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大調弦樂五重奏

舒伯特和莫扎特都有C大調弦樂五重奏,舒伯特的作品號為D956,被認為是他的遺作;莫扎特的作品號為K515。一般指更著名的舒伯特C大調弦樂五重奏D956。

 舒伯特和莫扎特都有C大調弦樂五重奏,舒伯特的作品號為D956,被認為是他的遺作;莫扎特的作品號為K515。一般指更著名的舒伯特C大調弦樂五重奏D956

舒伯特C大調弦樂五重奏,D956

C大調弦樂五重奏
C大調弦樂五重奏
1828年秋,舒伯特病情已經加重了。但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月里,他仍寫下了兩首驚世駭俗的作品:《C大調弦樂五重奏,作品956》《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960》。前者是舒伯特室內樂中的扛鼎之作,後者則堪稱是貝多芬之後最好的鋼琴奏鳴曲之一,也是他的遺作。
舒伯特最著名的室內樂作品中,《鱒魚五重奏》被灌錄23次,《死於少女四重奏》被灌錄14次,《單樂章弦樂四重奏》被灌錄14次,《吉他型大提琴奏鳴曲》被灌錄13次,而這首《弦樂五重奏》只灌錄過9次。這首作品較少被演出,可能是由於其長度。如果完整演奏全曲需要55分鐘左右,不演奏第一樂章呈示部的反覆部分也要47分鐘左右。另外一個原因是曲中有很多“交響曲化”的艱深段落,對於樂手的耐力和技巧是非常大的考驗。
這首五重奏為2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2把大提琴而作。比起弦樂四重奏,這部作品更加渾厚、豐富,體現了舒伯特對於死亡的不祥預感以及他固有的樂觀精神,情感起伏很大。不論從寫作技巧還是精神層面來看,它都是室內樂作品中永恆的瑰寶。
C大調弦樂五重奏D.956常被評論為舒伯特晚年最偉大的室內樂作品。但對不少古典音樂欣賞者而言,卻聽不出這首作品為何偉大,甚至不認為它是一部悅耳的音樂。比起舒伯特的另一首五重奏"鱒魚",這首D.956的名氣與受歡迎程度恐怕差得很遠。其實我認為欣賞這首作品最大的障礙是在"樂曲長度"和"歌唱般的鏇律較少",所以如果從頭開始呆呆的聽,便覺得不容易入耳,注意力也很快分散了。但如果有適當的導聆,能夠抓住樂曲的重點,一旦你聽出它們了,我想便會對這首樂曲愛不釋手!
先總論這首五重奏。D.956的編制是在弦樂四重奏外再多加一把大提琴,這樣的安排使得樂曲的低音部被增強,而且還可以有兩把大提琴之間的對話,因此在D.956中交響化的鏇律比重明顯增加了,白話的說,就是不同樂器的聲音交錯變得比較複雜。
再總論這個演奏版本。Rostropovich和Melos的演奏是所有D.956錄音里時間最長的,達到了58分鐘,這么長的原因其一是他們保留第一樂章的反覆、采完整版本演奏,其二當然就是"慢",如果說D.956是舒伯特對生命的輓歌,那我覺得很多樂段只有這個版本"慢"出那份味道,各位不妨在下面注意這些地方。
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一開始的主題給人略有不安的感覺,鏇律不是特別優美,由緩而強,卻彷佛隱含一種激動的掙扎(1分14秒)。但到2分0秒的時候,氣氛突然轉變,緊接而來的第二主題我覺得是舒伯特寫過最美的聲音之一,兩把大提琴的重唱,我給許多朋友聽過這裡,還沒有不為之陶醉的,在優美中又帶些淒婉,隨後兩把小提琴在高音部反覆同一鏇律,然後小提琴繼續接奏出一G大調的鏇律(3分27秒),氣氛更為開朗,好好感受一下這裡和聲與鏇律交融的歌唱性吧!第5分19秒開始到10分32秒處是從頭(呈示部)的反覆,舒曼曾說這個第一樂章如果演奏反覆需要20分鐘是「如天空般無盡...」,現代很多演奏也都不再反覆,但如果你已經很愛前面5分鐘的音樂,我建議你一定要再聽一遍,但如果你沒耐性,也不妨跳過繼續聽。10分32秒至14分3秒是樂曲的發展部,從14分3秒進入再現部,一開始我們聽到的主題都再出現,但調性轉移讓音樂的色彩變得陰暗,聽起來比較"悶",最終在一個小高潮過後安詳的結束。
第二樂章慢板是音樂創作上的奇蹟。大鋼琴家魯賓斯坦在聽過卡薩爾斯的演奏之後,要求要在他的葬禮上演奏這個樂章,而他也確實如願了。儘管現在的我是如此的喜愛這個樂章,但我也不會忘記第一次有人向我推薦這個樂章,而我聽到以後是如何的失望。也許很多人會和我一樣,想像"舒伯特式"的死亡會是一段多么優美安詳的天籟般的鏇律,但是沒有,幾乎沒有鏇律,只有小提琴好似破碎的三個、四個一組的音反覆出現。你必須先讓耳朵適應這種心理想像的落差,才能去感受舒伯特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建議您挑一個平心靜氣的時候來欣賞,因為這不是那種優雅的慢板,它或許不能讓你聽著聽著把煩躁的心沉澱下來,煩躁的時候聽它只會覺得太慢、太單調、太冗長,它是一個孤獨的、自我囈語的慢板,讓你願意把平靜的心靈交付給音樂,為舒伯特與自己交融的生命落下兩行清淚。從演奏技術來說,小提琴的第一主題太簡單了,簡單到要為這些樂譜上一模一樣的音符加入表情是件太困難的事情,因此不少名家的演奏也流於把此處拉的像音階練習曲般草草交代過去,這樣的詮釋當然無法令人感動。但Melos的處理非常成功,他們用極慢的速度把這段話說清楚,每個聲音有輕、有重、有緩、有急,好像秋風無力的掃過落葉,又好像彷徨的人跨著蹣跚的步伐,不知要走向何方。然後這黯淡的平靜卻突然被低沉的顫音打破(5分52秒),壓抑的情緒彷佛崩潰一樣傾瀉下來,小提琴奏出痛苦的鏇律,其它樂器打著激烈的節奏,特別要注意聽的是大提琴以三組三連音加一個長音的十連音節奏,重複在這個段落出現,好像心底最陰暗一面不斷激起的回聲。然後音樂的動力慢慢消失,到了8分50秒,音樂潛入完全的黑暗,但舒伯特總是讓你在最黑暗的時候又看見光明,自9分56秒開始,這是第一主題的變奏,我們雖然聽到比較成形的鏇律,但還是斷斷續續,好像心情在很慌張的遊走,不知道該怎么辦。直到12分28秒音樂才回到開始樂段的平靜,不過這種平靜仍不過是壓抑住內心不安的表像,當聽者以為樂章就要這樣平靜的結束時,不安終於衝破了防線(15分08秒至23秒),倏的一聲,才再度歸於寧靜。不知道舒伯特此時所想的,是否真的就是面對死亡?
第三樂章是一個詼諧曲,氣氛活潑熱烈,交響風格很強。然而最耐人尋味的是在這三段體的中段,舒伯特卻安排了一個降D大調"持續的行板"(andantesostenuto),自4分13秒至9分04秒,這一個反差極大的段落,Melos和Rostropovich以近乎慢板的速度演奏,竟奏成了舒伯特最動人的安魂曲。這段音樂的宗教升華意味不言可喻,其中甚有管風琴式的音色與和聲出現(6分19秒至51秒、7分42秒至9分04秒),帶領聽者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第四樂章為迴旋奏鳴曲式,第一主題衝勁十足,而1分01秒開始的第二主題,是段優雅又帶有輕快舞蹈韻律的鏇律,實在美不勝收。4分0秒第一主題再現,4分58秒進入發展部,8分46秒第一主題以加快的面貌再次出現,緊接持續加速的終曲部(9分20秒),把樂章帶入結尾的高潮,但就在結束時,舒伯特沒有以持續的強C音結束,而是插入一個升半度的降D音,然後再以漸弱的C音結束,這讓結尾氣氛急轉直下。是不是舒伯特在提醒我們,不要因為終樂章的熱烈就遺忘了前面三個樂章個苦痛呢?或者終曲的熱烈也不過是暫時壓抑住苦痛的浮光掠影罷了……?

莫扎特C大調弦樂五重奏,K515

K.515和K.516堪稱是一對優秀的姐妹篇,不過姐姐是優雅活潑的,而妹妹確是憂鬱感傷的。K.515的第一樂章以兩個外聲部——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對話作為開始,中間的聲部持續的發出C大調的和弦。然後,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交換著角色,以C小調重複著振奮人心的第一主題。在技巧上,第一主題呈現部非常新穎,主題從較低的音區移到高音區,從一個聲部移到另一個聲部,得到了突出的強調。同時,這種將分成數段的主題分布在各種樂器上的作曲技巧,以直接的方式傳遞出鏇律的擴展感和空間感。第二、三樂章是行板還是小步舞曲,專家間有著激烈的爭論。第四樂章是一首迴旋奏鳴曲,寫的非常老練。在這裡,你能感覺到對位因素和精湛技巧毫不費力的融合,覺察到優雅的音樂衝動和富有動力的個性渾然一體。
與之相對,K.516中瀰漫著一個以全音階或半音階延續的下行音列,讓人聽了心裡十分不好受。這種悲情有時十分明顯,有時則處於背景之中,構成了一幅陰暗、但不乏詩意的境界。在第一樂章的呈示部,兩件樂器被分為兩個三重奏組:第一組是兩把小提琴和第一中提琴,第二組是兩把中提琴和大提琴。它的第二主題保持在G小調上,顯得更為陰沉和焦灼,它主宰著這個最令人激動和最不同尋常的樂章的發展部。第二樂章的小步舞曲富有強弱的對比和鏇律的中斷並行不悖,與傳統的小步舞曲形式沒有任何共同點。第三樂章激動人心柔板小提琴被加上弱音器,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呈示部,一個是再現部,它們僅被一個小節所連線,所產生的沉重感令人難以釋懷。第四樂章的快板之前有一個柔板引子,引子之後是一個複雜而形式不太明朗的迴旋曲。
1787年,莫扎特完成了C大調五重奏K.515和g小調五重奏K.516,它們連同一首由c小調管樂小夜曲改編的五重奏K.406一起出版。這兩首無可置疑的偉大的五重奏再一次反映了莫扎特慣於在同一時期內構思兩部截然相反、互相對比的作品的習慣。C大調五重奏是莫扎特所有四樂章器樂曲中規模最宏大的,總長度達到1149小節。
在莫扎特寫作的20多首弦樂四重奏中,最好的是獻給海頓的6首(1773),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莫扎特的思想和風格──真摯親切、明快開朗的性格和樂觀主義的精神狀態。與海頓、貝多芬不同的是莫扎特的天才不是表現在四重奏方面,而表現在五重奏上。其中最為突出的是《C大調弦樂五重奏》(1787)和《g小調弦樂五重奏》(1787)。前者在曲式結構、主題處理等方面有創新,後者是一部悲劇性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憂慮與思考。
C大調弦樂五重奏(K.515)
1:第一樂章:快板I.Allegro
2:第二樂章:行板II.Andante
3:第三樂章:小步舞曲:小快板III.Menuetto:allegretto
4:第四樂章:快板IV.Allegro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