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重九北投橋園

47年重九北投橋園

《47年重九北投橋園》,作者于右任。這首詩表達了于右任的愛國與思鄉之情。

基本信息

詩詞內容

47年重九北投橋園47年重九北投橋園
《47年重九北投橋園》
年代:現代作者:于右任
年年置酒迎重九,今日黃花映白頭。
海上無風又無雨,高吟容易見神州

作者簡介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漢族,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是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辦人,私立南通大學校董等。

作者生平

于右任于右任
1879年,于右任出生於陝西三原縣東關河道巷。原名伯循,字右任,曾用名劉學裕。
1895年,以第一名成績考入縣學,成為秀才
1897年,在三原宏道書院、涇陽味經書院和西安關中書院繼續求學,受教於劉古愚,與吳宓張季鸞並稱為“關學”余脈。
1898年,參加歲試,以第一名成績補廩膳生,被陝西提督學政葉爾愷譽為“西北奇才”。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光緒帝出逃西安,參加“跪迎”,寫下詩篇,自編成《半哭半笑樓詩草》,於1903年冬在三原印行。
1904年,清廷下令拿辦于右任。於逃離開封到上海,化名劉學裕,入馬相伯創辦的震旦學院讀書。
1905年,于右任出錢、出關係並聘用馬相伯葉仲裕邵力子等共同另行籌組復旦公學(現復旦大學),中秋節正式開學。
1906年4月,于右任為創辦《神州日報》赴日本考察新聞並募集辦報經費,在日本得會孫中山,並加入同盟會。
1907年起先後創辦《神州日報》、《民立報》積極宣傳民主革命。
1912年春,于右任辭職,回上海繼續辦報。“二次革命”失敗,《民立報》被查封,於避居日本,從事反袁鬥爭。
1922年,于右任創辦上海大學。1924年,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右任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
1949年4月,于右任離滬
1926年,與馮玉祥、劉覺民等人解救西安之圍,出任駐陝總司令。擔任國民政府審計院長、監察院長。
1928年9月,擔任私立南通大學校董(1930年11月私立南通大學更名為私立南通學院)。
1929年始,從事歷代草書之研究,1932年發起成立草書研究社,創辦《草書月刊》。
1932年秋籌備建設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1964年因為政治原因而長期鬱悶成疾,病逝於台北。

主要成就

愛國詩作

望大陸》(又名《國殤》)
《右任文存》
《右任詩書》

書法成就

游山西村》;
此圖行書中偶夾草楷之體,使整幅作品沉穩而又富於變化,這是于右任從早期到晚年經常使用的一種手法。作品中“笑、酒、留、重、無、明、風、夜”諸字皆以草法為之。這種安排並非刻意的做作而是他性情的自然表達。
1932年創辦《草書月刊》;
1946年游四川成都崇州街子鎮光嚴禪院,拜讀《洪武南藏》後題寫“藏經樓”;
集成《標準草書》千字文。

教育報國

復旦大學,上海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創辦人、校長,私立南通大學校董。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

人物評價

劉延濤:“《標準草書》發千餘年不傳之秘,為過去草書作一總結賬,為將來文字、開一新道路,其影響當尤為廣大悠久!”
“先生一支筆,勝過十萬毛瑟槍
柳亞子:“落落乾坤大布衣”
陳祖華:“清操厲風雪,典型在夙昔。”
“三十功名袖兩風,一箱珍藏紙幾張。”
陳志歲:“愛國情深,隔海時時望大陸;拯民志定,領軍早早應中山。”
林語堂:“當代書法家中,當推監察院長於右任的人品、書品為最好模範,於院長獲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賴於其書法的成名。”
楊吉平:“于右任草書是懷素小草的繼承和強化,他解決了小草的碑化問題。”“于右任草書,用筆純為中鋒,線條較為纖細(尤比其行楷書纖細得多),而圓勁一如行楷。這顯然是於先生深厚的魏碑功底的作用。”“于右任草書的意義在於,他第一個將魏碑和小草書打通成一片,為碑學開創出一個新境界,為後人開拓了一條新途徑,使後來的習碑者避免了許多盲目的探索,為二十世紀碑派書法大師。”

軼事典故

競選副總統

1948年5月,國民黨在南京召開國民大會,選舉總統、副總統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先生參加了副總統競選。
競選對手主要是桂系軍閥李宗仁。選舉前,為了讓代表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打算,于右任每天在屋內擺一書桌,置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凡代表即送“為萬世開太平”條幅。同時,另設一長桌,放置他簽名的照片2000張,每張照片上籤有各代表的名字,分省、分市、分縣或分職業排列,由代表們上門時自己檢取。每天上門拜訪于右任的人最多時每小時一二百人。大多數人都悟出於右任先生是以聲望和一支筆作為競選的力量。
參與副總統競選的人與于右任的做法大相逕庭。如李宗仁給每個代表供一輛汽車,有司機早晚服務,包上幾個大旅社、酒店,只要是代表身份,不管認識與不認識,都可住進去,每天早晚宴席相待,一律免費供應。行政院長孫科、武漢行轅主任程潛二人天天擺酒請客,給代表發紀念品,許諾,拉關係。各地代表每天收到請柬的應接不暇。代表是上帝,副總統競選者和他們拉同事、拉鄉黨,拉同學,拉親戚,拉同宗……設法為自己拉選票。而于右任卻靠一支筆,一張紙,待在家來競選。有人勸于右任別在家“守株待兔”,要出去走動,可以找財團借款活動,于右任一一謝絕。他告訴友好說:我相信民眾,我相信自己,成與不成,看民意吧。
明天就要投票了,于右任突然派人給各代表送去一張請柬,在飯店對到來的代表即席演講道:我家中沒有一個錢,因此,很難對代表厚待。今天,是老友馮自由等二十位籌資,才略備薄酒相待,我只是借酒敬客了……
國民政府選舉開始。投票採取淘汰制。第一天投票,于右任先生得到493票,即遭淘汰。選舉結束,幾個代表找到于右任安慰,馮自由感慨地說:“右老身無分文,憑人格聲望、筆墨競選,這能成功嗎?紙彈根本敵不過銀錢,這社會政治腐敗,靠金錢、美女、紅酒、車子拉票,於老怎能不失敗呢?這失敗原因全是我們這些人昧於世情造成的。”
第二天,繼續投票,于右任準時出席。一進會場,風度飄逸,豁達大度,全場代表起立掌聲10分鐘不息,表示對他的欽佩之情。最後,孫科、程潛等相繼淘汰,李宗仁當選副總統,蔣介石當選總統。於1948年5月20日,在南京總統府舉行了就職大典。
于右任雖然沒有當上副總統,但其清貧、廉潔、清正、儒雅、豁達的形象卻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做人典範。

君子之交

最敬重的國民黨大才子
毛澤東在第一
次國共合作期間,曾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
代部長,所以和許多國民黨元老級的要人們都認識。但他最敬重的是大才子于右任先生,不僅在青年時代受其影響,並與之有過談詩論詞等多次交往,晚年時還和秘書田家英索要“已存”的于右任草書。
于右任早年曾主編過思想激進的《民立報》,毛澤東在學生時代喜歡閱讀此報,當時就知道了于右任的大名,對其很仰慕。
1924年1月,國民黨在廣州舉行了有共產黨人參加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右任與毛澤東都出席了會議,這是他們間的第一次見面。在會上,于右任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擔任執行部的工人農民部長。毛澤東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主編《政治周報》,主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在1926年召開的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再次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自然少不了與國民黨重臣于右任共事。
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與于右任曾在一起暢談詩詞。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到重慶談判,1945年8月30日即與周恩來由山洞林園赴城內拜訪于右任,正好於右任因公外出,未能見面。當天晚上,張治中在桂園為毛澤東舉行宴會,並邀請了于右任、孫科、鄒魯等人前來參加。時隔多年以後,毛澤東終於與于右任又見面了。
1945年9月6日中午,于右任設午宴招待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並邀請張治中、張群、邵力子、丁維汾、葉楚傖等人出席作陪。由於毛澤東和于右任二人志趣相投,都喜歡詩文,在宴席上,兩人就聊起詩文來了。
在談話中,于右任對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極力稱讚,對該詞的結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尤為讚賞,認為是激勵後進之佳句。
毛澤東卻道:“怎抵得上先生‘大王問我,幾時收復山河’之神來之筆。”原來,于右任參觀成吉思汗陵墓時曾賦《越調·天淨沙》:“興隆山上高歌,曾瞻無敵金戈,遺詔焚香讀過,大王問我:幾時收復山河。”
說罷,于右任與毛澤東皆拊掌大笑,舉座皆歡。毛澤東與于右任都熟諳詩詞,如果說能對古人的名作即興拈來則不足為怪,可他們都能背誦對方的詩詞,二人的學問之博,真令人不得不嘆服。
新中國成立前夕,蔣介石見大勢已去,試圖搶奪錢財與人才逃往台灣。毛澤東和周恩來等對文化名人的去留極為關注,其中就有于右任老先生。
于右任雖然到了台灣,但毛澤東對他的書法卻極感興趣。

美食佳話

于右任,祖籍陝西省三原縣,每次回鄉探親,都要在縣城明德亭餐館品嘗地方風味菜點。這餐館有煨魷魚絲、乾煸鱔魚、白封肉、疙瘩面;有外形如縷縷金絲盤繞、層層塔樓相疊,口感油而不賦,清爽利口的金線油塔;有由唐代《燒尾食單》中的“見風消”(油浴餅)演變而來的泡泡油糕,色澤乳白,表面膨鬆,如輕紗、蟬翼,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其味花芳醇香,入口即消,其形玲瓏剔透,酷似巧制綾花。于氏對這些菜點的製作技藝和風味特色倍加讚賞。他乘興為該店揮寫了“明德亭”匾額和“名廚師張榮”的題詞,從而使這家創建於一九三一年的餐館,蜚聲遐邇,譽滿三秦。
一九二一年清明節,他親臨西安東關長樂坊徐仁福開設的徐記稠酒店。這酒店有由三千多年前商周時期的“醪糟”演變而來的黃桂稠酒。
當年杜甫《飲中八仙歌》中的“李白斗酒三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酒和“貴妃醉酒”的酒,就是沒有加漿的“撇醅”稠酒。此酒酒精成分含量為15%,汁稠似乳,色白如玉,入口綿甜清香,酒味濃郁醇厚,飲後口齒流芳。風味獨特的美酒使這位書法大師為傾倒,飲後嘖嘖稱讚,即興揮毫書寫了,“徐家黃桂稠酒店”。徐家將之製成牌匾,高懸店門之上,聲譽大增,在古城傳為佳話。
一九四二年入蜀途中,于右任以陝南寧強縣,品嘗了縣城裡著名的王家核桃燒餅。此餅清朝時曾作為貢品,它是以麵粉、核桃為主料,配以油、鹽
等輔料製成的,酥脆油香,回味悠長,營養豐富。于氏食後讚不絕口。隨後,這家店生意日益興隆。
一九四七年夏,陝西師專第一屆學生畢業,有關部門組織他們到教育事業比較發達的東南各省觀摩學習。到達南京後,當時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長的于右任聞訊,特意邀請全體師生到他的寓所會見。接著,招呼大家聚餐。在大院之內,花壇四周,擺滿了眾多的攤擔:有涼粉釀皮涼麵扯麵醪槽元宵、甑糕、燒餅、臘汁肉等各種陝西風味小吃,諸色紛呈,香氣撲鼻。于氏讓大家不拘一格,任意就餐,宛似今日的自助餐。師生們情緒活躍,歡聲笑語不斷。
饒有興味的是,在江蘇省太湖之濱,靈山下的吳縣木瀆鎮,有一家著名的“石家飯店”。店裡十大名菜中,有一道菜叫“(䰾)(魚市)湯”。此菜原名“斑肝湯”。系採用太湖特產斑魚的肝,輔以火腿片、香菇、筍片等,用雞清湯燒制而成。一九二七年,于氏偕夫人游西湖賞桂,歸途中在石家飯店嘗了“斑肝湯”,食後,他即興題詩:“老桂花開天下香,香花走遍太湖旁,歸舟木瀆猶堪記,多謝石家(䰾)(魚市)湯。對(䰾)(魚市)湯有人分析,于氏是陝西人,對“吳儂軟語”聽不真切,故誤寫了。以後,又由於他的書法頗負盛名,加之詩也寫得有韻味,“(䰾)(魚市)湯”反而取代了“斑肝湯”而流傳至今,在烹飪界傳為佳話。
新三中學便是今天坐落於岳池縣鳳山腳下的四川省岳池縣第一中學的前身。
清朝末年,很多陝西籍人士紛紛南下四川經商,于右任先生的父親於新三也隨鄉人來到四川,選中了民風淳樸的岳池經商,其父親曾與人在岳池縣城開當鋪近二十年。于右任先生也就在岳池度過了他的童年,對岳池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民國28年(1939年),熱愛教育事業的于右任斥資3500銀元,選中嶽池縣城西門外土觀寺修建一所中學,並以父名“新三”作校名,自己任校董事長。於先生把學校命名為“新三中學”,既有對父親的敬意,還有他希望學生成為“三民主義之戰士、頂天立地之完人”的雙層含義。
于右任先生給新三中學題的校訓是“以學報國”。
于右任先生給學校撰寫的校歌是:
鳳山特秀,蔚起人文,光分星野接西秦。
為三民主義之戰士兮,為頂天立地之完人。
德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臨終之謎

1964年8月中旬,于右任因病住院。9月的一天,于右任的老部下楊亮功到台北榮民總醫院去探望他。于右任很高興,但由於病重及喉嚨發炎,想講的話又無法講出來。楊亮功於是拉著他的手問道:“院長有什麼事情吩咐我?”于右任略思片刻,伸出一個指頭。楊亮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過了一會,于右任又向楊亮功伸出三個指頭,楊亮功猜測了幾個答案都被于右任搖頭否定了。楊亮功只好說:“院長,等你身體好一些後,再來問你剛才表示的是什麼意思,行不行?”于右任點了點頭。此後,于右任的病一天比一天重,並陷於昏迷。1964年11月10日晚上8:08,于右任與世長辭,終年86歲。他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人們便把他的《望大陸》一詩,當作他的遺囑。遺體被埋葬在台北最高的大屯山上,並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頂峰(我國東南諸省最高峰)豎立起一座面向大陸的半身銅像。玉山山勢險峻,4米高的銅像和建材全是由台灣登山協會的會員們一點一點背負上去的。于右任終於了卻了登高遠眺故土的心愿。
一個指頭、三個指頭是什麼意思,一直是一個謎。後來,資深報人陸鏗覺得應該這樣去理解于右任的“一個指頭、三個指頭”:將來中國統一了,將他的靈柩運回大陸,歸葬於陝西三原縣故里。
“三間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這是人們對先生的評價。位於三原的故居和那株三百多年的老槐樹也在深深的感念先生。
于右任青年時追隨孫中山先生,為推翻滿清封建統治立下卓越功勳;他積極倡導國共兩黨合作,興辦教育、興修水利,是真誠的愛國者;他是南社早期的詩人,一生寫下詩詞近900首,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詩書》等;他還是著名書法家,創立了“於體”書法藝術。

人物紀念

故居

于右任故居位於三原縣城西關斗口巷5號,是于右任16歲時他的父親用多年積蓄所購置,作為他攻讀詩書精研古今之地。該故居原占地2008平方米,分為中院、祠堂和磨房,後屢遭破壞,1999年7月為了使于右任故居得到妥善保護,三原縣人民政府公布于右任故居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立了于右任故居文管所,並撥專款進行了全面維修。修復的面積只有700多平方米,該故居主要包括於先生青少年時期曾住過的“三間老屋,一株老”的小院和於先生的恩伯母房太夫人曾住過的廂房。在小院內布置有于右任先生生平事跡展和臥室復原陳列展。于右任先生生平事跡展,以豐富翔實的照片和實物資料記錄了先生偉大的一生。臥室復原陳列有先生睡過的土炕和幾件簡陋的桌椅,桌上擺放有于右任先生曾經用過的茶罐、食盒、鏡子。
恩伯母房太夫人的廂房被稱為“上房”宅院,就是說一個家族當中輩份最高而且具有威望的長輩居住的房屋即為上房,共有6間,南北對稱,也是整個故居中建築風格最為考究的房屋。
于右任先生在這所院子斷斷續續生活了25年,也是在這所院子居住時寫下痛斥慈禧太后的“女權濫用千秋戒,香粉不應再誤人”的詩句。
1992年,三原各界民眾、單位、台灣標準草書會、日本高崎書道會等各界人士籌措集資興建“陝西于右任紀念館”,1997年11月10日開館,占地10畝,主樓三層,仿古建築2700平方米,該館內樹建“陝西于右任紀念館創修記”碑及六角碑亭,“于右任先生紀念碑”及六角碑亭,雙亭並峙,黃瓦紅柱,六角飛檐,亭子周圍修建於右任書法碑廊14間,砌樹“千字文”、“拐子馬”、“滿江紅”及著名書法碑石20多方。該館主要包括“于右任先生愛國事跡展”“于右任先生墨品展”“現代書法展”三個展廳。
于右任先生墨品展:陳列于右任先生各個時期的楷、行、草書作品、親筆書稿、海內外出刊的於先生詩文、書法版本等150多套件,習仲勛、馬文瑞、屈武、趙朴初、張愛萍及台灣陳立夫、蔣緯國、林洋港、孔德成、原標準草書社成員等名流大家的題詞書法等30餘件。
現代書法作品展:該展廳展出全國各地包括台灣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著名的書法家(沈鵬、蕭勞、劉藝、李普同、金澤子卿)的書法、篆刻作品130件,並開闢“茹欲立先生書法陳列室”,展出茹欲立先生的文稿、手札、書法作品60多件。
《望大陸》日記及書法精品回故鄉特展
2014年10月4日至13日,在中國書協前副主席、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館長鍾明善教授的不懈努力和組織下,“于右任先生《望大陸》日記及書法精品回故鄉特展”在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隆重展出。于右任先生之子於中令先生出席開幕式並致辭。這次展覽是該詩手稿首次回到于右任先生故鄉,也是首度與公眾見面。新華社為此刊發報導《于右任“望大陸”詩篇手稿原跡首次在大陸展出》。西安交通大學王忠民教授和方小笛副教授為《望大陸》詩譜曲,被展覽主辦方選為主題曲。
整個展覽共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大師之路”,展出由《于右任書法全集》編委會提供、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于右任先生藝術活動年譜》;同時播放陝西電視台“中國書畫名家”欄目與西安交大博物館聯合製作之《大師之路》影視專題片。《于右任書法全集》是西安交大鐘明善教授攜海峽兩岸于右任研究專家和他的學生們,歷時13年編集而成,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大的一套個人書法作品集。《于右任先生書法藝術年譜》是36卷本《于右任書法全集》最後一卷。此次展出也是首次與讀者見面。年譜記載了于右任先生1879年出生至1964年去世86年間的行跡,以圖文並茂的方式鉤稽史料,展現了于右任先生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和博大沉雄的書法藝術。
第二部分是“日記及生活用品展示”,展出日本西出義心先生珍藏的于右任先生1962年日記,包括《望大陸》手稿,同時展出的還有于右任先生生前穿過的長袍服,用過的毛筆等。
第三部分為“于右任書法精品展”,展出西出義心先生珍藏的于右任先生書法精品20餘幅。囊括于右任先生以行楷、草書寫就的條幅、對聯、四條屏以及杜甫詩冊頁等書法精品。是于右任書法的代表之作,也是研究于右任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這對愛好書法的各界人士來說無疑是一場書法盛宴。
第四部分“於門諸賢作品展”,集中展示海內外繼承于右任書法衣缽的門生:周伯敏、李超哉、梁披雲、劉延濤、胡公石、李普同、胡恆、霍松林、金澤子卿的書法作品20餘幅。
辛亥百年
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于右任書法展12日在浙江麗水舉行,以此緬懷革命先輩,傳承辛亥精神。中國僑聯主席林軍出席開幕式。
此次書法展由中國僑聯、全國政協書畫室、中國書法家協會、于右任書法藝術研究院聯合舉辦,是繼9月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圓滿展出後,首次赴地方展覽。百件真跡精選自中國僑聯副主席、于右任書法藝術研究院院長、銀帝集團董事局主席朱奕龍私人收藏的400多件于右任墨寶珍品,以鏡片、屏條、楹聯、扇面、立軸等多種方式全面展現於右任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造詣。他還珍藏於右任書法碑刻原拓拓片近百種、300餘件,編輯多套于右任墨寶書法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