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in de Botton

Alain de Botton

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才子型作家,生於1969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現住倫敦。著有小說《愛情筆記》(1993)、《愛上浪漫》(1994)、《親吻與訴說》(1995)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1997)、《哲學的慰藉》(2000)、《旅行的藝術》(2002)《幸福的建築》和《身份的焦慮》等。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幾種文字。 

阿蘭·德波頓阿蘭·德波頓
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於1969年12月20日瑞士的蘇黎士出生,他畢業於劍橋大學。他是英國作家和瑞士的猶太人血統的電視節目製作人。他的書本和電視節目都討論一些包含各種各樣的哲學的與日常生活有關的題材。在2008年8月,他成為一個新的持不同意見的新的教育機構的創立者之一。這個教育機構被稱作“學校生活”,地處倫敦中部。

個人簡介

阿蘭的家族來自古時卡斯蒂利亞王國的一個波頓小鎮。小鎮位於古伊比利亞半島。他們和西班牙系的猶太人群體一起於1492年離開,最後在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安頓下來。德波頓的的父親就是在這裡出生的。德波頓有一個姐姐在巴黎,她是心理學家。他的父親是吉伯特·德波頓,他是藝術品收藏家、金融家。他在八歲以前生活在瑞士,他在那裡學習了法語和德語。之後,他被送往英國牛津,學習了英語。他的家庭也在他12歲時移居到倫敦。在他之後的求學生涯中,他通曉了英、法、德、西班牙數種語言,深得歐洲人文傳統之精髓他喜歡普魯斯特、蒙田、蘇格拉底,同樣喜歡旅遊、購物和談情說愛他左手小說,右手散文,在文學、藝術、哲學、評論中自由進退、恣意穿插他的小說思想豐瞻、才情縱橫;他的散文和評論又意象豐沛、妙筆生花。

學校生活

阿蘭·德波頓阿蘭·德波頓

阿蘭·德波頓8歲就被送到倫敦上寄宿學校,四年後全家人移居倫敦。他最早學的是法語,現在寫作以英語為主,同時通曉法、德、西班牙語。18歲入劍橋大學,正式學歷為劍橋大學歷史系畢業。他自稱大學時代只有兩樣追求:愛情和創作。前者很不成功,促成了後者的成功,因而他深信失戀與文學是並行的。對學校的課程他一點也不感興趣,好在學業比較寬鬆,他有足夠的時間隨心所欲地博覽群書,自學成才。整個大學期間他主要依靠大學圖書館和附近一家書店,在那裡他父母給他開了一個賬戶,隨他自由買書(後來他買書之多令他父母后悔當初的慷慨)。

他讀書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為尋找一種表達方式,為此徜徉於文學、藝術、美學、哲學、心理分析之間,上下古今求索,從中邂逅知音,產生共鳴,在跨越千年的著作家那裡欣然找到先得我心之感,逐步接近了自己的目標。這樣,上大學不是為求學位,只不過提供他一個讀書的氛圍;而讀書不是為了日後求職,只是幫他找到自己獨特的創作模式。所以,他不願把他的寫作歸入任何一類:小說、歷史、哲學……最多能稱之為“隨筆”,以個人的聲音談人生的重大題材。

寫作歷程

德波頓是從1993年開始寫作的,他在各種報刊雜誌發表的文章很多,23歲開始出版第一部作品,是小說體裁,以後兩部也是小說。但他寫小說力求打破講故事和表現情景的傳統模式,希望探索的是情景背後的所以然,要弄明白各種人際關係後面的動力是什麼。他最喜愛的、能引起共鳴的作家之一是普魯斯特。他的第四部著作:《擁抱逝水年華》是從文學通向哲學的橋樑,這本書使他名聲大噪。由此引出下一部:《哲學的慰藉》。如果說他的小說是寓哲學探索於文學創作之中;那么在這本書則是用文學筆法寫哲學。他以自己駕馭文字的才華把通常是枯燥晦澀的哲學思想寫得生動活潑而通俗易懂,目的就是要把哲學從高頭講章拉下來,進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他把自己的經歷和對藝術家、哲學家、思想者的觀點、看法融入於他的小說中。迄今為止,德波頓才華之旅的最後一站是《幸福的建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何況你的導遊是德波頓。全世界的人都在翹首期待這位當代英倫第一才子何時踏上新的旅程,又會是何等新奇的經歷。

作品出版年表

阿蘭·德波頓上海譯文出版社譯本

小說

1993年 《愛情筆記》(Essays in Love)

1994年《愛上浪漫》(The Romantic Movement)

1995年 《親吻與訴說》(Kiss and Tell)

散文

1997年 《擁抱逝水年華》(How Prust Can Change Your Life)

2000年 《哲學的慰藉》(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2002年 《旅行的藝術》(The Art of Travel)

2004年 《身份的焦慮》(Status Anxiety)

2006年 《幸福的建築》(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

電視節目系列

《哲學:快樂的指南》(共六集)

《身份的焦慮》

《旅行的藝術》

《完美的家》(來自《幸福的建築》)

作品譯本介紹

阿蘭·德波頓愛情筆記
★《愛情筆記》(Essays in Love)

1993年,德波頓的這部處女作小說一出版,即廣受好評。在這本愛情諷刺小說里,德波頓以男主角第一人稱的寫法,細述一段情緣的各個過程。文中男主角認真思辯自己的感覺,忠實記下與女友交往的種種細節,特別是心理與哲學層面的思考。此書是德波頓一鳴驚人之作,充滿創意、處處機鋒,是一份融合理性與感性、細膩生動的戀愛過程全紀錄。

“好像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為女性雜誌《大都市》所寫的作品。”—— 《時代周刊》

本書譯者:孟麗

著名學者、作家、復旦大學教授談瀛洲作序

阿蘭·德波頓愛上浪漫
★ 《愛上浪漫》(The Romantic Movement)

德波頓的第二本小說,1994年出版,描述一位沉迷於羅曼史的女子,總是用購物癖滿足占有欲,歷經愛情的磨難,最後終於摸索出生命轉向出口的故事。這本備受讚譽的小說,名列當年法國費米納獎(PrixFemina)的最後決選名單。

本書譯者:劉凱芳(著名翻譯家,譯有《可以吃的女人》 ……)

阿蘭·德波頓親吻與訴說
★《親吻與訴說》(Kiss and Tell)

偌大的倫敦城,他和她,本來只是兩個渺小得幾乎沒有可能相交的點。他突發奇想,想白描一個偶然邂逅的普通女子的人生,完成一部前無古人的傳記;她渴望傾訴,願意成人之美,任他拿一枚放大鏡一寸一寸地洞察自己的悲歡。原來,再瑣碎的生活里也有驚心動魄,再激烈的情感到頭來也只會愈嚼愈淡。

凡人傳記?愛情故事?人生漫談?讀阿蘭·德波頓的小說《親吻與訴說》,總是匪夷所思地被他觸到了癢穴和痛處,眼前卻是一張,沒有表情的臉……

這就是他的第三本小說,1995年問世。該書立足於小說與傳記的交界點,從“模糊”中探索普通人性,小說文本智性十足,大至縱橫古今中外文史哲之真知,小到對女性微妙心理之灼見,再度讓追捧德波頓的讀者耳目一新。大量穿插了英國思想家約翰生、小說家喬伊斯,以及法國小說家普魯斯特的生平花絮,同樣大受各界矚目。

“通過其獨具魅力的寫作藝術,德波頓探索了人類由於無法相互理解而產生的悲喜劇,讓我們對自己不再那么陌生。”—— 《星期日泰晤士報》讚譽《親吻與訴說》

本書譯者:劉雲波

導讀:復旦大學英美文學專家汪洪章

阿蘭·德波頓擁抱逝水年華
★《擁抱似水年華──普魯斯特如何改變你的人生》(How Prust Can Change Your Life)

是他的第四本書,也是第一本非小說,1997年於英、美出版,隨即成為暢銷名作。在這本結合文學傳記和生活實用手冊的作品裡,德波頓以嚴正詳實的專業知識、獨樹一格的生花妙筆,把普魯斯特從文學神殿拉到浮世人間,解說何以他能改變我們的人生。《擁抱似水年華》機智精妙,不時教人捧腹。它為芸芸眾生進補,指點人們如何珍惜時光,體驗人生的真諦,學會調整人生的輕重緩急。《擁抱似水年華》已拍成電視影集,於英國電視頻道BBC2播放。

“普魯斯特像個廣大無邊的聖湖,德波頓從中蒸餾出甘甜清澈的水,獻給我們。”——美國小說家厄普代克在《紐約客》評論道

本書譯者:余斌(著名學者、南京大學教授,著有《張愛玲傳》

阿蘭·德波頓哲學的慰藉
★《哲學的慰藉》(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是這位英國當代炙手可熱才子的最新力作,於2000年出版,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的作品。在這本追尋人生智慧型的著作里,德波頓針對不受歡迎、缺錢、遭遇挫折等六個不同的人生問題,分別向蘇格拉底、伊比鳩魯、叔本華等六位哲學家取經,為人們提供舒緩現實生活鬱悶的慰藉。它讓哲學成為人們的心靈導師,為人們點亮一盞明燈。儘管古往今來被稱作哲學家的思想者千差萬別,還是有可能在相隔幾世紀之間找到一小群情貌略微相似的人,其共同點就是忠於“哲學”一詞希臘文的原義-“愛智慧”。他們的共同愛好,就是就人生最大的痛苦的根源向我們說一些寬慰而切合實際的話;他們的共同精神就是不向世俗低頭,堅持獨立思考。德波頓以其特有的英國式的筆調引領我們進行了一次輕鬆的哲學之旅,典雅風趣,幫助我們走近蘇格拉底、伊壁鳩魯、蒙田、尼采、叔本華等大師的精神世界,使我們發現,人生的悲苦、困頓和欲望引起的煩惱在他們的智慧中都可以找到慰藉。

由於《哲學的慰藉》,德波頓為英國電視頻道CH4編寫、主持了一個共六集的哲學節目《哲學:快樂的指南》(Philosophy:A Guide to Happiness)。

“利用表面老生常談的主題與情節,發展出充滿機鋒的笑話與漂亮有趣的細節。可以預期,他還會帶給我們更多精彩的作品。”—— 《紐約時報書評》讚譽《哲學的慰藉》

“德波頓的直覺是很正確的:如果我們要將哲學帶到生活中,就應該將目光放在伊壁鳩魯、塞內加和蒙田這樣的思想家身上。畢竟,哲學就是‘愛智’,而德波頓也相信智慧正是我們缺乏的。”——倫敦大學教授羅傑.史庫頓讚譽《哲學的慰藉》

“這一次,這本小書的文字使我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那種特別英國式的散文風格,簡潔而優雅,機智而含蓄,能用小字眼就不用大字眼,慣以輕描淡寫代替濃墨重彩,給讀書留有回味的餘地,這些都深得英國古典散文的傳承。”——前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所長資中筠讚譽《哲學的慰藉》

本書特邀譯者:資中筠(前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所長、著名英法雙語翻譯家,譯有《巴爾扎克全集》、 《廊橋遺夢》 ……)

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
★《旅行的藝術》(The Art of Travel)

是德波頓的最新著作,自問世以來已經引起了讀者和評論界的廣泛關注。在歐洲、美國和澳洲,該書長居暢銷書榜首,在大約半年的時間裡銷售40多萬冊。德波頓筆下的旅程既是行路,亦是心路,串起所有文字的不只是一路風景,而是華茲華斯、波德萊爾、梵谷福樓拜等大師和德波頓這位才子在深處共鳴的心靈悸動。跟隨他的腳步我們可以在斗室之間開始一路哲性的思緒之旅,一路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這本在半年之內引起40多萬人關注的作品是一部以旅人而非行程或地方為主體的旅行書,行程的延續和心智的成長輝映成篇,拒絕德波頓的導引不是件容易的事,拒絕其思緒之旅的誘引更是難上加難了。作為該書中文版的首批讀者之一,余秋雨先生對該書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並欣然提筆作序,向中國讀者推薦這本“心靈之旅”的佳作。

本書譯者:南治國 彭俊豪 何世原

社會評價

“他是英國文壇的奇葩。”——書評人康納立(Cressida Connolly)讚嘆

“這種奇才作家,恐怕連掃把的傳記都寫得出來,而且這柄掃把在他筆下絕對是活靈活現的。”——書評人葛雷茲布魯克(Philip Glazebrook)認為

“他是一個以機智為主的作家。他是博學的,但並不掉書袋,他以他的聰明與幽默,而不是以他講故事的能力,來娛樂我們。”——中國學者談瀛洲

相關報導

德波頓:風流蘊藉才子書(來源:科學時報)

阿蘭·德波頓阿蘭·德波頓
他博學雜收,好學深思而又常常處以平常心;他感受如普魯斯特之纖毫畢現,文筆堪比蒙田之揖讓雍容,趣味又如王爾德之風流蘊藉而又不至墮入憤世嫉俗。他教我們懂得享受每天的平常歲月,教我們略過虱子而只管恣意領略那襲華美的生命錦袍。

阿蘭·德波頓,一個生活在當代卻散發著貴族氣息的英國才子型作家。上海譯文出版社從2004年開始引進出版阿蘭·德波頓的作品,就獲得良好反響,今年又有兩部新作問世。這些作品包括令他在文壇大放異彩的處女作《愛情筆記》;曾入圍法國著名文學獎費米納獎的《愛上浪漫》;備受文壇矚目、縱橫古今中外文史哲的《親吻與訴說》;將文學大師普魯斯特從文學神殿拉到浮世人間,解說他何以能改變我們人生的《擁抱似水年華》;深得英國古典散文的傳承,典雅醇厚、幽默睿智的《哲學的慰藉》;旅行與心智的成長輝映成篇的《旅行的藝術》。今年出版的新作,則是《身份的焦慮》和《幸福的建築》。

一位人文學科的通才

1969年生於瑞士的阿蘭·德波頓,由於其父母特別喜歡英國,8歲就被送到倫敦上寄宿學校,4年後全家人移居倫敦。他最早學的是法語,現在寫作以英語為主,同時通曉法、德、西班牙語。

也許稱他為天才也不過分吧。18歲入劍橋大學,正式學歷為劍橋大學歷史系畢業。23歲發表處女作小說《愛情筆記》大放異彩;此後的《愛上浪漫》和《親吻與訴說》繼續激活讀者的閱讀體驗;25歲入圍法國費米娜獎;27歲完成驚世之作《擁抱似水年華》;31歲出版《哲學的慰藉》,拿古老的歐洲智慧為現代人療傷;33歲帶著滿腹詩書踏上大千世界的旅程,開講《旅行的藝術》;37歲又用哲學、美學和心理學的角度讓《幸福的建築》顛覆我們以往對建築的陳詞濫調;現在仍不斷向各種領域的創作題材挑戰……

阿蘭·德波頓阿蘭·德波頓
他左手小說,右手散文,在文學、藝術、哲學、評論中自由進退。他的小說思想豐瞻、才情縱橫;他的散文和評論又意象豐沛、妙筆生花。德波頓讀書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為尋找一種表達方式,為此徜徉於文學、藝術、美學、哲學、心理分析之間,上下古今求索,從中邂逅知音,產生共鳴,在跨越千年的著名作家那裡欣然找到先得我心之感,逐步接近了自己的目標。

上海譯文出版社的編輯馮濤,既是德波頓的作品《擁抱似水年華》的責任編輯,也是他的新作《幸福的建築》的譯者,而且2004年德波頓來中國的時候,他曾作為陪同。談到德波頓,馮濤說:“他是真正的英國紳士,也十分博學。他的作品像《旅行的藝術》、《身份的焦慮》、《幸福的建築》等,每一本書實際上都是在談一個新的領域,而且他在這個領域不是滿足於皮毛、不滿足於介紹這個領域的知識,而是想探討這個領域的根本問題。現在博學的人很少了,科學的分科是越來越精細,人文學科也越來越有這種傾向。他不僅自己博學,他心儀的作家像蒙田等人也都是這種通才。”

美就是對幸福的許諾

《幸福的建築》不是一本教科書式的西方建築史。因為我們很難想像一本建築書竟會以這種方式開頭:“當我們稱讚一把椅子或是一幢房子‘美’時,我們其實是在說我們喜歡這把椅子或這幢房子向我們暗示出來的那種生活方式。它具有一種吸引我們的‘性情’:假如它搖身一變成為一個人的話,正是個我們喜歡的人。”

馮濤說:“德波頓無意寫一本鑑賞手冊或裝潢指南,他的雄心或者說野心決不止於此。他是個真正意義上的才子和通才,在此之前,他已經用自己的著作打通了諸多領域:愛情、文學、哲學、旅行、人對自己的認識等等。經過數年的準備,他終於開講建築了,而一旦涉足這一領域,他就想通過自己的博識和深思一舉解決這個領域的根本問題,即建築對人到底有何重要意義,跟人的幸福又有什麼相干;他從哲學、美學和心理學的深度來探討人為什麼需要建築,為什麼認為某種建築是美的,為什麼這種對於建築美的認識會改變;歸根結底,建築與人的幸福到底有什麼關聯。德波頓毫不迴避這些最根本最難纏的問題,他以自己的睿智和學識勇敢地一一作出了解答。他探討建築問題的角度與作出的解答會整個顛覆你日常接受的那些有關建築的陳詞濫調,會促使你從根本上改變對建築,進而對人生和幸福的既定態度與追求。”

阿蘭·德波頓並不是那種傳統的書齋型學者,他在英國參與很多電視節目的製作,他也十分願意把他的研究成果和大眾分享。根據這本《幸福的建築》,英國一個電視台製作了一檔談建築的節目十分有名。而《哲學的慰藉》一書出版以後,他也參與製作了一個跟這個主題相類似的談哲學的電視節目。馮濤說:“用兩個字概括他作品總體的風格就是打通。他的成名作《愛情筆記》就是對愛情這個領域的探討,不過是以小說的形式而已。把那么多領域打通,他受過非常紮實的人文傳統教育,他的裝備就是哲學、美學、心理學,用這些來關照不同的領域,這些領域無論怎么分,最終都是跟人的關係,跟人的幸福的關係。”

關於心靈與藝術的旅行

阿蘭·德波頓阿蘭·德波頓
阿蘭·德波頓的文字打動了著名學者、翻譯家資中筠,一般不接受翻譯稿約的她,當譯文出版社的編輯約她翻譯阿蘭·德波頓的作品時,她本能地推辭。但是《哲學的慰藉》一書送到她手上後,翻閱之下,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資中筠說:“這是一本介紹幾位哲學家及其思想的非學術性的書,既像寫自己讀書心得的隨筆,又像普及知識的科普作品。人物的挑選、切入的角度和對思想的詮釋都憑作者個人興趣和理解。這本小書的文字使我有久違之感。那種特別英國式的散文風格,簡潔而優雅,機智而含蓄,能用小字眼就不用大字眼,慣以輕描淡寫代替濃墨重彩,給讀者留有無限回味的餘地,這些都深得英國古典散文的傳承。”

另一位譯者也有同樣的感動與欣喜,《旅行的藝術》的譯者南治國說:“旅行是什麼,德波頓並不想急於提供答案;旅行為什麼,德波頓似乎也不熱心去考求。他的真實意圖並不在於為讀者設計一個完整的行程,而是在於營造一種情緒,藉其流動或跳躍,鋪展開來,為全書提供整體感。情緒的飄忽和綿續才是德波頓追求的極致。他的敏感不僅體現在對文學和藝術作品與旅行地之間奇妙關聯的感悟上,而且他從不漠視旅行中許許多多司空見慣的細小環節。富有哲思,同時又非常感性,並輔之以洗鍊的語言,沉蘊卻不失機智的筆調,這就是《旅行的藝術》的最突出的特點。他無處不在的智慧和機智將影響甚至改變你對旅行的看法,並有可能改變你日後的旅行心態和旅行方式。”

相關詞條

喬斯坦·賈德 《愛上浪漫》 《旅行的藝術》1969年出生 英國作家 劍橋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