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

手語

手語(sign language)是用手勢比量動作,根據手勢的變化模擬形象或者音節以構成的一定意思或詞語,它是聽力障礙的人(即聾啞人,以下簡稱為聽障人)互相交際和交流思想的一種手的語言,它是“有聲語言的重要輔助工具”,而對於聽力障礙的人來說,它則是主要的交際工具。手語與語言的差別則主要在於語音這個問題上和聽障人是否以手勢進行思維。語言學家根據語言的語音屬性認為手語是一個符號,而非語言;而聾教育專家、特殊教育工作者和聽障人本身根據手語的語言屬性認為手語同樣是語言,它是語言的一個分支,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

基本信息

簡介

手語 手語

手語是由於聾人交際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已作為聾人的一種語言,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手語包括手指語和手勢語。手指語是用手指的指式變化和動作代表字母,並按照拼音順序依次拼出詞語;在遠古時代,全人類都處在簡單的有聲語言階段,常常用手做各種姿勢來表示意思,這樣的手勢大多數是指示性和形象性的動作,叫作自然手勢,此後,隨著社會的進步,特別是聾教育的產生與發展,開始創造出具有語言性質的手勢,這種在有聲語言和文字基礎上產生的,與有聲語言密切結合的手語,稱之為人為手勢。自然手勢和人為手勢結合成為手勢語。

起源

手語手語

手語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手語是由勞動產生,是在社會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伴隨著語言一起成長,依賴於社會和語言的發展,同時要受到社會和語言的制約。語言的產生先有口語式的喊叫還是先有手勢式的交流,目前尚有爭論,正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有的人認為,人類最初的語言不是有聲的語言,而是手勢語。有聲語言是在手勢語的基礎上形成的。

德國心理學家馮德(w.N.wundt)認為,最古的時候,人們用“手勢語”表達思想,聲音只用來表達感情,到了後來,人們才用聲音來表達思想。蘇聯的語言學家馬爾(MAPP)也認為人類開始時只有“手的語言”,後來才被有聲語言代替。正是古代猿人的直立行走、前肢變為手,使得猿人用身勢語進行交流成為可能,由於生理上的進化和交流的需要,逐漸產生了有聲語言,而作為沒有聲音的聽障人來說,隨著社會的進化和語言的發展,手勢語越來越豐富、規範,而成為現代獨立的一種語言。自60年代以來,由於歐美兩地對聽障人手語的重視並且正式把它作為語言研究的一個對象,使得手語在歐美國家已經作為語言的一個種類而進行研究。在歐美,不光是聽障人要學習手語,對於接觸聽障人比較多的人來說,他們同樣也在學習手語,以便與聽障人更好地交流,更好地為聽障人服務,促進了手語的進一步發展。

發展

日本手語日本手語

16世紀以前沒有正式承認手語。直到義大利醫生Girolamo Cardano嘗試開發一些手勢符號,但是沒有成功;才認識到家庭自製手勢是聾人交流的唯一方式。他的嘗試鋪開一條道路,從此採取新的觀念看待聾人:交流是可能的,而且他們雖然聽不到,這不意味著他們低人一等。

西班牙僧侶開始編制一套標準手勢,試圖使手勢的形狀與文字外形相似。

18世紀,在法國Abbe de L′epee (萊佩)創辦第一所公立聾校。他設計了一些文法功能手勢。他採用文字寫作、打手勢、指拼單詞來教育聾童,非常成就。

20世紀,語言學研究員William Stokoe (威廉-斯多基)博士宣告美國手語是正式的語言。世界範圍的其他手語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結論:許多手語是真正的語言,他們具有自己的一系列語言規則。

中國手語的發展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如同漢語有各地方言一樣,手語也有各種不同的地方手語。50年代後期,中國聾啞人福利會修訂出一套《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四輯),這是中國聾人手語規範化工作的開端。

1979年,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將原有的四輯修訂為兩輯,定名為《聾啞人通用手語圖》,以後,又陸續編纂了第3輯和第4輯。

1985年底,又對這四輯手語單詞進行增刪、修訂,在1987年召開的全國第三次手語工作會議上,將《聾啞人通用手語圖》易名為《中國手語》。

1990年,中國聾人協會編輯的《中國手語》工具書正式出版發行,1994年又組織編寫、出版了《中國手語》續集,對推廣手語,規範手語,有著重要意義。

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和中國聾人協會於2001年7月,共同委託北京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中心,組織了由聾協主席、聾人代表、手語專家、聾校教師共同組成的中國手語修訂專家小組對原《中國手語》進行修訂。整個修訂工作,歷時近2年,最終於2003年5月完成並出版發行。

2002年初,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和中國聾人協會共同委託天津理工學院聾人工學院,根據《中國手語》的編寫原則,研究、編輯計算機專業手語,作為《中國手語》的補充。該書已於2004年正式出版,詞條總數近1200多條。

語音

語言的必要成分是語音、辭彙和語法。而手語就以不同的“手形”和動向代替了語音這部分的分工。有些地方的手語研究工作者會把基本手形加以編碼(以美國手語字母為基礎),情況就像有聲語言使用者為每個音素標音,技術上,手語使用者就可以使用這些“音標”,再加上箭頭以表示動向,作為以手語為本的簡單的書面記錄形式,而不需要動輒拍照或畫圖來作書面記錄。雖然這種情況並不普遍,手語也暫沒發展出以手語為本的規範文字,但技術上可行。鄧慧蘭編撰的《香港手語詞典》(HongKongSignLanguage:atrilingualdictionary)就以這種把基本手形編碼的方法,作為詞典的檢索索引。

語法

以句子成分中的主語(S)、賓語(O)、謂語(V)的語序來把語言分類,可分成SOV、SVO、VOS、VSO、OSV、OVS六類,有聲語言的世界裡,這六類的例子都有,手語語法卻都是以SOV(主賓謂結構)為主,全球大致一樣,這是源於嬰兒於三歲前的認知本能──所有智力正常,正在學語的嬰兒,三歲前都會本能地使用SOV(主賓謂結構),直到三歲後,嬰兒才轉用他成長當地的母語的語序(假如他成長當地的母語並不是SOV的話),但聾人卻沒有這轉變過程。

以香港為例,香港聾人如果看到有香港人以主謂賓結構打手語,即使這人辭彙多熟稔,手形再準確,香港聾人大多能即時看出這人並非失聰者。

此外,手語語法也有著強烈的話題優先語言的特質。

辭彙

辭彙是不同國家的手語差異最大的地方,因為全球手語語法基本結構相同,而很多手語的基本辭彙都能顧“形”思義,但觀之即能意會,因此,好些聾人的國際會議里,不同國籍、手語不同的聾人經常能在會議後餘興節目的交流當中,在互相認識了對方的手語十來個基本辭彙後,繼而以淺白辭彙解釋更深的辭彙的方法繼續交流,很快地就能做到在沒翻譯協助的情況下以手語交談,很多不了解箇中因由的健聽義工或社工會對這種情況不解而感到奇妙。

表達

長期以來,中國國內外一些聾教育工作者一直關注手語,開展了理論性和套用性的研究,發表了論文、專著。從手語的形式和內容等方面證明手語的語言價值和地位,從手語構成的表意法(摩狀、會意、指示、借代、綜合等)、構詞法(詞根、詞綴)、造句法(所謂“倒裝句”、“省略句”)三方面作了初步分類、歸納、整理,認識了手語的結構體系。

中國手語採用表意法來表達詞的意義,沈玉林在《中國手語與美國手語表意法比較分析》(《特殊教育研究》1998.4)中把中國手語歸納為五種表意方法,即摩狀、會意、指示、借代、綜合。摩狀是用手語直接模仿事物所具有的明顯的外觀形狀,例如“床、桌子、椅子”等;會意是將一些不宜於直接模仿的或比較抽象的事物,採用與這類相關聯的事物來間接的表達該詞的意義。如“牛奶、表揚、自來水”等;指示就是用手指直接指點(指向)所表達的事物,例如人體器官、方位、人稱等。借代就是直接借用有聲語言的語音或字形,用拼打指語或模仿字形、書空字形等的方法來表達詞的意義。如“之、山、細”等。

上海教育學院蔡浩中在《簡論聾人手勢語的構成要素》(《現代特殊教育》1994.1第11頁)中認為手語詞類有名詞代詞動詞形容詞數詞副詞連詞介詞助詞等,但不用量詞,沒有嘆詞,而且詞的兼類現象較多,手語句子有主、謂、賓、定、狀、補等句子成分,有主謂、主動賓、主動補等句子的結構,有賓語前置、定語倒置、狀語倒置、省略介詞等常見特點。

手語的詞根和詞綴是不同於漢語的,手語的詞根和詞綴是根據手的形狀來產生的。“必須具有相同的特徵,或是相關的事物,才能使用前綴和詞根”(《手語――聾啞人的語言》趙錫安第169頁)如“好”這個詞根,就可以派生出“首長”、“領導”、“教師”等辭彙。用“房屋”作詞根,可以派生出如“禮堂”、“教室”、“少年宮”等。

1993年,《現代特殊教育》編輯部主編沈玉林先生在它的《中國手語語素分析》中運用切分法,對手語的最小單位進行分析,找到了手語中最小的、有意義的構詞單位――手語語素,並將手語與漢語在構詞方法上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語素構成方面的區別,證明了各有自己的構詞規律(《特殊教育研究》1993.1)。手語語素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在構詞方面與漢語詞沒有必然的對應規律,例如詞語“冰”,漢語詞只有1個、而手語語素是2個,一個是塊,一個是冷的手勢,表示冷的塊狀物體,這樣就由兩個手勢組成。“房屋”漢語是用了兩個語素,而手語直接用手搭成房屋的樣子,用了一個語素。如果否定手語語素的特點、機械地摹仿漢語構詞方式,結果只能使聾人無法理解和接受。

使用場合

學手語並不只是便於與聾者溝通,常人間也可以使用,如吵雜的工廠,公共場所,用手語溝通方便多多。

語言性特徵

手語是“人們在聾人環境中使用手的指式、動作、位置和朝向,配合面部表情、按照一定的語法規則來表達特定意思的交際工具”(《中國手語和漢語雙語教育初探》楊軍輝《中國特殊教育》2002.1第33頁)。它“用手來表達語言,手形是它的物質載體,通過手的形狀、位置、運動來傳遞信息”(《手語性質分析》沈玉林《特殊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中國手語在使用中還可以分為手勢漢語(SignedChinese)和自然手勢(ChineseSignLanguage)(《手語性質分析》沈玉林《特殊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手勢漢語是依照漢語的語法規則,按照手勢與詞的一一對應的關係打出來的,因而它沒有獨立的語法和構詞體系,它的語法和構詞規則是從屬於現代漢語的,目前,在教學中使用的就是這種語言。而自然手語是“聾人之間進行交際的語言,其特點是與有聲語言沒有必然的聯繫,不受有聲語言語法規則的制約”(《兩種不同的手語》哈平安《中國特殊教育》2002年第3期第35頁),有自己特有的構詞規律和語法規則。下面主要講的是自然手語。

手語具有社團性、社會性

手語對聽障人來說是最好的語言,是聽障人交流和學習知識的手段。每個民族都有他的本族言語,對本族言語蘊蓄著強烈的民族感情。聽障人不是一個民族。但生理上的殘缺和感情上的共鳴使他們自然而地形成了一個集團。交際手段的需要產生了他們的特殊言語――手勢語。手勢語實際上是聽障人的“民族言語”――社團語言,他們對手勢語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

隨著社會和語言的發展,由於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加入,對聽障人手語進行歸納、研究和創造,使得手語的辭彙量不斷豐富,手語不斷的規範化,形成了現在的這種手勢語言。

手語是聽障人交際和思維的主要工具

手語是聽障人之間的交際工具,人無論是說出言語或領會別人的言語,都離不開思維活動,沒有言語,也就沒有思維。不可否認,文字、具體的事物都能成為聽障人思維的工具,但顯然,手勢應當是聽障人思維的工具之一。可見,手語能幫助聽障人積極地思維,沒有脫離思維的語言。聽障人在沒有掌握有聲語言之前,自然的手勢是他與人交流的語言,同時通過自然手勢語及體態語促進了聽障人的思維的發展。

手語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手勢的起源是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而把手勢作為一種語言,它的產生和發展則和聾啞教育同步的。在沒有聾啞學校之前,社會的個體的簡單的形象根本不稱為手勢語。聾教育的發展,教學上的需要和聽障人彼此的需要,使手勢語的辭彙逐漸增加並形成它的言語規律,進而形成了一種語言。

屬於語言範疇的證明

(一)關於語言是否起源於手勢,目前尚有爭論。但無可否認,手語對於語言的形成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百科全書派的剛迪額克(condiHac)認為人類最初之所以有語言,是由於感情衝動而發出各種喊叫,並伴以各種手勢,後來這些喊叫變成指稱各種事物的聲音,就成為了語言。(《論語言的起源》)德國的心理學家溫德曾經在他的一些著作里詳細地論述手勢語的理論。他在《民族心理學》里認為人類的語言是從人類一些有表達性的身體姿勢發展而來的,這種姿勢或活動就是一種原始的身勢語。俄國的語言學家阿弗夏尼柯·庫利可夫斯基也主張人類語言起源於手勢語的理論。馬爾也有類似的見解。(高名凱,《語言論》,第354頁)當然,這些觀點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批判,筆者無意肯定這些觀點,但從這些觀點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合理性的因素,那就是手語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二)許多語言學論著已將手語或者身勢語作為語言研究的對象。中國聾人教育專家趙錫安先生在1989年提出了“手語是聾啞人的語言”(《手語--聾啞人的語言》)。法籍華人語言學家游順釗先生更在“視覺語言學”的範疇對手語進行了研究,把手語作為語言研究的對象。愛德華·薩丕爾在他的《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中肯定了身勢語在語言中的作用。許多語言學家或語言學專著僅僅將身勢語作為情感交流的普通的手勢作為語言的補充,卻很少涉及已經成為聽障人交際工具的手語,既然身勢語已經成為語言的組成部分,那作為聽障人交際工具的手語理應成為語言的一種形式。

(三)對於史達林有關語言問題的兩句話的爭論。

(1)“語言的語法結構和基本辭彙是語言的基礎、是語言特徵的本質”(史達林:《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問題》,人民出版社,1953年),這句話體現了語言的本質特徵是語言應該具有一定的語法結構和基本辭彙,這兩個特徵,手語基本具有,手語專家、聾教育專家經過研究、論證,上述手語的語言學特徵表明,手語具有它特定的構詞規律,句法結構,由此說明,手語應當成為語言的一部分。

(2)“由於所謂的手勢語言極端貧乏和有限,他(手勢語筆者注)在這方面是微不足道的。其實這不是語言……”(史達林:《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問題》,人民出版社,1953年),許多人以此為據,說明手勢語不是語言。手勢成為交際工具的語言也正是這樣,史達林只是將手語對於語言的界定僅僅局限在手語所表達的“量”上,即“貧乏”“有限”,在當時的情況下,在手語的研究、教育還不甚發達的昨天,應該是正確的。而在今天,隨著教育和研究的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手勢語言已經極端豐富,手語研究已經非常深入,現在的手語辭彙量已經不是史達林那個時代的辭彙量,而且,現代的手語還在不斷的豐富和創造中,毋庸諱言,手語即使不在今天,就是在手語更加豐富的明天,必將成為一門語言。因此說,手語天生不是語言,最初只是言語交流的工具,只是用的人多了,產生的詞語多了、辭彙豐富了,形成了它特有的特點和規律,就變成了語言。

凡是言語所需要具備的各種職能,如符號固定職能,概括職能,交流職能,翻譯職能等等。手勢語基本上都具備著。所不同的,手勢語沒有聲音,是無聲的言語。每種語言者有其共性又容許有其特殊性。手勢語具備語言職能的共性,又有適應聽障人生理殘缺需要的無聲的特殊性。它和漢語、日語英語德語等都是語言,民族語言的一種,不承認手勢是語言,不但影響聽障人工作的深入開展,而且影響聽障人的感情,影響健全人與聽障人的團結。

特警手語

特種部隊手語完全大揭密

戰術手語戰術手語

1、成人--------手臂向身旁伸出,手部抬起到胳膊高度,掌心向下。

2、小孩--------手臂向身旁伸出,手肘彎曲,掌心向下固定放在腰間。

3、女性嫌疑犯--掌心向著自己的胸膛,手指分開呈碗狀,寓意是女性的胸部。

4、人質--------用手卡住自己的脖子,寓意是被劫持的人質。

5、指揮官------食指、中指、無名指並排伸直,橫放在另一手臂上。

6、手槍--------伸直大拇指及食指,互成90度,呈手槍姿勢。

7、自動武器------手指彎曲成抓狀,在胸膛前上下掃動,像彈奏吉它一樣。

8、霰彈槍--------發信號的是手持霰彈槍的隊員,只需用食指指指自己的武器便可。

9、門口---------用食指由下方向上,向左再向下,作出開口矩形的手勢,代表門口的形狀。

10、窗戶--------用食指由下向上,向右,向下再向左作出一個閉合矩形的手勢。

11、聽到--------舉起手臂,手指間緊閉,拇指和食指觸及耳朵。

12、那裡--------伸開手臂,用食指指向目標。

13、掩護我------把手舉到頭上,彎曲手肘,掌心蓋住天靈蓋。

14、放催淚彈----手指分開呈碗狀,罩住面部的鼻子和嘴巴。

15、集合--------手腕作握拳狀,高舉到頭頂上,食指垂直向上豎起,緩慢地作圓圈運動。

16、推進--------彎曲手肘部位,前臂指向地上,手指緊閉,從身後向前方擺動。

17、明白--------手腕舉到面額高度並作握拳狀,掌心向著發指令者。

18、發現狙擊手--手指彎曲,像握著圓柱狀物體放在眼前,如同狙擊手通過瞄準鏡進行觀察一般。

19、趕快--------手部作握拳狀態,然後彎曲手肘,舉起手臂作上下運動。

20、看見--------掌心稍微彎曲並指向接受信息的隊員,手指間緊閉,將手掌水平放置在前額上。

21、檢查彈藥------手執一個彈夾,舉到頭頂高度,緩慢地左右擺動。

22、向身體靠攏------伸開手臂,手指間緊閉,然後向自己身軀的方向擺動。

23、指令已收到----伸開手,大拇指和食指呈圓形狀,同“OK”的手勢相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