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全傳》

《梅蘭芳全傳》

《梅蘭芳全傳》的作者在對大量的史料進行挖掘與考證的基礎上,以平實的筆風精細記錄了一代京劇大師努力勤奮的成長經歷、孜孜以求的藝術之路、慷慨拒敵的民族氣節、與人為善的道德品質以及真摯細膩的情感生活,同時對其豐富微妙的內心世界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可謂梅蘭芳生平、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寫出了大師風範及其五彩人生,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大寫的“人”。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梅蘭芳全傳》梅蘭芳全傳
這是一本較有特點的傳記,是海內外第一部梅蘭芳全傳。作者在對大量的史料進行挖掘與考證的基礎上,以平實的筆風精細記錄了一代京劇大師努力勤奮的成長經歷、孜孜以求的藝術之路、慷慨拒敵的民族氣節、與人為善的道德品質以及真摯細膩的情感生活,同時對其豐富微妙的內心世界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可謂梅蘭芳生平、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寫出了大師風範及其五彩人生,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大寫的“人”。

作者簡介

李伶伶,教師職業,律師資格,南京市文聯簽約作家,2004年獲南京市委宣傳部、團市委頒發首屆“南京十大青年文化新星”稱號。所著《梅蘭芳全傳》(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先後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第四屆金陵文學獎一等獎(最高獎)、1993-2003年江蘇報告文學獎一等獎(最高獎)、第二屆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並被列為團中央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推薦作品及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優秀暢銷書”。另著有《梅蘭芳畫傳》(作家出版社2004)、《倪徵噢傳》(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日記的胡適》(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程硯秋全傳》(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等。

創作前後

洋洋40萬言的《梅蘭芳全傳》日前獲得金陵文學獎一等獎。這是南京文學青年李伶伶的“處女作”,初試牛刀便蟾宮折桂,李伶伶昨天領獎後接受記者採訪時連稱“沒想到”。更讓記者沒想到的是,這部著作竟然是腿有殘疾的她在兩年時間內躲在自家廚房裡“熬”出來的。
李伶伶的愛人王一心是南京一位頗有名氣的傳記作家,先後撰寫過《林語堂傳》、《梁實秋傳》等。李伶伶回憶:“1995年,我愛人撰寫《梅蘭芳軼事》查閱資料時發現,至今尚沒有一部完整展現梅先生人生之路的著作,便動了寫梅先生傳的念頭。可苦於沒有時間,他便問我‘能不能寫’,我說試試看吧。第二天,他就從圖書館裡借來幾本關於梅先生的小冊子。從那以後,我就一直生活在梅蘭芳先生的世界裡了。”
隨後,王一心借出差北京的機會找到梅蘭芳次子梅紹武,請求指點。在梅紹武的幫助下,李伶伶決定將梅蘭芳作為一位世界級文化名人而不僅僅是一位出色的京劇演員來寫,從而為傳記定下了基調。經過一段時間的資料收集和整理,1996年底,李伶伶動筆了。
此後幾年內,李伶伶每天上午做家務,下午寫作,晚上看材料,寫作進展得十分順利。而她家廚房裡則成了寫作室。當時,李伶伶家在一棟二層老木樓的二樓上,臥室下面是一位退休鋼琴教師的琴房,每天下午都有學生來那裡學琴。琴聲讓她無法集中精力寫作。“沒辦法,我只好躲到臥室北邊的小廚房裡,關緊門窗寫。春去秋來,寒來暑往,我在廚房裡熬了整整兩年。”李伶伶說,“我腿有殘疾,行動不便,愛人就特地做了一個木架子,他每天上班前,將電腦放到架子上從臥室推到廚房。傍晚下班回來,再把電腦推回臥室,供他自己寫稿。當《梅蘭芳全傳》完稿時,小木架已經散架了。”
辛勤的耕耘喜獲豐收。《梅蘭芳全傳》殺青後,李伶伶將書稿寄給遠在美國探親的梅紹武,梅紹武主動為該書作序,稱“該書是迄今寫得很不錯的一部傳記”。該書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去年12月獲得了第13屆中國圖書獎,現在又獲得金陵文學獎,可謂雙喜臨門。

序言

“我們是多么企盼能夠出現一部《梅蘭芳傳》,一部《梅蘭芳論》,一部《梅蘭芳表演藝術體系》,一部或多部這類的專著呀哪怕是一部或多部《梅蘭芳文獻長編》、《梅蘭芳年表》和《梅蘭芳年譜》以及《梅蘭芳身段譜》,《梅蘭芳扮相譜》、《梅蘭芳指法》、《梅蘭芳歌曲譜》和《梅蘭芳演出劇本全集》之類的導乎先路的資料性編撰工作呢,都是迫切需要的,而且這與為個人樹碑立傳毫無關係,這是關係我們民族文化的大事因緣,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
 這是已故著名學者吳曉鈴先生1984年為拙著《我的父親梅蘭芳》一書所寫的序言中的一段語重心長的話。(見梅紹武《我的父親梅蘭芳》,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第3頁) 
十七年過去了,現在終於有了一部四十餘萬字的《梅蘭芳全傳》由南京青年作家李伶伶同志完成,這真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
讀畢這部傳記,所得的印象是全書內容編排得井然有序,重點突出,文筆樸實,敘述明淨。作者顯然掌握了大量資料,且經過了認真思考分析和嚴肅的取捨,因此在夾敘夾議時引用得得心應手,靈活恰當,詳實有據,決不是出自耳食或道聽途說。又聞作者為寫此書,與她的先生王一心同志整整花費了四五年辛勤勞動才完成先輩作家阿英和田漢等同志擬寫先父傳記而未竟之業。這都說明作者的寫作態度是嚴肅而負責的。實在難能可貴。
這部傳記另一特點是不僅細敘了傳主的身世、家庭生活、勤奮學藝的過程、藝術創新、處世為人、道德品質、愛國情操等方面,而且也涉及了一些學術上的爭論,諸如魯迅對先父的態度、世界三大重要戲劇表演體系之說和戲曲改革中的移步不換形的理論原則等,誠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說“對尚未了結的公案作了挖掘考證與分析”。讀後覺得作者在這些爭論方面的論述,立論比較公允,實事求是。這些問題在當今評論界仍有爭議。有爭論是件好事,這樣就會越辯越明。
京劇藝術自孕育形成和創新發展至今已有兩百餘年歷史。無疑是我國民族藝術中的一塊瑰寶。但是它在“文革”期間慘遭摧殘,大傷元氣,而改革開放以來,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人們有了很大的選擇餘地,京劇藝術遂有衰微趨勢,尤其是流失了青年觀眾,有人甚至悲觀地認為京劇必將走進歷史博物館。我則始終相信京劇藝術不會消亡埋沒,特別是在黨中央領導同志的“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振興京劇藝術”的大力號召下,京劇藝術必定會在新世紀再度放出燦爛光輝,在世界劇壇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當然,京劇藝術畢竟是一種古典藝術。著名哲學家葉秀山先生曾對此作過精闢的論述:“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藝術,像唐詩、宋詞那樣是古典的、典範的藝術,是中國藝術史上的‘範例’,而不是一種‘時尚’。應該說,京劇也曾經是一種‘時尚’,所以才有‘時尚黃腔喊如雷’之唱;但是經過幾代大藝術家的創造,京劇並沒有因‘時尚’流行一時之後就煙消雲散,而是形成了一個古典的藝術劇種,找到了它在歷史和社會中的應有的地位,只要有華人在,就必會受到尊重、維護和發展。京劇在從‘時尚’成為‘古典’的過程中,需要有一大批藝術天才,而梅蘭芳則是他們在藝術精神上的總代表。所以提起京劇,必定要想到梅蘭芳,就是很自然的事。各民族的‘古典藝術’,之所以不會消失,是因為任何一代的人,為展示自己的文化素養,‘證明’自己‘配得上’自己民族的歷史,就應該努力使此種已成‘古典’的藝術得以延續,加以保護,並予以提倡和發揚。”葉先生還深深感慨地說,“我總是覺得,一個民族擁有自己的偉大的藝術家是這個民族的福分……必須承認人家有貝多芬、舒伯特是人家的福分,而我們有梅蘭芳,也是我們的福分。”(見葉秀山《論京劇藝術的古典精神》,載《梅韻麒風——梅蘭芳、周信芳百年誕辰紀念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頁)。
綜觀先父一生,他熱愛祖國,熱愛藝術,真是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祖國的文藝事業。鄧小平同志1984年曾為北京梅蘭芳紀念館親筆題寫了館名匾額,以示表彰。江澤民主席1996年12月16日在第六屆全國文代會、第五屆作代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其中也充分肯定了梅蘭芳的藝術成就和對民族文化的貢獻,把他與魯迅、郭沫若、茅盾、聶耳、冼星海、齊白石、徐悲鴻等現代大文學家、大藝術家並列。
一心同志經莎士比亞專家孫家老師介紹,攜來本書清樣,請我與老伴屠珍提些意見。拜讀後,覺得這部傳記雖未達到吳曉鈴先生生前所企盼的那樣能媲美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或《聖雄甘地傳》,但已是迄今寫得很不錯的一部了,遂寫此序,願將此書推薦給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相信讀者讀後會對京劇藝術及先父一生所走過的不平凡的生活和藝術道路得到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榮譽

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梅蘭芳全傳》,可以稱得上是優秀圖書。《梅蘭芳全傳》出版以來,連連獲獎,已先後獲得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金陵文學一等獎、江蘇報告文學一等獎(當地最高獎)、團中央“五個一工程”獎和第三屆中國傳記文學優秀作品(長篇)獎。這些獎項,為出版社爭得了榮譽,增添了光彩,使該書成為名符其實的優秀圖書,其內在價值在大眾的認可中得到體現。

打造過程

1.確定選題、認真加工
《梅蘭芳全傳》是作者投稿,編輯接到的是一份書稿提綱。提綱引起了編輯的極大興趣,經請示業務主管領導,馬上和作者取得了聯繫,談了接受書稿的意向。半年後拿到完整的書稿,編輯看後感到這是一部有價值的東西。此書稿與其他寫梅蘭芳著作的最大區別在於客觀、全面。經了解,知道作者是在走訪傳主親友、家人、知情者及充分占有資料、並加以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寫出來的。作者對梅蘭芳的家庭、成長環境、成長曆程、為人處事、藝術成就等方面作了詳盡的記述和描寫,特別加重了以往別人迴避的、對傳主解放後的藝術生活的描寫。同時,在考證的基礎上,對以往不確切的傳聞作了澄清,較客觀全面地介紹了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平凡而偉大的一生。編輯相信這是一部難得的書稿,基於書稿質量和讀者定位,認識到京劇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國內、港台、世界各地都有一大批京劇愛好者和熟悉京劇的人們。相信會有特定的讀者群。於是,很快和作者簽定了出版契約。
編輯用了四個月時間,對這部書稿進行了認真細緻的編輯加工,邊閱讀邊和作者溝通,邊刪改。在此基礎上,編輯將書稿寄往美國,讓傳主在美的兒子審讀認可。兩個月後,傳主的兒子梅紹武寄回了認可的書稿,同時寫了封熱情洋溢的信函並為本書寫了序。稱這是有關寫他父親最全面、最客觀的一部書稿。這樣,更增添了編輯出好此書的信心。
2.內容和形式要和諧統一
俗話說:人憑衣裳馬靠鞍。有了內容上乘的書稿,進行了認真的編輯校對後,馬上涉及到以什麼形式推出此書的問題,是精裝、平裝?什麼開本?什麼版式?用什麼紙?編輯意識到,這部書稿,如果和其他書一樣平凡設計,出書後肯定會淹沒在幾十萬種圖書的書海中,濺不起一點水花。於是,盟生了要出圖文書的想法,決定圖文並舉,精心設計,作成內容與形式和諧統一的精品書。和作者協商後,在只有文字書稿的基礎,編輯自己找到梅蘭芳在北京的親屬,向他們徵詢了大量傳主生前的照片,然後根據書稿內容,精心挑選照片200多張插到書中。經國內一流美編呂敬人對書稿版式、封面的精心設計,並確定用當時少見的輕型紙,又找質量好的印裝廠印刷、裝訂,形成了形式新穎、獨具特色、國內一流的人物傳記圖書。可以說,這部圖書的成功,精美、獨特的裝幀設計功不可沒。
3.適時推出,事半功倍
該書從確定選題到製作成書,前後跨過了三個年頭。由於該書豐富感人的內容,迷人、新穎、獨特的裝幀設計風格,出版上市後,馬上受到廣大讀者、尤其是廣大京劇愛好者的歡迎。也受到作者和傳主親屬稱讚。圖書選在國際圖書訂貸會推出後,受到港台出版同仁和大陸出版界同仁的好評。在行業內產生了一定影響。
《梅蘭芳全傳》以其70元的訂價,初印5500冊,面世後4個月銷售完畢,接著又加印8000冊。僅傳主家屬就來出版社三次買了幾百冊圖書,分送國內外親友和全國政協委員。該書面世後,受到多家新聞媒體的熱情關注,紛紛發文介紹、轉載、宣傳,好評如潮。如:《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3月)、《文匯讀書周報》(2002年3月29日)、《作家文摘》(2002年4月2日)、《中國書報刊博覽報》(2002年1月19日)、《中國圖書商報》(4月24日)、《購物導報·書市周刊報》(2002年6月17日)等,宣傳報導的時間跨度達半年之久。同時,河北電視台《讀書》節目組還專門就該書對作者、責編進行採訪,做了專題節目,並分兩期在電視台播出(2003年1月20日和1月27日播出)。不少讀者給出版社打來電話,詢問如何買到該書,想購到後收藏。該書出版後不久,就與台灣“商業周刊”出版社達成了著作權貿易,以繁體字形式在台灣出版發行。
基於《梅蘭芳全傳》的良好的社會影響力,在出版社領導的支持下,責編又和作者聯繫主動策劃了“京劇四大名旦叢書”這一套書選題。目前,又出版了《程硯秋全傳》一書,近期,北京廣播電台“首都生活廣播”節目已決定連播這部傳記。《尚小雲全傳》已進入三校;《荀慧生全傳》正在編輯加工過程中。隨著整套叢書的出版完成,相信會為我國京劇藝術的發揚光大留下一抹麗亮的色彩,為我國圖書出版的園林增添一朵美麗的小花。

價值探討

《梅蘭芳全傳》一書,客觀、全面描述了我國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辛勤奮鬥、努力創造的一生。首先,圖書因其內容的嚴肅性、歷史性,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方面,使其社會價值表現得很充分。可以說,梅蘭芳是中國京劇藝術集大成者。他的為人及藝術成就近八十多年來長盛不衰,遠播海內外,甚至溢出了京劇行當的範圍,在社會上擁有很高的知名度。“梅蘭芳”幾乎成為了“京劇”的代名詞。書中所描寫的梅蘭芳的藝術成長經歷,就是一部中國京劇發展史。看此書,對當代人、特別是對青年人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了解社會、了解人生,激勵上進大有益處。可以說,圖書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其社會價值與社會對圖書的需要是相互關聯的。
其次,《梅蘭芳全傳》這部傳記類圖書,因其真實性、藝術性而具有較強的藝術價值。梅蘭芳把畢生精力獻給了京劇藝術事業,在半個多世紀的舞台實踐中,他斷承傳統、勇於創新、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將我國戲曲藝術的精華集於一身,創作了眾多優美而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積累了大量的優秀劇目,發展並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大家風範的表演藝術梅派。他對現代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在國內外,梅蘭芳被譽為偉大的演員和美的化身。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體系之一。因此,這部傳記,具有了很強的藝術審美功能。也從另一側面大大豐富了人們對中國京劇史和京劇代表人物的研究。
再次,《梅蘭芳全傳》,因其內容的客觀性、全面性而具有文化積累價值。加之表現形式的創新、獨特,使其在傳記類圖書中形成一定影響,占有一席之地。人們從中了解舊中國和新中國藝術、藝人的不同境遇,了解京劇藝術的演變、發展、創新過程。在舊中國,藝術不被重視,藝人被排在“下九流”階層。在新中國,藝術才回歸其應有的價值,藝人受到黨和國家、廣大人民民眾的尊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梅蘭芳先後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先後任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戲曲學院、中國京劇院院長,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基於此,使這部圖書具有了辨別是非,懲惡揚善的作用;具有了傳承文化、傳播知識、宏揚藝術的文化積累價值。

殘疾人作家作品

殘疾人天生與寫作有緣。近十幾年來,伴隨著國家和社會的進步以及殘疾人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殘疾朋友投身於文學領域,用手中的筆呼喚友愛,謳歌真情,頌揚時代,向社會昭示人生的價值和生活的真諦;殘疾人作家們辛勤筆耕,創作了大量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文學作品,國內文壇逐漸湧現出史鐵生、張海迪、史光柱、葉廷芳、王占君、車前子、阮海彪、夏天敏、劉水、倪景翔等一批有影響的殘疾人作家、文學評論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