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大陸

望大陸

于右任的著名愛國詩作《望大陸》發表於1964年11月10日。後于右任先生在台北謝世。晚年在中國台灣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百年之後,願葬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山要高者,樹要大者,可以時時望大陸。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寫下了感情真摯沉鬱的詩作《望大陸》。這是他眷戀大陸家鄉所寫的哀歌,其中懷鄉思國之情溢於言表,是一首觸動炎黃子孫靈魂深處隱痛的絕唱。此詩因為原作沒有題目,所以歷來有幾種詩目:《望故鄉》、《望大陸》或《國殤》。

基本信息

詩詞原文

望大陸望大陸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不得大陸,不能回鄉,大陸乎,何日光復?

詩詞鑑賞

直抒胸臆

望大陸望大陸
《望大陸》全詩共三小節,主要寫詩人想像去世後站在台灣的高山頂上望祖國大陸、望故鄉的所見所想。第一節,起句“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是詩人直抒胸臆,表達安葬意願,直白而深沉。“望我大陸”緊承上句,道出作者想如此安葬的緣起和目的。“大陸”前加一“我”字,體現了於先生台海兩岸是一家的祖國觀念,雖然身在台灣,但是大陸也是“我”的,傳達出強烈的愛國感情。“望”者是作者的魂魄!大陸令作者如此傾心,以至於死後的魂魄也要去望!死後尚且如此,活著時當然無時無刻不牽掛!這是一份多么執著的苦戀啊!這裡,詩人還給我們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我們會神遊大陸,那滾滾的千里黃河,那不倒的萬里長城,那勤勞的人民。“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詩人的魂魄在台灣最高的山頂上,凝神遠望,可是,他總望不到魂牽夢繞的祖國大陸,哪怕是一點點的影子!面對這樣的事實,他無能為力,無可奈何,只有涕泗滂沱,放聲慟哭。梁山伯與祝英台雖生不能相依,但死後化蝶相依;而於先生,生時眼不能見大陸,死後魂魄依然不能見大陸,這是怎樣深重的遺憾!

思鄉之苦

第二節,“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交代了安葬在高山之上的另一個目的——望見故鄉。客居台灣十幾年的詩人無時不思念陝西老家和怎結髮妻子,思念失散的骨肉。詩人此時已是垂垂老矣!葉落歸根,狐死首丘,人越年老越想回老家。故鄉的親友身體健康、生活幸福,故鄉人民的生活還是他曾知道的那樣貧困嗎?那些親手創成的水利工程年久了還能為人民造福嗎?他支持關懷的教育事業有無巨大發展呢?故鄉的一草一木……然而,“故鄉不可見兮”,死後的魂魄依然不能望見故鄉,欲歸不能,欲聚不成,多么遺憾!一個遊子離開親人和故鄉幾十年的羈旅之苦、一個遊子客死他鄉的悲哀盡顯無餘。所以說,“永不能忘”表達的是無盡的思念和刻骨銘心的痛。儘管思鄉之苦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常見主題,但是於先生的這節詩不同尋常,有大大超越前人的內涵。作者孤魂永不歸!這節詩不僅寫出個人之哀,更引人思考造成此種哀苦的根由——祖國不統一。作者說“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所以,不能把這節里的“故鄉”簡單認為只是指他的陝西老家,所以說他的思鄉之情比一般之人大氣許多。余光中先生在《鄉愁》詩中寫道:“現在,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而于右任這節詩所傳達的感情要比余光中的“鄉愁”更濃烈。前兩節兩次出現“葬我於高山之上兮”,在這兩句里作者對死亡沒有絲毫恐懼,祖國占去了他整個靈魂,祖國的統一成了詩人牽掛的一切。南宋大詩人陸游的絕筆詩《示兒》云:“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正可作為本詩的注釋。它們表達了同一種精神。前兩節既明寫了情,又暗寫了事,反覆詠唱,給人強烈的震撼。本想望見的大陸故鄉都是望而不見,但這並不是說一無所見。

魂望故鄉

第三節,“天蒼蒼,野茫茫”正是作者想像中的所見,景象蒼茫、空曠。這兩句本是成句,從手法看是用典,膾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川》云:“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寫了西北大草原的景色,表現了牧民們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經過一千多年的傳誦,已經積澱演變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熱愛家鄉的代名詞。試想,詩人在用這兩句描述所見時,能不自然聯想到、思念著遠在西北的老家!此兩句景中寓情。 “山之上,國有殤”語意雙關而寓意豐富。“殤”字解為名詞,《小爾雅》說:“無主之鬼之為殤。”這個“殤”指不能歸故里的魂魄。“國有殤”化用了屈原《九歌•國殤》中“國殤”一詞,“國殤”指為國死難者,南朝詩人鮑照出自薊北門行》中“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句可為印證。“國有殤”即“有國殤”,意為:有一個為國死難者。為國死難者自指作者本人,于右任作為辛亥元老,自比為主義獻身之戰士,于右任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以“國殤”來自況,明確地表達出自己強烈的愛國心和深沉的悲憾。他悲憾於報國的壯志未酬而身先死,悲憾於個人的客死他鄉,悲憾於祖國的分裂。面對個人遭遇與國家現狀,他定然是死不瞑目!而他個人的悲哀也正是國家的悲哀。若國家統一,他豈能客死台灣,若政治清明,他豈能壯志未酬!“國有殤”在篇末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是前文熾熱情感的徹底噴發,是杜鵑啼血式地悲鳴。

第三節用短短四句描繪了一幅圖景:一個為國而死的魂靈站在一片空闊里,他孤零零、眼巴巴、淚汪汪的。整個意境是寂寥淒涼的。背景襯托人物,空闊的背景越發使他顯得渺小、孤寂與可憐。這一節有景有情,以景襯情,情景交融。這首詩雖然短小,但藝術水平極高。

隱喻詠嘆

第一,這首詩在構思方面以虛寫實,情、景、事有機結合。作者構想安葬,想像死後魂魄遠望,想像魂魄慟哭,想像遠望之景,想像孤魂寂寥,這些都是虛寫,實際上表現生前活著時的痛苦。作者明確實寫了自己的悲哀情感,暗示虛寫了自己的遭遇和國家的現狀。讀者可以通過詩中明確地抒情,在頭腦里再現出一個活生生的慷慨悲壯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第二,此詩在音韻節奏方面特點突出,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在句式上,長短錯落,讀來時慢時快,恰當的表達了感情。前兩節採用了重章復沓的手法,具有很強的詠嘆意味。“葬我於高山之上兮”反覆出現,表達出願望的迫切與鄭重。詩中的“兮”字起到了調整語速、渲染感情的作用。“大陸不可見兮”“故鄉不可見兮”中“兮”表達了無限的失望與遺憾。這兩節中還使用了頂針的修辭,“大陸”“故鄉”接連而出,表現詩人一心繫之之情。從情感發展上看,“望我大陸”所傳達的情與“大陸不可見兮”所傳達的情又截然不同,構成突轉,發人深思。第三節每句三字,音步一致,節奏分明。四句詩緊鑼密鼓式地排列,讀來沉鬱頓挫。前兩句使用疊音詞“蒼蒼”“茫茫”,渲染了景象的寥廓,音韻上也具有美感。 整首詩押韻鮮明。首節二四句“陸”“哭”押“u”韻,低沉鬱悶。後兩節押“ɑnɡ”韻,末節還句句押韻,渾厚慷慨。第三,全詩用語自然生動。如“高”字,出語自然天成,而富於哲理,耐人咀嚼。站的越高,望的越遠,這是常識。詩人一定希望葬的更高些,那樣會望得更遠,了解更多,更能緩解思戀之苦,滿足思戀之需。作者情之急、情之濃全被這一字傳出。

千古絕唱

《望大陸》,聲聲切,字字悲。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何魯麗曾以“激情山河的千古絕唱,令世界中華兒女裂腹慟心”相評價,可謂貼切。于右任素仰屈原之為人,尤愛讀《離騷》。他曾以“騷心”為筆名,可見其意。

一九五六年,他在中國台灣的一次詩人節聚會中說:“我是發起詩人節之一人,我們為什麼以端午節為詩人節,當然是紀念屈原的。所謂紀念屈原,一是紀念其作品的偉大,一是紀念其人格的崇高。屈原的作品,無論造詞、立意,都為中國詩人開闢一廣大的境界。劉勰在《辨騷》內說:‘是以枚賈追風以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關於屈原的人格,哀民生之多艱,恐美人之遲暮。學人憂國,死生以之。司馬遷說他:‘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所以紀念屈原,是紀念他衣被萬世的創作精神,及與日月爭光的高尚人格。”于右任不但在詩歌內容上繼承了屈原愛國愛民的思想傳統,悃悃款款,矢志無他,寫出了他對國家興亡、民族盛衰的感慨,就是風格上也繼承了騷體的傳統。《《望大陸》》就是雜用騷體及樂府歌體來寫的:詩以復沓形式反覆唱嘆,純粹是古風的形式,“天蒼蒼,野茫茫”是借用於《敕勒歌》,“山之上,國有殤”則是仿效屈原《九歌》中的《國殤》。

詩中無限悲痛地抒發了先生對故鄉、對大陸深深的懷念之情,也表達了台灣海峽兩岸骨肉同胞渴望祖國統一的共同心聲。

後世影響

望大陸望大陸
《《望大陸》》是辛亥革命元老、教育家、愛國詩人于右任晚年在台灣所寫的詩句,這位陝西鄉黨在晚年,涌動著一股濃濃的鄉愁。不論是人生功業還是書法成就,于右任都令人隔著歷史長河而長久仰視。他是一部大書。于右任一貫提倡詩體解放,對作詩提出“韻不可廢,體不可拘”的八字方針。而他自己也是率先身體力行的。一九五七年,他在台灣詩人大會上說:“我們的詩,三百篇後,由漢魏而六朝,量少變,至唐而變生多體,變也;宋詞,變也;元曲,變也。每一變的初期,皆為詩體的解放,內容的擴大。”他認為詩體的變化,就是詩的革命。他說:“詩的體裁,必須解放,偉大的天才、偉大的思想,決非格律所能限制的。即以李杜而論,我覺得,他們偉大的成就,是他們的長歌,他們的新樂府。他們的崇高地位,不是作風美備,而是對前代詩風的革命精神,而是由於這種革命精神所產生的領導作用,假使他們不在這條路上發展,而仍是走前代的道路,他們也不過清新如庾開府、俊逸如鮑參軍而已!近人作詩,動言效法李杜,我認為真的效法,應當效法他們的這種革命精神。無論如何,我們應當拿詩的格律來適應我們的思想,不可拿我們的思想來適應詩的格律,猶之我們當因腳的大小來做鞋,不應當因鞋垢大小來削腳。”

《望大陸》不愧為於先生一生中的峰巔之作,也是他的千古絕唱。先生欲將血淚寄山河。2003年3月18日溫家寶當選中國新一屆總理後,在舉行的第一次中外記者招待會上,回答台灣記者提問“對兩岸關係的看法”時,他說:“說起台灣,我很動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國民黨的元老於右任在他臨終前寫過的一首哀歌。”溫總理當眾吟詠了于右任先生的這首《《望大陸》》詩,並說“這是震撼中華民族的詞句”。

臨終之謎

于右任臨終之謎:1964年8月中旬,于右任因病住院。9月的一天,于右任的老部下楊亮功到台北榮民總醫院去探望他。于右任很高興,但由於病重及喉嚨發炎,想講的話又無法講出來。楊亮功於是拉著他的手問道:“院長有什麼事情吩咐我?”于右任略思片刻,伸出一個指頭。楊亮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過了一會兒,于右任又向楊亮功伸出三個指頭,楊亮功猜測了幾個答案都被于右任搖頭否定了。楊亮功只好說:“院長,等你身體好一些後,再來問你剛才表示的是什麼意思,行不行?”于右任點了點頭。此後,于右任的病一天比一天重,並陷於昏迷。1964年11月10日晚上8:08,于右任與世長辭,終年86歲。他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人們便把他的《望大陸》一詩,當作他的遺囑。遺體被安葬在台北最高的觀音山上,並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頂峰(中國東南諸省最高峰)豎立起一座面向大陸的半身銅像。玉山山勢險峻,4米高的銅像和建材全是由台灣登山協會的會員們一點一點背負上去的。于右任終於了卻了登高遠眺故土的心愿。一個指頭、三個指頭是什麼意思,一直是一個謎。後來,資深報人陸鏗覺得應該這樣去理解于右任的“一個指頭、三個指頭”:將來中國統一了,將他的靈柩運回大陸,歸葬於陝西三原縣故里。“三間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這是人們對先生的評價。位於三原的故居和那株三百多年的老槐樹也在深深地感念先生。

作者簡介

于右任:生於1879年,卒於1964年,陝西三原人,名伯循。1907年在上海創刊《神州日報》,任社長,1909年起,相繼創刊《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宣傳革命,持論激烈。1922年任上海大學校長。南京政府成立後,曾任審計院院長、政府委員、監察院院長等職。1964年病逝於台灣,有《右任文存》、《右任詩存》等行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