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城摩崖石刻

鄒城摩崖石刻

嶧山摩崖石刻位於市區東南10公里嶧山之上。刻經有兩處,即妖精洞石刻和五華峰石刻,內容均為《文殊般若經》,刻於北齊武平年間。

概述

鐵山摩崖石刻位於鐵山之陽的一塊斜坡為45度的巨大花崗岩石坪上。

特點

鄒城摩崖石刻鄒城摩崖石刻

刻石南北長66.2米,東西寬16.2米,面積1085平方米。根據刻石的內容可分為經文、石頌、頌文和題名四部分。經文,系摩崖刻經的主要部分。17行,現能夠辨認的近800字,經文排列整齊,行距勻稱,界格清晰,內容為佛教《大集經·穿菩提品》,字型以隸為主,篆楷意味濃厚,間有行草。石頌,位於經文上端之西,刻"石頌"二字,篆書,直徑90厘米,系頌文的標目。頌文刻於經文右側,12行,字徑22厘米左右,隸書為主。頌文記述了刻經的位置及周圍環境、經主家世、刻經年代,並特別讚美了刻經書法藝術的精妙,頌文記述的刻經時間為:"皇周大象元年歲大淵獻八月庚申朔十七日",即公元579年。題名位於刻經的下部,記敘了寧朔將軍大都督任城郡守經主孫治等的名字和摩崖刻經的書寫者安道壹。

中國石刻藝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