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聯考奇觀:監考老師流淚看考生寫作文

今年是恢復聯考40年。

聯考改變中國,我們緬懷鄧公。

(1979年7月,鄧小平與恢復聯考後的復旦大學學生合影)(1979年7月,鄧小平與恢復聯考後的復旦大學學生合影)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登訊息,恢復聯考!

這在全國猶如一聲驚雷,咋響知識分子的春天。

據鄧小平傳記記述,10年的積壓,適合聯考的全國人數,有578萬。鄧小平特別要求打撈兩種人:

因身份問題被奪取考試資格的;

六六、六七、六八屆高中畢業生(“老三屆”)。

(當年的報紙)(當年的報紙)

高中畢業,基本都是十八九歲。此時,他們已經年近而立,多在農村或工廠參加勞動。

結婚生子、前途渺茫,工資低、孩子小、負擔重、住房差,是他們的集體畫像。

恢復聯考,一列開往春天、晚點10年的捷運,必須抓住,否則,一生恐將再無春天。

(當年的知識青年)(當年的知識青年)

劉武元,這年30歲,是西安一建築公司的工程隊技術指導。

聽到報考通知的訊息,他和妻子連夜睡不著覺,兩人商量,犧牲妻子,丈夫先報考,妻子看家照顧孩子,為丈夫聯考減輕負擔。

因為此時,距離聯考只剩餘1個多月。

是的,當年聯考是在隆冬舉行。第一年,一切都太倉促。但鄧小平要求時不我待,聯考制度必須當年就落地執行。

(當年的知識青年)(當年的知識青年)

劉武元跑圖書館借書,找過去的老師找教材,日夜複習,還不能耽誤單位工作。

可以說,歷史上的聯考,沒有哪一屆比77年更讓人拚命的了。

一生的夢想,在熬過艱難的10年曲折人生後,突然給你個光亮的出口,那種拚命的追逐,可想而知。

(當年備戰聯考的考生)(當年備戰聯考的考生)

12月5日,30歲劉武元進入考場,與19歲的一個高中應屆畢業生同桌臨考。

這是第一年聯考的一個奇觀:兄弟姐妹、夫妻雙雙,甚至父子、母女、師生同時攜手進同一個考場。

1978年元月,劉武元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

第二年,他的妻子和弟弟,也參加了聯考,進入大學。

(當年的准考證,上面考試時間清晰)(當年的准考證,上面考試時間清晰)

耿振華,一個普通的77年聯考生,接到聯考通知時,他在新疆博爾塔拉兵團某部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工作是在磚瓦場裡燒窯。

他報的是文科,只考4場:語文100分,數學100分,政治100分,歷史和地理合卷100分,共400分。

第一年聯考,時間緊促,沒有全國統一試卷。作文題目也不一樣,新疆的聯考作文有兩個題目:

《懷念周總理》;

《記抓綱治國的幾件事》。

考生備考考生備考

耿振華30年後回憶當時的情景說,10年沒寫過文章了,不知道如何開頭。急得直冒汗、手發抖。

他選擇了第一個題目,想起了紀念周總理的一首歌,用歌詞當開頭,開始寫作:“十里長街送總理,八億神州淚紛飛……”

有了對總理的情感,耿振華下筆自然生動,情感動人。最後,作文出乎其意料,他聽說得了滿分!

(1977年,考生步入考場)(1977年,考生步入考場)

山東的作文題目:《難忘的一天》。

在農村當民辦教師的童星,滿懷激情寫出《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出版時,自己翹首以盼的難忘情景。也是情感飽滿,文筆流暢,得了90分。

(當年聯考的考場)(當年聯考的考場)

北京地區的作文:《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裡》。

在順義插隊的“老三屆”知青牟子寧,考場上看到這個題目,感慨很多,回顧自己的插隊生活,禁不住考場流淚。

後來進入北大中文系的他回憶說:“我哭著寫聯考作文,監考老師也哭著看我寫作文。”

(考進大學)(考進大學)

恢復聯考帶來無數人命運巨變,改變了中國。

學生和教育工作者,都是這場教育改革中的受益者。牟子寧考場上的回憶,不僅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監考老師。

監考老師看他如此投入,也不忍心催他交卷,其他考生都交卷了,他還在寫。最後在老師對他“特別關照下”,牟子寧居然晚交卷了半小時。

(通過第一年聯考後的大學生)(通過第一年聯考後的大學生)

帶著情感寫作文,是所有高分作文的一個共同特點。今天看來仍然適用。

不過,監考老師流淚看考生作文,這恐怕是那年聯考的又一奇觀。

時過境遷,轉瞬40年如白駒過隙。

40年後,聯考依然是決定人命運的時刻。不同的是,它不再決定一生。

飛春讀傳,一個專注歷史名人傳記的原創號;微信公眾號“readinginspring”,或者“飛春讀傳”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