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太平洋颱風季

2005年太平洋颱風季

2005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05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鏇。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鏇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概況

2005年太平洋颱風季颱風總匯2005年太平洋颱風季颱風總匯

本詞條的範圍局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系由東京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W 字母作結。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於2000年1月1日開始使用的熱帶氣鏇名單里的140個名稱,於本颱風季用畢;在末名颱風蘇拉定名以後,首個颱風名稱達維則循環再作命名之用。

二零零五年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的熱帶氣鏇出現次數之每月分布 (以熱帶氣鏇在該月初次出現為準)。二零零五年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的熱帶氣鏇出現次數之每月分布 (以熱帶氣鏇在該月初次出現為準)。

以下各熱帶氣鏇資訊以熱帶氣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首個形成風暴:2005年1月13日
末個形成風暴:2005年12月20日
最強風暴:颱風海棠 – 920 hPa (mbar), 260 km/h (160 mph) (1分鐘平均風力)
熱帶風暴總數:24個 (23個官方,1個非官方)
颱風總數:13個
超級颱風總數:3個 (非官方)
死亡人數:328
損失總數:$5億 (2005 USD)

熱帶氣鏇

熱帶風暴玫瑰雲圖熱帶風暴玫瑰雲圖

注意:在以下目錄,風暴由熱帶風暴數字列出,因此颱風蘇拉(熱帶低氣壓數字18W),目錄上排在颱風達維(熱帶低氣壓數字17W)之前,名單排在達維之前,是比蘇拉晚一點形成風暴,但是比達維早獲得熱帶風暴狀態。

強烈熱帶風暴玫瑰 (Kulap)

強烈熱帶風暴 (JMA)
持續日期:2005年1月14日—2005年1月18日
強度:95 km/h (60 英里) (十分鐘), 985 hPa (毫巴)

強熱帶風暴玫瑰於1月14日特魯克島西南約20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上形成,15日晚增強成熱帶風暴,移動方向偏北。1月16日夜間,玫瑰關島以東海面轉折向東北方向前進,1月18日凌晨進一步增強成強烈熱帶風暴。在次日玫瑰減弱成熱帶風暴,隨後減弱成低壓並消散。

強烈熱帶風暴洛克 (Roke)

熱帶風暴洛克雲圖熱帶風暴洛克雲圖

強烈熱帶風暴 (JMA)
持續日期:March 13, 2005—March 17, 2005
強度:100 km/h (65 英里) (十分鐘), 980 hPa (毫巴)

強熱帶風暴洛克於3月12日在特魯克島以南約20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上發展成的一個熱帶低壓。它向西北移動。熱帶低壓歷經3天后,15日加強成熱帶風暴,並轉向西北偏西。16日增強成強熱帶風暴,逐漸靠近菲律賓東部沿海。強熱帶風暴於3月17日橫穿菲律賓中部,強度減弱,18日凌晨進入南海,強度為熱帶低壓,隨後19日在南海海面上消散。
強熱帶風暴洛克是2005年登入菲律賓的第一個熱帶氣鏇。 洛克由美國提供,是查摩洛男人的名字。洛克導致了七人死亡,損失總額為166,000美元。

颱風桑卡 (Sonca)

颱風桑卡雲圖颱風桑卡雲圖

颱風 (JMA)
持續日期:2005年4月20日—2005年4月26日
強度:185 km/h (115 英里) (十分鐘), 925 hPa (毫巴)

颱風桑卡於4月21日在雅浦島東南偏東約50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上發展成一個熱帶低壓,出使他向西北方向移動。23日加強成熱帶風暴,移動速度開始變緩,強度增強迅速。24日凌晨增強成颱風,下午颱風中心在北緯14.5°東經130.8°轉向東北移動。27日桑卡掠過硫磺島以北海域強度迅速減弱,並轉為溫帶氣鏇。29日下午消散。

桑卡由越南提供,是一種啼聲美妙的雀鳥,居於深山中。

颱風納沙 (Dante)

4級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5年5月30日—2005年6月14日
強度:175 km/h (110 英里) (十分鐘), 930 hPa (毫巴)

颱風納沙是一個強勁的風暴,於5月30日關島的東南偏南290海里(540公里)生成,編號為熱帶低氣壓04W。它於隔天晚間 1800 UTC(5月31日 0200 PHT)迅速增強為熱帶風暴納沙。納沙是一個高棉詞語,解作“捕魚”。在6月1日晚間,它增強為颱風納沙;而在6月2日,它進入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菲律賓當局將它命名為 Dante 作當地警報用途。颱風納沙很快地增強為4級颱風,朝向菲律賓;但它隨後拐往東北方向移動,因此沒有對陸地構成威脅。經過幾次增強和減弱後,它終於在6月10日0000 UTC(0900 JST)於日本本州東南對開海域成為溫帶氣鏇,並減弱消散。颱風納沙是2005年的熱帶氣鏇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從生成到消失歷經約12.5天。

颱風海棠 (Feria)

颱風海棠雲圖颱風海棠雲圖

主詞條:颱風海棠

5級 超級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5年7月11日—2005年7月20日
強度:195 km/h (120 英里) (十分鐘), 920 hPa (毫巴)

颱風海棠是2005年首個吹襲西北太平洋的猛烈颱風。它於7月11日1200UTC(2000JST)在日本南鳥島以西110海里(280公里)形成為一弱小的熱帶低氣壓。到了1800UTC(7月13日0300JST),它的強度達到了熱帶風暴,被命名為海棠。一天之後,它於1800UTC(7月14日 0300 JST)達到颱風強度。它持續往西移動,逐漸增強為3級颱風,並進入了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PAGASA於7月15日將此颱風命名為Feria作當地警報用途。7月16日,該颱風繼續往西移動,開始威脅台灣及日本先島諸島。海棠更增強為 5 級超級颱風。在7月17日減弱回3級颱風,並繼續往西移動,掠過先島諸島後,直趨台灣。在7月18日早上,0000 UTC(0800 HKT),颱風海棠先於台灣花蓮縣近海打轉一圈,將近打轉了7個小時,隨後在宜蘭縣東澳灣附近登入。此風暴花了一天時間穿越台灣,於台灣本島及山區造成水浸和山泥傾瀉等破壞,並導致四人死亡。它減弱為熱帶風暴後進入台灣海峽,並重新增強至颱風,朝向中國東南沿岸。海棠於7月19日1200UTC(2000HKT)在中國溫州附近再次登入。移入內陸後,它迅速減弱及消散。在7月20日當風暴移至江西附近時,PAGASA 也停止發放風暴警報。

熱帶風暴尼格雲圖熱帶風暴尼格雲圖

颱風海棠是2005年第一個登入我國的颱風,具有風大雨強、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移動路徑複雜的特點,是對浙江福建影響較為嚴重的颱風之一。颱風“海棠”在襲擊台灣期間,給台灣省造成了人員傷亡和重大經濟損失。颱風“海棠”在浙、閩、贛三省也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熱帶風暴尼格

熱帶風暴 (SSHS)
持續日期:2005年7月20日—2005年7月25日
強度:85 km/h (50 英里) (十分鐘), 987 hPa (毫巴)

強烈熱帶風暴尼格於7月18日在威克島東北約250公里處發展成的一個熱帶低壓,並向西北移動。7月20日晚“尼格”增強為熱帶風暴。22日8時風暴中心在30.0°N、158.6°E處轉向東北方向,24日晚在西北太平洋上轉變為溫帶氣鏇“尼格”由朝鮮提供,是韓文“翅膀”的意思,表示飛翔、動感和自由。

強烈熱帶風暴榕樹

熱帶風暴榕樹雲圖熱帶風暴榕樹雲圖

強烈熱帶風暴 (JMA)
持續日期:2005年7月20日—2005年7月31日
強度:100 km/h (65 英里) (十分鐘), 975 hPa (毫巴)

強烈熱帶風暴榕樹於7月20日在雅蒲島以北約500公里處的洋面上形成的一個熱帶低壓。移動方向偏北。22日凌晨加強為熱帶風暴,23日晚進一步增強為強熱帶風暴。7月26日強熱帶風暴“榕樹”在日本以南海域轉向東北方向前進,於26日晚在日本千葉縣沿海登入,並繼續向東北方向移動,27日下午減弱為熱帶風暴,28日變成溫帶氣鏇。強熱帶風暴榕樹是2005年登入日本的第一個熱帶氣鏇。
榕樹由香港提供,是中國華南地區常見的一種樹。

熱帶風暴天鷹

熱帶風暴天鷹雲圖熱帶風暴天鷹雲圖

熱帶風暴 (SSHS)
持續日期:2005年7月29日—2005年7月31日
強度:85 km/h (50 英里) (十分鐘), 985 hPa (毫巴)

強熱帶風暴天鷹(Washi)於7月29日凌晨在海南島以東南偏東約300公里的南海海面上形成的一個熱帶低壓,並向西北方向移動,當日下午加強成為熱帶風暴,30日再次增強為強熱帶風暴,天鷹在30日5時25分,在海南省瓊海市登入,登入時中心附近最大風速25米/秒。風力10級,近中心氣壓985百帕。登入後強度迅速減弱成為熱帶風暴,並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熱帶風暴中心穿越海南省於30日下午進入北部灣。7月31日下午再次在越南北部的南定清化一帶登入,8月1日凌晨在越南北部地區減弱為低壓。
強熱帶風暴“天鷹”強度較弱,大風持續時間較短,影響範圍小。僅在海南省局部地區出現災情。強熱帶風暴“天鷹”也給華南等地區帶來了豐沛的雨水,對增加水庫蓄水及緩解乾旱和高溫十分有利。

颱風麥莎 (Gorio)

颱風麥莎雲圖颱風麥莎雲圖

主詞條:颱風麥莎

2級 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5年7月30日—2005年8月6日
強度:150 km/h (90 英里) (十分鐘), 950 hPa (毫巴)

第0509號颱風“麥莎(matsa)”於7月30日在雅浦島以南約100公里的太平洋上發展成的一個熱帶低壓。它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不斷地加強,31日晚加強為熱帶風暴,8月2日增強為強熱帶風暴,當日晚“麥莎”進一步增強為颱風。隨後兩天,颱風中心橫過台灣以東海域。5日上午颱風“麥莎”進入我國東海南部海面,並逐漸向浙江沿海靠近。颱風“麥莎”於6日凌晨3時40分在浙江省玉環縣登入,登入時近中心最大風速達45m/s(12級),近中心氣壓950hPa。登入後颱風“麥莎”繼續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6日下午減弱為強熱帶風暴。7日凌晨強風暴中心減弱為熱帶風暴,並穿越浙江省中北部地區後,進入安徽省東南部地區,它的路徑開始折向北移動,熱帶風暴進入江蘇省。8日上午颱風“麥莎”進入山東省,下午變性轉為溫帶氣鏇,當晚移入渤海海面。9日6時30分再次登入遼寧省大連,登入時近中心附近最大風速達12m/s(6級),近中心氣壓995hPa。之後“麥莎”在9日下午消亡。

颱風珊瑚 (Huaning)

颱風珊瑚雲圖颱風珊瑚雲圖

主詞條:颱風珊瑚

颱風 (JMA)
持續日期:2005年8月10日—2005年8月14日
強度:120 km/h (75 英里) (十分鐘), 985 hPa (毫巴)

8月10日早上,颱風珊瑚於 0000 UTC(0800 PHT)在菲律賓 Samar Island 的 Borongan 東北偏東320海里形成為一熱帶低氣壓。由於它位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內,有可能為該國帶來暴雨及山泥傾瀉,PAGASA 為這熱帶低氣壓命名為Huaning作當地警報用途;但當這低壓區在24小時內增強為熱帶風暴後,被國際命名為珊瑚。
熱帶風暴珊瑚在8月12日穿越呂宋島卡加延省的一個半島後,在南海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香港天文台於該天發出該年度首個熱帶氣鏇訊號,亦為有紀錄以來最遲發出熱帶氣鏇的年份。一天以後珊瑚於8月13日在在汕頭附近登入,並減弱為一熱帶風暴。珊瑚於8月14日進一步減弱,然後在內陸消散。珊瑚廣東福建兩省造成嚴重破壞,兩省分別約有140萬人和210萬人受災。

颱風瑪娃雲圖颱風瑪娃雲圖

強烈熱帶風暴珊瑚吹襲香港時帶來狂風暴雨。珊瑚是2005年首個影響香港的熱帶氣鏇珊瑚由澳門提供,珊瑚是一種堅硬物質,常用於珠寶首飾中。它是由無數細小的海產動物的骨骼積聚而成。澳門很多紀念品都以珊瑚造成。

颱風瑪娃

4級 超級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5年8月19日—2005年8月27日
強度:240 km/h (150 英里) (一分鐘), 910 hPa (毫巴)

8月19日晚間,颱風瑪娃於 1200 UTC(2100 JST)在硫磺島東南245海里(455公里)形成為一熱帶低氣壓。瑪娃是馬來語,解作“玫瑰”。該風暴於兩天之內迅速增強為 4 級超級颱風,但當它移近日本時卻在減弱中。瑪娃於8月25日 1800 UTC(8月26日 0300 JST)以2 級颱風強度在本州登入,風速為每小時 95 英里(每小時 152公里)。當它往西北方向移入內陸後減弱為 1 級颱風,並重進太平洋。它於8月26日減弱為熱帶風暴,並於8月27日成為溫帶氣鏇。至少有兩人在這場風暴中喪生。

颱風古超

颱風古超雲圖颱風古超雲圖

颱風 (JMA)
持續日期:2005年8月20日—2005年8月25日
強度:120 km/h (75 英里) (十分鐘), 981 hPa (毫巴)

熱帶低氣壓 12W 在8月20日早上 0000 UTC(0900 JST)於日本南鳥島西南190海里(350公里)形成為一熱帶低氣壓。它於翌日增強為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古超,這是雅浦語的詞語,意為香料“薑黃”。古超拐向西北方向移動,未有對陸地構成威脅。它於8月25日 0000UTC(0900 JST)在日本北海道中標津之東南偏東735海里(1,285公里)處成為溫帶氣鏇。

颱風泰利

主詞條:颱風泰利

4級 超級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5年8月26日—2005年9月1日
強度:240 km/h (150 英里) (一分鐘), 925 hPa (毫巴)

颱風泰利雲圖颱風泰利雲圖

颱風泰利(Talim)於8月26日凌晨在關島西南約200公里的太平洋洋面上形成的一個熱帶低壓。8月27日上午“泰利”加強為熱帶風暴,並向西北移動,28日下午進一步增強為颱風,之後“泰利”路徑很快轉向西北偏西方向直趨台灣,強度迅速加強,30日颱風強度達到最強,颱風近中心最大風速55 m/s,中心氣壓935 hPa。“泰利”在靠近台灣花蓮附近沿海,滯留了約5小時後於9月1日 7時30分在台灣花蓮沿海登入,登入時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45m/s,近中心氣壓950hPa。登入以後強度明顯減弱。“泰利”穿過台灣島,跨越台灣海峽,於9月1日 7時30分14時30分在福建省莆田再次登入,登入時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和氣壓達35m/s和970hPa。登入後颱風中心繼續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強度迅速減弱,9月2日凌晨在福建省境內減弱為熱帶風暴,並移向江西省,下午減弱為熱帶低壓,而後颱風“泰利”在湖南省北部消散。

颱風“泰利”登入時風力強,暴雨強度大,影響範圍廣的特點。局地的強降雨造成了嚴重的暴雨洪澇和山地災害。颱風“泰利”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程度僅次於颱風“麥莎”。它致使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河南、湖北6 省在不同程度受災,因災直接經濟損失達154.6億元。

颱風彩蝶

颱風彩蝶雲圖颱風彩蝶雲圖

主詞條:颱風彩蝶

5級 超級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5年8月29日—2005年9月11日
強度;255 km/h (160 英里) (一分鐘), 925 hPa (毫巴)

颱風彩蝶於8月29日 0600 UTC(1600 AEST)在塞班島以東海面形成為一熱帶低氣壓,並於18小時後增強為熱帶風暴彩蝶。台灣譯名彩蝶是韓文“蝴蝶”(나비)一詞的音譯。它於8月30日增強為颱風後,在8月31日於塞班及關島附近掠過。初步報告顯示此風暴吹襲塞班時,陣風達每小時120公里(每小時75英里),但未有在塞班造成傷亡。於關島的陣風也達到暴風程度,並有約75毫米(3英寸)雨量。風暴掠過馬里亞納群島後,風力繼續增強至 5 級颱風程度,風暴也於9月1日升級為超級颱風彩蝶。超級颱風彩蝶於9月3日進入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後,菲律賓當局命名為超級颱風 Jolina 作當地警報用途。超級颱風彩蝶於日本沖繩東面掠過,並以 2 級颱風強度於9月6日在日本鹿兒島縣登入。

颱風卡努(Khanun)

颱風卡努雲圖颱風卡努雲圖

主詞條:颱風卡努

3級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5年9月5日—2005年9月16日
強度:155 km/h (100 英里) (十分鐘), 945 hPa (毫巴)

第0515號颱風“卡努(Khanun)”於9月5日上午在雅浦島以東南偏東約50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形成的一個熱帶低壓,它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加強,7日凌晨加強為熱帶風暴,當晚增強為強熱帶風暴。8日進一步加強為颱風級,颱風路徑繼續保持西北,10日夜間進入東海海域並逐漸向浙江沿海靠近。颱風“卡努(Khanun)”於9月11日14 時50分在浙江台州市路橋區登入。登入時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50m/s,風力15級,近中心氣壓945hPa。登入後颱風中心繼續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12日凌晨在浙江省境內減弱為強熱帶風暴,以後風暴中心轉向西北偏北方向並移入江蘇省,8時減弱為熱帶風暴,並轉向偏北方向移動。下午“卡努”又折向東北方向,並於當天晚上風暴中心由江蘇省鹽城進入黃海西部海面,13日在黃海中部變性為溫帶氣鏇。逐漸移向韓國

強烈熱帶風暴韋森特

熱地風暴韋森特雲圖熱地風暴韋森特雲圖

持續日期 2005年9月15日—2005年9月19日
強度 95 km/h (60 英里) (十分鐘), 985 hPa (毫巴)

第0516號熱帶風暴“韋森特 (Vicente) ”於9月15日下午在西沙群島以西南約400公里處的南海海面上發展而成的一個熱帶低壓。開始它先向南移動,16日20時加強為熱帶風暴,並向偏北方向移動,12小時後又向西北方向移動,17日夜間移到西沙群島西南的附近海面後再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穿過海南島南部海面。韋森特形成後不久,便與呂宋以西的一個低壓區發生藤原效應,逆時針繞了一圈。韋森特吸納了該低壓區後,于海南島南面掠過。最後,韋森特在9月18日於順化西北方的越南海岸登入,並逐步消散。19日在寮國北部變為一個低壓。熱帶風暴“韋森特”給海南、廣東的部分地區造成了一些影響。同時也及時播撒甘霖,豐沛降水對增加水庫蓄水、緩解旱情十分有利,並且緩和了南方持續的悶熱天氣,減輕了供電壓力。

在韋森特以及中國東南部一道高壓脊影響下,廣東沿岸出現強烈偏東風,海有大浪及涌浪;兩名泳客分別於9月17日和18日在香港西貢鹹田灣被大浪捲走,遇溺喪生。

颱風蘇拉雲圖颱風蘇拉雲圖

此外,一艘中國船隻在上川島和下川島之間觸礁,船上十七名人員全數獲救。

颱風蘇拉 (Saola)

持續日期:2005年9月19日—2005年9月28日
強度:185 km/h (115 英里) (十分鐘), 950 hPa (毫巴)

颱風“蘇拉(Saola)” 於9月19日在南鳥島以南約500公里處形成的一個熱帶低壓。並向西北方向移動。21日凌晨加強為熱帶風暴,22日“蘇拉(Saola)”強度增強為颱風,並橫越硫黃島小笠原群島之間海面。24日颱風“蘇拉”在日本以南的太平洋上附近轉向東北移動。26日後它在日本以東海面減弱為強熱帶風暴,當晚轉變成溫帶氣鏇。28日在太平洋上消失。

蘇拉一詞為越南語,是指一種在越南新發現的罕有動物。

颱風達維

颱風達維雲圖颱風達維雲圖

主詞條:颱風達維

2級 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5年9月19日—2005年9月27日
強度:170 km/h (105 英里) (十分鐘), 955 hPa (毫巴)

颱風達維(Damrey)於9月19日下午在菲律賓以東洋面上發展成的一個熱帶低壓,它先向西北方向移動,21日加強為熱帶風暴,然後擦過呂宋東北端海面。22日“達維”進入南海後移動路徑轉向偏西方向,逐漸向海南省靠近。24日凌晨加強成為強熱帶風暴,它在橫過南海北部期間,強度逐漸增強為颱風。25日強度達到極值為50米/秒。颱風“達維”於9月26日4時在海南的萬寧市山根鎮登入,登入時中心附近最大風速45米/秒,中心附近氣壓950hpa。颱風“達維”登入後橫穿過海南省中部地區,26日17時前後進入北部灣,以後西行向越南北部沿海靠近,27日8時減弱為強熱帶風暴,27日10點再次在越南清化登入,登入後強度迅速減弱,28日在寮國減弱為熱帶低壓。

“達維”是繼1981年的“8105” 號颱風之後登入海南最強的一個颱風。它在海南滯留時間長,給海南、廣東、廣西省遭受不同程度災害,三省的直接經濟損失約121.1億元。其中海南省遭受重創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16.47億元

達維是高棉詞語,解作“大象”。

颱風龍王

颱風龍王雲圖颱風龍王雲圖

主詞條:颱風龍王

持續日期:2005年9月25日—2005年10月3日
強度:235 km/h (145 英里) (十分鐘), 930 hPa (毫巴)

第0519號“龍王(Longwang)”於9月25日在馬里亞納群島附近洋面上發展成的一個熱帶低壓,它初始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增強較快,26日上午加強為熱帶風暴,27日凌晨進一步增強為強熱帶風暴,6小時後“龍王”的強度達到颱風級, 並轉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移動速度緩慢,強度不斷地增強。10月1日颱風強度達到最強,颱風近中心最大風速為55米/秒,近中心氣壓935百帕。颱風“龍王”移動方向一直保持偏西向並逐漸靠近台灣東部海面。它於10月2日5時30分前後在台灣省花蓮市附近沿海登入,登入時中心附近最大風速50米/秒(12級),近中心氣壓940百帕。登入後颱風“龍王”迅速穿越台灣島,強度有所減弱,2日中午前後進入台灣海峽中部。進入海峽後颱風“龍王”的移速減慢,2日午夜強度減弱為強熱帶風暴,於2日23時40分在福建省廈門市再次登入,登入時中心附近最大風速達30米/秒(11級),近中心氣壓980百帕。登入後經漳州進入龍巖,強度減弱為熱帶低壓。之後“龍王”在江西省境內消散。

颱風鴻雁雲圖颱風鴻雁雲圖

颱風“龍王”風力強,降水強度大,致使福建、浙江、江西等省部分地區出現不同程度洪澇和山洪災害。福建省災情最為嚴重,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74.7億元。其中福州市直接經濟損失58.7億元。同時颱風帶來的豐沛降水,對增加水庫蓄水和緩解江南、華南等地部分地區的旱情十分有利。

颱風鴻雁

3級 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5年10月9日—2005年10月20日
強度:205 km/h (130 英里) (十分鐘), 935 hPa (毫巴)

日本氣象廳(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MA)於10月9日12:00 UTC對沖繩東南方產生的熱帶低壓發出警告,並於隔日10月10日0600 UTC發布此熱帶低壓名為鴻雁,不久即轉變為熱帶風暴,同時也進入菲律賓颱風警戒範圍,以菲律賓的颱風命名系統命名為Nando。鴻雁由朝鮮提供,鴻雁是一種候鳥,雁群於秋天飛抵朝鮮,然後於早春北飛遠方。雁群於朝鮮的出沒模式與颱風相類似。

颱風啟德

颱風啟德雲圖颱風啟德雲圖

2級 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5年10月25日—2005年11月2日
強度:160 km/h (100 英里) (十分鐘), 950 hPa (毫巴)
日本氣象廳在10月28日對南中國海區域發出海上熱帶低壓警報。15個小時之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布22W形成,次日22W系統轉形成為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啟德。啟德是由香港所提供,這是香港的舊機場,已於1998年停用。10月30日,熱帶風暴啟德轉形成為啟德颱風,於11月2日凌晨在越南清化附近沿海登入。並在2日晚上消散。

受颱風“啟德”影響,越南中部地區連降暴雨,導致出現洪災,造成了人員傷亡和嚴重的經濟損失。

熱帶風暴天秤 (Tembin)

熱帶風暴天秤雲圖熱帶風暴天秤雲圖

熱帶風暴 (SSHS)
持續日期:2005年11月6日—2005年11月12日
強度:80 km/h (50 英里) (十分鐘), 1000 hPa (毫巴)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11月7日0900 UTC對雅浦島麥克羅尼西亞西北偏北海域發出23W的警告,這個風暴在12小時內就得到充足的能量,並升級為熱帶風暴。這個低壓系統進入菲律賓的範圍,11月8日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依其颱風命名系統,將之命名為Ondoy。這個風暴往西移動時遇到阻礙,並在11月8日結構逐漸鬆散,開始減弱為熱帶低壓。11月11日,這個低壓系統又回復到熱帶風暴的強度,並形成良好的低層環流中心(low-level circulation centre, LLCC)。11月10日日本氣象廳將之命名為天秤(Tembin)。天秤是日本星宿的名字之一,同於西方星座中的Libra(天秤座)。熱帶風暴天秤在菲律賓當地時間11月11日子夜由菲律賓北部登入,其環流和對流作用減弱,很快地在翌日消散。

颱風布拉萬

颱風布拉萬雲圖颱風布拉萬雲圖

1級 颱風 (SSHS)
持續日期:2005年11月13日—2005年11月20日
強度:135 km/h (85 英里) (十分鐘), 975 hPa (毫巴)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11月12日首先對在帛硫西南偏西方海面上,一個速度280公里的低氣壓發出熱帶氣鏇形成警訊(TCFA),翌日下午這個低壓升級成熱帶低氣壓,在帛硫西方550公里,11月16日日本氣象廳根據颱風命名系統,將之命名為布拉萬颱風,根據菲律賓對颱風的命名系統,布拉萬在寮國有高原的意思。根據菲律賓對颱風的命名系統,這個熱帶風暴被命名為Pepeng。雖然在11月17日這個低壓系統曾增強到1級颱風,但是在登入菲律賓Cagayan Valley省之前,在11月20日已減弱為熱帶風暴,並在當天消散於菲律賓北方。

風暴時間表

一月

熱地風暴玫瑰路徑圖熱地風暴玫瑰路徑圖

1月13日
1800 UTC - 熱帶低氣壓 01W 於關島阿加納東南575海里(1,065公里)形成。
1月14日
1800 UTC - 熱帶低氣壓 01W 增強為熱帶風暴玫瑰。
1月18日
1800 UTC - 熱帶風暴玫瑰於日本南鳥島東南偏南330海里(610公里)消散。

二月

二月沒有熱帶氣鏇形成。

三月

颱風洛克路徑圖颱風洛克路徑圖

3月13日
0600 UTC - 熱帶低氣壓 02W 於關島阿加納東南偏南355海里(660公里)形成。
3月14日
0600 UTC - 熱帶低氣壓 02W 增強為熱帶風暴洛克
3月15日
1200 UTC - 熱帶風暴洛克進入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並由 PAGASA 定名為熱帶風暴 Auring作菲律賓當地警報用途。
1500 UTC - 熱帶風暴洛克增強為颱風洛克
3月16日
1200 UTC - 颱風洛克於菲律賓Borongan以南登入。
1800 UTC - 颱風洛克減弱為熱帶風暴洛克。
3月17日
1800 UTC - 熱帶風暴洛克於菲律賓Culion西北115海里(210公里)消散。

四月

4月20日

颱風桑卡路徑圖颱風桑卡路徑圖

1200 UTC - 熱帶低氣壓 03W於雅浦島東南偏東275海里(510公里)形成。
4月22日
1200 UTC - 熱帶低氣壓 03W 進入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並由 PAGASA 定名為熱帶低氣壓 Bising作菲律賓當地警報用途。
4月23日
0000 UTC - 熱帶低氣壓 03W 增強為 熱帶風暴桑卡。
1800 UTC - 熱帶風暴桑卡增強為 颱風桑卡
4月24日
0000 UTC - 颱風桑卡增強為 2 級颱風。
0600 UTC - 颱風桑卡增強為 3 級颱風。
1800 UTC - 颱風桑卡增強為 4 級颱風。
4月26日
1800 UTC - 颱風桑卡減弱為熱帶風暴並於硫磺島西北偏西45海里(80公里)成為溫帶氣鏇。

五月

5月16日
0000 UTC - 低壓區 96W 由 PAGASA 定名為熱帶低氣壓 Crising,位於 Surigao 以東180海里(330公里)。
5月17日
0000 UTC - 熱帶低氣壓 96W 於 Surigao 以東145海里(270公里)消散。
5月30日
0600 UTC - 熱帶低氣壓 04W 於關島阿加納東南偏南290海里(540公里)形成。
1800 UTC - 熱帶低氣壓 04W 增強為熱帶風暴納沙。

六月

颱風納沙雲圖颱風納沙雲圖

6月1日
1200 UTC - 熱帶風暴納沙增強為颱風納沙
1800 UTC - 颱風納沙增強為 2 級颱風。
6月2日
0000 UTC - 颱風納沙迅速增強為 4 級颱風。
1800 UTC - 颱風納沙進入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並由 PAGASA 定名為颱風 Dante作菲律賓當地警報用途。
6月10日
0000 UTC - 熱帶風暴納沙於名古屋東南275海里(510公里)成為溫帶氣鏇。

七月

颱風海棠路徑圖颱風海棠路徑圖

7月4日
0600 UTC - 低壓區 93W 由 PAGASA 定名為熱帶低氣壓 Emong,位於菲律賓 Samar Island Catarman 東北35海里(65公里)。
7月5日
0600 UTC - 熱帶低氣壓 93W 於呂宋東岸登入。
7月6日
0000 UTC - 熱帶低氣壓 93W 於呂宋以西海域解散。
7月11日
1200 UTC - 熱帶低氣壓 05W 於日本南鳥島西南110海里(200公里)形成。
1800 UTC - 熱帶低氣壓 05W 增強為熱帶風暴海棠。
7月13日
1800 UTC - 熱帶風暴海棠增強為颱風海棠
7月14日
1200 UTC - 颱風海棠增強為 2 級颱風。

受颱風海棠影響 福建柘榮縣城洪水肆虐受颱風海棠影響 福建柘榮縣城洪水肆虐

7月15日
0600 UTC - 颱風海棠增強為 3 級颱風。風暴進入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並由 PAGASA 定名為颱風 Feria作菲律賓當地警報用途。
1200 UTC - 颱風海棠增強為 4 級颱風。
7月16日
0000 UTC - 颱風海棠增強為 5 級超級颱風。
7月18日
0000 UTC - 颱風海棠於台灣花蓮登入,強度為 3 級颱風。
1800 UTC - 颱風海棠穿越台灣後減弱為熱帶風暴。
7月19日
0600 UTC - 熱帶風暴海棠增強為颱風,朝向中國東南沿岸。
1200 UTC - 颱風海棠於中國東南沿岸登入後,減弱為熱帶風暴。
7月20日
0000 UTC - 熱帶低氣壓 06W 於威克島以北330海里(610公里)形成。
0600 UTC - 熱帶低氣壓 06W 增強為熱帶風暴尼格。熱帶低氣壓海棠於中國江西消散。
7月21日

颱風海棠在台灣花蓮掀起巨浪颱風海棠在台灣花蓮掀起巨浪

1200 UTC - 熱帶低氣壓 07W 於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雅浦島以北300海里(550公里)形成。
1800 UTC - 熱帶低氣壓 07W 增強為熱帶風暴榕樹。
7月23日
1200 UTC - 熱帶風暴尼格於日本南鳥島東北偏北 615海里(1,140公里)消散。
7月26日 熱帶風暴榕樹於日本本州南岸及東岸掠過。
7月27日
0000 UTC - 熱帶風暴榕樹於日本本州東北岸對開海域成為溫帶氣鏇。
7月28日
1800 UTC - 熱帶低氣壓 08W 於香港以南215海里(400公里)形成。
7月29日
1200 UTC - 熱帶低氣壓 08W 增強為熱帶風暴天鷹。
7月30日
0000 UTC - 熱帶風暴天鷹於中國海南島登入。
7月31日
0000 UTC - 熱帶低氣壓 09W 於雅浦島西北偏西130海里(240公里)形成。
0500 UTC - 熱帶風暴天鷹于越南南定附近登入。
0600 UTC - 熱帶低氣壓 09W 增強為熱帶風暴麥莎。風暴進入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並定名為Gorio作菲律賓當地警報用途。
1800 UTC - 熱帶低氣壓天鷹于越南北部消散。

八月

Typhoon 2000 的颱風麥莎路徑圖Typhoon 2000 的颱風麥莎路徑圖

8月2日
0000 UTC - 熱帶風暴麥莎增強為颱風麥莎
8月4日
1000 UTC - 颱風麥莎穿越日本八重山列島
1200 UTC - 颱風麥莎增強為 2 級颱風。
8月5日
1800 UTC - 颱風麥莎於中國浙江附近登入。
8月6日
0000 UTC - 颱風麥莎減弱為熱帶風暴。
8月7日
1200 UTC - 熱帶風暴麥莎於中國江蘇消散。
8月10日
0000 UTC - 低壓區 93W 由 PAGASA 定名為熱帶低氣壓 Huaning,位於菲律賓 Samar Island Borongan 東北偏東320海里(590公里)。
1200 UTC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低壓區 93W 定作熱帶低氣壓 10W。
8月11日

Typhoon 2000的颱風珊瑚路徑圖Typhoon 2000的颱風珊瑚路徑圖

0000 UTC - 熱帶低氣壓 10W 增強後,國際命名為熱帶風暴珊瑚。
2100 UTC - 熱帶風暴珊瑚穿越呂宋島卡加延省北端。
8月13日
0000 UTC - 熱帶風暴珊瑚增強為颱風珊瑚
0600 UTC - 颱風珊瑚於中國汕頭附近登入,減弱為熱帶風暴。
8月14日
0000 UTC - 熱帶低氣壓珊瑚於中國江西附近內陸消散。
8月19日
1500 UTC - 熱帶低氣壓 11W 在西太平洋水域中形成。
8月20日
0000 UTC - 熱帶低氣壓 11W 增強為 熱帶風暴瑪娃。
0000 UTC - 熱帶低氣壓 12W 於西太平洋水域中形成。
8月21日
0000 UTC - 熱帶風暴瑪娃增強為颱風瑪娃
0000 UTC - 熱帶低氣壓 12W 增強為熱帶風暴古超。
0600 UTC - 颱風瑪娃增強為 3 級颱風。
8月22日

強烈熱帶風暴珊瑚吹襲香港時帶來狂風暴雨。珊瑚是2005年首個影響香港的熱帶氣鏇強烈熱帶風暴珊瑚吹襲香港時帶來狂風暴雨。珊瑚是2005年首個影響香港的熱帶氣鏇

0000 UTC - 颱風瑪娃增強為 4 級颱風,風速達每小時130海里,升級為超級颱風瑪娃。
0600 UTC - 超級颱風瑪娃仍然是 4 級颱風,但風速降至每小時125海里,降級為颱風瑪娃。
8月25日
0000 UTC - 熱帶風暴古超於北太平洋成為溫帶氣鏇。
1800 UTC - 颱風瑪娃於日本登入,強度為 2 級颱風。
8月26日
0600 UTC - 熱帶低氣壓 13W 於雅浦島東北方形成。
1200 UTC - 颱風瑪娃於東京灣附近登入後,減弱為熱帶風暴瑪娃。
8月27日
0000 UTC - 熱帶風暴瑪娃於日本以東對開水域成為溫帶氣鏇。
0000 UTC - 熱帶低氣壓 13W 增強為熱帶風暴泰利
8月28日
0600 UTC - 熱帶風暴泰利增強為颱風泰利。
8月29日

颱風泰利路徑圖颱風泰利路徑圖

0000 UTC - 颱風泰利進入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並定名為颱風 Isang作菲律賓當地警報用途。
0000 UTC - 颱風泰利增強為 2 級颱風。
0600 UTC - 熱帶低氣壓 14W 於塞班以東365海里(675公里)形成。
0600 UTC - 颱風泰利增強為 3 級颱風。
1200 UTC - 颱風泰利增強為 4 級颱風。
1800 UTC - 熱帶低氣壓 14W 增強為熱帶風暴彩蝶。
8月30日
1200 UTC - 熱帶風暴彩蝶增強為颱風彩蝶
8月31日
0000 UTC - 颱風彩蝶增強為 2 級颱風。
1200 UTC - 颱風彩蝶增強為 3 級颱風。
1800 UTC - 颱風泰利於台灣花蓮登入。

九月

9月1日

颱風彩蝶路徑圖颱風彩蝶路徑圖

0000 UTC - 颱風泰利於台灣海峽減弱為 1 級颱風。
0600 UTC - 颱風泰利於中國登入後減弱為熱帶風暴。
1200 UTC - 熱帶風暴泰利於中國福州西面消散
1200 UTC - 颱風彩蝶增強為 4 級颱風。
1800 UTC - 颱風彩蝶增強為 5 級颱風,升級為超級颱風彩蝶。
9月3日
0000 UTC - 超級颱風彩蝶進入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並定名為超級颱風 Jolina作菲律賓當地警報用途。
9月5日
1800 UTC - 颱風彩蝶於日本鹿兒島縣登入。
1800 UTC - 熱帶低氣壓 15W 於雅浦島東面形成。
9月6日
0000 UTC - 熱帶低氣壓 15W 增強為 熱帶風暴 15W。
0600 UTC - 颱風彩蝶登入後,減弱為熱帶風暴彩蝶
1800 UTC - 熱帶風暴彩蝶於日本隱歧島西北偏西30海里(55公里)成為溫帶氣鏇。
1800 UTC - 熱帶風暴 15W 進入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並定名為熱帶風暴 Kiko作菲律賓當地警報用途。
9月7日

颱風卡努路徑圖颱風卡努路徑圖

0000 UTC - 熱帶風暴 15W 由日本氣象廳命名為熱帶風暴卡努。
9月8日
1200 UTC - 熱帶風暴卡努增強為颱風卡努
9月9日
1200 UTC - 颱風卡努增強為 2 級颱風。
9月10日
0600 UTC - 颱風卡努增強為 3 級颱風。
1800 UTC - 颱風卡努增強為 4 級颱風。
9月11日
0600 UTC - 颱風卡努於上海以南120海里(220公里)的中國東部登入,強度為 2 級颱風。
1800 UTC - 颱風卡努減弱為熱帶風暴。
1800 UTC - 熱帶風暴卡努於中國消散。
9月16日
0000 UTC - 熱帶低氣壓 16W 于越南東面形成。
1800 UTC - 熱帶低氣壓 16W 增強為熱帶風暴韋森特。
9月18日

熱帶風暴韋森特 (0516)熱帶風暴韋森特 (0516)

0600 UTC - 熱帶風暴韋森特于越南順化西北75海里(140公里)登入。
1200 UTC - 熱帶風暴韋森特減弱為熱帶低氣壓韋森特,並於內陸消散。
9月19日
0900 UTC - PAGASA 開始為熱帶干擾 Labuyo 發出警報。
9月20日
0000 UTC - 日本氣象廳開始為一熱帶低氣壓發出警報。
1200 UTC - 熱帶干擾 Labuyo 增強為 熱帶低氣壓 17W。
1200 UTC - 熱帶低氣壓 18W 於日本南鳥島西南220海里(410公里)形成。
9月21日
0000 UTC - 熱帶低氣壓增強為熱帶風暴蘇拉。
0300 UTC - 熱帶低氣壓 17W 增強為熱帶風暴達維。
9月22日
0300 UTC - 熱帶風暴蘇拉增強為颱風蘇拉。
1800 UTC - 颱風蘇拉增強為 2 級颱風。
9月24日

颱風蘇拉路徑圖颱風蘇拉路徑圖

2100 UTC - 熱帶風暴達維增強為颱風達維。
9月25日
0900 UTC - 颱風達維增強為 2 級颱風。
2000 UTC - 颱風達維於中國海南萬寧市登入。
2100 UTC - 颱風蘇拉減弱為熱帶風暴。
9月26日
0000 UTC - 熱帶風暴蘇拉在日本對開海域成為溫帶氣鏇。
0000 UTC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開始為日本沖繩島東南偏南335海里形成的熱帶低氣壓 19W 發出警報。
0900 UTC - 熱帶低氣壓 19W 增強為熱帶風暴龍王。
9月27日
0300 UTC - 熱帶風暴龍王增強為颱風龍王
0900 UTC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出熱帶風暴達維的最後警報,該風暴位於河內西南偏南90海里。

颱風龍王路徑圖颱風龍王路徑圖

0900 UTC - 颱風龍王增強為 2 級颱風。
1800 UTC - 颱風龍王增強為 3 級颱風。
9月28日
0600 UTC - 颱風龍王增強為 4 級颱風。
9月29日
0000 UTC - 颱風龍王進入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並定名為颱風 Maring作菲律賓當地警報用途。
1200 UTC - 颱風龍王增強為超級颱風龍王。
9月30日
0900 UTC - 超級颱風龍王減弱為颱風龍王。

十月

10月1日
2100 UTC - 龍王颱風(Maring)在台灣花蓮登入,強度4級
10月2日
1335 UTC - 龍王颱風(Maring)在中國福建省登入
2100 UTC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布龍王颱風的最後公告:龍王颱風在台灣的台北西方370公里消散。
10月6日
0000 UTC - 海南島當地的單位開始發布海南島附近有新的低壓形成。
10月7日
1500 UTC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約在海 南島西南方的20W,發布熱帶低壓警報。
2100 UTC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熱帶低壓20W發布最後的警報,此低壓當時位於越南順化市西北偏西方55海浬處。
10月9日
1200 UTC - 日本氣象廳開始對熱帶低壓21W發布警報。
10月10日
0000 UTC - 熱帶低壓21W進入菲律賓警戒範圍,並依菲律賓的颱風命名系統,將之命名為Nando。
0600 UTC - 熱帶低壓21W (Nando)增強為熱帶風暴鴻雁(Nando)。
10月11日

颱風鴻雁路徑圖颱風鴻雁路徑圖

1500 UTC - 熱帶風暴奇諾基(Nando)增強為鴻雁颱風(Nando)。
1800 UTC - 日本氣象廳發布鴻雁颱風(Nando)強度增強到2級。
2100 UTC - 日本氣象廳發布鴻雁颱風(Nando)強度增強到3級。
10月12日
0900 UTC - 日本氣象廳發布鴻雁颱風(Nando)強度增強到4級。
10月15日
2100 UTC - 日本氣象廳發布鴻雁颱風(Nando)強度轉變成3級。
10月16日
0900 UTC - 日本氣象廳發布鴻雁颱風(Nando)強度增強到4級。
10月19日
0300 UTC - 鴻雁颱風(Nando)行進到較高緯度的日本。
10月28日

颱風啟德路徑圖颱風啟德路徑圖

2100 UTC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開始對熱帶低壓22W發布警訊,15小時候日本氣象廳發布海上警報。
10月29日
0000 UTC - 熱帶低壓22W升級為熱帶風暴啟德.
10月30日
0000 UTC - 熱帶風暴啟德升級為颱風啟德.
0300 UTC - 颱風啟德轉為2級。

十一月

11月2日
0300 UTC - 熱帶風暴啟德在越南河內東南偏南方205 海浬登入
1500 UTC - 各單位持續對熱帶風暴啟德發布警報,並慢慢在河內西南偏南方60海浬消散。
11月7日
0900 UTC - 熱帶低壓23W在雅浦島西北偏北方75海浬形成。
2100 UTC - 熱帶低壓23W升級為熱帶風暴 23W。
11月9日

颱風天秤路徑圖颱風天秤路徑圖

0900 UTC - 熱帶低壓23W(Ondoy)增強為熱帶風暴 23W(Ondoy)。
11月10日
0300 UTC - 熱帶風暴23W (Ondoy)定名為熱帶風暴天秤(Ondoy).
circa 1600 UTC - 熱帶風暴天秤(Ondoy)在菲律賓北邊登入。
11月11日
0300 UTC - 熱帶低壓天秤(Ondoy)在台灣附近消散。
11月13日
1500 UTC - 熱帶低壓24W帛琉西南偏南方形成。
11月14日
0000 UTC - 熱帶低壓24W被PAGASA命名為熱帶低壓Pepeng。
11月15日

颱風布拉瓦路徑圖颱風布拉瓦路徑圖

0600 UTC - 熱帶低壓24W(Pepeng)升級為熱帶風暴24W(Pepeng)。
11月16日
0000 UTC - 熱帶風暴24W(Pepeng) 被定名為熱帶風暴布拉萬(Pepeng)。
11月17日
0000 UTC - 熱帶風暴布拉萬(Pepeng)轉為布拉萬颱風(Pepeng).
11月20日
大約0000 UTC - 熱帶風暴布拉萬(Pepeng)菲律賓東北方登入
1200 UTC - 熱帶低壓布拉萬 (Pepeng)菲律賓北方消,警報也停止發布。

十二月

12月18日
1500 UTC - 熱帶低壓25W在婆羅洲北方形成。
12月19日
大約0300 UTC - 熱帶低壓25W(Quedan)增強為熱帶風暴25W。
12月20日
0600 UTC - 熱帶風暴25W(Quedan)的警報停止發布。
這個季節會在2005年12月31日結束。

2005年風暴名單

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鏇是由日本氣象廳東京颱風中心命名。當該熱帶氣鏇被日本氣象廳升格了為熱帶風暴後,就會使用下列名單中的名字。名字是根據以下名單而定,不按年度劃分。風暴名字是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小組的成員提供,14個成員國和地區各自提交10個名稱,並以該國英文名稱按字母順序排列。本年未用名稱以灰色表示。2005年的風暴名稱可能會與2000年的部分風暴名稱相同。2005年首個風暴名稱是玫瑰。

國家/地區名稱名稱名稱名稱名稱
高棉達維康妮娜基莉科羅旺莎莉嘉
中國海葵玉兔風神杜鵑海馬
朝鮮鴻雁桃芝海鷗彩虹米雷
中國香港啟德萬宜鳳凰彩雲馬鞍
日本天秤天兔北冕巨爵蝎虎
寮國布拉萬帕布巴蓬凱薩娜洛坦
中國澳門珍珠蝴蝶黃蜂芭瑪梅花
馬來西亞傑拉忽聖帕鸚鵡茉莉苗柏
密克羅尼西亞艾雲妮菲特森拉克尼伯特南瑪都
菲律賓碧利斯丹娜絲黑格比盧碧塔拉斯
韓國格美百合薔薇銀河奧鹿
泰國派比安韋帕米克拉妮妲玫瑰0501
美國瑪利亞范斯高海高斯奧麥斯洛克0502
越南桑美利奇馬巴威康森桑卡0503
高棉寶霞羅莎美莎克燦都納沙0504
中國悟空海燕海神電母海棠0506
朝鮮清松 楊柳紅霞蒲公英尼格0507
中國香港珊珊玲玲白海豚 獅子山榕樹0508
日本摩羯劍魚鯨魚圓規天鷹0509
寮國象神法茜燦鴻南川帕卡0510
中國澳門貝碧嘉琵琶蓮花瑪瑙珊瑚0511
馬來西亞溫比亞塔巴浪卡莫蘭蒂瑪娃0512
密克羅尼西亞蘇力米娜蘇迪羅凡亞比古超0513
菲律賓西馬侖海貝思莫拉菲馬勒卡泰利0514
韓國飛燕浣熊天鵝鮎魚彩蝶0515
泰國榴槤威馬遜莫拉克暹芭卡努0516
美國尤特麥德姆艾濤艾利韋森特0517
越南潭美夏浪環高桑達蘇拉0518

菲律賓熱帶氣鏇命名法

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使用自己一套命名法,作於該國風暴責任範圍內的熱帶氣鏇命名之用。名單每四年循環再用,因此本年名單與2001的名單相同,不過 Bising, Dante, Nando 和 Pepeng 四個名稱分別取代了 Barok, Darna, Nanang 和 Pabling。本年未用名稱以灰色表示。

Amang 0702Hanna 0714Onyok(未用)Viring(未用)Dado(未用)
Bebeng 0704Ineng 0715 Pedring(未用)Weng(未用)Estoy(未用)
Chedeng 0706 Juaning 0720 Quiel(未用) Yoyoy(未用) Felion(未用)
Dodong 0707 Kabayan 0721Ramon(未用)Zigzag(未用)Gening(未用)
Egay 0708 Lando 0724 Sendong(未用)Abe(未用) Herman(未用)
Falcon 0711 Mina 0723 Tisoy(未用) Berto(未用)Irma(未用)
Goring 0712 Nonoy(未用)Ursula(未用)Charo(未用)Jaime(未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