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頂》

《絕頂》

《絕頂》是長篇小說,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是中日油耗的梅里登山隊的故事。現在印了五次了。

基本信息

概述

古人把很高的山峰叫絕頂,而絕頂在這本書里有雙重意義,雪山是物質的,雖然難以逾越,但它的高度是有限的,也許將來總有一天會有人站在它的頂峰,這只是個時間問題。我覺得,對於人類,真正的絕頂其實是精神的困惑,因為人最難超越自己。

作者簡介

張海迪張海迪
張海迪(1955年9月16日-),生於濟南,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1960年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1970年又隨父母下放至山東聊城莘縣,自學完成了國小、中學和大學的學習,並學習針灸,在當地行醫。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結婚。1983年中國共產黨決定將張海迪樹立為宣傳偶像。張海迪得到了兩個讚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張海迪歷任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08年11月當選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激動人心的作品,很難想像一位女作家描繪出如此壯麗神秘的雪山。她筆下的登山者具有直面生死的無畏氣概,更有對愛情的無限嚮往,他們必須在雪山女神和現實的情中做出選擇。中人物各具特色,有外國文學翻譯醫學博士,計算機工程師,他們都在向自己理想的巔峰攀登,可是現實生活的喧囂,物質和情感的誘惑,卻又如同峽谷的急流衝擊著每一個人故事以悲劇告終,而悲劇的力量卻是永恆的。作品充滿浪漫激情和理性智慧,文筆大氣磅礴,又溫婉秀麗。主人公的理性自覺和對愛情的執著催人下,故事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了一群當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並對人的精神世界進行了深刻的探掘。

寫作過程

“我首先是戰士,其次才是作家。”張海迪在《絕頂》的研討會上談起自己堅持與病魔鬥爭、歷時4年寫出這部長篇小說時,對大家說,“只有與病魔戰鬥不息,我才能最終完成創作。”

寫作就是再學習

張海迪談到《絕頂》的寫作時說:“這次寫作對我來說是又一次學習。”她認為,寫長篇小說光有想像是不夠的,還要有大量的知識積累。因為身體原因,張海迪無法親自到小說里的許多地方去實地考察。為了對文學創作負責,對讀者負責,張海迪對小說中的每一個細節都非常認真。在一個情節中,主人公要從札幌到另一個小車站去。為了合理地安排主人公的行程,張海迪專門買了十幾種不同版本的日本地圖來研究。除了購買大量書籍之外,她還從網上下載了數以萬字計的資料進行研究。經過多次修改後,這部30萬字的作品終於來到了讀者面前。

又一次艱難攀登

張海迪還把這次寫作的過程喻為一次艱難的攀登,因為寫長篇對她來說不僅僅是艱苦的精神活動,更是對體力和意志力的考驗。高位截癱的人要維持正常生活已經很困難了,而要克服來自肉體上的痛苦需要很大的精神力量。40年來的病痛使張海迪感到越來越難以支撐自己,這部小說可能就是她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了。她在小說的前言裡寫道:“我寫這部長篇也是一種攀登……這種攀登讓我的體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經歷了40年的病痛之後,身體癱瘓部位的肌肉萎縮了,我越來越難以支撐自己,總有一種明天就會因疲憊而死去的感覺。其實,我對長篇小說的創作已經力不從心了,激情常被肉體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憂鬱絕望掩埋……”

作品體現時代精神

在研討會上,與會者給予張海迪和她的這部作品以很高的評價,認為張海迪的作品體現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歷經百年苦難後走向振興的精神——攀登不止。小說的多條主線反映了作者的多個精神層面,精神的意義超越了文學的意義。大家都鼓勵張海迪不要放棄寫作,通過寫作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豐富,更加有意義。張海迪也幾次感動得落下淚來,一是大家再聚在一起討論她的作品,這使她很高興,另外大家能夠理解她的內心,也使她非常激動。她說:“即使我不在了,我的書也會訴說,訴說我對生命的熱愛。”

我一直在努力

張海迪從來沒有放棄過與命運的鬥爭。自5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後,她憑著堅忍的毅力自學完成了國小、中學的基礎課程,並自修英、日、德、世界語以及無線電、針灸技術,1993年獲得碩士學位。她還於1994年參加了遠南運動會的射擊比賽,1997年入選日本NHK“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1998年起擔任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作為一名作家,張海迪從1983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曾創作了《絕頂》、《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向天空敞開的視窗》等三百多萬字的小說及散文作品,並翻譯了多部外國文學佳作。

本書目錄

第一章飛瓊刺殺
第二章相見不歡
第三章劫富濟貧
第四章毒計連環
第五章凌霄之狂
第六章殮房驚魂
第七章智斗捕王
第八章宿敵初逢
第九章迭逢奇遇
第十章天機隱現
第十一章京師六絕
第十二章試問天下
第十三章戰約雙雄
第十四章敵友難辨
第十五章白水相約
第十六章剝繭抽絲
第十七章花月青霜
第十八章多事之冬
第十九章離魂之舞
第二十章卿本佳人
第二十一章絕頂之戰

經典語句

我要度過每天痛苦的每一分每一秒,這些都是人們看不見的。大家看見的我,僅僅是我在那兒用幾十分鐘的時間,把我走過的一段艱難路程,用非常短的語言簡單地描述過一下。可是還有很多事情我沒有說,有一些事情我永遠不能說,還有一些我一生中也不願意說。那,才是我心中感受最深的東西。

思想精髓

這是一個英雄已經遠去的時代,也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但對於深受英雄主義哺育的理想主義者來說,是不能忍受英雄的缺失的。於是張海迪在她新近出版的長篇小說《絕頂》中,為我們塑造了她想像和渴望的文化英雄。那是一群已經遠去的英雄,面對他們的背影,作為理想主義者的張海迪多少有些失落甚至傷感。因此她用想像的方式填補了這個時代的某種缺失,在想像中去接近挽留他們並一次次相遇。因此,在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那些有英雄主義情懷的人是寂寞而孤獨的。所幸的是張海迪是一個作家,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懷意願去選擇和塑造她喜歡的人物,在這個沒有英雄的時代實現了她的英雄壯舉和輝煌的夢幻。這種對英雄的追隨和崇拜的情感已經恍如隔世,但對我們這代人說來卻感到十分的熟悉和親切。
這是作者用四年的時間創作的一部作品:一群勇敢的年輕人,在向人類的極限挑戰,人類尚未征服的梅里雪山,充滿了詩意也充滿了誘惑,中日青年將聯手向這座處女峰發起衝擊。“人類一次次向巔峰攀登意味著什麼?這種原始的,夾雜著使命感的衝動,促使他們總是不斷地告別親人,義無返顧地奔向不可預知的地帶。”這是一種和絕對精神相關的選擇,也是一種張顯英雄對壯美渴望的選擇。它在顯示人類戰勝自我和極端勇氣的同時,也隱含了作者在想像中對挑戰的嚮往和回答。肖頓河和小川是生活於不同國度的青年,他們有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但對一種絕對精神的共同嚮往使他們超越了國家民族界限,在向極限的挑戰中也實現了對功利主義的超越。作品給我深刻印象的,不止是對梅里雪山神秘聖潔的描摹,它不是東方奇觀也超越了地域風情;不止是主人公們為了自我確認而對梅里雪山的心儀與征服,還有流淌在作品中的那種整體氛圍和心理環境,它就像尚未遭遇污染和侵蝕的香格里拉上空的空氣一樣,清新、純粹而透明。儘管它距我們紅塵滾滾的現實是那樣遙遠,但它猶如天籟之音,一如千年的祈盼和遠古的呼喚……。肖頓河是否登上了梅里“絕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一登攀過程中,肖頓河們為我們展示了別一種人生和境界,他們登上了人類絕對精神的“絕頂”。因此作品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面對英雄背影奏響的慷慨悲歌,也是顯示了作者非凡想像力和創造才能的藝術作品。

書評

攀登《絕頂》張海迪不提當年

長篇小說《絕頂》訪談獲獎2002年10月長篇小說《絕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了列為向“十六大”獻禮重點圖書: 

獲獎

2002年12月《絕頂》獲全國第三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
2003年10月《絕頂》獲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
2003年12月《絕頂》獲第八屆中國青年優秀讀物獎;
2003年12月《絕頂》獲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
2003年12月《絕頂》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殘疾人作家作品

殘疾人天生與寫作有緣。近十幾年來,伴隨著國家和社會的進步以及殘疾人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殘疾朋友投身於文學領域,用手中的筆呼喚友愛,謳歌真情,頌揚時代,向社會昭示人生的價值和生活的真諦;殘疾人作家們辛勤筆耕,創作了大量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文學作品,國內文壇逐漸湧現出史鐵生、張海迪、史光柱、葉廷芳、王占君、車前子、阮海彪、夏天敏、劉水、倪景翔等一批有影響的殘疾人作家、文學評論家。

張海迪作品

張海迪,1955年9月生於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共黨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創作室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