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台鄉

龍台鄉

龍台鄉位於武山縣南部,地處西秦嶺北坡,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境內各村公路互通互連,交通較為便利。全鄉總面積104平方公里,共轄13個村,54個村民小組,人口3135戶13882人(2008年末)。 2015年10月9日,根據《甘肅省民政廳關於天水市秦州區齊壽鄉等22個鄉撤鄉改鎮的批覆》(甘民復〔2015〕113號),武山縣溫泉鄉、樺林鄉、龍台鄉、榆盤鄉改為溫泉鎮、樺林鎮、龍台鎮、榆盤鎮。鄉改鎮後,實行鎮管村體制,其行政區域不變,政府駐地不變。

基本信息

鄉鎮介紹

龍台鄉 龍台鄉

鄉政府駐山羊坪村,距縣城20千米。總耕地面積22663畝,人均1.7畝,糧食總產量3444噸,人均產糧244.8公斤,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278元。主要作物有小麥、洋芋、胡麻、油菜籽、蠶豆、蔬菜等。全鄉區域面積為104.28平方公里,全鄉地勢西高東低,屬西秦嶺山脈,龍台山橫亘全境,形成南北兩個不同區域,南部為高寒陰濕山林區,北部為二陰山區,海拔在1860米至3110米之間,年降雨量在800左右,平均氣溫7.8℃,無霜期140—160天。 全鄉小氣候特徵明顯,四季分明。全鄉現有正式幹部職工39名,內設“一辦兩所三中心”。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龍台鄉

外文名稱: Longtaixiang

所屬地區: 中國甘肅

下轄地區: 賈山村 山羊坪村 大莊村

電話區號: 0938

郵政區碼: 741314

面積: 104平方公里

人口: 人口13882人(2008年年末)

著名景點: 慈雲寺、 老君山

龍台鄉 龍台鄉

特產: 粉條、冬粉、粉皮

經濟概況

龍台鄉 龍台鄉

自2000年來,龍台鄉黨委、政府堅持“發展抓項目、產業抓養殖、增收抓勞務、開發抓旅遊”的發展思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為目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勢產業培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平安龍台創建工作,努力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全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快速、持續、協調發展。勞務輸出是全鄉的支柱產業,全鄉常年務工人員達3000人,勞務總收入達3800萬元,同時培養鍛鍊出了一批創業典型人物,在他們的示範帶動下,全鄉堅持“穩定市場,提高素質、注重效益”的原則,逐步走出了一條政府組織與民眾自找門路相結合, 計畫輸出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勞務產業帶動全鄉經濟發展的致富路子,2009年被評為市級發展勞務經濟示範鄉鎮。

養殖產業

我鄉上河峪沿河地域寬廣,水資源豐富,適宜養殖虹鱒、金鱒、七彩鮭等冷水魚,該魚種生長快、肉質細嫩鮮美,口感頗佳,在當地市場非常暢銷,每公斤售價可達60-100元,經濟效益可觀。自2007年以來,我鄉依託上河峪優質水資源和秦嶺細鱗鮭自然保護區有利條件,先後投資新建了金水灣冷水魚養殖小區、董莊冷水魚養殖小區和腰莊冷水魚養殖小區,截止目前在董莊上河峪流域建成冷水魚養殖小區5處,占地30畝,年收入達50多萬元。我鄉發展的冷水魚養殖業,已被當地民眾形象的稱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張綠色“銀行卡”。

字自2010年以來,武山縣龍台鄉黨委、政府搶抓“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機遇,充分利用該鄉上河峪沿河地域寬廣、水資源豐富,適宜養殖虹鱒、金鱒、七彩鮭等冷水魚的有利條件,因地制宜,發揮地方資源優勢,以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為方向,以助農增收為核心,著力發展農家樂、冷水魚企業、生態旅遊、傳統文化傳承“四位一體”的產業化經營格局,促進地方經濟快速發展。

在鄉黨委、政府的指導幫助下,已有6戶農民從突出鄉村的地域風情、傳統文化優勢著手,改進建設了農家樂。鄉政府及時幫助貸款再建農家樂,爭取到了婦女小額貸款用於擴大養魚規模,改進了基礎設施建設,冷水魚養殖能夠擴大再生產。自此以後,農家樂帶來的不僅僅是消費收入,還有產品信息和市場信息,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成為農民了解市場的“視窗”,成為城市與鄉村互動的橋樑。各地遊客為農村帶來了新思想、新觀念,使農民及時了解到市場信息,生產經營與市場需求相接軌。

冷水魚養殖和農家樂既是發展的潛力,也是今後幫扶的重點。為了切實解決好這些問題,龍台鄉制定長期幫扶計畫:將進一步樹立品牌,引導冷水魚企業打名優牌、生態牌、無公害牌,積極申報“三品一標”認證,充分發揮“品牌”效應,提高市場占有率;紮實開展招商引資、向上爭資、對內融資等工作。在建設用地、用電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支持引導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帶動全鄉產業集群發展;由政府主導進行鄉村旅遊的規劃設計,投入資金,開發核心景區景點,吸收社會資金投入,鼓勵和引導農民參與旅遊接待服務;監管好每一個農家樂的細枝末節,強化對農家樂從業人員的培訓、教育,提高其服務素質和水平,提升服務品牌和形象。

“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給龍台鄉的特色產業冷水魚養殖增添了新的活力。在鄉黨委、政府和幫扶單位的幫扶下,冷水魚場搞活了,農家樂搞火了,百姓的錢袋子鼓了,幹群關係也更加和諧了。

鄉內景觀

龍台鄉北部有老君山森林公園,蒼松翠柏,奇石飛瀑,堪稱華山之險,峨眉之秀,是武山縣主要風景區之一。北部有老君山森林公園,蒼松翠柏,奇石飛瀑,堪稱華山之險,峨眉之秀,是我縣主要風景區之一。南部境內是小隴山林業局天然林保護區,坐落著佛教聖地慈雲寺,主持僧人通過化緣集資300多萬元興建了仿古佛教建築群,其中藏經閣收藏經書30萬冊,為甘肅最大的藏經寺院之一。該寺周圍有奇石怪松,珍禽異獸,茂林修竹,是修身養性的天然養吧。由於鄉內四季分明 ,氣候宜人,形成了南部林區懸冰未解,老君山旁楊柳含笑的自然景觀。

行政區域

龍台鄉現為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的一個鄉,西向與武山縣灘歌鎮毗鄰,東向與武山縣四門鎮相鄰,南部與武山縣沿安鄉接壤,北部接壤武山縣城關鎮和洛門鎮,東南部接壤武山縣楊河鄉。鄉內有洛(門)馬(力)公路通過,交通較為便利。

龍台鄉下轄的行政村有:董莊村 溝門村 青山村 楊莊村 東溝村 賈山村 馬年村 王山村 龍山村 大莊村 楊咀村 陽屲村 山羊坪村,其中龍台鄉政府駐山羊坪村。

名俗文化

龍台秧歌

龍台秧歌也叫“社火”,它是民間各種歌舞形式的總稱,其廣泛流行於天水城鄉。每年春節期間,村村鎮鎮,城裡城外,形成秧歌匯演的大陣勢,非常熱鬧。
龍台秧歌中以打擊樂伴奏或以民間小樂隊伴奏的秧歌,主要有耍獅子、醜摺子、耍馬、龍船、小唱、快板、迎花燈等;龍台秧歌題材廣泛,包括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也有些取材於古代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傳統戲劇故事。在天水市區流行的“夾板”、秦安的“臘花舞”、“十里亭”以及龍台秧歌“轉娘家”、“過新年”,都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
龍台秧歌由來已久,通過龍台人的祖祖輩輩的口口相傳,在經過後人的繼承和發揚,已經形成了豐富而又頗具地方特色的秧歌文化。龍台秧歌在2010年之前一般每四年舉辦一次,在舉辦前夕,村民們就自發地聚在一起練唱,積極地為如何更好地辦好這場賈山秧歌出謀劃策。龍台秧歌是伴隨著歡樂過新春為主題展開的,一般在經過新年前夕農曆臘月下旬至農曆正月上旬約一個月的準備時間之後於正月初七晚到鄰村演出。在前期準備工作中,人們會通過全體村民選出秧歌總負責人,實行嚴格的責任制與分工,舉全村之力辦好秧歌。
龍台秧歌的內容有:秧歌頭三位,負責協調秧歌在演出期間的全面事務;燒香人員,負責秧歌到鄰村演出前的各項安排和開場接待儀式;探馬,負責秧歌演出人員帶隊與夜間領路工作;旦娃子,負責秧歌演出中的小唱表演;編導,負責秧歌演出的節目安排與人員調動;背鼓,負責背秧歌演出時的用具與台鼓;道具,負責秧歌演出時所需用具的管理,包括衣服、刀槍用具等;看莊人員,負責全莊在夜晚的安全巡邏;賬務會長,協助秧歌頭處理各項突發事務,並負責秧歌演出時支出與收入賬務工作。

龍台賈山旋鼓

賈山旋鼓俗稱“羊皮鼓”,自2010年來賈山旋鼓又東山再起,於2011年、2012年春節代表龍台鄉到武山縣城體育中心參加演出,獲得了不錯的成績。旋鼓於2008年6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羊皮鼓是舞蹈中的主要道具,其以鐵圈為箍,鼓面為精製的羊皮做成,外形如一面大葵扇,扇面直徑一般在30厘米左右,厚度僅1毫米。鼓面上繪有花紋圖案,下置一柄,柄端綴以鐵環或小銅鑔,用藤條做的鼓鞭敲擊鼓面時,震動鐵環與小銅鑔頻頻作響。旋鼓表演少則十幾人,多則上百人或上千人,以男性青壯年為主。表演時,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鼓鞭,或敲鼓心,或敲鼓邊,邊敲邊舞,鼓點變化多端,舞蹈動作粗獷,技巧複雜,旋轉自如,隊形縱橫穿插自如,形如風,聲如雷,充分顯示出天水兒女剛健豪邁、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
賈山旋鼓舞又稱“羊皮鼓舞”或“扇鼓舞”,扇鼓又稱鼙鼓,其形似扇非扇,如芭蕉葉面,周以鐵圈鑄成,單面蒙著去毛的羊皮,鼓面直徑一般為30厘米,槌柄綴著9枚看似古幣的鐵環,俗稱“九連環”,鼓槌由藤條或羊(牛)皮編織而成。鼓手頭戴小麥稈編的草帽(當地人稱十八旋),上身穿白衣黑夾,下身穿燈籠褲,腳蹬麻鞋(當地人稱扁扁麻鞋),組成幾十人到幾百人的鼓隊,圍繞著幡邊舞邊打,鼓聲鏗鏘、墜環“嚓嚓”。幡高約7米左右,直徑約2米,頂有仙女騎鶴,下連一面三角旗,其下是一個12角形(平年12個,閏年13個)的大寶蓋,寶蓋中間是一條又寬又長的大蟒旗,大蟒人首蛇身。武山古稱豲道,《後漢書》載“豲,古代少數民族,其居區為道”。武山轄域在夏、商、周及春秋時代,為戎、羌部落所屬。賈山旋鼓舞是羌族人民在長期農牧生活和民間習俗中形成的以娛神、娛人為內容,以舞蹈、祭祀活動為載體,含歷史、宗教、民俗、藝術等諸文化內容的傳統民間舞蹈。賈山旋鼓是民間相沿成習的傳統風俗活動,賈山旋鼓舞歷史上沒有得到官方和社會上層人士的重視和關注,所以鮮有相關歷史文獻記載,一直在民間傳承發展,積澱了很深厚歷史和地域信息的原生態文化。
每到春末夏初,花木爛漫,草長鶯飛,蝶舞蛙詠的時候,不論是月明星稀,涼風習習的晚上;還是陽光燦爛,晴空瓦蘭的午後,或在溝壑山峁,草地田埂,村頭巷尾,槐陰柳下,鼓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因為常常有人列隊旋鼓,那氣勢猶如千軍萬馬在戰鬥,威武雄壯;那陣容恰似滾滾春雷在轟動,山谷回應。縱橫穿插,左右跨越,有板有眼,有章有法;忽圓忽方,忽短忽長,雜而不亂,疏而不散,層層圍攏如百鳥朝鳳,徐徐綻放似游龍擺尾;一會兒慢鼓輕跳似閒庭信步遊園看花,一會兒緊鑼密鼓如雷霆萬鈞似疾風閃電;緩緩地鼓隨身轉太子游四門;匆匆地跟步遄鼓水淹金山寺,左轉三圈舞女穿梭巧對針;右轉三圈野馬跳澗飛鼓來;大開大合,時進時退,快如金雞食米,慢似野鶴閒雲,陣陣精采,式式傳神,令人心往神馳,讓人眼花繚亂,真是享不盡的眼福,看不夠的旋鼓。

作為民間世代相傳的風俗活動,旋鼓舞的起源沒有明確記載,西北師範大學趙逵夫先生在《汾陰扇鼓儺戲的形成時代與文化蘊蓄》文中考證:扇鼓由周朝的大鞀、漢魏鼙(或作鞞)鼓而來。《樂府詩集》卷五十三《魏陳思王鼙鼓歌.序》引《古今樂錄》:“鞞舞,梁謂之鞞扇舞……鞞扇,器名。”“鞞扇”就是今天的扇鼓。三國時期著名詩人曹植《鼙鼓歌》中有“樂人舞鼙鼓,百官雷林贊若驚”之言。2010年以來,關於旋鼓舞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是牧羊人發明說:遠古在武山一帶生活著以牧羊為主的羌民族,有一牧童常年在野外牧羊,飽受惡狼叼羊之害,機智的小牧童點燃火堆,用火屈彎樹枝成扇形,將羊皮蒙上後烤乾,圍著火堆用樹枝敲打,此時火光照亮山川,咣咣之聲響徹雲霄,惡狼都被嚇跑了。二為祭祀起源說,有學者考證認為,旋鼓舞的出現遠可推至上古,近至夏代,源於原始部落的圖騰舞,帶有濃厚的原始信仰色彩。古人稱天為旋或者玄,旋鼓即天鼓,所以在旋鼓鼓面上常繪有太極圖。傳說伏羲是人面蛇身,因此在旋鼓舞表演時鼓手的行走路線是模仿蛇行之“禹”步,表演中鼓手“甩莽頭”的彩色髮辮是人首蛇身扮相,敲鼓娛神,取悅神意,祈求保佑。三是軍事起源說,歷史上甘肅、青海一帶的羌民族在遷徙和走向民族融合的過程中,飽受無數次的戰亂之苦,人們用鼓聲來傳遞軍情信號,以防外敵。賈山旋鼓的樣式有:十字墊梅花、獅子滾繡球、太子游四門、學磚蔓地、煙霧纏山、纏蝸牛、觀音過橋、二龍戲珠等。

在北部川區旋鼓舞的特點是先“攛神”,由“司公子”“跳大神”,然後鼓手們組隊形圍火堆而“旋”;南部山區旋鼓舞的特點是在曠野山地“旋”,沿著崎嶇山道,蛇行蜿蜒,鼓聲迴旋。每年春末夏初,由牧童稚子在各村寨敲鼓先行娛樂,致興釀潮。端午時節為“旋鼓”高潮,五月初一,四面八方的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趕到會場,等候各村旋鼓隊的到來。旭日東升,裝扮好的旋鼓隊敲著羊皮鼓匯集在開闊灘地,擺開陣勢展示各自的技藝。旋鼓隊們表演的套路有很多種,各個套路的擊鼓聲點、節拍和步伐不同,有“獅子滾繡球”、“二龍戲珠”、“太子游四門”、“齊五亂點兵”等。夜晚來臨,各村都進行“點高山”活動,就是把端午節前全村人準備好的柴壘得很高,全村老少興高采烈地圍在“高山”周圍,由一人反穿皮襖扮成羊倌的模樣,領著同伴燒香許願,祭奠山神,祈求神靈保佑,來年五穀豐登,辟邪驅魅。村上德高望重的老人點燃“高山”,鼓手們圍著火堆“旋鼓”,往火堆中投“高山饃”,直到“高山”燃盡。

行政區劃

•甘肅省武山縣龍台鄉董莊村民委員會[620524208200]

•甘肅省武山縣龍台鄉溝門村民委員會[620524208201]

•甘肅省武山縣龍台鄉青山村民委員會[620524208202]

•甘肅省武山縣龍台鄉楊莊村民委員會[620524208203]

•甘肅省武山縣龍台鄉東溝村民委員會[620524208204]

•甘肅省武山縣龍台鄉賈山村民委員會[620524208205]

•甘肅省武山縣龍台鄉馬年村民委員會[620524208206]

•甘肅省武山縣龍台鄉王山村民委員會[620524208207]

•甘肅省武山縣龍台鄉龍山村民委員會[620524208208]

•甘肅省武山縣龍台鄉大莊村民委員會[620524208209]

•甘肅省武山縣龍台鄉楊咀村民委員會[620524208210]

•甘肅省武山縣龍台鄉陽屲村民委員會[620524208211]

•甘肅省武山縣龍台鄉山羊坪村民委員會[620524208212]

武山縣龍台鄉賈山旋鼓隊 武山縣龍台鄉賈山旋鼓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