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宮詞》

《齊宮詞》是一首由唐代作者 李商隱 著作,情感豐富,表現其鬱郁不得志的古詩。

作者

李商隱

詩詞正文

永壽兵來夜不扃,
金蓮無複印中庭。
梁台歌管三更罷,
猶自風搖九子鈴

注釋

⑴張《箋》編此詩於大中十一年(857)時商隱任鹽鐵推官,游江東,至白下。憑弔齊、梁舊事,有感於兩朝皆務浮華享樂,於紙醉金迷、輕歌曼舞之間,興衰代續,乃有此作。

⑵“永壽”二句:《史·齊廢帝東昏侯紀》:“齊廢帝東昏侯寶捲起芳樂、芳德、仙華、大興、含德、清曜、安壽等殿,又別為潘妃起神仙、永壽、玉壽三殿。……蕭衍師至,王珍國、張稷應之,夜開雲龍門,勒兵入殿。是夜,帝在含德殿,吹笙歌,作《女兒子》。臥未熟,聞兵入,趨出北戶,……直後張齊斬首送蕭衍。”同書又載:“又鑿金為蓮華以貼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華也。’”此以永壽宮代指齊宮,言寶卷寵潘妃及亡國之事。夜不扃:夜裡未關宮門(因有內應)。

⑶梁台:晉、宋間稱朝廷禁省為台。梁台即蕭梁宮禁之地,故址在今南京玄武湖畔。

⑷九子鈴:《南史·齊廢帝東昏侯紀》又載:“莊嚴寺有九子鈴,外國寺佛面有光相,禪靈寺塔諸寶珥,皆剝取以施潘妃殿飾。”

作品鑑賞

鑑賞一

這首詩題為“齊宮詞”,卻兼詠齊、梁兩代。這是一首詠史詩,但妙在只敘事而不議論。

前兩句“永壽兵來夜不扃,金蓮無複印中庭。”寫南齊亡國。齊廢帝寵潘妃,專為她修建永壽、玉壽、神仙等豪華宮殿;又鑿金為蓮花,貼放於地,令潘妃行走其上,說是“步步生蓮花”。公元501年(永元三年),雍州刺史蕭衍(即後來的梁武帝)率兵入建康,齊將為內應,夜開門,勒兵入殿。當晚廢帝在含德殿笙歌作樂方罷,還未睡著,卻被斬。在實際中,這個事件時間跨度大是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過程,而詩人單刀直入,截取橫斷面,從兵來國亡之夜著筆,將“永壽”、“金蓮”等情事不露痕跡地融化在裡面,不僅簡煉緊湊地交代了南齊的覆亡,刻畫出了廢帝死前茫然不覺、縱情享樂的荒淫昏聵,而且透露出亡國前的種種奢淫情況。由此卻可窺見南齊亡國的原因、過程和歷史教訓。

這種集中概括的寫法頗像戲劇作品把場景限制在一定時間、空間範圍,構成具有尖銳戲劇衝突的場面,通過幕前交代幕後一樣。將“含德殿”改為“永壽殿”,將夜開宮門改為“夜不扃”,這種細節上的改動,同樣出於集中、強烈地反映生活的需要。廢帝國亡身死,是以“金蓮無複印中庭”這種富於暗示性的詠嘆之筆輕輕帶出。“無復”一語,似諷似慨,寓諷於慨。

後兩句“梁台歌管三更罷,猶自風搖九子鈴。”轉寫梁台(宮)歌管。梁台實即不久前齊廢與潘妃荒淫享樂的齊宮,不過宮殿易主而已。“歌管三更”與“夜不扃”、“猶自”與“無復”呼應。在同樣的地點、同樣的時間,不同的角色上演相同的故事。詩人既沒有對梁台歌管作正面描寫,更不訴諸平板的敘述議論,而是抓住“九子鈴”這一細小事物加以巧妙的暗示。

九子鈴是宮殿寺觀的飾物。史載齊廢帝曾剝取莊嚴寺的玉九子鈴來裝飾潘妃宮殿。這在廢帝的荒淫生活中雖只是小插曲,卻頗具典型意義。詩人特意讓九子鈴出現在“梁台歌管三更罷”之時,不僅串貫了齊、梁兩代,而且讓它發揮豐富的暗示作用。

以靜托喧,暗示梁台歌管的喧鬧。詩人虛點“梁台歌管”,實寫歌管聲歇(“罷”)後寂靜中傳來的“風搖九子鈴”的聲響,巧妙地暗示出不久前的喧鬧。因為在喧天的歌管聲中是聽不到鈴聲的。“九子鈴”是齊廢帝奢淫、荒唐行為的突出表現,這個亡齊遺物出現在梁宮歌管聲中,暗示了梁宮新主繼承的是亡齊舊衣缽,“猶自”一語,點明此意。

以已經閉幕的一出襯托正在串演的一出,暗示梁台的必然崩潰。“九子鈴”不僅是齊廢帝荒淫生活的見證,也是其亡國殞身的見證。和荒淫亡國聯結在一起的九子鈴,對於歌管依舊的新朝來說,乃是一個不祥的預兆,歌管既然依舊,“永壽兵來夜不扃”的一幕,“金蓮無複印中庭”的結局也必然重演,“荊棘銅駝,妙從熱鬧中寫出”(姚培謙評),“不見金蓮之跡,猶聞玉鈴之音;不聞於梁台歌管之時,而在既罷之後。荒淫亡國,安能一一寫盡,只就微物點出,令人思而得之”(屈複評),對這首詩構思的新穎精巧,表現的含蓄蘊藉,特別是暗示的成功運用,都作了精到的分析。

作者的微意似乎不止於此。如果僅僅是以古鑒今,向當時的封建統治者提供一個荒淫亡國的歷史教訓,專寫齊事即可達到目的,不必兼寫齊梁,作者借同一齊宮串演齊梁兩代統治者肆意荒淫的醜劇,特別是借九子鈴著重揭露梁台新主重蹈亡齊舊轍,無視歷史教訓,其真正用意似乎是要通過“亡國敗君相繼”的歷史現象顯示某種規律性的東西。杜牧阿房宮賦》的結尾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李商隱暗寓在藝術形象中沒有明白說出的旨意,杜牧恰像代他作了痛快淋漓的表達。著力寫“梁台歌管”,正是給當代封建統治者畫像。

鑑賞二

這是一首詠史詩,但妙在只敘事而不議論。永壽殿閣,金蓮女色,梁台歌舞的奢華享樂中,演繹著興衰更替的歷史故事,那風中搖曳的九子鈴,見證過一代代王朝的悲歡榮辱,物是人非!劉、余《集解》云:"九子鈴既齊廢帝荒淫昏憒之標誌,亦其荒淫亡國之見證;既梁台新主荒淫相繼之標誌,亦其重蹈覆轍之預兆。"歷史是漫長而且複雜的,但詩人只"就微物點出,令人思而得之","倍覺唱嘆有情"。李商隱是一位常懷憂國之心的詩人,此詩詠史之意未必不在諷今。前人多有認為此詩諷唐敬宗者,不無道理。杜牧《阿房宮賦》云:"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九子鈴之鑑,深意或正在此。"猶"字耐人尋味。此詩含蓄蘊藉,與《賈生》詩之直言議論風格不同。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2或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於河南滎陽(今河南滎陽市)。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滎陽。詩歌成就很高,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四。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文學價值較高,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崑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有《李義山詩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