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中記

獄中記

《獄中記》,作者是奧斯卡·王爾德,南海出版社1998年出版。描述的是以淚洗面給自己的同性戀密友道格拉斯寫這封長信的時候,還恍惚置身於鮮花與掌聲、機智的談吐與百合花的清香中。他曾遍嘗人間的鮮果,曾自由或自以為自由地飛翔在精神的天堂,現在他才知道自己的天才同樣可以給自己帶來精神的地獄。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這位自稱“除了天才就一無所有的愛爾蘭的綠孔雀”,在獄中搓完粗麻繩,以淚洗面給自己的同性戀密友道格拉斯寫這封長信的時候,還恍惚置身於鮮花與掌聲、機智的談吐與百合花的清香中。他曾遍嘗人間的鮮果,曾自由或自以為自由地飛翔在精神的天堂,現在他才知道自己的天才同樣可以給自己帶來精神的地獄。讀這樣的作品,帶給人們的也許並不是對他天才的激賞,而是對一位真正天才同情,以及對命運女神喜怒無常本性的更深一層的理解。

作者簡介

獄中記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又譯奧斯卡·懷爾德)英國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倡導者,著名的作家、詩人、戲劇家、藝術家。

王爾德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家世卓越的家庭,是家中的次子,全名為:奧斯卡·芬葛·歐佛雷泰·威爾斯·懷爾德(Oscar Fingal O'Flahertie Wills Wilde)。他的父親威廉姆·懷爾德爵士是一個外科醫生,他的母親是一位詩人與作家。

王爾德自都柏林聖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畢業後,獲得獎學金,於1874年進入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Magdalen College)學習。在牛津,王爾德受到了沃爾特·佩特及約翰·拉斯金的審美觀念影響,並接觸了新黑格爾派哲學、達爾文進化論和拉斐爾前派的作品,這為他之後成為唯美主義先鋒作家確立了方向。

在出版首本《詩集》後,他在文壇開始嶄露頭角,並來到倫敦發展。雖然年輕的王爾德還沒有獲得一個文學獎項,但服裝惹眼、談吐機智、特立獨行的他在倫敦社交界已經小有名氣,一些雜誌甚至刊登著諷刺他的文章。

1882年,王爾德在美國作了一個精彩的巡迴講座,兩年後他與康斯坦斯·勞埃德(Constance Lloyd)成婚,兩個兒子西里爾(Cyril)與維維恩(Vyvyan)亦分別在1885年與1886年出生。

1887年,王爾德成為一家婦女雜誌的執行總編輯,在雜誌上發表了他的一些小說、評論和詩。王爾德的作品以其詞藻華美、立意新穎和觀點鮮明聞名,他的第一本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發表於1891年,之後他又發表了散文《社會主義下人的靈魂》,這兩部作品都十分成功,但真正為王爾德贏得名譽的是他的戲劇作品。可以說他的每一部戲劇作品都受著熱烈的歡迎,有一個時期,倫敦的舞台上竟同時上演著他的三部作品。他的這些佳構劇被稱為自謝里丹的《造謠學校》以來最優秀的喜劇作品。

19世紀末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英國上流社會新舊風尚的衝突激烈。王爾德的自由作風和大膽的政治作風很快使他成為了這場衝突的犧牲品。1895年,昆斯貝理侯爵(Marquess ofQueensberry)因兒子阿爾弗萊德·道格拉斯(Lord Alfred Douglas; 別名“波西(Bosie)”)與王爾德交往而導致父子不和,並公然斥責王爾德是一個雞姦者(當時尚未誕生“同性戀”這個名詞)。

對此,憤怒的阿爾弗萊德叫王爾德立刻抗訴,告侯爵敗壞他的名譽。結果王爾德抗訴失敗,更被反告曾“與其他男性發生有傷風化的行為” (committing acts of gross indecency with other male persons)。根據當時英國1855年苛刻的刑事法修正案第11部分,王爾德被判有罪,在瑞丁和本頓維爾監獄服了兩年苦役。這兩年,王爾德停止了戲劇創作,在獄中寫下了詩作《瑞丁監獄之歌》和書信集《深淵書簡》。在這兩部作品中,他的風格發生了轉變,已很難尋見唯美主義的影響。在王爾德服刑期間,妻子康斯坦斯與兩個孩子改姓為荷蘭德(Holland),移居義大利,而他社交界和文學界的大多數朋友都對他避之唯恐不及。只有寥寥數人如劇作家蕭伯納仍挺身維護他。

1897年獲釋後,王爾德立刻動身前往巴黎,對於英國他失望透頂,不再有絲毫留戀。其後他為了兩名孩子曾嘗試與康斯坦斯複合,但阿爾弗萊德亦同時表示想與王爾德重歸如好,最後王爾德放棄兩名孩子而選擇了阿爾弗萊德。王爾德在以化名居住法國期間完成並出版了《瑞丁監獄之歌》,之後與阿爾弗萊德同游義大利。但幾個月後,兩人再次分手。

1900年王爾德終於在好友羅伯特.“羅比”·羅斯(Robert 'Robbie' Ross)幫助下改信天主教。同年11月30日因病於巴黎的阿爾薩斯旅館(Hôtel d’Alsace)去世,享年46歲,死時只有羅比與另一朋友陪伴。他在巴黎的墓地,按照他在詩集《斯芬克斯》中的意象,雕刻成了一座小小的獅身人面像。

20世紀末,在遭到毀譽近一個世紀以後,英國終於給了王爾德樹立雕像的榮譽。1998年11月30日,由麥姬·漢姆林雕塑的王爾德雕像在倫敦特拉法爾加廣場附近的阿德萊德街揭幕。雕像的標題為“與奧斯卡·王爾德的對話”,同時刻有王爾德常被引用的語錄:“我們都處在溝中,但是其中一些人在仰望著天空中的星星。”(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王爾德的審判是英國司法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案件之一,也是同性戀平權運動史上被引用最多的案件之一。在同性戀不再被視為異端、被普遍接受的20世紀末、21世紀初,他成了同性戀社群的一個文化偶像

一個詩人靈魂的呢喃,一個唯美主義者最後的呼喊,一部在全球銷售超過2000萬冊的書信集。 王爾德的喜劇百年之後仍然逗得倫郭的觀眾哄堂大笑。他的妙語名言仍然頻頻被引用,令人會心微笑,並不覺得過時。百年以來,他的傳記不斷出現,引領好奇的讀者從都柏林追到牛津,從倫敦到巴黎,去重遊這位愛爾蘭奇才的真幻世界。

這位自稱“除了天才就一無所有的愛爾蘭的綠孔雀”,在獄中搓完粗麻繩,以淚洗面給自己的同性戀密友道格拉斯寫這封長信的時候,還恍惚置身於鮮花與掌聲、機智的談吐與百合花的清香中。他曾遍嘗人間的鮮果,曾自由或自以為自由地飛翔在精神的天堂,現在他才知道自己的天才同樣可以給自己帶來精神的地獄。讀這樣的作品,帶給人們的也許並不是對他天才的激賞,而是對一位真正天才同情,以及對命運女神喜怒無常本性的更深一層的理解。

“雅典娜思想譯叢”之一。本書收錄王爾德一生書信的精華,反映了他從“快樂王子”到“悲哀王子”的隕落過程,可以當作一部王爾德為唯美的生活和藝術進行辯推論性的自傳來讀,從中獲得一種悲哀的美的享受:為王爾德悲哀,為缺少美卻又拒絕美的時代悲哀,為歷史上或將來美已經遭受或者將要遭受的毀滅的命運悲哀。王爾德是美的殉道者,是美在精神黑暗時代的命運的象徵。

目錄

目錄

控訴狀與自供狀――關於《獄中記》

獄中記

附:《獄中記》出版前後

譯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