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啞女到神童》

《從啞女到神童》

《從啞女到神童》這部書於1990年由哈爾濱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典型的家庭康復的紀實。

《從啞女到神童》—簡介
《從啞女到神童》這部書於1990年由哈爾濱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典型的家庭康復的紀實。 1991年,11歲的耳聾孩子周婷婷已經是南京某中學的國中學生,被選為全國十佳少先隊員。她在國小連跳兩級,4年讀完了6年的課程。她6歲已經認識200O多個漢字,8歲已經能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後1000位的數字,10歲的時候,寫出了6萬字的文學作品,這些是《從啞女到神童》一書的後半部分所講述的內容。
婷婷生下來不久,家長發現她對聲音幾乎沒有反應,雙耳全聾,直到3歲半還不會喊爸爸媽媽。婷婷的康復就是這個時候,從生活的需要和生活的見識開始的。
婷婷的爸爸周弘(他寫了《從啞女到神童》一書的前半部分)回憶了他的辛酸與歡樂,闡述了他家庭康復的重要體會:“聾兒康復,與其說康復的重要對象是聾兒,不如說更重要的對象正是他們的家長。”他認為家長康復是聾兒康復的關鍵。“家長康復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治癒家長心靈的創傷,給家長以勇氣、信心和力量。”
周弘對女兒的家庭康復,是從1984年的元旦過後開始的。他為了教啞女發音說話,每一個字都經過了千錘百鍊,教得舌乾口燥。僅為了讓婷婷清晰地發出“哥哥”一詞,竟用了差不多三年的時間。他日以繼夜地自學漢語拼音,練習發音技巧。為了糾正女兒發音,他還為女兒趕製了一套具有1400多個辭彙的“卡片式正音詞典”;並採用了語言識字同步教學法,即在教孩子學說話的同時,充分利用她通過視覺接受語言的優勢,出現相應文字。周弘在自家的牆上、書架上、廁所里……到處都掛滿了識字卡片。在一些場合,為了滿足孩子的欲望,常常手心手背都寫滿了字。周弘對其啞女的家庭康復,雖然著力了聽覺的利用和語言的培養,但他更重視了孩子的心理和對孩子的教育。他對女兒的康復之道,跳出了“頭痛治頭,腳病治腳”的形上學觀念的束縛,探索出以“開發智力為綱”的新途徑。他與孩子交朋友,溝通了父女的心靈;他不斷地激勵孩子,樹立自信心,激發孩子的求知慾;他不因為語言進展緩慢,而放棄了發展孩子的智力,他常常在使孩子不知道在受教育的情況下,讓孩子接受教育。正因為這樣,婷婷的智力又促成了她語言發展的奇蹟。

《從啞女到神童》—主人公簡介

周婷婷,出生於1980年,出生後雙耳失聰,其父周弘並沒有氣餒,通過賞識教育徹底改變了這個女孩的命運。周婷婷三歲半在親人教育下,開口說話並學習認字,就讀正常國小後連跳兩級,並以優異的成績提前學完高中課程。周婷婷在賞識教育的鼓勵和引導下,成為我國第一位少年聾人大學畢業生、中國的“海倫·凱勒”。她的事跡已被編成書《牆角的小婷婷》,以激勵和引導更多的人:沒有不幸的人,只有不幸的教育!

《從啞女到神童》—個人履歷
△賞識教育之父--周弘之女△生於1980年6月29日。出生後雙耳失聰,周弘用賞識教育徹底改變其命運△三歲半在親人教育下,開口說話並學習認字△六歲認識了兩千多漢字,進入普通國小讀書,就讀正常國小後連跳兩級△八歲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後一千位數字,打破當時世界吉尼斯紀錄△十歲和父親合寫了一本書《從啞女到神童》△十一歲升入中學,同年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先隊員”之一△十三歲被評為“全國殘疾十佳少年”之一,同年隨殘疾人代表團訪問日本△十六歲被保送入遼寧師範大學,周婷婷成為中國第一個“聾人少年大學生” △十七歲被評為全國自強模範,在人民大會堂作了《我要做中國的海倫·凱勒》的報告,並受到前總書記江澤民和現任總書記胡錦濤的親切接見。 △十八歲以主演的身份參與了電影《不能沒有你》的拍攝,次年全國播放△二十一歲赴美留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二十二歲周婷婷和吳儀、鄧亞萍、楊瀾等被一同選為首屆“海內外十大時代女性人物”之一△二十三歲在美國加勞德特大學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二十四歲考入波士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二十五歲周婷婷的第一本書《牆角的小婷婷》著成,次年出版

殘疾人作家作品

殘疾人天生與寫作有緣。近十幾年來,伴隨著國家和社會的進步以及殘疾人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殘疾朋友投身於文學領域,用手中的筆呼喚友愛,謳歌真情,頌揚時代,向社會昭示人生的價值和生活的真諦;殘疾人作家們辛勤筆耕,創作了大量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文學作品,國內文壇逐漸湧現出史鐵生、張海迪、史光柱、葉廷芳、王占君、車前子、阮海彪、夏天敏、劉水、倪景翔等一批有影響的殘疾人作家、文學評論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