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村

東林村始因中國佛教“淨土”宗祖庭的東林寺而得名,東林村位於舉世文明的世界文化遺產景觀廬山風景區內,而東林寺也在該村,目前現有10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196戶626人,耕地面積494畝、林地面積2730畝。

基本信息

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龍橋鄉東林村

該村位於仁壽縣城東北30公里,坐落在仁東環線上的龍橋鄉場鎮,生產經銷便捷。全村9個經濟社,1150人,良田400畝,沃土500餘畝,另有退耕栽種的優質梨180畝,柚子60畝,雜交竹150畝。

村容村容

1、地理:該村地處場鎮,公路四通八達,貴坪寺龍水河東西圍流,二岔小河腹地穿行,匯於場鎮,有開發利用無盡價值,地理優越,土地廉價,勞力豐富,智者捷足,必先為主。

2、生產:該村盛產優質稻米和小麥,密本南瓜和辣椒的種植已超過200畝,還有200多畝水果,集約化的科學管理,生產及銷售暢旺。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黃河口鎮東林村

東林站村位於墾利縣黃河口鎮駐地西北部六公里處,東臨宋沙村,北臨董集村[3]。有數據顯示,耕地面積560畝,總人口118人,總戶數32戶,人均純收入4100元。

東林村因地制宜,克服土地鹼化等不利因素,開發棉花種植為主導產業。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領導的幫助下,協調硬化道路500米;2006年,水管安裝3000米,戶戶通上了自來水;2007年,在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設集體辦公室、圖書閱覽室、活動中心為一體的文化大院一處。同時村里安裝了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設備,戶戶安裝有線電視。村集體每年都為村民入了合作醫療,村里還積極開展了“十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文明信用戶”等評選活動。上半年,評出十星級文明戶10戶,文明信用戶15戶。村里還開展關愛老人活動,每年老人節組織老人召開座談會。

1958年,由梁山縣館驛鄉和韓崗鎮來此墾荒種地。1958年9月份外來開荒者達六十餘戶,已形成村落,定名為東林站村。

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東林村

雷州東林村在雷州大地上,保存著眾多原始而古老的村落,而其中的東林村,始建於南宋祥興年間,歷史十分悠久。據說,這裡的古民居,其規模和建築特色,當數雷州之最。東林村,到底有著怎樣的一段傳奇歷史呢?話不多講。跟隨我們的鏡頭,一起去東林村,追溯那段過去的歷史吧。

東林村位於雷州的母親河――南渡河下游的南岸,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村。東林村現在保存得比較完好的古建出面積約20000m2,共有16條青石板巷,其中最長最舊的石板巷是“仁里巷”,全長155米,建於南宋祥興年間。古民居群中有4座明代居宅,全部為磚木結構,每座正屋均有5個房間,房間狹窄,屋矮斜長。清代古民居主要有“司馬第”、“大夫第”、“藩佐第”、“桂廬”、“文廬”等,各具特色,且皆為華居豪宅。東林村的林嘉材家族豪宅,為東林古民居的典範,整座豪宅由客廳、宅第、華居組成,面積約5000m2,以客廳為中軸線,分為包廉、前庭、中廳、後庭院、大廳堂,左右廂房圍繞連線,氣派之大,建築之美,是在令人拍案叫絕!如果說林嘉材家族豪宅是大家閨秀的話,那么“司馬第”就算是小家碧玉了,“司馬第”布局精緻,講究格調,輾轉其中,令人流連忘返。“司馬第”保存一間由青石磚砌成的暗間,聽當地人介紹,那是此家的銀庫,銀庫不設旁門,不設窗戶,須經狹門方可進入,門前及門旁設有槍口,戒備深嚴。令人稱奇的還是東林村的炮樓,樓高四層,雄踞一方,炮樓牆壁上嵌有英文字母,每個字母就是槍口,令筆者不解的是,在炮樓的頂部的天花預製板上,竟然發現英文報紙粘在上面,而且不是今人所為!湛江以前只是法國侵略者駐紮過,如果說要出現外文的話,為何不是法文而是英文呢?莫非其中還有他因? 東林村自古崇尚興學,文人蔚起,東林始祖林翠夫是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壬戊科特奏進食、翰林七十一學士,升內秘閣校書郎。後有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雷州第一解元林文亨等6人,舉人11人,貢生等58人,任官職者45人。如此鼎盛文運,綿綿書香,名傳後世,響及三雷。

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洪瀨鎮東林村

東林村位於洪瀨鎮之南郊,東與福林村接壤(以樓仔橋為界,舊時是四都與五都的分界線),西臨東溪畔,南連少卿山麓,北偎佳色寨山脈,距南安市區20公里。 村委會設在陳塘。聚落分布在雞屎寨下。東林村系洪瀨鎮第四大行政村,四都通鎮區唯一主幹道由南向北貫穿全村,省道307線順東溪溪畔而過,鎮轄新型東溪開發區位於西南向,覆蓋域內4個自然村。村落交通位置十分顯耀,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非常優越的條件。

歷史沿革

東林村因位於“佳色寨”頂東林寺(清水岩)南麓而得名。明朝時,此處山上有一寺院,名曰東林寺,以寺取地名為東林。東林村舊稱南安縣五都從政鄉嘉禾里。舊屬南安五都,民國年間為東塘保,解放初稱東林鄉,1958年為東林大隊,1984年改為洪瀨鎮東林村委會。

自然地理

村落面積5平方公里,轄陳塘、演頂、侖頂、潘坑、後厝、茶林、貢山、樓仔等8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有耕地面積1975畝,山地面積1680畝,主種水稻、甘薯,兼種甘蔗、花生。林果有松樹、龍眼、茶樹。土特產有桂圓、茶葉。

經濟發展

東林村由於地處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周邊企業林立,駐有全國馳名的金鹿集團、足友公司、幫登公司、神象日化等著名廠家。截止2008年,擁有村辦企業10餘家及獸、禽溫室養殖場10餘戶。村集體經濟發達,人均收入達6000元,經濟位置居全鎮中上水平,是個較有發展潛力的行政村。

人文景觀

東林村系由十三世紀七十年代洪武年間,燕山始祖司令忠勇公十房三世孫純齋公(諱牛兒,字元德甫,又字元惠民)攜眷從南安豐州移居東林繁衍而來,已有600餘年的歷史。純齋公及夫人柯氏玉娘享年後合葬於東林村猛虎山,故稱“猛虎墓”,該墓葬是明代至今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古墓。脈發玉枕、坐南朝北,其狀如虎,故風水曰:“猛虎過澗”。墓為石砌結構,規模宏大,總面積1925平方米,為該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人物

道光乙未年(1835)恩科武舉人黃柏(1812-1886)系演頂自然村人,字守松,自幼身體壯實,天資聰穎,深得名師授藝,因藝技壓群雄而中舉。事後因政局發生變化,他性情剛正,毅然棄官返鄉辦設武館,收徒傳藝,其學生眾多,其中佼佼者有光緒年間洪梅武狀元黃培松,同治年間武舉人黃南昌、黃道全、黃明德等人,中武生者就更多了。黃守松享年七十四歲,其現有後裔160多人,分別在政界、商界、科研等部門為社會發展作貢獻。東林村里現尚有洪武年間建造的潘坑橋、明朝年代的茶林古大厝、嘉靖年間的少卿墓等諸多古建古居,都一一蘊藏著一個個稀奇動聽的故事。

文化教育

東林村歷來素有尊老愛幼、崇尚教育的傳統美德及吃苦耐勞的精神。解放前就有眾多鄉親旅居海外謀生,旅居印尼、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的僑胞已達數千人。在僑胞的慷慨資助下,東林村解放前就開始興辦教育,幾經衍變,現有村辦中心國小1所,內有教學樓、多媒體教室、幼稚園舍、大禮堂各一座,總面積1000多平方米。學校設有校董基金會,每年春節、“六一”節、教師節等節日採取多種多樣的形式對學校師生進行獎學獎教,促進社會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心國小還於1990年創辦了全省唯一獨具特色的少年軍校,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好評,並多次受到省、市、縣諸多單位的嘉獎。[1]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縣史召鄉東林村

東林村位於南和縣城東北20公里處,坐落在善史公路(善友橋至史召)上的史召鄉梁牌村村南,生產經銷便捷。

1、地理:善史公路橫穿該村,公路四通八達,南和縣城城際公車3路(南和縣城---史召梁牌)直達該村,交通便利,有開發利用無盡價值,地理位置優越。

2、生產:該村盛產五金鋼銼,鋼銼公司8家,個體戶已超過60家,尤其以河北全工鋼銼產銷有限公司 為首的鋼銼龍頭企業,帶動了整個史召鄉的經濟發展,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埭頭鎮東林村

[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

東林村系屬莆田市 秀嶼區 埭頭鎮重要行政村之一。位於秀嶼區埭頭鎮東北部,具有重要的地理交通作用。不僅是通向石城、淇滬等鄰村的必經之路,也是邁向黃瓜島、南日島的“中轉站”,發揮著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作用。[4]

[村落與居民]

村落面積約4平方公里,全村農業人口有4968人,在外華僑及工作人員近1000人,總戶數1086戶,轄12個自然村,27個村民小組,有姓氏:陳、林、吳、劉、黃、胡等。[4]

[地理特點]

東林村周圍環繞各村,是連線其它各村的“橋樑”。不僅是出入黃瓜島、南日島、石城村、淇滬村的必在途徑,而且了是它們的第一個交匯地,相當於以前的“集市”,所以也是一個富有發展潛力的經濟開發地。

本村東南面臨海,有約3公里長的海灘,海灘平緩為沙質無瘀泥,且坡緩,退潮時約有300米,在滿潮時等深在3米以下有500米,且無污染。夏天,風平浪靜,是夏天海邊渡假的好去處,是秀嶼尚未開發夏天渡假村的處女地。[4]

[物產經濟]

東林村面東南臨海,有可用於水產養殖灘涂2000畝,3米以下淺水區1300畝。現本村發展水產養殖有紫菜、紅毛菜、龍鬚菜、海帶、吊蠣。由於海區內無工業廢水排放,無污染,所產物品都是純天然的有機產品,且灘涂無瘀泥,紫菜等產品不含雜質,品質優良。由於坡緩,無瘀泥也是發展池養海產品好地方。

本村西北處有一農村發展示範中心(舊稱農場),面積1000多畝,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發展農產品的好基地。目前種植有包菜、蘿蔔、玉米、地瓜等。該中心農產品量高質優,銷往各地。[4]

[僑情僑況]

東林村是秀嶼區重點僑鄉之一。華僑分布於世界各地,眾多集中在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有華僑近500人,從事運輸業、酒店業、橡膠業等,但由於缺乏一個統一的機構來管理,所以尚未形成一個團體,共優勢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但對推動本村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4]

福建省長樂市羅聯鄉東林村

行政區域

東林村位於羅聯鄉盆地中西部,七岩山轄,獅頭山麓,西北部鄰方厝,北接三山,東接大坪,東南隔山嶺於馬台相鄰,西南於福清交界。長樂至福清的營融公路從村中經過,並和村中的道路相接。村落面積6196畝,耕地面積1000畝,林地面積5000畝。轄有東林、寶橋、壩埯、西亭4個自然村。現全村人口2253人,總戶數為850戶,村民小組6個。[5]

人文景觀

東林舊屬二難鄉五都泉元里一圖、二圖。東林林氏是有譜記載的定居羅聯的最老族姓之一。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林氏遠始祖遷公娶高羅田氏,御試在東林定居下來,東林其他姓氏系明、清時遷來此地。東林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歷史上共有五進士,分別是宋朝林栗、林公慶、林春一、林從及清朝林壽麒(武進士),其中林栗官至少師、兵部侍郎,林春一官至泉州通判。明朝林賜、林僑父子兩解元,成為當時佳話。東林人世通儒學,屢出名師,講學各地,為發展教育培養人才貢獻很大。東林族譜保存完好,是十分珍貴的文物。族譜自遠始祖遷公卜居高羅田記載至今,共撰七譜,歷時十九世544年,對每個人都有記錄,或簡或祥因人而異,為研究歷時提供很大的幫助。東林名勝古蹟較多,影響較大的有雙澗寺及七岩山。雙澗寺位於村北山麓兩澗之間,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內有文昌閣,為歷史名人林賜、方懋、陳艮、王錫、林尚志、陳應春、馬思理等讀書處。1941年4月地下黨曾在雙澗寺中成立臨時長樂縣政府。雙澗寺經過明、清、民國多次修建,特別是近些年的維修擴建,更具規模。雙澗寺前後共五進,總面積達1200多平方米,四周溪澗環繞,古樹復蔭,景色清幽。七岩山位於村西南部,為長樂發祖之山脈,尚有花崗岩七組,累累如珠貝,錯落似繁星,直入雲際。下有雙澗,水流石竇中,淙淙作笙竽聲。七岩山作為舊吳航十二景中的“七岩星繞”而享譽長樂。[5]

物產經濟

村中種植油茶、馬鈴薯等作物,有一規模較大的養雞場和元康種豬場。[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