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愛》

《寸愛》

2009年底,史光柱的詩集《寸愛》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被列為中國作家協會重點扶持作品。詩集分為反映軍旅人生和反映改革開放中人們的生存狀態兩部分。《寸愛》語言優美,內涵豐富,具有極強的現實主義精神和很高的藝術水準。更重要的是:作者用“陽光”心態看待周圍生活,既是內心吟唱,也是精神史詩。

基本信息

簡介

《寸愛》《寸愛》

詩集《寸愛》是軍旅詩人史光柱的近作合集,共收錄了39首,分兩個部分,一是命運題材,一是青春題材。這兩部分都包含了詩人對自然、對生命、對青春的熱愛和歌頌。謝冕評價說,史光柱的詩隨處可感到其間充盈著英雄氣,總是一縷軍旅情懷、男兒本色,同時也有柔情。他筆下的英雄也好,士兵也好,都有一顆尋常心,這是最可貴、也最感人的。

作者

史光柱史光柱

史光柱,男,漢族,雲南馬龍縣人,1964年出生,1981年入伍,1984年在邊境作戰中,多處重傷,雙目失明,但他英勇作戰帶領全排收復了兩個高地。1984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一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先後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1984年6月自學寫作,一年後發表作品,1986年9月進入深圳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以優異成績完成本科學業,成為我國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盲人。至今已出版《我戀》、《眼睛》等7部詩文集,在國內外發表作品580多篇,獲各類文學獎17次。1990年被總政治部、國家組織部、人事部、宣傳部、中國殘聯聯合授予“全國自強模範”稱號,2006年被中國文聯,中華基金會聯合評選為“全國十佳卓越人物”。是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殘疾人作家聯誼會副會長,被譽為中國“保爾•柯察金”。之後,為推動民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深入開展,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經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宣傳部、組織部、統戰部、文獻研究室、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開展評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活動。史光柱同時光榮獲選“雙百”人物。

書名

史光柱說:“之所以選寸愛為書名,那是因為這首詩,寫出了風吹雨打下,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態和他們不屈不撓的生命力。那種被踐踏也要向上,痛也愛你,不痛也愛你的生活情懷,令人感佩。另一原因,是我一直認為草葉的精神,是人類精神的一部分,並非喘大氣、拿大筆、寫大字才是主流精神。我崇尚引導社會進步的精神,更在意那些維持社會進步的力量。平淡但不平庸,平凡但不平常,這不正是我們這些草民的精神狀態。”

後記

生命不在於承受
而在擔當
承受不在於多少
而在支撐
支撐不在於大小
而在於生根
只要根生
就有重活的資本
死不了的土壤
即便是死
又何妨
英雄不問來路
壯士不顧來生
只要生為進取
死為高遠
我願彎下身來
讓眾人踩著過
鋪路草、墊腳石。

評論

我覺得,史光柱的詩給人以巨大心靈衝擊力的,是那種赤裸的真實。在《穿越》中,面對普通的山因邊關焦點而持續推高放大,幾年後光環散盡,恢復原有的地貌,在熱脹冷縮之中,自己也隨之掀起和跌入深谷,並經歷了第二次傷害。正如詩中所言,“在有形的疆場/無形的火坑/被按在命運的案板/刀砍斧剁/如同對手也落入/煎炸油烹的鍋里/這是鬥牛士、屠宰場/他們是屠夫/也是挨宰對象/我們是豺狼/也是羔羊/那個十七歲的小山東/在穿越生死線時哭了/但沒有退怯”;“我從昏覺中醒來/世界被人劈兩半/一半是黃昏之前/一半是日落之後”,“我已陷進終身的黑夜/命運關閉我的雙眼/我卻用心去追尋光明/儘管我被/拆卸得七零八落”……是的,這不是虛飾的場景與空洞的豪言壯語,而是異常真切的戰爭現實與心理描述,驚恐、無奈、死亡、意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戰爭的無情與殘酷,只有在生死關頭掙扎過的人才能寫得出來。
一個因戰爭而傷殘、失去雙眼的人,儘管路途荊棘叢生也得活下去的人,痛定思痛,用簡捷的語言與生存的現實連線起來,始終保持著一種理智的態度,與這複雜多變世界的疏離和疑惑。他從荊棘撕破的衣衫想到生存,“衣衫不是疆界,可/多像疆土/如果疆土撕開口子/要多少人填進去”。當生活還在化濃,有人卻覺得傷痕刺眼,在傷痕上繡上鴿子和橄欖枝,似乎什麼都沒有發生,詩人則痛苦且執著地呼喊:“別總是摘花望杏/拿著傷痕當祭品/我可以祭天、耕地/敬民族忠魂/但絕不貢/這種小女人的美麗/一旦天地撕破/還有沒有針線/打牢補丁/還有沒有女媧/奮力補天”……因為戰爭撕裂的不止樹木、不止空氣,埋葬的不止草屑、不止全家福。
當作者在陵園凝重地寫下“我是軍人/剛毅是我的靈魂/我是士兵/犧牲是我的本分”,於硝煙戰火之中泰然處之,蔑視野蠻與挑釁之時,他思牽的仍然是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寧靜與安詳,認為“只有和平/才是民族最深沉的大愛/最慷慨的大義/才是軍人最高的榮譽/最大的獎章”。而小草般的寸愛,則讓他感受到“生命不在於承受/而在擔當/承受不在於多少/而在支撐/支撐不在於大小/而在於生根”,“似陽光、土地那兒/積蓄向上的力量”。這是與土地、與祖國連於一體的深切的愛,“這是付出,也是給予,是深埋的心存感激,也是投入”。
詩集中,讓我感動、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還有《活著,但請記住》。那是絮狀、濤狀火焰涉入生和死,準是繃斷了地球所有的經緯的時日;夢境被火焰吹成廢墟、美與鋼鐵相接的時日;重病的地球和一隻驚恐的翠鳥對語的時日。握著春暖花開的理由“總有這樣的人/割斷了雙腿/還誓死捍衛道路/總有這樣的人/枕著大地睡去/長成醒來的樹”……那些和山同在,和征途同在的滾燙的名字,那種“人將死/心,豁然開朗的感覺”“都已逝去了,在遭遇之地,詩人真想看看我落在地球上的眼珠/發光成草尖上的淚珠/還是兩粒孤獨的石子”這種感覺是陣痛的、光禿的山是淒涼的,永遠留在昏暗裡的人,心中有一株火紅的木棉,“儘管戰火/沒有因為我的勇敢/改變它的主張”……
總之,史光柱寫戰爭的詩篇是中國當代軍旅詩的重要作品,那血與火的真切體驗打破了這類詩的走勢,這種用生命寫就的詩意,留下的不單是審美,而是震撼,他對戰爭的思考和感悟留下了生命的代價。那用語言雕就的群像,捨身赴死的形象已走入人們的心中。

殘疾人作家作品

殘疾人天生與寫作有緣。近十幾年來,伴隨著國家和社會的進步以及殘疾人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殘疾朋友投身於文學領域,用手中的筆呼喚友愛,謳歌真情,頌揚時代,向社會昭示人生的價值和生活的真諦;殘疾人作家們辛勤筆耕,創作了大量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文學作品,國內文壇逐漸湧現出史鐵生、張海迪、史光柱、葉廷芳、王占君、車前子、阮海彪、夏天敏、劉水、倪景翔等一批有影響的殘疾人作家、文學評論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