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由北京大學袁行霈教授任總主編。本書在文學史的分期、文體演變對文學發展的影響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學術見解。

基本信息

《中國文學史》

由北京大學袁行霈教授任總主編的《中國文學史》(4卷本)是"九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九五"規劃

《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史》
家級重點教材,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
教材編寫採取強強聯合的方式,在全國20所高等院校中遴選了30位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專家,並由其中10位專家組成了編寫委員會,編寫委員會中有9位專家出任4卷的分卷主編。
本書以實事求是,守正出新為編寫原則,既努力吸收目前古代文學教學和科學研究的成果,又力求創新:將中國文學史置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廣闊背景之下,注重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與哲學、宗教和藝術的關係;在文學史的分期、文體演變對文學發展的影響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學術見解。另外,在教材編寫體例上,也有所創新,正文之外附有注釋、年表和研修參考書目。
該套教材1999年出版後,先後獲得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教育部優秀教材評審一等獎。

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史》全面地介紹了中國文學發展歷程,詳盡地介紹了3000位文學大師,50000多篇經典作品的深邃思想、獨特的技巧和不朽的價值。

全書全8篇,400餘章節500萬字,另配珍貴文學史圖片800餘幅,講述了中華5000年的文學歷程。內容豐富,涵蓋面廣,評價中肯,是廣大讀者了解和學習中國古代文學、豐富知識、開拓視野的一部難得的珍品。

本書特邀文學界泰斗張書珩、劉人傑先生認真審稿問世。

《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史》

本書薈萃中國文學之經典,凝鍊炎黃文化之精華,是五千年中國文學的大集合,是當今文學界嘆為觀止的宏篇巨製,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學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毋庸置疑地說,它們不僅現在是,而且將來仍然是人們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寶庫和精神食糧。

目錄

第一編先秦文學
第一章上古文學
第二章詩經
第三章先秦歷史散文
第四章先秦諸子散文
第五章屈原和楚辭
第二編秦漢文學
第一章秦及西漢前期的散文和辭賦
第二章司馬遷和《史記》
第三章西漢後期及東漢的散文和辭賦
第四章漢代樂府民歌
第五章五、七言詩的起源和發展
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文學
第一章建安文學
第二章正媽西晉文學
第三章陶淵明
第四章南北朝樂府民歌

《中國文學史》的撰寫

本世紀90年代,20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學術歷程回顧一時形成學術熱點,不少論著提到“中國文學史”最早的作者,但說法不盡一致,令讀者莫衷一是。特寫此文作如下辨正。

“文學史”這一概念是舶來品,最早出現於西方。與西學東漸相適應,“文學史”課程也出現在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課程表上。1900年張百熙主持頒布《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即“略仿日本制”,擬在京師大學堂設政治、文學、格致、農業、工藝、商務、醫術七科,“文學”也成為七科之一,而“文學史”自然也成為“文學”科系的必授課程。

1904年,北方全國最高學府京師大學堂和南方教會大學東吳大學的兩位教師——林傳甲和黃人,為教學之需便開始了《中國文學史》寫作。林、黃二人寫的“文學史”曾受到外國人寫的“中國文學史”的影響,這已是學界的共識,勿庸辭費。那么,外國人寫的第一部中國文學史是什麼人的著作呢?目前多認為是1897年(日本明治三十年)出版的日本人古城貞吉(1866-1949)寫的《支那文學史》,但也有的書籍說是日本人川種郎(1870-1949)寫的《支那歷朝文學史》,理由是林傳甲寫的中國第一部文學史就是最先受到川種郎同類著作的影響。這是因為川種郎的這部文學史較古城貞吉的書譯成漢語出版要早十年,所以有的學者誤認為川種郎的《支那歷朝文學史》是世界上第一部中國文學史。按:川種郎的文學史,由上海中西書局翻譯生譯成中文,於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1904年1月7日)印刷,十二月初日(1904年1月17日後幾天內)發行。而古城貞吉的《支那文學史》,遲至1913年才由南社社員王燦(字承粲,號粲君,江蘇松江人,姚光妻)譯成中文,改題為《中國五千年文學史》,由上海開智公司鉛印出版。故早期的學者很少提到此書。後人誤川種郎的《支那歷朝文學史》為最早,看起來也不無原因。

根據可靠的記載,古城貞吉的《支那文學史》(1897)的出版時間應早於川種郎的《支那歷朝文學史》(1898),而且古城貞吉從25歲(1891)就開始寫此書,歷時五年,1896年殺青,次年出版,肯定較川種郎動手寫作為早(按川生於1870年,小古城氏四歲,古城氏開始寫作時,川時年21歲,似乎還不可能寫中國文學史)。由如上情況判定,古城貞吉的《支那文學史》是東洋第一部近代意義上的中國文學史著作。

《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史》

需要說明的是,在古城貞吉的《支那文學史》問世之前十五年(1882年),在英國留學的末松謙澄,曾經寫過一部《支那古文學略史》 ,末松謙澄雖系英國留學生,但文學觀念相當保守,他所謂的“文學”,實際上和“學術”同義,書中主要論述了中國群經和諸子(僅就此點,和林傳甲的《中國文學史》倒有相同之處),而對作為文學結構主體的詩、詞、戲曲和小說,均未涉及,故此書其名雖曰“文學(略)史”,實際上是一部“儒學史”。從科學意義上來說,它不能算一部文學史,故人們一般不稱它為第一部中國文學史。但此書畢竟提出和實踐了“文學史”這一學術範式,還是具有開創意義的。

除了日本古城貞吉的《支那文學史》外,在西方也有關於中國文學史的著作,那就是大家所提到的英國漢學家赫伯特·阿倫·翟理思(HerbertAllenGiles,1845-1935)寫的《中國文學史》,但對此書的出版時間,目前學界或作1900年(陳伯海:《中國文學史學史編寫芻議》)或作1901年(黃鳴奮著:《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之傳播》第54頁),都是不準確的。其實,此書和古城貞吉的《支那文學史》都是同一年出版,即公元1897年。是年,翟理思的《中國文學史》首先作為戈斯(E·W·Goss)主編的《世界文學簡史叢書》第10種在英國出版,1900年,英國倫敦威廉海納曼出版社出版了該書的單行本,448頁。此書由於較系統、簡明地敘述了中國文學的發展概況,書中又有若干中國古典小說、戲劇的翻譯片斷,很適合西方人的閱讀口味,故此書1923年又在美國再版,出版社為紐約D·阿普爾頓出版公司。此書直到1973年,佛蒙特州查爾斯E·塔特爾出版公司還在出版修訂版,由此可見翟理思此書的學術價值和生命力了。在西方,1902年德國漢學家威廉·顧魯柏(W·Grube,1855-1908)也出版了一部《中國文學史》,由萊比錫阿麥朗格斯出版社出版。此書在中國影響不大。

話再說回來,翟理思的《中國文學史》出版於1897年,時間和日本人古城貞吉的《支那文學史》為同年,翟理思甚至斷言他的這部《中國文學史》在世界任何一種語言(包括漢語在內)中都是一部破天荒之作。此言稍嫌武斷。實際上,真正的破天荒之作還數不到翟理思的書,而是俄國人瓦西里·巴甫洛維奇·瓦西里耶夫(B.п.BacилbeB,1818-1900)寫的《中國文學簡史綱要》,此人畢業於俄國喀山大學歷史、語文系東語科,畢業後曾隨東正教使團來中國,在中國住過十年(l840-1850)。他精通漢、滿、蒙、藏、梵文多種語言,回國時他帶走大量的中國書籍。回國後,即開始準備寫一部中國文學史,介紹他十分推崇的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學。書中對中國的《詩經》、漢賦、格律詩、詞、小說(短篇和長篇,特別是對《紅樓夢》《金瓶梅》

《中國文學史》
、《聊齋志異》)、戲劇(特別是對《西廂記》)、彈詞《再生緣》 )等,均給予很高的評價。尤值得提出的,他還用對比的方式告訴俄國人:像普希金、萊蒙托夫這樣的抒情詩人,在中國兩千年的詩歌作者中很多很多,這裡只需要舉出司馬相如、杜甫、李太白、蘇東坡就可以了。就此書對文學的認識、敘述方法而論,均已具備了近代意義上文學史的規範和品格。它出現在19世紀80年代初,實在是十分值得珍視的。可惜的是,此書大約沒有中譯本,在學人中知道得也不多,故有關論著中提到外國人早期寫的《中國文學史》,很少有人提到這部120年前瓦西里耶夫寫的世界第一部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簡史綱要》。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如果將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人寫的中國文學史排個次序,那應當是:瓦西里耶夫的《中國文學簡史綱要》(1880)→古城貞吉的《支那文學史》 (1897)→翟理思的《中國文學史》(1897)→川種郎的《支那歷朝文學史》(1898)→顧魯柏的《中國文學史》(1902).

作者簡介

袁行霈(1936— ),男,1936年4月出生於山東濟南,原籍江蘇武進。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國學研究》主編。
袁行霈出身於傳統的讀書人家庭,家庭培養了他對古典文學的興趣。1953年他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57年大學畢業留校任教,從此開始了教學與科研生涯。

《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史》
1957年至1966年,袁行霈在北大講授中國文學史,結合備課系統讀書和撰寫論文。同時,他跟隨導師林庚先生一起主編了《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其間,他多次下鄉、下廠、下煤礦勞動鍛鍊。文革中他下放“五七幹校”勞動,回北大後,參加了集體編寫《中國小說史》的工作。同時,他獨自撰寫了《山海經初探》、《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考辨》、《魏晉玄學中的言意之辨與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等論文在1979年發表,開始引起學術界的注意。
1977年高校恢復招生後,袁行霈在北大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中國文學史、中國詩歌藝術研究、陶淵明研究、唐詩研究、李賀研究、唐宋詞研究等課程。他在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進取,取得較好的效果。1979年晉升講師,1980年任副教授,1984年成為中文系特聘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導師資格。1992年,袁行霈兼任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國學研究》主編;1994年任大型系列電視專題片“中華文明之光”(150集)總顧問;1999年出任北京大學人文學部主任;2000年又出任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
1982年至1983年,他應日本東京大學的邀請,前往講授陶淵明研究等五門課程,受到廣泛稱讚,東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在致北大的公函中說他“學識淵博,人格高尚”,並要求延長他的任期,他遵照北大的安排按時回國。1992年至1993年,他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1997年以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身份在哈佛大學訪問研究,並在哈佛、耶魯、哥倫比亞、華盛頓、夏威夷等大學演講。1998年再次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2004年任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2005年被北京大學確認為資深教授,享受理科院士待遇,同年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聘為教授(與北京大學聯聘)。
由於他在教學工作中做出的貢獻,1989年獲全國高等學校首屆優秀教學成果獎國家級特等獎;1991年獲國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的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暨人民教師獎章;1993年獲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北京市人民教師稱號(公眾推選的十佳教師);1995年獲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稱號。
袁行霈主要的著作有: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此書於1991年獲北京市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一等獎,於1992年獲國家教委授予的高等學校出版社優秀學術專著特等獎。《中國詩學通論》(合著)於1995年獲第二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教育部授予的全國高等學校第二屆優秀社科成果獎二等獎。他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四卷本於2000年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特等獎,2003年又獲國家圖書獎、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一等獎。此外還著有《陶淵明研究》、 《中國文學概論》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袁行霈卷》、《中國文學史綱要》(二)、 《中國文言小說書目》 (合編)、《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主編)、《袁行霈學術文化隨筆》、《陶淵明集箋注》、《唐詩風神及其他》、 《中華文明史》四卷本(主編之一)等。有的著作被譯成日文和韓文,在日本和韓國出版。

有關國學的新書

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本期任務要盤點的是有關國學的新著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