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從漢朝就出現了,習俗和如今差別很大!

今天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元宵節,俗話說:“正月湯圓圓又圓,吃過湯圓盼團圓”,吃湯圓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元宵節的來源和習俗。

“元宵節”的來源

元宵節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相傳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習俗

1.吃“元宵”  

元宵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寓意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因此,在元宵節首先要和家人吃上一碗美味的湯圓

為啥南方吃湯圓,北方吃元宵?

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寧波)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白砂糖做餡兒,外面用糯米粉包好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這種糯米球在鍋里煮起來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被叫做“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

北方的元宵則是把餡兒做成一個一個的小方塊兒,之後放進機器里裹上一層一層的江米粉,最後直到被包裹成球狀。所以元宵的製作過程也有“搖元宵”、“滾元宵”的說法。

宋朝的人口一般都集中在我國現在版圖的中部、南部,而且浙江也是湯圓的發源地,當時是沒有“包湯圓”、“滾元宵”的差別的,只是叫法不一樣而已。到了現代,北方人並不把元宵湯圓作為一種“日常小吃”,而是作為到元宵節才會吃的特定食物。元宵的製作對環境要求比較高,做好的元宵多放幾天,江米粉就會受潮,不適合長期儲存,適合現做現吃,更加符合北方人“元宵節”才吃“元宵”的習慣。

2.祭門、祭戶   

這種習俗多見於我國北方,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3.踩高蹺  

高蹺高蹺

踩高蹺也多見於北方習俗,高蹺會一般由民眾自發串連組織。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4.猜燈謎

燈謎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5.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6.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7.舞獅子

舞獅子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今年元宵節,你們家鄉有什麼活動呢?

互動百科微信公眾號互動百科微信公眾號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