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

袁行霈

袁行霈(1936-)江蘇武進人。1957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北京大學中文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國學研究》雜誌主編,中國詩詞學會理事,李白研究會理事,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致力於詩詞和文言小說的研究與教學。中國民主同盟第七屆中央常務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生平簡介

袁行霈袁行霈
1936年袁行霈出身於一個傳統的讀書人家庭,家庭培養了他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1953年他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

1957年北大中文系畢業留校任教,從此開始了教學與科研生涯。

1958年秋先是帶著學生到北京城子煤礦半工半讀,每周三天下礦井挖煤三天上課,持續了兩個多月。接著又到密雲鋼鐵公社勞動了大半年,燒過鍋爐,做過爐前工、木工、鑄工。

1959年夏他又下放到齋堂公社白虎頭大隊勞動。

1960年3月才回到北大。

1962年以後那段狠抓階級鬥爭的歲月里,先生被定為全校的“白專”典型。

文革開始後,很自然地受到批判,下放鯉魚洲“五七幹校”勞動了一年多,在一次翻車事故中,從波陽湖大堤上摔下來,差一點丟了性命。在那種壓抑的氛圍中,先生感到動輒得咎,無所適從,“那是我一生中最不開心的時候”。 

袁行霈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
1977年高校恢復招生後,袁行霈在北大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中國文學史、中國詩歌藝術研究、陶淵明研究、唐詩研究、李賀研究、唐宋詞研究等課程。他在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進取,取得較好的效果。

1979年晉升講師。獨自撰寫了《山海經初探》《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考辨》《魏晉玄學中的言意之辨與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等論文在1979年發表,開始引起學術界的注意。

1980年任副教授

1982年至1983年,他應日本東京大學的邀請,前往講授陶淵明研究等五門課程。

1984年成為中文系特聘教授。

1986年取得博士生導師資格。

1992年,袁行霈兼任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學研究》主編。

1992年至1993年,他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

袁行霈袁行霈《中國文學作品選注》
1994年任大型系列電視專題片“中華文明之光”(150集)總顧問。

1997年以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身份在哈佛大學訪問研究,並在哈佛、耶魯、哥倫比亞、華盛頓、夏威夷等大學演講。

1998年再次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

1999年出任北京大學人文學部主任。

2000年又出任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

2004年任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

2005年被北京大學確認為資深教授,享受理科院士待遇,同年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聘為教授(與北京大學聯聘)。

2006年1月18日,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

學術生涯

袁行霈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先生走上學術道路和他從小所受的文化薰陶有很大關係。他出身於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培養了他對古典文學的愛好,啟迪了他對文學的慧心和妙賞。

1953年,先生考進北京大學,從此受到嚴格的學術訓練。1957年畢業,被林庚先生留做助教。在1960年至1964年的幾年間,他和陳貽焮先生一起跟隨他們的導師林庚先生主編了《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還參加了林庚、馮沅君主編的《中國歷代詩歌選》的選注工作。做這些工作需要閱讀大量的作品和史料,為他今後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78年先生在光明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縱通”與“橫通”》,文章不長,卻是先生第一次公開地表白自己的學術追求,預示著他學術道路上一個新的開始。文章指出:所謂“縱通”是“就文學論文學,著重研究文學史上各種現象、體裁、流派的發生、發展和衰落;研究一個個時代和作家的成就,及其承上的作用和啟下的影響;力求將上下三千年文學發展的來龍去脈整理清楚”。所謂“橫通”就是力求將文學和史學、哲學、宗教、藝術乃至自然科學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並努力從他們的關聯上,從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滲透的關係上,尋求帶有規律性的東西”。他認為將“縱通”與“橫通”結合起來,從更廣闊的背景上觀察和研究文學發展的歷史,“一定會有很多新的發現,甚至開拓出一些新的學科領域”。

袁行霈袁行霈和學生
1987年他的《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出版,此後在日本又出版了此書上編的日文譯本,在韓國出版了全書的韓文譯本。此書於1991年獲北京市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一等獎,於1992年獲國家教委授予的高等學校出版社優秀學術專著特等獎。學界對於這一專著的認可令先生感到欣慰,然而談及這本書的時候,先生屢屢提及的卻是林庚先生所作的序言,其中顯示了兩代學者心靈的脈脈相通,特別是他對導師的感恩之情。林庚先生在序言中說:“人之會心,或囊括宇宙,或隱於針鋒,靈犀脈脈,若相問答。行霈為學多方,長於分析,每觸類而旁通,遂遊刃於群藝,嘗倡邊緣之學;舉凡音樂繪畫宗教哲學,思維所至,莫不成其論詩之註腳。本書上編蓋由淺入深,沿波以探源;下編則青山歷歷,峰巒自見。仿佛兩條坐標軸構成一幅坐標圖,交輝映照,互為表里。話固不可以若是其幾也,譬喻又總是跛足的,不知其可耶非耶。多年來行霈時叩我柴扉,每縱談終日,樂而忘返;蓋習以為常,亦性之所近也。”
袁行霈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1987年他應邀到日本愛知大學講學,此後不久出版的《中國文學概論》就是這次講學的講稿。1994年,先生與弟子孟二冬教授、丁放教授合著的《中國詩學通論》出版,隨即獲第二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全國高等學校第二屆優秀社科成果獎二等獎。隨著學問的精進和學術成就的積累,先生對做學問的見解愈加高屋建瓴。他認為做學問無非是兩種方法:一種是把複雜的事情說得簡單明白;另一種是對簡單的事情,作出深入細緻的分析。先生認為,學問也和詩歌一樣具有氣象。“學問的氣象,如釋迦之說法,霽月之在天,莊嚴恢弘,清遠雅正。不強服人而人自服,無庸標榜而下自成蹊。”而形成這種氣象至少有三個條件:第一是敬業的態度,對學問十分虔誠,一絲不苟;第二是博大的胸襟,不矜己長,不攻人短,不存門戶之見;第三是清高的品德,潛心學問,堅持真理,堂堂正正。先生說,具有大家氣象的學者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他們學術的格局和視野開闊,能夠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處處顯示出總攬全局的能力;他們的學問都具有開山之功,開拓新領域,建立新學科,發凡起例,垂範後學;他們都是學問和道德並重,用正直、誠實、剛強成其寬容、獨立之氣象。 1995年,教育部請袁先生主編面向21世紀教材《中國文學史》。他約請了19所高校的29位學者,營造了良好的學術氣氛,大家團結一致,經過兩年半的努力,完成了全部書稿,共四卷。他不但將這部書定位為教材,也定位為學術著作,因為好的教材都應反映最新的學術成果,並有獨到的見解。他為這部書花費了大量心血,從組織班子、草擬編寫要點、確定全書體例、擬定編寫工作條例、統改編寫大綱,直到全書初稿完成後對全書進行統改潤飾定稿,以及看校樣,他總是事必躬親。他還親自撰寫了總敘論、第三卷敘論,以及第三卷的兩章。他利用去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研究的機會統改書稿,在哈佛大學的圖書館夜以繼日辛苦了將近四個月。他手提著一箱子書稿,從中國到美國,又從美國返回中國。他說自己從不做掛名主編,這部書就是證明。關於這套教材的編寫方針,先生提出“守正出新”四個字,先生還確立了撰寫文學史的三條原則:文學本位、史學思維、文化學視角。這與先生關於詩歌藝術研究經驗的總結(博採、精鑒、深味、妙悟)同樣有其個人特點,即強調會通化成。傅璇琮先生認為該書“打破傳統概念,開拓研究視野,展示了學術發展的新方向”;楊義先生認為全書的總緒論和各編的緒論,“從文化學的大視野考察了文學與政治社會、宗教信仰學術思潮傳媒客群等諸因素的聯繫,犖犖大端,層次分明,有些地方寫得非常大器”。該書在1999年8月出版,2000年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2001年獲得第五屆國家圖書獎,2002年又獲得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至今已經印刷了多次,被許多高校採用。這是對他們這個集體的高度肯定。

主要著作

袁行霈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中國文學概論》
《陶淵明研究》
《中國文學史綱要》(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元代卷)
《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合著)
《中國詩學通論》(合著)
《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主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主編之一)
《袁行霈學術文化隨筆》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袁行霈卷》
《中國文學史》(主編)
《陶淵明集箋注》
《中華文明史》(主編)
《中國文學作品選注》(4卷本)(主編)
《愈廬集》

所獲榮譽

1989年獲全國高等學校首屆優秀教學成果獎國家級特等獎

1991年獲國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的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暨人民教師獎章

1993年獲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北京市人民教師稱號(公眾推選的十佳教師)

1995年獲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稱號。

1987年出版的《中國詩歌藝術研究》於1991年獲北京市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一等獎,於1992年獲國家教委授予的高等學校出版社優秀學術專著特等獎。

1994年,先生與弟子孟二冬教授、丁放教授合著的《中國詩學通論》出版,獲第二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全國高等學校第二屆優秀社科成果獎二等獎。

1999年8月出版的先生主編面向21世紀教材《中國文學史》2000年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2001年獲得第五屆國家圖書獎,2002年又獲得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人物評價

馬嘶先生說:“袁行霈沒有年輕人通常具有的心猿意馬、輕佻浮躁、好高騖遠那等凌厲之氣,也從無生活懶散、讀書不求甚解的郎當作風。他從不張揚誇耀、顯示自己的長處,也從不乾華而不實、譁眾取寵之事。他於樸實無華的為人處世之中,時時洋溢著一股蓬勃向上、昂奮進取的朝氣,表現出一個有志有為青年的高潔品質。”

學生說:“在我們的眼裡,先生總是帶著親切的微笑,他不會讓你感到侷促和緊張。他認為兩個人之間——哪怕是晚輩和長輩,也應該平等地對話。他從來都是那樣心平氣和,那樣波瀾不驚。在先生面前你會以為這種氣象的背後一定有曲折離奇的故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