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橋鄉

龍橋鄉

龍橋鄉位於仁壽縣東部,建有兩個場鎮(鳳梧場鎮、龍橋場鎮)。屬典型丘陵農業鄉,全鄉幅員面積為56.69平方千米,轄設20個行政村,209個經濟社,總人口27510人,其中男13260人;鄉村總戶數6727戶,現在耕地面積為27856畝,其中田面積8457畝,土面積為19399畝,主要農戶產品有水稻、玉米、小麥、油菜、密本南瓜、辣椒、枇杷以及豐富的竹資源。

基本信息

自然特徵

龍橋鄉龍橋鄉

地質構造:境內地質構造單元處於川西台陷龍泉褶皺車與川中台拱、威遠穹隆的接合部位。

地貌:地貌丘陵為主。

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交通

龍橋距仁壽30公里,背靠仁簡路和國道106線北斗段,每村通碎石路面,晴雨通車,05年底鄉黨委、政府為貫徹縣委“四大戰略”大辦交通,已開通龍馬-鳳梧-老龍線,龍橋-鳳梧-鎮金線。

下轄村

基礎設施

龍橋鄉在2003年底,各村已實現公路電話有線電視三通工程,全鄉已安裝1800門戶程控電話,1300戶村民安裝了有線電視。該鄉建兩個場鎮,7條街道,有商貿和個體工商戶300戶。有中國小4所,在校學生3500餘人,有衛生院2所,基本保證一般性就醫所需,有敬老院2個,全鄉人民生活富足平安、祥和。

農業經濟

龍橋鄉農業種植結構合理,形成了種、養殖業的合理搭配,傳統產業與優勢產業的互補,優質水稻種植面積為1萬畝左右,優質果蔬已形成產業,以江西村為代表的優質大五星枇杷種植面積為5668畝。以鏵匠村為代表的冬瓜和密本南瓜種植面積達8650畝,以普塘村為代表的辣椒種植面積達6980畝,已形成了名聲在外的龍橋產業,此外還有梨、桃、李水果4000餘畝,現已進入豐產期,1200畝產值達400萬元以上,全鄉年出欄生豬2.5萬頭左右,出欄山羊17000頭,規模化水產養殖,糧食總產1690萬公斤,全鄉人均純收入3195元。

龍橋鄉來加大結構調整力度,蔬菜面積穩步上升,2007年蔬菜面積1萬畝,創產值1800萬元左右;2008年該鄉蔬菜種植面積達2萬畝。該鄉已初步形成了以蜜本南瓜辣椒為拳頭,榨菜、三月青菜、萬斤芋為輔的多品種發展局面,還有企業加農戶的訂單生產。龍橋鄉蔬菜產品遠銷成渝兩地,蔬菜已成為全鄉的支柱產業。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以點帶面,充分發揮示範片帶頭作用

鄉政府成立了產業結構調整辦公室,將蔬菜種植任務和幹部目標考核掛鈎,由鄉、村、社幹部分片負責。重點打造了三大示範區。

二、創建協會,充分發揮協會作用

龍橋鄉於2006年10月份成立了蜜本南瓜協會,依託協會開拓市場,使全鄉蜜本南瓜、辣椒遠銷成都重慶等地。為進一步發揮專合組織作用,擴大經營範圍,該鄉正積極籌辦蔬菜專合組織,申請註冊商標,創建龍橋鄉蔬菜品牌。

三、加強技術服務,實施標準化生產。

該鄉蔬菜生產在技術上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1、品種選擇。蔬菜要高產,產品要對路,選擇良種是關鍵。全鄉良種普及率已達90%以上,辣椒以湘辣二號、湘辣四號為主,適於乾制和豆瓣廠加工;南瓜以金韓公司生產的蜜本為主,商品性好。良種的選擇,既保證了產量和品質,也保證了品種的抗病性,減少了農藥的施用量。

2、播種育苗。適時播種育苗,辣椒和南瓜在2月上中旬播種育苗,採用溫湯浸種或藥劑處理殺滅種子病菌,然後催芽播種,利用小拱棚保溫育苗。

3、定植。3月下旬至4月上旬陸續定植大田,全部採用地膜覆蓋栽培。栽植密度:辣椒5尺開廂種兩行,株距0.8尺,畝植3000株;蜜本南瓜廂寬9—10.5尺,單行種植,株距1.5尺,畝植400株左右。

4、田間管理及採收。施肥方面,做到科學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肥;病蟲害防治方面,按照無公害蔬菜生產的要求,主要實施綜合防治技術,即以農業綜合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綜合防治主要採取輪作制,另外在品種選用、種子消毒、育苗床消毒、培育壯苗、深翻炕土、科學合理施肥及田間管理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藥劑防治方面主要選用高效低毒對人畜無害的農藥種類,嚴格掌握施用時期和施用濃度,在商品採收前7天,嚴禁施用農藥;採收時根據加工或鮮食需求,在果實由綠熟轉入生物成熟時及時採收。

管理模式

仁壽縣龍橋鄉黨委抓住時機因勢利導,在全鄉推行了“黨委+協會+農戶”的模式,以黨委為核心、協會為紐帶、農戶為依託。把黨委組織協調,政策引導,發動民眾的優勢和協會在技術信息市場等方面的優勢有效結合起來。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提高,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探索出了一條農村黨建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的新路子。

龍橋鄉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鄉內一無礦產資源,二無重點工程,村民守著耕地,種著傳統的農業,收入只能靠外出打工。由於當地農民祖祖輩輩習慣了各種各的田,各管各的地,對規模發展農業心存疑惑,農民增收難,結構調整難,難就難在千家萬戶的小生產,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無法適應廣泛聯繫的市場經濟。如何幫助農民增收,如何引導農民參與到規模農業的發展上,龍橋鄉黨委通過召開黨委會、座談會,廣泛聽取民眾意見學習外地經驗。最後確定走“黨委+協會+農戶”的模式,在黨委的領導下,以產業為依託,以專業協會為載體,以富民為目的,通過黨委抓協會,協會帶農戶組織農民進入市場,達到結構調整,規模發展效益農業和農民增收的目的

“黨委+協會+農戶”的模式推廣後,為促進農村黨員在結構調整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一方面鼓勵黨員幹部帶頭髮展,充當致富路上的開路先鋒、一方面鼓勵黨員幹部帶頭加入協會,堅持黨員幹部在協會中唱主角,在新品種新技能推廣套用上挑大樑並實行黨員與民眾致富互相帶動,相互促進。

龍橋鄉通過“黨委+協會+農戶”的模式。由過去單一的棒南瓜,已發展到了海椒、番茄等多個品種為主的仁壽縣蔬菜生產基地。

反季節蔬菜

措施:一、依託鑫橋蔬菜種植公司成立蔬菜生產協會。由菜農民主選舉產生協會會長,協會負責蔬菜產前、產中、產後的各種服務。

二、引資新建冷藏庫。利用民族發展資金擴建冷藏庫房一個,目前可儲藏蔬菜600噸。

三、經常性開展種植培訓。多次聘請農業技術員為當地的菜農開展蔬菜育種管收培訓,提高菜農種植蔬菜的本領。

四、發展訂單農業。協會與廣州武漢成都等省市的客商簽訂收購契約,和菜農簽訂最低保護價訂單。

鄉鎮企業

龍橋鄉現有幾家個體企業運行正常,其中劉樹林(彥方4社)的麵粉廠,其麵粉和掛麵已申請註冊“劉五”商標,其產品供不應求。年加工小麥180萬公斤,並由此帶動其養豬業發展,年出欄生豬850頭以上;位於獅嶺村的陳學彬養殖場,固定資產達250萬元,常年存欄生豬1000頭以上,出欄1500頭以上,其產品(豬肉)外銷至新加坡,位於獅嶺村的誼崗養殖場,占地面積110畝,常年生產無公害商品魚15萬斤以上。在建設中的呂莊村呂六青漁塘占地面積150畝,以養殖和休閒為一體的高標準魚塘,是該鄉唯一的休閒的好去處。有運行多年的兩家預製廠,實現了年盈利2至3萬元以上。龍橋竹編產業目前形勢喜人。

鄉機關

龍橋鄉機關共有42名鄉幹部,其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35人,35歲以下的鄉幹部20人,鄉機關幹部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團結、務實、創新。鄉機關部門8個(黨政辦,農業服務中心、宣傳文化服務中心、勞保所、計畫生育辦公室、財政所、國土辦、民政辦等)。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