚失。

跋序主要是虞世南頌讚關公忠義,以及介紹、解釋竹葉組字: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等內容。跋序石刻,要比風雨竹晚430餘年。

缺損一角

約15厘米,為飾其美又補之。這一角損還有段故事。有位知縣看到隆莊風雨竹石刻後,乘亂世之際,強行將該石刻運往肥城縣城,離任時,偷將石刻藏於轎底運走。出城約10餘里後,肥城紳士們及當地官員才發現這一情況,便立即糾眾追之。這位知縣做賊心虛,不斷回頭窺視,忽然看見有人追來,即命隨從將石刻掀於轎下,因正值山路,石刻落地時被撞損一角。眾人弄回鑲於大成殿左壁外側。

何時移於縣城

舊志無考,但清康熙11年(1672年)肥城縣誌載有“……今移大成殿……”語句,這就肯定風雨竹石刻移城在康熙11年以前。明朝天啟3年(1623年)隆莊關帝廟第三次重修時,知縣王惟精寫的“超群絕倫”碑及碑陰“風雨竹真筆跡”贊語證明這時風雨竹石刻還在隆莊。石刻由隆莊移到縣城就在1623至1672年之間的49年這段時間。明朝最後一位縣知事鄭位學識淵博,善書畫,酷愛古玩文物,對文學和歷史均有較深造詣。在當時歷史背景下,只有他具有遷移石刻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

何時所作

據當地相傳,關公攜二位皇嫂由袁紹軍去徐州陶謙處尋訪劉備,路過陽野村(今隆莊)時狂風大作,驟雨傾盆,關公急避於紫雲橋下,頃刻積水殊深,於附近民家安下二嫂,自於大門底休息,待雨過天晴,空氣清新,關公以紙墨繪一風雨竹畫幅,臨行留與房東,以作紀念。房東觀其非平庸之士,世代珍存。後人崇敬關公,因此將關的風雨竹作品鐫刻於石。到了唐朝初期,虞世南東遊泰山路過此地,聞風雨竹石刻後非常重視,特於貞觀元年建議陽野重修關廟,虞世南作跋語刻石並列於風雨竹石刻,還立烏茲鼎一尊,腰部刻“貞觀元年”四字(“大躍進”修湖時迷失)。

關雲長一生愛竹、畫竹,各地也有竹的遺作。三國形成前,劉備在徐州牧陶謙處寄住,關雲長從河北袁紹處南尋劉備,路過陽野村(隆莊)留下畫幅是可能的。

中國石刻藝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