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病室》是一部日記體小說。1944年5月、6月間巴金住進貴陽中央醫院三等病房,他便以此為背景,虛構了一個姓陸的青年因病,住進了國民黨政府開辦的醫院的第四病室,陸姓青年見到工人、農民、城市貧民在病室中一個接一個地死去了。巴金在《後記》中說,第四病室“可以說是當時中國社會的縮影”。
作品簡介
這是一個年輕病人在當時一家公立醫院中寫的‘病中日記’,也就是作者根據一部分真實的材料學成的小說。‘第四病室’,一間容納二十四張病床的外科病房,可以說是當時中國社會的縮影。在病室里病人怎樣受苦,怎樣死亡,在社會裡人們也同樣地受苦,同樣地死亡。在《第四病室》中,巴金則直接為讀者展開了一幅社會底層的眾生病苦圖。在這個空氣污濁的三等病室里,各種病員雜處,有人不斷地死去,有人又不斷地進來,他們缺錢少助,在這裡受著百般難忍的煎熬。他們的飲食便溺,都需要人照料,但工人老鄭卻因有人沒錢打點他便變得極為冷漠。他的表現,與其說是國民性的頑疾,倒不如說是金錢鏽蝕了心靈更為準確。這篇小說用金錢正在支配人間關係的酷烈現實,張揚著對於人間情懷和人道主義的呼喚。小說中的楊大夫實為人道主義的化身,她用女性特有的溫柔和對病人一視同仁的關愛,慰藉著所有的病員的心靈。小說開頭巴金給日記作者陸懷民的覆信中對楊大夫下落的種種猜想,正是在喻示著對人道主義情懷依然活著或“再生”的渴望。
創作背景
巴金可以說是三部曲的專家,他寫過“《愛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革命三部曲》;而那部巨作《火》,因書分三冊,又被稱為《抗戰三部曲》。現在他的《憩園》、《第四病室》、《寒夜》合稱為《人間三部曲》。 《第四病室》比《憩園》篇幅略長,約十五萬字,題材很別致,蕭紅的《呼蘭河傳》,寫一座小城;老舍的《四世同堂》寫一條胡同;巴金這部小說則寫戰時一間醫院;以一個病人的十八天日記,體現了戰時大後方的眾生相。談到黑暗慘苦,俗云:“十八層地獄”,而《第四病室》年寫的可說是第十九層地獄。住院病人要自己買特效藥、膠布、手紙;許多病人買不起特效藥,在床上哀號著死去;有些病人付不出小費,工友不清理便器,以致被大小便憋得呼天喊地。可是在漆黑苦難之中,竟有溫情和愛的螢火閃閃流光;那濃髮大眼、柔情似海的楊木華醫生,那為病人義務清理便器的飯館夥計老許,遂成為枯冬里的春訊,地獄裡的天使了。
1945年5月到7月,巴金在重慶寫下小說《第四病室》,其藝術風格在他的小說創作中是很特殊的。他嘗試用紀實形式,真實樸素地把生活寫出來。用日記體的手法寫了醫院的一個個生活片斷,寫了一些醫務人員的麻木和冷漠,也寫了病人之間、病人和親屬的種種不幸和痛苦,自私和虛偽,為那些卑微的小人物的生存狀況所作的不平的呼喊。他說,寫這本小說,是在做“發掘人心”的工作。
《序》
葉兆言
巴金先生在我的記憶中,首先是一長串的書名。我二十歲時,有個女孩是巴金的崇拜者,喜歡沒完沒了談論他。巴金小說並不以故事取勝,為了討好愛好文學的美麗女孩,我牢牢地記住一些篇目。記得有一陣自己真被搞糊塗了,譬如有兩篇小說的名字差不多,一篇《秋天裡的春天》,是譯作,另一篇《春天裡的秋天》,是創作。那個女孩常用巴金小說來為難人,動不動玩點智力測驗的小遊戲,我不想讓她太得意,又不願意她太失望,在回答問題時故意犯些小錯誤。 因為有了電影《家》,有那么一批優秀的好演員捧場,上歲數的人提起巴金如數家珍。
我的父親一生以讀書多自豪。他總結巴金小說,得出的結論是:能知道幾個三部曲就行了,譬如“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譬如“愛情三部曲”(《霧》《雨》《電》),譬如“抗戰三部曲”(即《火》三部曲)。與前面那個堅決不肯放過巴金的女孩不一樣,父親的興趣是外國小說,他的結論屬於刪繁就簡,該偷懶就偷懶。父親認為,巴金作品看過一本《家》就足夠。這樣的觀點我後來也經常遇到,聽上去十分內行,課堂上老師這么說,論文中這么寫,大致意思都是,巴金的代表作是《家》,放大一點再加上《春》《秋》,其他便不重要了,起碼不那么著名。曾經聽到一位研究專家言之鑿鑿,說巴金寫完《家》以後,再也沒有什麼重要作品。這位專家的觀點是“激流三部曲”一本不如一本,巴金不過是個走下坡路的作家,《家》讓他達到了榮譽頂峰,然後一蹶不振,靠吃老本過日子。很長一段時間,我也相信這樣的觀點,熟悉的巴金只是一些書名和一本《家》。
老實說,我不是特別欣賞《家》,或許名氣太大的緣故,或許故事簡單而且概念化,說出來頗有些煞風景,我只是為寫研究生論文才系統地閱讀巴金。要研究這一段文學史,這樣的重要作家自然繞不過去。我曾經有過一段認真閱讀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的經歷,那是一種地道的板凳功夫,狼吞虎咽了一大堆作品。有個朋友不理解為什麼要這樣花功夫閱讀,他拿起一本早已發黃的書籍,輕輕拍了一下說,你像一個書蟲似的,在這堆舊書上爬來爬去有什麼樂趣。真說不清楚樂趣在哪裡,如今回想起來,只能說自己不後悔這段經歷。我一向讀書很雜,有機會集中讀些作品也是人生的一種造化,事實上,只有經過認真閱讀,通過比較鑑別,才可能糾正以往約定俗成的一些錯誤觀點。
在我的閱讀印象中,整體的現代文學似乎並不怎么樣。這個歷史時期的文學特色不在於成熟,而在於它的不斷成長。前輩業績並不像我們構想的那么高,一個朋友曾經有過兩個尖刻的謬論,他覺得現代文學所以被拔高,一是那些寫小說的人,本來不怎么樣,一九四九年以後普遍做了文化官僚,掌握了話語權,因此難免自吹自擂和別人抬轎的嫌疑。二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現代文學成了反動作品,於是物極必反,毒草成了香花,受虐待轉為資本,很一般的東西都跟著渾水摸魚。 把中國現代文學說得如何成熟顯然不恰當,更不恰當的是忽視了它的不斷成長。
研究一個作家,研究一個文學時代,忽視這種進步是不對的,也不公平。評價過高或者忽視進步,都是不可取的態度。某些流行觀點根本經受不起檢驗,譬如武斷地認定巴金在《家》之後便沒有成功的作品。平心而論,僅僅是“激流三部曲”的後兩部《春》《秋》,無論思想還是藝術,都明顯要比《家》進了一步。為此,我曾和父親展開討論,也和讀過巴金小說的朋友進行對話,結果發現包括父親在內的不少人,對《家》之後的很多小說其實都沒有認真拜讀。大家的結論不謀而合,竟然都相信作者不可能再寫出比《家》更出色的作品。這是非常有趣的現象,一個作家早期作品的成功,掩蓋或損害了其他作品的光輝,因為一些想當然的簡單否定而不幸中斷閱讀。我們自以為是下了結論,輕易相信了這個結論,大家議論某些作品的時候.並不意味著一定真正熟悉它。
沈從文先生談起創作經驗,曾說過一個人只要努力寫作,越寫越好很正常。這觀點用來形容巴金的小說最恰當不過。巴金早期的作品中,藝術上有些粗糙之外,階級鬥爭成了重要元素,社會問題是首要問題。譬如《家》是一部典型的反封建教科書,所有道理都顯而易見,高老太爺象徵什麼,覺新和覺慧代表什麼,留下的是一種標準答案。
作品賞析
《第四病室》所記述的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歷。抗戰勝利前一年,他在貴陽一家醫院的三等病房住了十幾天,後來便用日記體裁把我的見聞如實地寫了出來。病人、醫生和護士們全是真人真事,事情也全是真的。
巴金大可以把這些真人真事用散文形式予以發表,為什麼要給它小說的形式,並且大費周章利用前面的“小引”創造出一段青年陸懷民與作家巴金的書信來往,把作者的真實身份隱藏在複雜的煙霧後頭?
一個理由可以在“內容說明”里找到。巴金再次利用這個特殊的形式指導閱讀方向:“一間容納二十四張病床的外科病房,可以說是當時中國社會的縮影。在病室里人們怎樣受苦、怎樣死亡,在社會裡人們也同樣地受苦、同樣地死亡。”這告訴了我們,巴金希望讀者將這些零碎的生活描述提升到寓言的地位,它們不再是巴金個己的特殊經驗,而成了反映民族國家普遍遭遇的省思。
“內容說明”接著又給了我們另一個理由。巴金說:“在這種黑暗、痛苦、悲慘的生活中閃爍一線亮光,那就是一個善良的、熱情的年輕女醫生。值得注意的,巴金後來承認,在這些真人真事中,只有那位代表光明的女醫生是他的創作。在現實經驗里,事實上根本連這樣的光明都不存在,巴金必須藉小說形式給予的自由,才能把這道光明擠進無窮的悲慘里。
回到《第四病室》作品本身,無法不訝異於即使是創造出來的光明象徵,其所能照亮的也如此有限。作為一個醫生,楊大夫其實沒有辦法在實質的醫療層次上提供病人多少幫助。她最大的力量只是“要別人變得善良些、純潔些、對人有用些。”即使是這樣,在日記記載的十多天內,楊大夫這種看似積極、英雄的生活態度似乎只感動、改造了敘述者
“我”一個人。醫院裡進進出出的其它員工、病人,依然故我地以荒謬劇般的誇張上演或悲涼、或陰黯的情事。好像嫌這樣還不夠似的,巴金更早在文章開頭的“小引”里給了楊大夫一個想必是死亡的結局了。她的光明甚至沒有能夠救她自己、她的親人。
巴金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 | 激流三部曲 | 《家》[小說]|《春》[巴金小說]|《秋》 |
愛情三部曲 | 《霧》 | 《雨》 | 《電》 | |
抗戰三部曲 | 《火》| 《馮文淑》 | 《田惠世》 | |
人間三部曲之一 | 《寒夜》[巴金小說] | |
中篇小說 | 人間三部曲之二、三 | 《憩園》|《第四病室》 |
其他 | 《春天裡的秋天》|《滅亡》|《死去的太陽》|《砂丁》|《萌芽》[巴金作品] 《新生》[巴金小說] |利娜 | |
短篇小說 | 《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電椅》|《抹布》|《將軍》[巴金作品] |《神·鬼·人》 《沉落》|《發的故事》|《小人小事》|《李大海》 | |
散文集 | 《孔老二罪惡的一生》 | 《海行》|《旅途隨筆》|《點滴》|《生之懺悔》|《短簡》|《控訴》 《夢與醉》|《感想》|《龍·虎·狗》|《廢園外》|《旅途雜記》| 《靜夜的悲劇》| 《願化泥土》 《華沙城的節日—波蘭雜記》|《大歡樂的日子》| 《堅強的戰士》 |《友誼集》|《讚歌集》 《傾吐不盡的感情》|《賢良橋畔》|《大寨行》|《控訴集》|《十年一夢》|《再思錄》|《無題》 《懷念》 |《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慰問信及其他》|《煙火集》|《生活書局在英雄們中間》 《序跋集》 | 《憶念集》 | |
傳記憶作 | 《巴金自傳》|《憶》|《隨想錄》 | |
文學譯著 | 《科學的社會主義》 | 《麵包略取》 | 《獄中與逃獄》 | 《薇娜》 | 《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 《為了知識與自由的緣故》 | 《一個賣魚者的生涯》 | 《蒲魯東的人生哲學》 | 《前夜》 | 《丹東之死》 《草原故事》 | 《秋天裡的春天》 | 《過客之花》 | 《自傳》 | 《獄中記》 | 《俄國虛無運動史話》 《門檻》 | 《夜未央》 | 《告青年》 | 《一個家庭的戲劇》 | 《叛逆者之歌》 | 《父與子》 | |
理論 | 《無政府主義與實際問題》(合著) | 《從資本主義到安那其主義》 | 《談契河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