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U-2危機

U-2擊墜事件發生在1960年5月,一架美國洛克希德U-2偵察機在蘇聯上空被擊落。美方最初否認,但當蘇方向外界展示被俘的機師和U-2偵察機殘骸時,美方終於承認該機進行間諜活動。事件令美蘇關係達到冷戰以來的低點。

背景

美國u2偵察機美國U2偵察機
蘇聯在上世紀50年代注定是一個具有危險競爭力的超級大國,擁有將衛星送上軌道的能力,可以揮舞核大棒進行戰略威懾,甚至有可能在遠程戰略轟炸機洲際彈道飛彈技術上領先於整個世界。儘管可以通過訊息靈通人士和特工暗中獲取情報,但美國實際上並不具備洞悉蘇聯戰略能力和意圖的有效手段,就如同它們深深得隱藏在鐵幕之後一樣。
所謂的核威脅從來沒有像當年那樣影響著美國的安全,政府的高層部門甚至都達成了共識,即使是採用違反國際法的極端手段,也必須要獲取足夠的情報。因此,政府高級官員們決定啟用一小批飛行員駕駛非常先進的洛克希德U-2飛機作為刺探蘇聯情報的尖矛利刃。他們將冒著生命危險飛越蘇聯的領空,這無疑是國際法所不允許的,他們的任務是收集被德懷特D•艾森豪總統本人認為是至關重要的情報。

事件經過

鮑爾斯身著駕駛U-2飛機所需的壓力服鮑爾斯身著駕駛U-2飛機所需的壓力服
1960年5月1日巴黎四國首腦會談前15天),一架洛克希德U-2偵察機由加里鮑爾斯駕駛從巴基斯坦白沙瓦空軍基地升空,計畫飛越蘇聯領空然後在挪威的博德機場降落。這次任務目標為蘇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與普列謝茨克附近的洲際飛彈研發基地。由於U-2的極高飛行高度(70,000呎)令到蘇聯戰機未能夠作出攔截,蘇聯防空部隊連射14枚SA-2防空飛彈,其中一枚擊中加里鮑爾斯坐機。
具體過程是:蘇聯首先派出一架轉場路過此地的Su-9截擊機攔截U-2,該機可能未攜帶彈藥而奉命以撞擊的方式攔截U-2,不過飛行員未能發現目標;隨後U-2進入地空飛彈防區,地空飛彈部隊第一輪發射中的一枚SA-2擊傷U-2並迫使飛行員跳傘,地空飛彈部隊未能及時確認U-2是否被擊中,又發射了多枚防空飛彈。由於蘇聯不同部隊間的協同作戰能力很弱,防空軍截擊機的地面引導指揮員並沒有獲知該區域有地空飛彈正在執行防空作戰任務的訊息,而仍然命令兩架MiG-19P截擊機繼續追蹤U-2,後繼發射的防空飛彈中有一發擊中其中一架MiG-19P,飛行員犧牲——根據投奔西方的蘇聯駕駛員域陀貝侖科(1976年9月駕駛著米格-25戰鬥機降落日本北海道函館)憶述,當時一架監視鮑爾斯坐機的蘇聯戰機亦被一枚防空飛彈擊中。鮑爾斯的坐機嚴重受損於凱薩琳堡附近墜毀,鮑爾斯在跳傘著地後被俘。
赫魯雪夫參觀被擊落的U-2飛機殘骸赫魯雪夫參觀被擊落的U-2飛機殘骸
鮑爾斯失蹤4天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布一份非常詳細的新聞稿提到一架飛機在土耳其北部失蹤。並推斷駕駛員可能已經失去意識,但自動駕駛仍然在運作。還宣稱駕駛員曾經在緊急頻道上表示遇到氧氣問題。為了令以上事件更讓人信服,一架U-2偵察機被塗裝成太空總署的顏色,並向傳媒展示。
蘇聯總理赫魯雪夫得知事件後,向蘇聯最高蘇維埃宣布擊落了一架間諜機。美國於是發表聲明,宣稱該飛機為一架“天氣調查飛機”,駕駛員的氧氣系統在飛越土耳其時出現問題而迷航進入了蘇聯領空。白宮方面認為機師已經死亡,美方宣稱的間諜機就是這架“天氣調查飛機”,並聲稱絕對無計畫意圖侵犯蘇聯領空,還把所有U-2停飛作氧氣系統檢查。
5月7日,赫魯雪夫發表了一個驚人言論:
譯文:我一定要告訴你一個秘密,我第一次報告時是刻意沒有說那駕駛員仍然生還....現在看看美國人說了多少蠢話。
不單只鮑爾斯生還,飛機殘骸也基本完好。蘇方更成功尋回照相機,並將相片沖曬出來。鮑爾斯的求生包,包括7500盧布和一些女性首飾也被尋回。大部份飛機殘骸和求生包中的一些物品都在莫斯科展出。

事件結果

鮑爾斯接受審判時的照片鮑爾斯接受審判時的照片
蘇美巴黎峰會失敗收場,很大程度是因為艾森豪拒絕赫魯雪夫的要求就事件道歉。赫魯雪夫在5月16日離開會談。
鮑爾斯於8月19日被控間諜罪成,判入獄3年及苦役7年。 他服刑了一年零九個月後,在1962年2月10日以他交換Vilyam Genrikhovich(KGB上校,在美國因間諜罪被捕)。
事件亦加快了美國對間諜衛星的研發速度。

冷戰

1940年代雅爾達會議 - 波茨坦會議 - 國共內戰 - 杜魯門主義 - 希臘內戰 - 馬歇爾計畫 - 莫洛托夫計畫 - 柏林封鎖
1950年代韓戰 - 匈牙利革命 - 蘇伊士運河戰爭 - 越南戰爭 - 史潑尼克危機 - 廚房辯論
1960年代1960年U-2危機 - 豬灣入侵 - 建造柏林圍牆 - 古巴飛彈危機 - 布拉格之春 - 第一次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緩和政策- 文化大革命
1970年代第二次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 桌球外交 - 1972年尼克森訪華 - 1973年智利政變 - 安哥拉內戰 - 歐加登戰爭 - 柬越戰爭 - 中越戰爭 - 1979年阿富汗戰爭- 改革開放
1980年代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 - 波蘭團結工聯運動 - 新思維(開放性 - 蘇聯經濟改革) - 1989年革命 - 柏林圍牆倒下 - 天鵝絨革命 - 羅馬尼亞革命
1990年代兩德統一 - 蘇聯解體
參看鐵幕 - 第三次世界大戰 - 紅色恐慌 -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 以阿衝突
組織北約 - 華約 - 中央情報局 - 克格勃 - 經濟互助委員會 - 歐洲共同體 - 史塔西 - 不結盟運動
競賽軍備競賽 - 核競賽 - 太空競賽
意識形態資本主義 - 帝國主義 - 共產主義 - 史達林主義 - 勃列日涅夫主義 - 毛澤東思想 - 鄧小平理論 - 主體思想 - 杜魯門主義 - 麥卡錫主義
人物美國杜魯門 - 艾森豪 - 甘迺迪 - 詹森 - 尼克森基辛格)- 福特 - 卡特 - 里根 - 布希
蘇聯史達林 - 馬林科夫 - 赫魯雪夫 - 勃列日涅夫 - 安德羅波夫 - 契爾年科 - 戈巴契夫 - 葉爾欽
歐洲邱吉爾 - 艾德禮 - 艾登 - 柴契爾夫人 - 戴高樂 - 龐畢度 - 季斯卡 - 密特朗 - 阿登納 - 勃蘭特 - 施密特-昂納克 - 杜布切克 - 華勒沙 - 納吉 - 齊奧塞斯庫 - 狄托 - 若望·保祿二世
亞洲蔣介石 - 嚴家淦 - 蔣經國 - 李登輝 - 毛澤東 - 周恩來 - 華國鋒 - 鄧小平 - 趙紫陽 - 胡耀邦 - 江澤民
李承晚 - 朴正熙 - 全斗煥 - 盧泰愚- 金日成 - 吳廷琰 - 阮文紹 - 胡志明
拉丁美洲卡斯楚 - 切·格瓦拉 - 阿言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