鼬鮫

鼬鮫

鼬鮫,白眼鮫科,體呈紡錘型,軀幹相當粗壯。是棲息於沿岸、近海的大型鯊魚。廣泛分布於全球各溫、熱帶水域。

基本信息

鼬鮫鼬鮫
學名 Galeocerdo cuvier
命名者 (Péron et Lesueur, 1822)
中文名 鼬鮫
科中文名 白眼鮫科
科號科名 020 Carcharhinidae
模式種產地 Northwest coast of NEW HOLLAND [Australia] 大陸名 鼬鯊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舄湖 俗名 虎沙 
棲息深度 0 - 0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最大體長 740 cm 經濟性 是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東北部 
世界分布 全球性 
英文俗名 Spotted shark, Tiger shark, Leopard shark, Maneater shark

型態特徵

體呈紡錘型,軀幹相當粗壯。頭寬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短而寬圓。眼近圓形,瞬膜發達。前鼻瓣短而呈三角形;唇溝很長,上唇溝幾達下唇溝之兩倍長而接近眼之前角。口裂寬,深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下頜齒同型,寬扁斜三角形,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明顯外斜,外緣有一凹刻,凹刻下方具3-6小齒尖,小齒尖之外緣亦具明顯鋸齒。噴水孔裂縫狀,中小型。背鰭2個,背鰭間存在明顯的隆脊;尾柄隆脊不高,第一背鰭寬大,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在臀鰭起點之前,後緣入凹,后角尖突;胸鰭中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圓,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上葉位於近尾端,下葉前部顯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扁三角形微突出,與上葉分隔處亦具缺刻,尾端尖突。體背側灰褐色或青褐色;腹側白色。體側和上具不規則褐色斑點,連成許多縱行及橫行條約。

棲所生態

棲息於沿岸、近海的大型鯊魚。經常出現於河口、港灣堤防外、珊瑚環礁、舄湖區、外洋島嶼外圍水域。具有在大洋中遷移的習性,但並非大洋性魚種,同時也具有垂直洄游習性,白天在深水域活動,夜間則至水錶層或淺水域捕食。性兇猛且貪婪,掠食海洋中的硬骨魚類、其它鯊魚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全球各溫、熱帶水域。本省東部、東北部及西南部海域均見其蹤跡。

漁業利用

主要以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鼬鮫並不是飢不擇食的獵食者,它們也會沮喪,它們也會對人們產生好感,潛水研究員馬克與一頭鼬鮫成為了好友,他傳說中的鼬鮫是恐怖的食人怪獸,而事實上鼬鮫的確是一種高明的動物,但是馬克與鼬鮫的友情證明了人們與野生動物的親密接觸是會產生深厚感情的。在此我呼籲大家不要再吃魚翅了,捕鯊的殘忍程度不亞於南京大屠殺,況且它的營養成分還不及牛肉,但鯊在被割去魚鰭和尾後就被拋進海中在飢餓與痛苦中死去,而貨艙則被騰給經濟價值更高的東西了。

參考文獻

1、台灣魚類志(沉等, 1993)

2、中國動物志-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

3、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