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的根本原則。中國人民解放軍必須完全地無條件地置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一切行動聽從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指揮,不允許向黨鬧獨立性,不允許任何個人向黨爭奪兵權,也不允許其他政黨在軍隊中建立組織和進行活動。

基本信息

必要性

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無產階級的政黨領導無產階級的軍隊,是由黨的性質和軍隊的階級屬性決定的,是處理黨和軍隊關係的馬克思主義原則。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中國共產黨締造和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是執行黨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它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在黨的直接領導和指揮下,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實現黨的歷史使命為己任。黨的絕對領導,是這支軍隊永遠保持無產階級性質的決定因素和勝利發展的可靠保證。軍隊離開黨的絕對領導或者削弱黨的領導,就會走偏方向,遭受挫折,甚至導致資產階級野心家篡奪軍隊的領導權。

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主要是通過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領導來實現的。政治上,就是用黨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統一全軍的思想和行動,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思想上,就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幹部、戰士的頭腦,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組織上,就是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統一領導下,建立健全軍隊黨委制政治委員政治機關等制度,充分發揮黨委的核心領導作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保證黨的政治領導和

簡史

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是在鬥爭中確立和逐步完善的。中國革命的特點,是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主要的鬥爭形式是戰爭,主要的組織形式是軍隊。軍隊的領導權掌握在誰的手裡,是關係革命成敗的首要問題。中國共產黨從北伐戰爭失敗中,深刻認識到獨立掌握軍隊和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極端重要性,於是組織領導了南昌起義湘贛邊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和其他許多地區的武裝起義,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為了把這支人民軍隊牢牢地掌握在黨的手裡,從建軍時起,就逐步在部隊中建立黨的各級組織,設立黨代表和政治機關。1927年 9月著名的三灣改編,把黨支部建在連上,班設黨小組,連以上各級設黨代表,營、團建立黨委,對實現黨對軍隊的領導,奠定了重要的組織基礎。1929年12月,古田會議決議闡明了堅持黨對軍隊領導的原則和重要性,並從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確立了實現這一原則的制度和措施。在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過程中,中共中央同各種削弱黨的領導的錯誤或企圖取消中國共產黨對人民軍隊領導權的陰謀,進行了鬥爭。1935年9月,中共中央在紅軍長征途中,粉碎了張國燾擁兵自重,同黨爭奪兵權,企圖以武力危害黨中央,分裂紅軍、分裂黨的活動。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上總結這一教訓時指出,共產黨員不爭個人兵權,但要爭黨的兵權,要爭人民的兵權,“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容許槍指揮黨”(《毛澤東選集》第534~535頁,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第1版)。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在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強調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在八路軍新四軍及黨領導的其他游擊隊中,都要保持中國共產黨絕對的獨立的領導地位,不允許在這個問題上有任何動搖,堅決糾正了王明“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放棄黨對軍隊領導權的錯誤。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又企圖取消中國共產黨對人民軍隊的領導權,毛澤東針鋒相對地提出:“人民的武裝,一支槍、一粒子彈,都要保存,不能交出去”(《毛澤東選集》第1159頁,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第1版)。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重申了在軍隊中要堅持和健全黨委制,反對個人獨斷專行和分散主義兩種傾向。

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是完全符合全國人民最高利益的。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作為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重任,仍然需要繼續堅持這一原則。在“文化大革命”中,黨對軍隊的領導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嚴重干擾破壞,中共中央粉碎了他們分裂黨、分裂軍隊、妄圖篡奪最高領導權的陰謀,保證了軍隊的穩定和團結統一。

根據1982年12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1983年 6月選舉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中共中央經過國家中央軍事委員會繼續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領導,堅持黨領導軍隊的長期行之有效的各項制度。

參考書目

《毛澤東選集》:《戰爭和戰略問題》、《關於重慶談判》,人民出版社,北京,196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