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歌》

《吳歌》

吳歌,是文學史上對吳地民歌民謠的總稱,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吳歌是吳語方言地區廣大民眾的口頭文學創作,發源於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地區是吳歌產生髮展的中心地區。吳歌歷史源遠流長。吳歌,包括"歌"和"謠"兩部分。2006年5月20日,吳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城市為江蘇省蘇州市。

簡介

吳歌

漁娘為遊客即興演唱陽澄漁歌

吳歌,是文學史上對吳地民歌民謠的總稱,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吳歌是吳語方言地區廣大民眾的口頭文學創作,發源於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地區是吳歌產生髮展的中心地區。吳歌口口相傳,代代相襲,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表現男女愛情為主。

顧頡剛先生在他寫的《吳歌小史》中說道:"所謂吳歌,便是流傳於這一帶小兒女口中的民間歌曲。"民間歌曲包括"歌"和"謠"兩部分,"歌"一般說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類,"謠"就是通常說的"順口溜"。"這一帶",大致是指長江三角洲的吳語地區。由於歷史上歷代區域劃分不同,早期"吳"是吳國領域的概念,甚至包括現在的南京揚州等地。現在所說的"吳",是指吳語地區,包括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即是江、浙、滬等地的同一個語言文化圈,同屬傳統吳文化範疇。蘇州恰在它的中心地位,它是一座以"天堂"美名享譽古今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採集吳歌,也以它為中心,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吳歌和歷代文人編著的詩、詞、歌、賦不同,是下層人民創造的俗文化,是民間的口頭文學創作,主要依靠在民間口口相傳,代代承襲,是帶有濃厚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間韻文形式。

吳歌里又有“命嘯”,“吳聲”,“游曲”,“半折”,“六變”,“八解”六類音樂,其中後三類是漢代以來有的。此外還有“神弦曲”,這是當地的民間祭祀樂歌。“吳聲”中有一種依據舊曲而創新的編曲手法,稱之為“變”。

歷史淵源

吳歌歷史源遠流長。傳說殷商末年,周太王之子泰伯從黃土高原來到江南水鄉,建了勾吳國並"以歌為教",從那時算起,吳歌已有3200多年歷史。《楚辭•招魂》即有“吳蔡謳,奏大呂些”的記載。宋代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時將吳歌編入《清商曲辭》的《吳聲曲》。明代馮夢龍採錄宋元到明中葉流傳在民間的大量吳歌,輯錄成《山歌》、《掛枝兒》。清代是長篇敘事吳歌的成熟繁榮時期,經書商刊刻、文人傳抄和民間藝人的口傳,保存了大量長篇敘事吳歌。

"五四"運動前後,北京大學發起了歌謠運動,《晨報副鐫》於1920年起連載吳歌,其後陸續編輯出版了《吳歌甲集》(顧頡剛)、《吳歌乙集》(王翼之)、《吳歌丙集》(王君綱)、《吳歌小史》(顧頡剛)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又輯成《吳歌丁集》(顧頡剛輯、王煦華整理)、《吳歌戊集》(王煦華輯)、《吳歌己集》(林宗禮、錢佐元輯),大量吳歌得到蒐集、整理和研究。特別是長篇敘事吳歌的發現、挖掘和"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歌謠卷的編纂出版,使大量的吳歌得到了搶救性的蒐集和保存。

進入21世紀,有關部門又編輯出版了《白茆山歌集》、《蘆墟山歌集》、《吳歌遺產集粹》和《吳歌論壇》等幾百萬字的吳歌口述和研究資料。中國傳統民間文化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部分,吳歌如今也逐漸引起西方學者的重視。作為吳歌的3個裡程碑,安·比雷爾的《漢代民歌》和《玉台新詠》把南朝的吳聲歌曲譯成了英語,科奈莉亞·托普曼翻譯出版的馮夢龍的《山歌》把明代的吳歌譯成了德語,荷蘭學者施聶姐出版的《中國民歌和民歌手--江蘇南部的山歌》則研究和翻譯了部分現代吳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傳統民歌保存情況考察團"曾於1994年到蘇州、常熟考察吳歌的保存情況。這說明了中國傳統民間文化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部分。

在長期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生活條件下,農村交通閉塞,農民生活貧困,文化生活非常貧乏,那時唱山歌就是他們唯一的自娛形式,除了勞動場所外,夏天乘風涼,冬天圍爐取暖,以及農閒時逛廟會,都唱山歌以自娛,這不但可以自由地抒發胸臆,而且可以施展人們的創作才能,表現人們的聰明智慧,豐富人們的勞動生活知識。當然,對於青年男女來說,唱山歌會給他們帶來愛情的歡愉,或者成為婚姻的媒介。所以山歌成為農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和娛樂工具。有的歌鄉山歌代代相傳,培養出許多優秀的歌手。有的歌手常在賽歌會上通過對歌、賽歌,大顯身手,遠近聞名。有的歌手從小即在自己的親屬身邊學唱山歌,有超群的智慧和驚人的記憶力。過去家庭傳承是山歌傳承的主要方式。這樣便形成了農民自己的未經雕琢的自然形態的文化。它和其他文藝形式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它的口頭性、變異性、傳承性和自娛性和職業藝人有明顯的區別。這種文化現象和民俗事象,被稱為"天籟之聲",生動地記錄了江南農民和下層人民的生活史,是十分珍貴的歷史資料,也是十分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

分類及風格

民間歌手在演唱陽澄漁歌民間歌手在演唱陽澄漁歌

吳歌,包括"歌"和"謠"兩部分。"歌"一般說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類;"謠"就是通常說的"順口溜"。吳歌和歷代文人編著的詩、詞、歌、賦不同,是下層人民創造的口頭文學,是具有濃厚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間文學韻文。吳歌生動地記錄了江南農民和下層人民的生活史,從內容來看,吳歌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兒歌等。

吳歌里又有“命嘯”,“吳聲”,“游曲”,“半折”,“六變”,“八解”六類音樂,其中後三類是漢代以來有的。此外還有“神弦曲”,這是當地的民間祭祀樂歌。“吳聲”中有一種依據舊曲而創新的編曲手法,稱之為“變”。

吳歌以民間口頭演唱方式表演,口語化的演唱是其藝術表現的基本方式。吳歌是徒歌,在沒有任何樂器伴奏的情況下吟唱。其類型大致有引歌(俗稱"歌頭",長篇敘事歌稱"鬧頭")、勞動歌、情歌、生活風俗儀式歌、兒歌和長篇敘事歌等幾種。劉半農為顧頡剛的《吳歌甲集》作序說:吳歌的意趣不外乎"語言、風土、藝術三項",而"這三件事,乾脆說來,就是民族的靈魂"。

江南水鄉吳文化地區孕育的吳歌,有其鮮明的特色,自古以來,通常是用委婉清麗、溫柔敦厚、含蓄纏綿、隱喻曲折來概括它的特點。區別於北方民歌的熱烈奔放、率直坦蕩、豪情粗獷、高亢雄壯。吳歌具有濃厚的水文化特點,和聳立的高山,寬闊的草原不同,它如涓涓流水一般,清新亮麗,一波三折,柔韌而含情脈脈,和吳儂軟語有相同的格調,有其獨特的民間藝術魅力。

四大嫡系

二胡獨奏:吳歌二胡獨奏:吳歌

雖然吳歌在現實生活中,離尋常百姓的生活越來越遠,但相城陽澄漁歌與常熟白茆山歌、吳江蘆墟山歌、張家港河陽山歌一起同為吳歌“四大嫡系”,近年來卻開始活躍於民眾的視野中。  

白茆山歌

常熟市白茆鎮是“山歌之鄉”。歷史流傳下來的有長工歌、荒年歌、蒔秧歌、耘稻歌、搖船歌、風物歌、節令歌、儀式歌、古人歌和私情歌等等,內容十分豐富。白茆山歌形式多樣,有三句頭、四句頭、短歌和幾十句、幾百句的敘事長歌。虛詞特別是語助詞變化多樣,鄉土氣息濃郁,表現手法重現實主義,重白描
從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白茆山歌的優秀作者和歌手六上北京,二進中南海,甚至中央領導人也觀看了他們的演唱。白茆山歌的蒐集、整理、創作、演唱,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支持和重視。

蘆墟山歌

又稱吳江山歌,俗稱“響山歌”、“嗚咳嗨嗨山歌。”流傳於吳江市及鄰近的青浦、嘉善等地,以蘆墟為最盛。一般以四句組成一個基本唱段,起句唱腔高亢明亮,尾字前必加唱“嗚咳嗨嗨”襯詞。但長歌也有破格的情況。當代著名歌手陸阿妹(已故)、趙永明等人,他們奉獻的長篇敘事吳歌《五姑娘》篇幅為2000餘行,打破了“漢族無長歌”的結論。
建國前,蘆墟山歌多為長工傳唱,在蒔秧、耘稻、罱泥、收割等勞作中自唱、對唱或一唱眾和,藉以抵禦疲憊,抒發愁苦。建國後,蘆墟山歌從田野登上文藝舞台,多次參加蘇州地區和本地民眾文藝會演並獲獎,尤其是長篇吳歌首先在蘆墟被發現後,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重視並加以研究。  

雙鳳民歌

流傳於太倉崑山常熟等毗鄰一帶,尤以太倉雙鳳一帶為盛,是吳歌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傳在東晉時就已流傳。雙鳳民歌中的大山歌很有特色,它由“頭歌”、“邀歌”兩部分組成。頭歌的歌詞內容,有傳統的山歌,也可即興編唱,對歌時用來對答;“邀歌”由數名女歌手合唱,全部唱襯詞或依頭歌唱。農村每年耕耥稻結束後,歌手相聚,隔河對唱或隔場對歌,有時長達數天之多。
1963年,當時的雙鳳公社曾舉辦了一次水上新民歌對歌晚會,來自太倉、崑山、常熟三縣交界地的觀眾、聽眾達數千人。現在唱者已極少。

中心區域

蘇州吳歌進入申報“世遺”快車道蘇州吳歌進入申報“世遺”快車道

在以陽澄湖為中心的區域,漁民們歷來都有唱山歌的習俗,因為適合漁民們在圍養、捕捉時唱,所以通常又被稱為“漁歌”。漁歌多流傳於民間、特別是漁民間以表達漁業勞動、民間習俗、男女情愛等為主要內容,富有生活氣息,多靠口口相傳、代代相襲。
在人們想像中,吳語地區的文化影響都是吳儂軟語、似水柔情,但是漁歌的特色卻是高亢嘹亮、婉轉激越,大概是漁民們捕撈時要在湖中,有時還有風浪,非高聲就聽不見,非高亢不能表達情感吧。不過,雖然漁歌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給人以鼓勁、向上的感覺,只是由於大眾文化品位的多樣化,現在會唱漁歌的人越來越少了。
為保存和傳承傳統吳文化中的精華,蘇州陽澄湖生態休閒旅遊度假區至今已蒐集整理流傳在陽澄湖地區的漁歌多首,而這些漁歌則都是陽澄湖地區很多漁民的最愛,例如蓮花島上的28歲居民陸紅林,在蒐集整理漁歌的同時,還自編自唱,成為漁歌的傳承人。最近陽澄湖漁歌代表作《十二生肖》,正在度假區廣為傳唱,還請來了著名音樂製作人精心輔導。

地位

吳歌曾在我國詩歌史上開一代詩風。建國後,經過大面積的普查採風,蒐集大量吳歌資料。1985年曾由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吳歌》一書,後又出版《蘇州歌謠諺語》。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在吳語地區吳江、現吳中區一代均發現有長篇敘事吳歌,吳江蘆墟老歌手陸阿妹等人唱的《五姑娘》長達兩千多行,曾轟動一時。

傳承意義

吳歌吳歌

吳歌生動地記錄了江南農民和下層人民的生活史,是十分珍貴的歷史資料,也是十分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它不僅是吳語地區至今仍然存活在民間的口頭文學形式,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社會、歷史、風土、世界觀等)和審美價值(藝術),而且也是研究方言的珍貴資料。雖然現代生活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現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和過去不同了,山歌快要變成歷史的"活化石",但作為一種口頭文學,它的藝術研究價值和人文研究價值越來越高,它是藝術創作上可資借鑑的豐富源泉。一切文藝的繼承發展和創新,都離不開它的源泉,如果一旦忽視了藝術的源泉,文藝創作就會枯竭、蒼白,缺乏生氣以至沒有生命力。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吳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城市為江蘇省蘇州市。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江蘇省蘇州市的陸瑞英和楊文英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準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11月25日,省吳歌學會會長馬漢民來到蘇州考察吳歌。據悉,早在2006年5月20日,吳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馬老介紹,他們準備將吳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次是專門收集第一手原始資料,為申報作充分準備的。

中國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作為一個學術名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才出現和流行的。民間文學指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語言藝術——人民的口頭創作。這種文學包括散文的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韻文的歌謠、長篇敘事詩以及小戲、說唱文學、諺語、謎語等體裁的民間作品。
《苗族古歌》 | 《布洛陀經詩》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季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仙居山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