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地久》[小說]

《天長地久》[小說]

《天長地久》是張海迪所著的作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將目光聚焦在幾位科學家和藝術家身上,細緻地描繪了他們在愛情生活、科學藝術探索等方面的故事,涉及天文學、動物學、航天科技、雕塑藝術等諸多領域。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張海迪張海迪
張海迪,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已出版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莫多克》等。長篇小說被翻譯成日文和韓文,在日本,韓國出版。曾獲莊重文文學獎、中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中國第四屆外國文學優秀圖書獎等。

關於書名

《天長地久》《天長地久》

為什麼要命名為“天長地久”呢?《黃帝內經·氣交變大論篇》曾引用《上經》的話:“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懂得“天文地理”,這是中國古人的理想追求。浩瀚宇宙,茫無邊際,地球的來龍去脈隱藏其中,“天文”事關地球的未來,一切生命的結局;縱橫阡陌,神奇莫測,“地理”事關人類的命運,生存環境的變化。可以說,對“天文地理”的探索和追求自從人類誕生之際起便從來沒有中斷過。張海迪在小說中將探索“天文地理”的科學家作為主角無疑有一種深意在其中。  

不斷地追求,不斷地失敗,再不斷地追求,再不斷地失敗……這個追求與失敗的循環似乎是人類的宿命小說中流淌著悵惘和無奈的情緒,也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真正地像天地一樣長久地存在;也許,只有不斷地思想才讓生命充滿意義。張海迪對此書寄予厚望,希望這是一本能夠做到“天長地久”的書,“我希望軀體倒下時,思想的靈魂還在風中佇立。寫完這部書的時候,我忽然感到一絲快慰,在無邊的宇宙間我留下了這部書,這些文字會讓我永遠與太陽相伴,天長地久……”希望如此。

創作原因

“很多年以來,我一直有一個願望———在我還能握住筆的時候,寫一本關於星空的書,這個願望來自我童年時對天空的冥想,也是我成年後對時光飛逝如梭的悵惘。我在想時間真是奇怪,它飛走了,再也不回來了。是誰發現的時間呢?時間究竟飛到哪裡去了,有一天它還能回來嗎?我很高興以文學的形式表達了這種困惑。”寫作對於張海迪而言,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就在小說創作中,她因為左腿骨折而幾個月不能動筆,回憶這段時間的經歷卻讓張海迪感悟到更大的痛苦,“還有什麼比不能寫作更痛苦的呢?”

張海迪認為,寫一部關於星空的書也許是一種精神補償,“一個人越是不可能達到的境界,對於他才是最有誘惑力的。也就是說,當身體受到殘疾限制的時候,想像是一種自我的精神解放,上一本我寫了《絕頂》,再怎么辦呢,於是就只能仰望天空了。”

前言

每當仰望天空的時候,我都會有很多感慨,我很想說出那種感覺,可那些話就在嘴邊,卻又說不出來,我曾經因為不知道怎么表達而陷入迷茫和困惑。在蒼穹下人實在太渺小了,因為天空無限的高,無限的遠,即使有再大的望遠鏡也看不到它的邊緣,或者它本來就是無邊無際沒有盡頭的。我很想知道,我們在哪兒?我們從哪裡來?又將到哪裡去?蒼茫宇宙之中我們是孤單的嗎?我們能在這浩瀚之中找到知音嗎?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他們又能為我們做什麼呢?

書評

張海迪大概是這個時代最具浪漫氣質和理想主義情懷的女性作家之一。幾年前,她用四年時間創作的《絕頂》的出版,無論對張海迪還是對整個文壇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事件。對張海迪來說,《絕頂》使她的創作達到了一個新的起點,對文壇來說,它是文化亂世中的空谷足音。當文壇籠罩在滾滾紅塵中的時候,張海迪卻穿越紅塵發現了梅里雪山上孤寂的英雄背影。我當時曾評論說:這是一種和絕對精神相關的選擇,也是一種張顯英雄對壯美渴望的選擇。它在顯示人類戰勝自我和極端勇氣的同時,也隱含了作者在想像中對挑戰的嚮往和回答。五年過去之後,張海迪出版了她的《天長地久》。在題材上,這是與《絕頂》完全不同的小說,但在內在精神或品質上,它們又有內在的可以意會的關聯性:這就是對一種絕對精神的嚮往,對高貴事物的關注。在當下的時代,我們當然聽懂了張海迪要言說什麼。
對當下文學的抱怨和詬病有許多,當然也有許多是當不得真的。如果說我對當下小說創作有什麼不滿的話,那就是書寫直接經驗或外部經驗的作品太多,而對心理經驗書寫或表達的作品太少,尤其是好的作品太少。這一現象表明的是作家關注問題的方式方法、對小說的理解方式以及虛構能力和想像能力的問題。我當然不能說張海迪完全解決了這樣的問題,但她的《絕頂》和《天長地久》起碼為我們提供了某種參照。可以肯定的是,張海迪不會有攀登梅里雪山的經驗,不會有天文工作者探秘星空的經驗。她的這些小說顯然都來自於她的心理經驗或某種想像。《天長地久》緣於她童年天真的夢想,緣於她揮之不去的對星空的神秘想像。正是這樣的心理經驗成就了她的《天長地久》。在這部作品中,我們看不到那些耳熟能詳司空見慣的權力和陰謀,看不到奢靡鋪排豐艷蒼白的燈紅酒綠情男痴女,也看不到文字背後欲望無邊或隱蔽或直白的市場和利益的訴求。因此,《天長地久》是一部關注高貴事物的小說,是一部和理想、浪漫有關的小說,是一部遠離庸俗飛翔在雲端的小說,當然也是一部探詢人的精神世界和境界的小說。作品中也有對愛情的背叛、也有學界常見的抄襲、關於經費、下崗等事件或議論,但這些並不是作家主要關懷的對象。
作家在小說中虛構了天文學家杜克成、雕塑家余錦菲、河流學家曾在平、動物學家朱麗寧以及他們身邊的諸多人物,他們是這部小說主要的被述對象。但是,讀過作品之後我們發現,小說真正的主角還是敘事主人公自己。她不僅了解與小說人物職業相關的多種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她對這些人物內心世界的想像和把握。在情節構造和行文修辭上,充滿詩意的抒情性是《天長地久》最大的特徵,也是最值得稱道的所在。有研究者認為,現代性就是科學、理性和功利性的要求,就是對傳統、對詩性、對經典性的解構。事實的確如此。當下的生活,除了被放大、誇張和虛擬的物的奢華之外,我們再也難以見到與詩意、與浪漫、與純潔相關的事物,當然也包括文學在內。但在《天長地久》中我們見到了久違的這一切。這不止與作家設定的人物和職業有關——他們都是科學和藝術工作者,同時更與作家對這些人物和事物的想像與處理有關。一個面對星空的人、面對藝術創造的人,他們面對的都與神秘世界相關,他們理應生活在另一種時間和空間中。在科學藝術領域,同樣有令人不快的人與事,甚至有更糟糕的、難以言說的事物。我們不能說是作家有意的掩蓋或遮蔽,我們只能說那是作家善意的隱略。她更願意關注高貴的事物,更願意以理想的方式表達她希望看到的東西。這是典型的浪漫主義文學。
我之所以說《天長地久》是一部充滿詩意的小說,還在於,我們無論隨意讀起哪一節,都可以將其當作散文來讀,它的抒情性瀰漫四方,故事和情節反而不那么重要了。還有每節題記式的文字,不僅智慧、抒情,甚至還很哲學:
宇宙好像是由無數個自我一體的系統組成的,月亮圍繞地球鏇轉,土星帶著美麗的光環很炫耀地在遠處運行,冥王星,最近它很悲哀地被趕出了行星的行列,還有柯伊伯帶……因為有了地球,因為有了生命,因為有了人類思維和探索的偉大精神,太陽噴薄的光焰才更加耀眼,銀河也更加璀璨……(太陽系)
孤獨是多么美啊!可是人們總是用哀傷的筆調描繪一個獨處的人,感慨他遠離人群有多么痛苦。其實真正走向孤獨的人,才是有勇氣的人。(孤獨)
《天長地久》在當下的文學語境中,是一個特殊的現象。它不在任何潮流中,當然也與時尚沒有關係。它的情節可能有些簡單,文字過於單純。但它仍然讓我們深感意外、深懷感動。或許只有張海迪才能寫出這樣的作品、這樣的文字。

作品特點

張海迪的《天長地久》一個顯著的特點是,作家直接描述自然宇宙和精神“宇宙”,不僅表現了人類對自然宇宙的探索與征服,同時也表現了人類,特別是中國的知識階層對精神“宇宙”的探尋與征服,並且把這兩者融合得如此完美。你“沉靜”而讀,最終“激情”而獲,感受到非凡的文學魅力和生命的洗禮。

作品向美推介

全美中國作家聯誼會會長冰凌在新書推介會上介紹了張海迪的創作經歷和她的長篇小說《天長地久》。他說,2003年我們在美國推介了張海迪長篇小說《絕頂》,引起很大的反響。我和張海迪交流時,她說《絕頂》是她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沒有想到張海迪在五年後,再一次展現生命和文學的輝煌,推出新的長篇巨著《天長地久》。當我們收到散發著油墨香的簽名著作時,實在要感謝張海迪“說話不算數!”

全美中國作家聯誼會將張海迪的簽名著作《天長地久》,贈送給國際著名學者、漢學家趙浩生、董鼎山、孫康宜等和耶魯、哈佛等東亞圖書館。並在香港《華人》月刊專門開闢“張海迪專欄”,刊登一組關於《天長地久》的介紹和評論文章。

張海迪作品

張海迪,1955年9月生於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共黨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創作室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