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仁布與吉門索》

《拉仁布與吉門索》是土族民間長詩,用土族口語創作並演唱,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在民眾中相沿傳襲,至今仍為活態的口頭文學形式。這部民間文學作品用生動的形象、深沉悲壯的語言及講唱的形式記述了窮人拉仁布和牧主的妹妹吉門索的愛情悲劇,兩人從僱主關係發展到熱戀關係。由於吉門索兄嫂的百般阻撓,這對戀人的愛情終歸於失敗。

簡介

《拉仁布與吉門索》是土族民間長詩,用土族口語創作並演唱,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在民眾中相沿傳襲,至今仍為活態的口頭文學形式。這部民間文學作品用生動的形象、深沉悲壯的語言及講唱的形式記述了窮人拉仁布和牧主的妹妹吉門索的愛情悲劇,兩人從僱主關係發展到熱戀關係。由於吉門索兄嫂的百般阻撓,這對戀人的愛情終歸於失敗。

特點

全詩以講唱為主,共分8個章節,是土族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廣泛的民眾性,是土族民眾最喜歡演唱的一首敘事情歌,在不同的流傳地區有不同的風格。在演唱方式上,拉仁布與吉門索以男女對唱為主,但不同於一般問答式對唱。演唱的曲調獨特,結構清晰,層次分明。

傳說

這部民間文學作品用生動的形象、深沉悲壯的語言及講唱的形式記述了窮人拉仁布和牧主的妹妹吉門索的愛情悲劇。傳說美麗善良的土族姑娘吉門索,愛上了給她哥哥放羊的長工拉仁布。他倆在共同放牧的勞動生活中建立了愛情。兩人在山上攝土為香,拜天地結為夫妻。吉門索的哥嫂是一對財迷心竅的惡棍,當他們知道這件事後,百般阻撓,對吉門索進行打罵,並把她鎖在家裡,不準他和拉仁布見面,為了斷絕吉門索的想念,她的哥哥穿上吉門索的衣服,暗藏尖刀悄悄跑到吉門索他們的帳房裡,晚上拉仁布放牧回來,剛進帳房就彼吉門索的哥哥刺死。
當莊子上的人按照土族習慣火化位仁布時,燒了三天三夜也沒燒著。吉門索聽到訊息後掙扎著到了火葬場,她把自己的耳環、手錫等一一扔到火中,可屍體仍舊燒不著。吉門索忽然醒悟,她悲憤地唱道:"你不著來我知道,盼我和你一快燒;五尺身子舍給你,一塊燒到天荒和地老。"唱完,跳入火中,火立即燒了起來,屍體很快化為灰燼。狠心的哥哥把他倆的骨灰分別埋在沙河的兩岸,三年後兩岸各長出一棵合歡樹。狠心的哥哥又將樹劈成柴燒,火點燃後化為一道彩虹,從煙囪里飛出一對美麗的鴛鴦,鴛鴦撲向狠毒的哥哥,啄瞎了他的眼,然後比翼雙飛,飛到了當年放牧的山林里。此作品表達了土族人對黑暗的封建社會的控訴,對自由和美好愛情的嚮往。1983年互助土族自治縣文工團將它改編成歌劇上演,受到土族和其他民族的歡迎。

藝術價值

《拉仁布與吉門索》完全用土語演唱,它源於土族地區,又生長和發展於土族地區,植根於土族傳統文化之中,為當地土漢兩族民眾所喜聞樂見。故事中拉仁布、吉門索、哥哥、嫂子等主要人物性格特徵鮮明,具有廣泛的民眾性和獨特的民族特色,為民族學、語言學和土族社會學研究提供了生動的素材。另外,《拉仁布與吉門索》所描述的故事反映了土族從遊牧生產方式逐步轉向農業生產方式的一個側面,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保護現狀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民間長詩的傳承人大部分已相繼辭世,50歲以下的中青年人基本都不會唱了,後繼乏人,已到了急需搶救和保護的地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拉仁布與吉門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何全梅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中國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作為一個學術名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才出現和流行的。民間文學指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語言藝術——人民的口頭創作。這種文學包括散文的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韻文的歌謠、長篇敘事詩以及小戲、說唱文學、諺語、謎語等體裁的民間作品。
《苗族古歌》 | 《布洛陀經詩》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季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仙居山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