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4年

1254年

1254年,甲寅年(虎年);大理天定三年;南宋寶祐二年;越南天應正平二十三年,元豐元年;日本建長六年。

大事記

(圖)趙孟頫出生於1254年趙孟頫出生於1254年

1.中國:蒙古滅大理國
蒙古帝國,是一個歷史上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為原大蒙古國的延伸,其也是歷史上世界最大的帝國與國家之一,蒙古帝國最大疆域的面積高達3,300萬平方公里(1,270萬平方英里),占了世界土地面積的22%,超越了五分之一,為20世紀時蘇聯的1.5倍,現今俄羅斯的1.9倍,含蓋了當時疆域內1億的人口。

蒙古帝國由蒙古人鐵木真(成吉思汗)建立,國號大蒙古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貝加爾湖南岸,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統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始有“成吉思汗”之稱號時的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後屢次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即先後與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等敵對,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控制了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

然而,蒙古帝國在1260年由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走向分裂。1264年忽必烈(即元世祖)擊敗阿里不哥後,於1271年在中國中原建立了元朝(大元帝國),並隨後於1279年滅南宋。與元朝並存的還有統治了中亞、西亞、東歐等地的四大汗國,後者已經各自分裂出來並處於獨立地位,各自為政,原“大蒙古國”已不復存在。後四大汗國又陸續分出其他的小汗國。元朝則滅亡於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時的1368年,其後明朝長期和四大汗國與其他分裂出來的汗國同時並存,直到16世紀所有大小汗國完全滅亡時。

大理國是中國中古時代的一個地方政權,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大理國於937年由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國,都城大理。1095年高升泰改國號為大中國,1096年段正淳恢復大理國號,史稱後大理。1253年,元朝忽必烈“革囊渡江”征雲南,滅大理國,後建雲南行省,國王段氏被任為大理世襲總管。

大理國被滅後,蒙古憲宗三年(公元1253年),蒙古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置大理路,轄境包括現今大理、洱源、巍山、祥雲、永平,以及姚安、大姚、保山、騰衝等地。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將大理路改為大理府(雲南內地共設有助個府),轄境相當於現在的大理、祥雲、賓川、洱源、雲龍等縣。這當中,作為洱海周圍的大理縣也數易其名,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置太和縣,1913年改名大理縣,羊苴咩城也就改稱大理城。

2.歐洲:第七次十字軍東征失敗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年—1254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發動,遠征埃及。十字軍很快便攻取了達米埃塔,但卻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況。熬過瘟疫後,十字軍進攻開羅。十字軍被由將領拜巴爾率領的奴隸騎兵(馬穆路克)打敗。結果,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圖瓦伯爵被殺,路易九世在曼蘇拉(Mansura)被俘。
1250年,當時的蘇丹被其馬穆路克軍官推翻,故法國以大筆贖金贖迴路易九世。但直到1254年,路易九世和與他的士兵才能被釋放回國。
3.12月12日——亞歷山大四世當選為教宗

出生

(圖)馬可•波羅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義大利旅行家(逝世於1324年)

馬可•波羅(Marco Polo,又譯馬可•孛羅、馬哥•波羅,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是義大利威尼斯商人、旅行家、探險家。在中國元朝期間隨從他的父親和叔叔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回到義大利之後,馬可•波羅在一次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海戰中被俘,在監獄裡口述旅行經歷,由魯斯蒂謙(Rustichello da Pisa)寫出《馬可•波羅遊記》(Il Milione)。但其到底有沒有來過中國卻引發了爭議。

趙孟頫,元朝書畫家(逝世於1322年)

趙孟頫(1254年-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別號鷗波、水精宮道人等。中國元代書畫家,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頫出身於宋朝宗室,但出仕於元朝,官致翰林學士,榮祿大夫,死後晉封魏國公,故頗受後人非議。
趙孟頫在詩、書、畫、印上皆有很高造詣:詩作有《松雪齋集》;書法獨創“趙體”,對後代書法藝術影響很大;篆刻以“圓朱文”著稱;畫法上也有獨創性,首次提出書畫用筆相同的理論。但是也有人認為趙孟頫的書法缺乏剛健,失之柔弱。

趙孟頫的畫作題材廣泛:山水、人物、動物、花鳥、竹石無所不有,其後各代幾乎無人能超過他。他前期的畫作設色獨到,即“絢麗之極,仍歸自然”。後期多作淡墨畫,近乎白描。繪畫作品有《鵲華秋色圖》。
趙孟頫的兒子、夫人皆能作畫,元代畫家王蒙是他的外孫。

馬端臨,元朝史學家(逝世於1323年)

馬端臨,(1254年宋理宗寶祐二年—1323年元英宗至治三年)、字貴輿,號竹洲。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人)。中國古代宋元之際著名的歷史學家,著有《文獻通考》、《大學集注》、《多識錄》。
生平:馬端臨的生平不見於《宋史》《元史》,而僅見於《新元史》《元史類編》。其生平大致如下:1254年出生於官宦家庭,其父馬廷鸞自登進士第後在館閣任職,曾任秘書少監,後在鹹亨年間任右丞相,在歷史文獻的收集和整理方面有很深的造詣。

馬端臨早年師從朱熹學派的曹涇,深受其影響,20歲漕試第一,以萌補承事郎。不久,父廷鸞因反對奸臣當道,受到排擠而離職回鄉,端臨亦隨父會見,侍奉父親。

1279年,南宋為蒙元所滅,馬端臨以隱居不仕進行消極抵抗。自其父去世後,在元朝壓力下,馬端臨被迫出任慈湖書院和柯山書院院長。1322年,出任台州儒學教授,三個月告老還鄉,不久病逝。享年70歲。

端臨家中藏書豐富,外加其父治學嚴謹,對其教育也極其嚴格的。加之端臨天資聰明,學習勤奮,為以後的治學打下堅實的基礎。青年時代,端臨就“有志於綴緝”,準備撰寫歷史巨著。但因“顧百憂薰心,三餘少暇,吹竽已濫,汲綆不修”而未曾動筆。因此,他平素很注重學問的積累和資料的蒐集整理,認為這是治學的重要門徑。

對於以往的史學家及其著作,他特別推崇唐朝杜佑的《通典》和南宋鄭樵《通志》,而對於班固等寫斷代史的作家,則持批評態度,認為他們丟掉了“會通因仍之道”。所以,從早年起,他就決心以《通典》為藍本,“採摭諸書”,重編一部記述我國歷代典章制度的專著。他從宋朝鹹淳九年(1273年)開始準備,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開始纂寫,直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歷二十餘年的努力始告竣,取名《文獻通考》,同年刊行於世。

逝世

12月7日——依諾增爵四世,教皇(出生於1180年至1190年間)
教宗英諾森四世(拉丁語:Innocentius IV,約1180年或1190年—1254年12月7日),1243年6月28日至1254年12月7日在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