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村民間故事》

《耿村民間故事》,是一篇童話故事。這個故事小時候也聽老人講過。《耿村民間故事》已經出版過幾次,其內容在冀中一代廣為流傳。《耿村民間故事》涉及社會學、倫理學、歷史學、宗教學、哲學和文學等各個方面,藝術地敘述了部分中華文明發展史,有較高的科研價值,耿村民間故事村的發現,是民間文學的一個奇觀。2006年6月10日,《耿村民間故事》正式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概述

耿村民間故事》2005年11月,《石家莊絲弦》、《耿村民間故事》入選文化部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名錄。 2006年6月10日,《耿村民間故事》正式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耿村更因數不盡、講不完的神奇故事而受到世人的矚目。

介紹

《耿村民間故事》在河北省報紙上記錄《耿村民間故事》在石家莊報紙上記錄

在距河北省省會石家莊45公里處的藁城市常安鎮,有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村莊----耿村。 這個有280多戶、1200多人的村莊,看起來普普通通,純樸恬靜。然而,這裡卻產生了民間文化的一個奇觀——耿村民間故事。在耿村,無論是白髮蒼蒼的老者,還是年僅幾歲的兒童,人人都會講故事。耿村,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故事第一村”。

耿村地處冀中平原,西距藁城市12公里,隸屬藁城市常安鎮,是個有耕地1300畝的平原小村。耿村的形成,可以上溯到600多年前明初建村之時。據《藁城地方志》記載,朱元璋的義父耿再辰死後葬於此,並派靳氏父子七人前來看墳,這裡便漸漸形成了村落。村子起初稱為“看墳莊”,後嫌不雅,改為“耿村”,因此耿村並無耿姓,而以靳姓居多。

自古以來,耿村就處於山西陽泉到山東德州的交通要道上,這裡的一、六日集市一直十分繁華。每年農曆四月初一到初四的耿王廟會,則吸引著方圓百里的百姓和各種客商。到20世紀40年代,村中僅有400餘人,卻有著大小店鋪、作坊100餘座,廟會期間的臨時攤點不可勝數,所以耿村有“小村大集”、“一京二衛三耿村”的美譽。南來北往的客商不僅帶來了豐富多樣的生產、生活用品,還帶來了故事和歌謠,他們不斷地把聽到的、看到的奇聞趣事講給耿村人,耿村人也把自己的故事、笑話講給他們聽,久而久之,這裡便形成了一個商品和民間文學的聚散地,積澱了豐厚的民俗文化,形成了豐富的耿村民間口頭文學----耿村民間故事,耿村也逐漸成為“中國民間故事第一村”。

“故事村”絕非徒有虛名。自1987年以來,通過先後開展的11次耿村民間故事普查,普查組驚奇地發現, 耿村故事包容萬象,上自開天辟神話、風物傳說,各朝各代的人物和史實傳說,下至民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解放後的新生活、新人物,涵蓋二十多個省區市、一百七十多個縣市,串聯起來形成一條歷史的長鏈,幾乎是一部比較完整的中國歷代野史,正所謂“耿村故事甲天下,口碑歷史冠中華”。這裡有一家三代都會講故事的,還有許多故事夫妻、故事父子、故事兄弟、故事母女。目前,已發現男女故事講述者230餘人,其中67人已被確定為民間故事講述家,其中已故者十二人,健在者五十五人,他們當中年紀最大者八十六歲,最小者二十三歲;確定五家為故事家庭。現年七十九歲高齡的靳正新因其作品最多(八百零七個故事)而榮獲“中國十大民間故事家”稱號。其他代表人物還有靳景祥、王玉田、孫勝台張才才、侯果果等。目前,已記錄、整理出耿村民間故事各種文字資料6000餘萬字,先後編印內部科研卷本《耿村民間故事集》5部,公開出版故事家專集和研究性著作10部,計955萬字,被專家稱為“耿村文化工程”。2006年初,石家莊市文聯和藁城市文聯根據耿村故事,聯合編纂了《耿村一千零一夜》,全書共6部,約200萬字,收入耿村110餘人講述的神話、傳說、故事作品1100餘篇,其中既有傳統的民間口頭故事,又有當代人物的笑話和新幻想故事。

神奇故事

《耿村民間故事》,是一篇童話故事。這個故事小時候也聽老人講過。《耿村民間故事》已經出版過幾次,其內容在冀中一代廣為流傳。

故事內容涉及天文、地理、人文、歷史,都是口頭流傳,內容清新,逗樂,口語化,讓人看了忍俊不禁。教人向上,教人向善。非常適合兒童的啟蒙教育。這些故事已經影響了多少代人。

故事內容

從前,山里住著老兩口子,守著三間草房,餵著一頭驢。

這一天,下雨哩,老頭和老婆在屋裡一邊看房頂,一邊嘟囔;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漏。

這時候,一個賊來偷驢,天不黑,那個賊不敢偷,就趴在牲口棚子上等著。湊巧,又來了個老虎,也來偷驢吃。老頭還在屋裡嘟囔;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漏。老虎一聽:我是獸中之王,都怕我,怎么又出來個“漏”?莫非這“漏”比我還厲害?老虎又一想,管他哩,偷吃了驢再說。它就往牲口棚里走,這賊一看來了個老虎,嚇得從牲口棚上摔下來,正好掉到老虎身上。老虎認為是“漏”,撒腿就跑,老虎跑得快,這賊在它身上也下不來。他就在老虎背上合著眼,心裡說:完了。老虎跑得一點勁也沒了,就往大樹上一靠。賊趁機趕緊上了樹,老虎一看,這“漏”怎么上了樹,也不吃我?莫非他也怕我?
老虎和猴子是乾兄弟,猴會上樹,老虎想叫猴上樹看看這“漏”到底怕不怕它,要是怕它,就把它弄下來吃了,要不怕他,就趕緊跑了。老虎想好了,就去找猴子,到了猴子那兒,把這事一說,猴子很能,就說;“你跑得快,我可跑的慢。這‘漏’又會上樹,他吃了我怎么辦?”老虎說:“這不要緊,弄個繩,一頭綁到我尾巴上,另一頭綁到你的尾巴上,到時‘漏’要吃你,我就拽著你跑。”

商量好了,老虎就馱著猴子去了,到了樹下,猴對老虎說:“我一擺手,你就趕緊跑,要不就吃了我。”老虎說:“行。”老虎在下邊看著,猴就往樹上爬。這賊在樹上一看,這他媽的老虎沒法兒了,又弄個猴子來,眼看爬上來了,把這賊嚇得拉開屎了,拉了猴子一臉,它趕緊用手一抹拉,往下一甩。老虎看見猴子用手一抹拉,以為是在擺手,撒腿就跑,一直把猴子給拉死了。老虎跑得沒勁了,往後一看,“漏”沒有趕來,就停住了。它看了看猴子,呲牙咧嘴地躺在那裡,就說:“把我累成這樣,你他媽的還笑呢!”
再一看猴子沒東動靜,才知道它已經死了。

社會影響

耿村民間故事涉及社會學、倫理學、歷史學、宗教學、哲學和文學等各個方面,藝術地敘述了部分中華文明發展史,有較高的科研價值,耿村民間故事村的發現,是民間文學的一個奇觀。不過,“民間故事村”的形成不是人為的,而是自發的。解放後,除1987年全面普查舉辦了兩次大型故事會以外,歷來都是任其自然發展。由於民間文學的特點及其在耿村廣泛的民眾基礎,其活動方式非常靈活。田間地頭、趕集路上、村旁樹下、農家小院、茶餘飯後、炕頭灶前,不管忙閒、不分地點、不拘形式、不論長幼、兩三二人、一群人都可以講故事,可以說是處處有陣地,處處有聽眾,隨時發揮著訓誡、教育、娛樂、自慰、啟蒙的作用,為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提高人的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耿村民間故事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深厚的社會和歷史根源。

1.與耿村的經濟發展有關。據縣誌記載,該村因朱元璋的義父耿再辰死後埋在這裡而得名。耿村立集約自康熙年間。在京漢、石德鐵路修建以前,這裡是西入山西、東進山東德州的交通要道,是來往商賈行旅的必經之地。立集以後,更是店鋪林立,市場繁榮,一個百戶人家的小村子,就有煤場、糧店、鐵器店、木貨場等40多家。他們既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商品,也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在科學文化不發達的時代,民間文化便成為人們業餘生活的一種消遣和享受,工商活動和民間文化便互相滲透,共同發展。

2.與耿村的風物有關。耿村有真武寺、三關廟等8座,每座廟的牆壁檐柱上都有繪畫,而一幅繪畫就有一個至幾個傳說或故事,因為有耿王墳和集市,由此又產生了一系列的傳說。耿村每年農曆四月初四的香火廟會,更吸引著經商、賣藝、說書、念經、求佛、勸善的各流人物雲集於此。廟會本身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周而復始的廟會,不斷豐富和發展了耿村的民間文化。

3.與故事家的曲折經歷、文學素養有關。以靳正新、靳景祥、王玉田、孫勝台等18個大中型故事家為例,這些人的生活經歷大都比較坎坷,有的在政治上屢遭磨難,有的在生活中慘遭不幸,他們一直頑強地同命運抗爭。這些人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愛書如命,因為沒有錢讀書買書,他們便對民間口頭文學、說唱文學有了一種特別的嗜好。因為識字不多,又鍛鍊了他們過耳不忘的記憶力。由於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加之豐富的人生閱歷,培養了他們積累故事、編創故事、講演故事的能力。

4.與耿村濃厚的文化氛圍有關。耿村在歷史上曾有過經濟繁榮時期,隨著時代的變遷,耿村經濟逐漸衰落,而且一直沒有復甦,但是,經濟的衰落並沒有影響民間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多少年來,耿村人都以“能講會道”遠近聞名,講故事、調侃(說歇後語)、喜笑怒罵,都帶有濃厚的口頭文學色彩,這無不與祖輩們對民間文學的愛好有關。據老人們回憶,在他們的先輩中,歷代都會產生幾個故事簍子,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從而使耿村民間故事代代相傳下來。在耿村,七八歲的孩子能講幾個故事也不算什麼稀罕事兒。

文化交流

耿村雖小,卻蜚聲國內外,並且已經成為河北省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個視窗。耿村及耿村民間故事名揚海外,則要追溯到1989年6月。

這一年,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召開的第九屆國際口頭文學年會上,中國民協副主席賈芝特別介紹了耿村普查情況及耿村故事家群,並為來自80多個國家的300多名代表放映了耿村講故事的錄像,耿村民間故事引起很多的轟動,外國學者紛紛要求到中國耿村進行考察。1990年1月,全國首個村級民間故事家演講協會——耿村民間故事家演講協會成立。1991年5月,中國耿村故事家群及作品和民俗活動國際學術討論會召開,把耿村普查成就、研究成果和耿村故事家群集中展示了出來,開創了耿村對外文化交流的先河。“耿村文化現象”由此成為海內外學者關注的一大熱門話題。1992年8月,德國《東亞文學讀本》選登耿村靳正新、孫勝台等4人的故事。1997年至2002年,美國故事協會、美國國際人民交流協會、美國女媧故事講述團等團體曾3次組織120餘人到耿村進行民間文化交流。2006年9月,美國女媧故事家代表團一行41人再次來到耿村。美麗的耿村故事,讓美國故事家陶醉其中,流連忘返。“每次來都能聽到新的故事,每次來都能給我留下美好的回憶。”第三次來耿村的伊蓮女士激動地說:“這裡簡直就是民間故事的聚寶盆!” “我已經把耿村當成了自己的家鄉,這裡的故事家就是我的親人。”

在一個只有1000多人的小村子裡發掘出如此豐碩的成果,耿村民間故事確實是民間文化的奇蹟。海外著名民間文藝專家金榮華教授稱之為“世界第一”、“是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事情”,堪稱“中國民間故事第一村”。耿村民間故事證明了中國口頭文化強大的生命力。越是民族的、民間的,才越是世界的。願這傳奇的村莊、神奇的故事永世流傳。

中國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作為一個學術名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才出現和流行的。民間文學指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語言藝術——人民的口頭創作。這種文學包括散文的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韻文的歌謠、長篇敘事詩以及小戲、說唱文學、諺語、謎語等體裁的民間作品。
《苗族古歌》 | 《布洛陀經詩》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季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仙居山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