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翅飛翔》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斷翅飛翔斷翅飛翔
本書作者十九歲時,被機器軋斷了右手,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創造了中國第二例斷了十三小時的斷手再植成功。作者用再植成功的手寫詩、寫散文,記述了自己成為有成就的女作家的經歷。

故事導讀

柯愈勛陸政英夫婦是重慶市殘疾詩人。65年前,躲避日機轟炸逃難,襁褓中的柯愈勛股骨摔斷,右腿終身殘疾;42年前,19歲重慶支邊青年陸政英被電鋸鋸斷右手,1967年兩人
在重慶結婚。飽經滄桑的一對老人從渝北區文化館退休後仍創作不止。
從相識、相戀到結婚,他們的兩地情書300封10多萬字,裝訂成厚厚的18本(手稿)。柯愈勛先後結集出版10餘部文學作品;陸政英耗時10年,用殘手寫出27萬字自傳體長篇紀實文學《斷翅飛翔》。與時下流行的網路“部落格”相似,柯愈勛夫婦將他們的愛情生活點滴和人生感悟都寫進了自己的書里。在二老心中,愛是永遠的燈,記錄是永恆的燈塔,他們是以愛、詩和文學的名義捍衛生命尊嚴。
“他們可能是中國目前將人生經歷最完整、最真實、最執著用文學作品的形式記錄的惟一一對殘疾夫妻。這種特殊的記錄方式比部落格的流行早了半個世紀。”一位文學界的評論家說。
渝北區文化館職工家屬樓1-4-1房,65歲的柯愈勛在寫詩。身邊是小他5歲的妻子、作家陸政英。柯愈勛寫好的詩稿,陸政英就用殘手錄入電腦。柯愈勛擅長新詩,寫詩數千首(有作品收入國小課本)。2004年12月25日,正編輯《中國兒童詩》的他突發腦梗塞,住院40天后回家繼續修養治療,但左半身癱瘓,生活不能自理,陸政英只有暫時放棄已打好腹稿的寫作計畫,看護老伴的生活。
除了在老伴的協助下繼續寫作,柯愈勛每天還要做其他“家庭作業”,以鍛鍊身體。“一個,兩個,三個……”飯桌旁,柯愈勛頭髮稀疏,面有難色,像小孩子厭倦玩過家家一樣,艱難的用左手將桌上的花生、松子放到寶特瓶蓋里,有時甚至孩子般故意用手背將豆子弄到地上,以抗拒這乏味的“遊戲”。2分鐘後,瓶蓋里終於裝滿了,他將花生倒入更大的托盤裡,如此往復。
在柯家牆壁上還有一張詳細的時間表:“7時起床吃藥、7時50分吃藥、8時吃早點、8時40分吃藥……”陸政英說這時間表已換了四次,因為他吃藥複雜,吃藥時間也不一樣。
美麗初戀化為詩
你鉸下美麗的髮辮
送給我,作為定情的紀念
綿綿的情思呵,千絲萬縷
千絲萬縷,交織在心坎
——摘自柯愈勛詩《美麗的髮辮》
兩人相愛42年了。
柯愈勛1940年7月生於重慶市南岸區。他8個月大時,家人為躲避日機轟炸,襁褓中的他右股骨摔斷,落下終身殘疾。高中畢業後,懷著詩人的夢想到南桐煤礦車隊體驗生活。“我高中畢業那年,他(指其父親)鼓勵我:到煤礦去,去接受艱苦生活的鍛鍊。”柯愈勛牢記父親教誨,在煤礦長達26年之久。
陸政英也是重慶人,在家排行老三,生於1945年,從小酷愛文學,18歲的她既漂亮性格又活潑,還能歌善舞。礦山有文藝表演她都熱心參加。
展現在記者面前的是裝訂整齊的18冊情書,“我們那時不講究,只要可以寫的紙我們都在寫,只要紙張可以用來抒寫我們情感的我們都在用。”
從1964年陸政英支邊雲南到1972年回到重慶,他們的300多封信件達十餘萬言。細心的柯愈勛在裝訂好的信件上面表明了書信書寫時間,還將那時段他們之間打的電報和來往的車票貼上一起。
愛情激發了柯愈勛的創作靈感,100多首獻給愛人的詩如泉涌,如江河奔流。這些詩歌被收入作品集《關於石頭的情詩》。
跨過命運的河流
跨過命運之河
跨過
厄運像影子老跟著我
哀嘆與抱怨,有過……
——摘自柯愈勛詩《命運之河》
如今在文壇已經成績斐然的陸政英積十年之工,利用早睡晚起,靠一隻傷殘的手,記錄下她在雲南的痛苦經歷和人生體驗,寫出了27萬字的紀實文學《斷翅飛翔》。該書2002年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公開出版。這部被稱為“一曲張揚生命意志的凱歌”。
陸政英在書里記錄了少女春夢,遭遇斷手再植和感悟。其中她與柯愈勛的戀愛最為精彩,也發自肺腑。
1964年,19歲的陸政英辭別山城去雲南省羅平縣八大河林場做一名工人。在一次事故中,電鋸鋸斷她右手,幸虧再植成功。躺在病床上的陸政英開始思念愛人,記者讀到一篇不足300字的日記(寫於1964年12月12日),陸政英用左手歪歪斜斜足足寫了1小時,其中寫道“受傷那一瞬間,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上帝啊,為啥要讓我們兩個都殘疾呢?”
1967年,相戀3年多的陸政英與柯愈勛在重慶登記結婚,結婚不久,陸政英就返回雲南,直到1972年調到重慶兩人才真正在一起生活。
“我們工資大多都丟在了鐵路上,一年的探親假10來天我也要回來。我們的老大都是不斷在重慶雲南之間奔波,二兒和三兒都是由我妹妹帶大,老柯除了寫詩什麼也不管。”陸政英甚至抱怨丈夫:“紙上談兵的愛情,都認為相互都愛得很深,可柴米油鹽卻不是那么回事啊!他只惦記文學和藏書,拋棄一切去寫作,去讀書,孩子生病了也不管。我們平時生活也有很多爭吵,他除了詩什麼都不管,一心埋在詩歌裡面。”
“我做夢都想要個女兒,自己手不方便,有個女兒幫手多好。我是用一隻健康的手,操持了四個男子漢!”即使是1972年夫妻在一起生活,繁重而拮据的家庭生活,壓在這位殘疾女性身上也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陸政英用再生之手成了作家,先後榮獲“建國四十周年重慶文學獎”、“第五屆冰心兒童圖書新作獎”,等等。
生命典當給文學
在茫茫的人海里
命運在等待著命運
在茫茫的人海里
心,在呼喚著心……
——摘自柯愈勛詩《心呼喚心》
寫作、文學和詩是他們生活中最大的快樂。夜深了,這才是他們的時間,他們的世界。 “老柯取稿費時,是我們全家最快樂的時候。”在陸政英的印象中,丈夫是個書呆子,詩是他的生命,也正是因為寫詩,他們一家人才在艱難中找尋到了人生樂趣!1970年代末,文學的春天來了,老柯的作品漸漸被更多的人認識,有的稿費一次頂他一月的工資。陸政英說,1979年柯愈勛的詩歌在《詩刊》上發個頭條,他們收到50元稿費,全家人高興得當天到街上吃了頓豐盛的餃子。
從開始詩歌創作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柯愈勛都是以他的煤礦詩受到詩壇關注的,被認為是繼孫友田之後崛起的又一位礦工詩人。離開礦山以後,他的詩有了一些變化,作為詩人生命底色的煤礦生活,對他整個的人生和藝術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其中《歌樂山之魂》頗具代表性。
“以前靠手寫,有了電腦,他就想要個電腦。”1985年,陸政英花幾百元參加電腦培訓班,學會拼音打字,上課的老師得知她學電腦的緣由,專門上門為柯老裝了輸入法。如今,電腦里,已經儲存了柯愈勛上百萬字的詩稿和散文。

殘疾人作家作品

殘疾人天生與寫作有緣。近十幾年來,伴隨著國家和社會的進步以及殘疾人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殘疾朋友投身於文學領域,用手中的筆呼喚友愛,謳歌真情,頌揚時代,向社會昭示人生的價值和生活的真諦;殘疾人作家們辛勤筆耕,創作了大量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文學作品,國內文壇逐漸湧現出史鐵生、張海迪、史光柱、葉廷芳、王占君、車前子、阮海彪、夏天敏、劉水、倪景翔等一批有影響的殘疾人作家、文學評論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