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涅水石刻造像

南涅水石刻造像

南涅水石刻造像在沁縣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即舊漢縣治)。1959年在一處古寺遺址中出土,總計1100餘塊(尊),為稀有之物。據石刻題記,系北魏水平三年(510年)至北宋天聖九年(1031年)歷代積累的民間石雕藝術作品。造像多為平面正方形和錐形。每塊石刻四周滿雕佛龕、佛像及各種花卉紋飾,刻工精細,情態各異,有呼之欲動之感。每組5至7塊,均可迭壘成塔形,現已將200塊石刻迭壘成四幢“石塔”,形成一處廊下塔林,十分壯觀。另有個體造像50尊,大的近3米,小的尺許,姿態秀麗,各遂其情,造型具有不同時代特徵。石碑22通,有造像和文字記事之分。為妥善保護這批文物,在沁縣城南面二郎山修建一所博物館,將其全部遷入,經整理已有38幢159塊及大小50尊佛像。

概述

南涅水石刻造像南涅水石刻造像

南涅水石刻造像在沁縣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即舊漢縣治)。1959年在一處古寺遺址中出土,總計1100餘塊(尊),為稀有之物。據石刻題記,系北魏水平三年(510年)至北宋天聖九年(1031年)歷代積累的民間石雕藝術作品。造像多為平面正方形和錐形。每塊石刻四周滿雕佛龕、佛像及各種花卉紋飾,刻工精細,情態各異,有呼之欲動之感。每組5至7塊,均可迭壘成塔形,現已將200塊石刻迭壘成四幢“石塔”,形成一處廊下塔林,十分壯觀。另有個體造像50尊,大的近3米,小的尺許,姿態秀麗,各遂其情,造型具有不同時代特徵。石碑22通,有造像和文字記事之分。為妥善保護這批文物,在沁縣城南面二郎山修建一所博物館,將其全部遷入,經整理已有38幢159塊及大小50尊佛像。

簡介

(圖)南涅水石刻造像浮雕南涅水石刻造像浮雕

長治市古代的雕刻藝術在中國雕刻藝術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而沁縣的南涅水石刻造像,更是勝名遠播。南涅水石刻造像館座落在距山西沁縣縣城西南一里多的筆峰山上。該館又名二郎山石刻館,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陳列面積3000平方米,其建築風格為仿明、清建築,以中軸線座北朝南分三所院落。即“群佛宮”、“銅攝碑林”、“萬象館”。內設“碑林殿”、”佛塔段”、“石峻殿”等館內的文物以南涅水石刻遺像為主。1959年,在縣城東北的南涅水村,出土窯藏石刻造像1126件。據碑文記載,這批石刻造像上自北魏水豐元年,下至北天聖九年,積累了北魏、魏、北齊、隋、唐、宋六個朝代的民間石雕藝術珍品,題材大多以佛教活動為主。造像多為選落塔形,即以四面開龕造像的方型石塊疊壘成塔形,為國內稀有。石刻分為碑文石刻、造像石塔、個體造像三大類型。碑刻主要是作題記用的,有文像並刻和純文石刻兩種,都是北魏水平三年至北宋天聖九年積累的民間石刻藝術品。

石刻特點

造像石塔的石刻多為平面正方形和錐形,每組5-7塊組成,都選壘成塔形,每塊石刻周圍都雕有佛龕,龕內有佛像。每龕內除一佛像外,還分別襯有數目不等的菩薩、僧侶、力士。造像或行、或立、或坐、或思,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佛龕用龍首和各種花卉圖案裝飾。圖案奇出多變,同是用龍首供裝飾的,龍首取勢卻變化多端,有的垂首汲取,有的昂首欲飛,有的逍遙平視,有的怒欲吞雲,有的嬉戲吐霧,有的口銜佩玉垂個體造像共50尊,大小不一,大的高3米餘,小的僅0.3米,分佛、菩薩、羅漢三種。造像的衣著、形體、形態刻畫得細膩、逼真、生動。造型具有不同時代特徵,是中國石雕藝術的珍寶。石刻館還珍藏著《陶貼珍到》,為東晉學者陶淵明手書“擬古雜詩”十二首玉石石刻。清乾隆六年,沁州人張孝任監察徹史巡視江南時,欣得陶淵明親筆撰寫的《擬古雜詩》12首,遍訪名工以“致遠堂法貼”為題攜刻於玉石之上。後廣為拓印。遠銷英、美、法等國。館中下蘭,密密堂前柳”到“愁人難為辭,遙遙春夜長”信手走筆,瀟灑利落。另2塊是閱者的題跋,有沈約、狄仁傑的題字。尤為吸引人的是武則天的題詞共82字,一氣呵成,還加蓋了她的“鳳閣之寶”、“鳳閣審定真跡”印璽,還有名士常熟人錢謙益觀後加蓋的“虞山老椎”印館中還陳列著康熙御書石刻。清康熙四十二年前後,康熙帝把自己臨摹的宋朝書法家米芾的《千字文》詩,連同他本人的前言後語的墨寶,賜予了當時的保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吳碘。吳親自選購漢白玉,訪名工將其鐫到珍藏。吳去世後其子吳時謙在沁縣城吳氏祠堂後建“宸翰樓”一座,將全都石刻嵌在棱內牆壁上現己全部移至石刻館陳列室。全部石刻共48塊,每塊高35公分,寬100公分,大小均等。其中有15塊共127字是康熙的前言和臨米芾的一首律詩。一塊上寫46字,是康熙書贈進士吳時謙的詩一首。其餘32塊,有3塊是空白的,有2塊刻的是吳的“謝恩辭”,還有27塊是康熙寫的“千字文”和73宇的賜贈跋語。全部石刻共保存康熙字跡1246個,全部楷中帶草,筆勢深得米芾“風牆陣馬、沉著痛快”的書法真傳。在書刻前後、中間分別附有康熙的自用“康熙窟翰”、“救幾清晏”、“稽古右文之章”、“龍天主人”和“康熙御筆之寶”等五方特備印章。字數之多,推重吳之誠,為所罕見。南涅水石刻造像群,是在雲崗石窯的先導和影響下出現的,但它卻不同於各地的石窟造像。它不是遠涉深山剎崖鑿窟的塑像雕刻,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鑿石成像成塔,或大或小。高的260厘米,低的135厘米,既易取置,又簡便經濟。使一批生動活潑、形式不拘的藝術形象展現在遊人面前,令遊客讚嘆不己。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涅水石刻造像是研究中國歷史、文化、佛教、民俗的佳品,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在1989年該館建成時中國政協副主席、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寫了館名。山西省人民政府將它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藝術

(圖)文物文物

沁縣城北30公里處的南涅水村,1959年在一處古寺遺址中出土,總計1100餘尊,據石刻題記,系北魏永平三年至北宋天聖九年歷代積累的民間石刻藝術佳品。

石刻以石塔造像為主,七至九塊方石迭成塔形,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通高2米左右。每塊四周滿雕神龕,佛像及花卉紋飾。雕工精細,神態各異。另有個體造像五十尊,大的近三米,小的不足一尺,姿態秀麗。它的發現和保存,為中國雕塑史上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在沁縣城北30公里處的南涅水村,1959年在一處古寺遺址中出土,總計1100餘尊,據石刻題記,系北魏永平三年至北宋天聖九年歷代積累的民間石刻藝術佳品。

石刻以石塔造像為主,七至九塊方石迭成塔形,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通高2左右。每塊四周滿雕神龕,佛像及花卉紋飾。雕工精細,神態各異。另有個體造像五十尊,大的近三米,小的不足一尺,姿態秀麗。它的發現和保存,為中國雕塑史上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南涅水石刻造像,在山西沁縣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即日涅縣治)。1959年在一處古寺遺址中出土,共訐一千一百餘塊(尊)。據石刻題記,系魏永平三年至北宋天聖九年(510─1031)歷代積累的民間石雕藝術作品。造像多為迭磊塔形。每塊四周滿雕佛龕,佛像及花卉 紋飾。刻工精細,情態各異,有呼之欲動之感。 另有個體造像五十尊,大的這3米,小的尺許,姿態秀麗,各遂其情。石碑二十二通,有造像和字記事之分,為妥善保護這批文物,在沁縣城內修建一所博物館,將其全部遷入。經整理已有三十八幢一百五十九塊及大小五十尊佛像。

歷史

(圖)石塔石塔

山西沁縣南涅水石刻歷經北魏、北齊、隋、唐、五代十國、宋等六個朝代,一直延續至北宋天聖九年,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了。石刻內容集中表現了佛教人物、佛傳故事、佛教經律、佛教文化藝術及崇佛故事等;形式上可分為塔形造像、個體造像、文字造像碑及刻像石四大類型。品種繁多,可組合移動,造像塔下大上小逐漸收分,五節七節疊壘成方柱形,單體造像多分為佛、菩薩、羅漢,形制不同於雲岡和龍門石窟。這批不同時期的石刻四種類型中,最具藝術特色者數造像塔,其次個體造像也比較罕見。

造像碑

(圖)南涅水石刻造像南涅水石刻造像

造像碑,奉佛造像碑是北魏至唐代這一時期風行的、特有的宗教教文化藝術品種,唐以後是絕對沒有的。

中國古代以雕刻佛像為主的碑刻。在其上開龕造像,多為佛教造像,極少數與道教有關。並常銘刻造像緣由和造像者姓名、籍貫、官職等,有時也有線劃的供養人像。盛行於北朝時期,多發現於河南陝西、山西、甘肅等省。現存的實物,以北魏時期的最早,而以東魏——北齊和西魏——北周時期的數量最多,說明其最盛期在北朝晚期。至隋代日趨衰落,唐代僅偶有發現。其造像題材和造型風格等方面的特徵,一般近於同時期的石窟寺藝術。但因雕刻於碑石上面,故多系高浮雕作品,且形體較小,雕琢的更加精細,是研究當時宗教藝術及宗教史的重要實物資料。造像碑大體有三種形式:一種是通碑四面雕為排列整齊的小型佛像,千篇一律,少有變化,這種形式,稱為“千佛碑”或“萬佛碑”。另一種則是在碑的前後兩面各雕出二或三層的佛龕,龕中雕出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龕楣雕有飛天伎樂及天幕等。第三種形式是全碑僅雕為一龕,龕中雕一佛二菩薩,菩薩腳邊雕有護法獅子。這一類造像,多在龕上層雕出供養人和供物,左右還多有文字題記等。

中國石刻藝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