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夜飯的歷史變遷 還記得小時候最愛吃的那道菜嗎?

年夜飯年夜飯
馬上就要過年啦,對不少吃貨來說,過年的一大樂趣就是吃年夜飯吧。在中國,年夜飯有重大的意義。但,你知道年夜飯是如何演變成現在的樣子嗎?

最早的年夜飯

據考證,在漢朝時就已經開始吃年夜飯了。但“年夜飯”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清代嘉慶道光年間,蘇州文人顧祿的《清嘉錄》中寫到,“除夕夜,家家舉宴,長幼鹹集,多作吉利話,名曰‘年夜飯’,俗稱‘合家歡’。”

年夜飯不同於日常吃飯,一定是相當豐富的,但皇家的年夜飯,那是相當奢華。

1910年春節,宣統二年,按照慣例,皇室會在太和殿舉行國宴,招待王公貴族和外國使節,出於禮節,皇帝只會親臨而不進食。宴會菜品極盡奢靡,據記載,“太和殿大宴原設宴桌210席,用羊百隻、酒百瓶。”不同的是,當時的中國正面臨著巨大的變化,中西方文化交融,像上海不少有錢人家的年夜飯還加入了西餐事物。

不同時期的年夜飯

抗日戰爭時期

那時,一頓飽飯就算得上是最好的年夜飯了。但即便是在戰亂中,人們對年夜飯仍然充滿希望,闔家祭祖、團圓、互道新禧。對很多人來說,能好好吃一頓年夜飯,既奢侈也幸福。

20世紀50年代

那時,新中國剛成立,國家面貌翻天覆地,人民生活日益提高,這種進步也體現在了年夜飯上。新中國成立後的1957年2月3日出版的《北京日報》上,提及了一戶普通人家的年夜飯:“我們買了幾斤肉、一隻雞、一條魚,加上點青菜、豆腐,夠我們一家子快快活活地吃幾天的了。”

60-70年代

這是一個憑票供應的年代。不少家庭為了新年這頓年夜飯,需要攢半年的肉票。因為供應有限,一定要手快才買到好質量的東西。所以,臨近春節,家家都讓幾個孩子起早貪黑排隊去買。

80年代

改革開放的大潮下,餐桌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市場品種漸漸豐富,蔬菜、瓜果、蛋、禽、肉類擺上了貨架。那時中國人的年夜飯開始流行年年有“魚”,餐桌上必要一條大魚。

當然,春晚也是在這個年代開始的,從那時起,我們就會每到年三十,大家坐在一起,邊吃團圓飯,邊看春節聯歡晚會。

90年代

90年代,開始有了春節假期,社會發展也越來越快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90年代的年夜飯,一般是香菇油菜、紅燒雞翅、松仁玉米、紅燒帶魚、酸辣土豆絲、糖醋排骨、扒雞、椰樹牌椰汁、珍珠牌荔枝汽水和大白兔奶糖。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