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洋鄉

龍洋鄉

龍洋鄉位於遂昌縣西南,距縣城72公里。東倚王村口鎮、龍泉市岩樟鄉,南鄰龍泉市住龍鎮,西靠柘岱口鄉,北與黃沙腰鎮、蔡源鄉接壤。

基本信息

龍洋鄉
開放分類:地名、鄉鎮、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

龍洋鄉龍洋鄉

龍洋鄉位於遂昌縣西南,距縣城72公里。東倚王村口鎮、龍泉市岩樟鄉,南鄰龍泉市住龍鎮,西靠柘岱口鄉,北與黃沙腰鎮、蔡源鄉接壤。鄉人民政府駐內龍口村梅樹洋。全鄉總面積14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7公頃,林地面積14689公頃。鄉境屬重點林區,據1989年調查,全鄉活立木蓄積78.83萬立方米,居全縣首位,年產杉、松、闊葉等優質木材萬餘立方米。主要礦藏已查明的有銀石、螢石、花崗石等礦藏。2004年全鄉轄13個行政村,73個村民小組(生產隊)。全鄉總戶數1364戶,4442個人口,是全縣人口密度最低的鄉鎮,每平方公里僅30人。

歷史沿革:1949年解放初沿用龍洋鄉名,屬王村口區。1958年9月,區級政府建置撤消,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龍洋稱躍進人民公社龍洋生產大隊。1959年,稱王村口人民公社龍洋管理區。1961年9月,恢復區級建置,管理區改稱人民公社,政社分社,龍洋人民公社改稱人民公社,稱王村口區龍洋人民公社。1984年,王村口鄉分設王村口、對正2鄉原王村口鄉所轄的涼嶺下劃歸龍洋鄉管轄。1992年6月,全縣實行“撤區、並鄉”遂昌縣設20個鄉鎮,保留龍洋鄉建置。

所轄行政村是:埠頭洋村泉苑村垵潭村內龍口村西坑裡村外龍口村西灘村西坑口村西坑下村黃塔村涼嶺下村獨口村赤枝村。

1、黃塔佛殿橋:址龍洋鄉黃塔村南面水口。橋長17.75米,寬4.8米。木樑廊屋,縱向明間通按佛翕,行人橫向出入,兩堍封閉建造佛翕,供奉神位,俗稱“佛殿橋”。格扇門,檻窗等裝修完整,牛腿雕刻人物花卉。橋下懸崖飛瀑,連貫名勝“十八龍湫”。明代始建,名“寶善橋”,清道光、光緒、民國多次重修。

2、大橫源古礦址:址龍洋鄉赤枝村際下田自然村的大橫源山中,共30多處。系鉛礦址,俗稱銀礦洞。少數洞被泥埋,洞內巷道深而完整。屬明代採礦遺址。

與全省的山區鄉鎮對比,該鄉的地理條件相對較差,地處錢塘江水系,是烏溪江源頭之一,一直是浙西南的用材林基地,有浙南林海之稱。2000年通過麗水地區驗收組的驗收,成為遂昌縣第二個小康鄉。2004年,全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4521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481元。80年代初,創建了龍洋鄉林新產品廠、龍洋電站。90年代中期,鄉鎮工業以家庭形式發展,從而解決了部分閒散勞動力就業。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經過招商引資,2003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103.56萬元。2000年市重點工程碧龍源電站動工興建,從而帶動了西坑電站、西坑裡電站、插坑電站的興建,為龍洋鄉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帶動作用。2004年工業總產值2541萬元,農業總產值198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481元。

龍洋鄉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教育事業發展迅速自1986年以來,全鄉適齡少年兒童入學率達98%,在樣生鞏固率達100%。97年經驗收已達9年義務教育達標鄉鎮,該鄉教育事業起步較晚,1999年全鄉進行了教育布局調整。2003年在校生221名,教職工26名,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在校生鞏固率達100%。2003年開始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全鄉收繳醫療保險金7.2萬元,農民參保率86.84%。人民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全鄉人均收入1974年78元,1989年646元,2003年3220元。進入龍洋鄉農村,磚瓦結構的小別墅到處可見。全鄉89%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

1、黃塔佛殿橋:址龍洋鄉黃塔村南面水口。橋長17.75米,寬4.8米。木樑廊屋,縱向明間通按佛翕,行人橫向出入,兩堍封閉建造佛翕,供奉神位,俗稱“佛殿橋”。格扇門,檻窗等裝修完整,牛腿雕刻人物花卉。橋下懸崖飛瀑,連貫名勝“十八龍湫”。明代始建,名“寶善橋”,清道光、光緒、民國多次重修。

2、大橫源古礦址:址龍洋鄉赤枝村際下田自然村的大橫源山中,共30多處。系鉛礦址,俗稱銀礦洞。少數洞被泥埋,洞內巷道深而完整。屬明代採礦遺址。

3、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龍洋鄉西北和黃沙腰鎮、柘岱口鄉接壤處,屬武夷系仙霞嶺山脈的分支。群山起伏,峰巒疊嶂,谷深坡徒,峰谷交錯。適宜的氣候、日照和雨量,具有植物生長、動物棲息和繁殖的優越條件。據科考資料顯示,計有維管束植物1994種,分屬244科869屬,其中列入國家二、三級保護的珍稀植物有8種和14種,如白豆杉、長葉榧、南方紅豆杉、鵝掌楸等。有脊椎動物149種,其中列入國家一、二級保護的珍稀動物有6種和34種,如金錢豹、華南虎、黑鹿、大鯢(娃娃魚)等。民間傳說:玉皇大帝靈霄殿的玉柱上九條金龍盜得“夜明珠”降落遂昌西鄉。玉皇遣天兵天將擒龍奪寶。九龍不願回天宮,化軀為山脈,以血液為泉水,變金鱗為森林,永留人間大地,故稱九龍山。九龍山有許多天然勝景,還有“野人”的傳說,是科考和旅遊的理想境地。

涼嶺下花鼓:花鼓戲最早源於安徽鳳陽,傳入龍洋鄉涼嶺下村是在距今280多年前的清朝中葉。涼嶺下花鼓分大花鼓和小花鼓。大花鼓是一折小戲,五個兒郎(小孩)扮演相公、丫環、小姐、花鼓公、花鼓婆,在眾場(如寬闊的堂屋、舊時的祠堂、後來的會堂等)蹭擺開,樂隊伴奏,小孩說學逗唱,趣味橫生。小花鼓則由花鼓公、花鼓婆、相公三個角色邊走邊唱,即興編唱詞。涼嶺下花鼓戲在與鄉村民情的糅合中,泛化為村民們自娛自樂的一種表演形式,正月里圖個熱鬧與吉利。他們從正月初三、四開始挑選兒郎(小孩),到初九,花鼓開始走村串戶,天黑起燈,鳴鑼敲鼓開道,一個晚上往往要串四五個村落,但必定要在天亮前回村。一直到正月十七“剎燈”,一年的熱鬧就此而止,來年一切從頭再來。

認親:舊時由於生活條件差,醫療條件落後,嬰幼兒屢有夭折,父母為愛子順利成長,有拜認親父、親娘的習俗。通常拜認窮苦夫婦或單身老人為親父親娘,也有拜認石玄頭娘、樟樹娘、水井娘的。認了親父親娘的,逢年過節都要送禮品或祭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