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三角經濟區

黃三角經濟區

黃三角經濟區範圍包括東營和濱州兩市全部以及與其相毗鄰、自然環境條件相似的濰坊北部寒亭區、壽光市、昌邑市,德州樂陵市、慶雲縣,淄博高青縣和煙臺萊州市。總面積2.6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2008年區內總人口983.9萬人。

魯北經濟版圖重整

山東經濟板塊中較為薄弱的北翼城市經濟版圖正在被悄悄改寫。

黃三角經濟區黃三角經濟區

魯北經濟版圖重整
濰坊原屬魯中工業重鎮,因北部與渤海相隔幾十公里荒灘鹽鹼地,臨海不見海,從不敢妄稱沿海城市。不過,黃三角規劃上升為國家級層面之後,濰坊的發展重心正在由濟青交通動脈沿線向北部黃三角區域轉移。
據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黃三角發展規劃,具有馬來西亞國有企業投資背景的濰坊森達美港,是黃三角集約開發區中四大臨港產業區之一,將重點打造船舶發動機和汽車製造業,並將打造成全國最大的海洋化工基地。
目前,已有專門生產大馬力海洋船舶發動機的濰柴動力(000338)落地,中海油集團亦已著手在此新建百萬噸乙烯和1000萬噸煉油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
據本報了解,濰坊市通過了一個三年投資1000億元的造城計畫,2010年要投入400億元,不但著眼於產業發展,更斥資數百萬元聘請專門機構做規劃,以在臨港產業區建設一座濱海新城。

黃三角經濟區黃三角經濟區

而具有地理區位中心優勢的黃河入海口城市——東營——劃出了1200平方公里的集中突破區,規劃布局“四區一城”的城市發展框架,即臨港產業區、高端產業區、生態旅遊區、生態高效農業區等主體產業區,引入黃河水,將東營市打造成黃河水城
此前3年,東營市累計投入17億元,發展城市綠化,流經市區主要承擔排洪、排污功能的廣利河得到治理並引入黃河水,東營市還提出將整座城市建設成為國家4A級景區的構想。
據本報從東營市有關部門了解,成立不足兩年的東營港經濟開發區,日前完成了港口、城區和石化產業三大總體規劃,旨在儘快成為東營市的副中心城市。
據了解,借上升為國家級戰略東風,推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被列為東營市2010年三大戰略任務之首。東營市市委書記張秋波表示要在主體產業區、重大基礎設施、生態建設、發展平台建設等方面實施六大突破。

黃三角經濟區黃三角經濟區

按國家發改委規劃,開發最晚的濱州港也將成為依託魯北化工的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區,油鹽化工、船舶製造、清潔能源、生物製藥等產業聚集區,並且建成環渤海地區物流中心。
“城鎮化、工業化的快步推進,成為後金融危機時代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動機,隆起一條山東新的城市經濟帶。”山東省社科院副院長鄭貴斌說。
1/3精力抓黃三角
今年1月份黃三角在北京舉行的一場項目共簽約77個項目,簽約金額達2600億元,涉及重化工、能源、旅遊業等類,絕大多數投資者為捷足先登的央企財團。
記者從山東省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辦公室(下稱黃三角辦)了解到,山東將繼續以區域一體化招商方式,對外統一推介黃三角,以避免“兵力分散”。
東營、濱州、濰坊三市在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方面水平相當,臨港產業區又同屬起步期,當前一個緊迫問題是如何避免產業同質化競爭。

黃三角經濟區黃三角經濟區

黃三角辦有關人士說,專項規劃和項目立項權是總抓手。山東將嚴把立項關,嚴格按照國家規劃里對各臨港產業區的功能定位,引導各區互補發展形成錯位競爭。
他介紹說,目前,包括交通、能源、科技、生態、土地、水利、金融、裝備製造業等在內的30個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已分解至各相關省直部門,預計下月將陸續出台。
山東省關於貫徹落實國家規劃的實施方案已完成初稿,目前正按程式徵求意見,本月中旬有望下發實施。
在此前不久舉行的黃三角建設領導小組會議上已經確定的是,黃三角將在省內發展資源與機會的分配中,獲得更多的政策傾斜。
山東省發改委、經信委、交通廳、水利廳等部門,在安排生產力布局、落實重大項目建設,特別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項目和水利、交通、能源等支撐性項目時,將加大向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傾斜。
山東省省長姜大明在這次領導小組會議上要求相關省直部門立足實際,“敢破敢立,打出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策組合拳”;同時“敢試敢闖,加強溝通,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委支持”。
對於黃三角成為第一個以“高效生態”為突出功能定位的區域發展規劃,姜大明表態說,這是山東省科學發展的歷史難得機遇,2010年,他將拿出1/3的精力抓黃三角的開頭起步工作。

重工業化進程

世界上最後一塊未開墾的三角洲“黃河三角洲”,即將淹沒在人類重工業化的浪潮中。

在這片亟待保護的土地上,原生態的自然風貌與地表之下蘊藏的大量豐富的石油、鹵鹽等資源同時並存——它決定了這片“處女地”的今天與未來難以逃遁的宿命:一場重化工業的洗禮正滾滾而至。
 

黃三角經濟區黃三角經濟區

1.工業區擴容,自然保護區“調整”?
2010年夏天最熱的日子裡,距東營城區正北面約80多公里的渤海岸邊發生了兩件意味深長的事情。
一是在久別34年後,東營北部海域再次迎來滾滾黃河水,東營刁口河也重新成為黃河“實驗性”出海口。
啟用廢棄三十餘年的刁口河,原因頗為複雜。原先作為出海口時,刁口河自然保護區水草豐美,黃河泥沙沖積出的陸地肥沃,但在被棄用三十餘年後,海水侵蝕、鹽鹼化越發嚴重,植物大片鹼死,陸地以每年近8平方公里的速度大踏步後撤,原先林立在陸地上的採油井已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為保護這片近5萬公頃的自然保護區,再次引入黃河水已是當務之急。
而令人談之色變的黃河“擺尾”則是啟用刁口河的另一個深層原因。2007年冬天,黃河水利工作人員在野外勘查時發現黃河入海口已不知何時向北移動了近3公里,從1976年一直沿用的黃河清水溝出海口在距海岸約8.7公里處改變流向,向北偏移形成新的入海河道,而在原人工開鑿的入海口隆起兩個十幾平方公里的小島,阻擋了河水流入萊州灣。
這是一個出人意料的發現。此前,黃河水利部門認為,延續千年的黃河“擺尾”已被有效“治癒”,但這一發現令人們意識到事情遠非如此簡單。

黃三角經濟區黃三角經濟區

刁口河之所以作為“實驗性”出海口,水利部門的構想是將它與清水溝交替成為黃河的固定出海口。上游來水大時啟用清水溝,水量小時則開啟刁口河閘門。
就在黃河水利部門緊張試驗黃河交替入海方案一個月後,7月22日,與刁口河4.85萬公頃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鄰的東營港迎來開港以來第一艘4.5萬噸油輪——這不僅意味著“立體交通”時代即將全面登入黃三角,也意味著東營打造重化工基地的夢想已然破繭化蝶
在東營市委書記張秋波看來,“黃三角”迄今未被有效開發,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交通嚴重不暢。除目前正在建設的“四縱四橫”中德龍煙鐵路外,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長期以來只有一條從省城通往東營的鐵路,東營人均占有鐵路只有10厘米;高速公路雖已於2000年開通,但同鐵路一樣未形成四通八達的網狀,難以發揮高速機動的作用;而於1983年建造的東營港長期以來只是作為勝利油田的自備港,裝卸原油一年不超過20萬噸,到2003年東營開鑿的公共碼頭已接近癱瘓狀態;而1984年建設的東營機場到2001年才開通東營至北京航班,但也僅限於每天一班,乘客稀疏。東營人自嘲,東營的交通頗像“盲腸”,進得去出不來。
一艘4.5萬噸油輪的到來,顯然只是從此打破“黃三角”平靜的開始。
按照規劃,“十二五”期間東營港將建造一座25萬噸“島式”油碼頭,新增萬噸以上碼頭達到5個,而到2020年,港口的年吞吐量將達到5000萬噸,未來則向“億噸”大港衝擊。
油輪停靠東營港的這段日子,港口腹地不遠處的化工工業園區已一掃早年的荒蕪,呈現出一片鼎沸——筆直寬闊的馬路,路兩邊則是一道道柵欄和巨大的廣告牌,看上去入園企業、化工廠的“圈地”已經初見規模,待建的工地上,大型運土車輛來來往往,一片繁忙;而已經投產的大型化工廠高聳的煙囪呼呼有聲的冒著煙。
一邊是黃河水“實驗性”改道,一邊是一艘巨輪的到來——這兩件事,表面看上去似乎並無任何關係,但在巨幅廣告牌的後面、填埋著新土的園區一年前甚至數月前還屬於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範圍,眨眼間轟鳴的推土機已將濕地上的鳥語花香碾壓得粉碎,代之以化工園區隆隆的機器聲。
此消彼長,自然保護區的夢境,迅速被工業化的現實進程所打亂。
按照規劃,東營港經濟區最終將達到466平方公里——在某種程度上,這意味著開發區在擴容,自然保護區在“萎

黃三角經濟區黃三角經濟區

縮”。當地官員就曾含蓄地表態,保護區的範圍將來可能要“調整”。
實際上,這個“調整”已然開始。
2.狂熱大煉油
東營人的夢想是最終上馬“千萬噸級”的大煉油。
作為重工業化進程的一個標誌性工程,千萬噸級的大煉油對延長產業鏈、拉動當地GDP、促進就業等諸多方面有其它項目無可比擬的優勢。
早在2008年,東營市就萌發了上馬大煉油的想法。這一年初,山東省及東營市分別與中海油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東營市隨後在9月4日簽署協定,其想法很明確,著眼中海油在渤海灣已達3000萬噸的石油產量,期望分流到東營港一部分,上岸後就地消化。
同一年,東營港開發區管委會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督促抓緊編制中海油工業園產業布局和發展方案,早日啟動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論證和報批工作。
東營市發改委主任張傳勝介紹說,他們的做法是先期先爭取建設千萬噸級石油儲備基地。該基地依託東營港和勝利油田的原油運輸管網,與中海油合作,爭取國家最終支持布點建設;在此基礎上再上馬1000萬噸大煉油。
當時東營構想上馬大煉油有兩條路徑,一是整合現有煉油企業,在整合中建設1000萬噸/年的大煉油項目,二是引進中海油新建大煉油工程。
但中海油的整合之路並不順暢,在將兩家市屬企業收編之後,整合戛然而止。隨著時間的推延,新建大煉油的呼聲越來越高。
兩年後的今天,中海油業已完成東營港經濟開發區中海油物流園區一期工程立項。
東營市市長張建華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引進中海油後,我們已經把兩個3萬噸級的散雜貨碼頭轉讓給它。同時,中海油再投資建設兩個5000噸級、兩個5萬噸級的液體化工碼頭。”
張建華同時介紹說,在東營港臨港產業區,中海油要建100萬噸的原油儲備基地,14萬噸的成品油倉儲罐區和物流園區。
作為二期,將建設1200萬噸的大煉油項目及100萬噸的乙烯項目及一批精細化工項目,打造煉化一體化基地、精細化工基地以及渤海油田專業服務和海洋工程基地。根據中海油與東營市簽署的《東營港碼頭庫區工程及煉化一體化項目合作協定》,中海油目前已完成千萬噸煉油和百萬噸乙烯煉化一體化項目的調研初稿。“千萬噸大煉油和百萬噸乙烯一體化項目有望進入正在編制的國家‘十二五’規劃。”東營港開發區工作人員透露。
據中海油方面透露,其在東營港區的項目投資總額將高達450億元。這一數字也與大煉油及相關配套的投資總額基本吻合。而建成後的效益亦非常驚人,據測算,大煉油項目建成後當年銷售收入就能達到200億元,大乙烯項目建成後年銷售收入240億元,後續產業年總銷售收入可達150億元,而利稅接近100億元。
以銷售收入計,這組數字的總和幾乎接近2009年東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一半。
3.脆弱的生態,匱乏的水

黃三角經濟區黃三角經濟區

在充滿誘惑的大煉油預期收入背後,是“黃三角”不堪重負的脆弱生態,尤其是水資源的匱乏。
據悉,大煉油需水量十分驚人。據“青島石化基地產業規劃”測算,“規劃的石化基地區內規劃用水量約4900m3/h。其中大煉油工程用水量約2800m3/h,石化基地發展項目用水量約2100m3/h。”若按此測算,大煉油加上配套工程年需水量超過4000萬噸。
實際上,地處東營的勝利油田已經是一個耗水大戶。據介紹,每開採1噸原油,需向地下加注1.3噸淡水,如果加上勘探、開採、運輸及加工過程中的每噸原油需水1.7噸計算,1噸原油總耗水近3噸。2009年勝利油田開採原油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為2791萬噸,這意味著去年有8373萬噸淡水被消耗。
這將是“黃三角”未來重工業化進程的穩患。
但是,談起資源稟賦,不僅東營人頗為自豪,據說山東有位高層官員就曾開玩笑地說過,中國要是像歐洲那樣一個省就是一個國家,山東憑著東營的石油就能“富可敵國”。但是東營政府部門許多人在有意無意中忽略了一個問題:東營是個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地區。
2005年以前,時任東營市水利局黨委副書記的蘭光明曾多次撰文稱,東營市地處黃河入海口的黃河三角洲腹地,為黃河退海造陸之地。由於成陸時間短,土地鹼化嚴重,淡水資源非常貧乏。加之東營市多年平均降雨量僅為537.4mm,全市人均占有淡水資源量為296.5m3,是全國人均占有淡水量的10.9%。
蘭光明說,東營每年90%以上的用水要依賴黃河供給,而其它可供水源中,地表水每年可利用量為0.72-1.47億立方米之間,地下水可開採量為8039.49萬立方米。
如果按照黃河水利委員會分配給東營的引水配額7.8億立方米加上地表和地下水,東營的年供水量在9.32億立方米-10.08億立方米之間,如果按1999年東營全部需水量計算,實際需水在11.75億立方米-15億立方米之間,缺口大約為1.67億立方米-5.68億立方米。
但近年來,東營在談到自己的水資源時總是稱“水資源豐富”。尤其招商引資時更是承諾“黃河流經東營市138公里,現有100萬立方米以上的平原水庫95座,一次性蓄水能力超過8億立方米,為工農業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資源。”
東營市水利局2009年提供的一份材料認為,東營的水資源供給能夠保障東營用水安全。
東營水利局稱,東營目前可利用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客水資源。其中,地表水每年可利用量為1.8億立方米;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黃河灘區、老黃河故道、刁口河和神仙溝黃河故道、廣饒縣小清河以南等4個淡水區,平均可開採量總計達1億立方米;客水資源分小清河、支脈河及黃河水,三者可利用水量分別為為0.71億立方米、0.36億立方米及7.8億立方米;同時從2010年起東營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引江水量為2億立方米。東營水利局介紹,東營市現可利用水資源量累計達13.67億立方米。根據《山東省水資源公報》,2001年至2008年東營多年實際平均用水量為9.14億立方米。
兩相對照,有樂觀的觀點認為,東營市近年通過節能減排,已大幅度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同時水利部門正加大勘查力度,多渠道開源。但更大的可能是通過超配額引黃河水,保證了東營市用水量的供需平衡。據介紹,東營每年實際引黃河水在12億-14億立方米。
果真事實如此,東營水資源匱乏的警報便沒有真正解除。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今年曾對媒體預測說,到2020年黃河河川徑流量將比目前減少約15億立方米,2030年將減少約20億立方米。他認為,隨著西部大開發進程的持續推進,黃河流域煤炭、電力、石油等能源及重化工工業用水將大幅增長,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東營作為黃河最下游的城市,一旦遭遇上世紀90年代黃河連續多年斷流,後果不堪構想。
污染也如影隨形。

黃三角經濟區黃三角經濟區

仙河鎮位於東營北部,靠近東營港開發區,長期居住著近5萬名勝利油田的職工。這裡曾經因為靠近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環境格外優美,檉柳火紅,天鵝成群、野鴨出沒於一望無際的蘆葦盪,原始地貌上井架林立,加上壯觀的黃河入海口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
但東營港開發區新建工廠的污染令小鎮往日不再。當地一名勝利油田的職工反映,今年3月25日海科瑞林化工出現泄露時,整個仙河地區瀰漫著濃重的臭雞蛋的味道,持續了兩多半小時左右。據說,樁西採油管理二區一名女職工出現了昏厥。鎮內幾所中國小的學生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噁心、嘔吐現象。
環保部污控司一位官員也曾經非常肯定地說過,“只要有石化項目就會有污染,而且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他介紹,所謂的零排放、循環經濟目前只是在“炒概念”。
今年8月3日,東營市環保局針對7月14日專項執法檢查中發現超標排污的中海油東營石化公司予以網上公示。數年前,東營環保局曾開出數億元天價罰單直指勝利油田。
這似乎是一個警示,提醒中海油如果上馬大煉油,污水處理同樣不容忽視。據測算,千萬噸級大煉油工程污水總量約每小時就達到1000立方米,而石化基地後續發展項目污水量也要達到每小時1000立方米,年排放近2000萬噸。由於環渤海執行更為嚴格的國家一級污水排放標準,治污成本勢必抬高。
據營市海洋與漁業局統計,2006年東營市廢水排放總量已達到13000萬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為9000萬噸。
東營環保局認為,“十一五”期間,污染防治任務變得更加艱巨,排污總量與環境容量矛盾更加突出。與大煉油上馬的樂觀情緒相反,環保局的結論並不樂觀,“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已超過環境的承載力”。
4.求解財政之困
6月1日,東營市長張建華出現在山城重慶。
張建華此行專為政府投融資改革的“重慶模式”而來。自2002年以來,重慶陸續組建政府背景的八大投資集團,基本模式是“政府擁有,授權經營,為重慶基礎設施、城市建設等公共領域重大項目的重要投融資平台。”政府投資公司運作的核心則是通過整合、集中政府資源,將存量資金、資產資本化,同時盤活國有土地,將貸款投入基礎建設和老國企改造。
一個月後,7月21日,參考了“重慶模式”的東營市城市建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成立。其背景則是總投資達350億元的東營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項目計畫。東營政府希望該公司通過承建政府重大項目、對政府儲備土地進行一級開發,實現快速融資啟動項目建設,為城市建設提供充足資金保障。
轉變政府融投資方式,對東營來說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十五”期間,東營為改變基礎設施遠遠落後於全省平均水平的狀況,政府大舉舉債,數年後沉重的還貸壓力已令當地政府難以為繼。據介紹,2001年東營市政府投資計畫尚為2.6億元,到了2006年已增大到18.5億元,到2008年東營市政府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更高達36.5億元。
東營一位主管市政建設的官員介紹說:“儘管如此,與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相比,缺口還是較大,遠遠不能滿足要求,許多工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資金因素而擱淺。”
另一方面,東營市政府的還貸壓力已與日俱增。東營方面介紹,從2002年開始,截至2006年8月,5年時間,東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商業性貸款本金已達21億元,而到2008年,有些貸款已到還本期,還本付息壓力非常大。從2010年開始,僅開發行和工商銀行(4.82,0.20,4.33%)兩家貸款,東營每年償還本金利息總計要在2億元以上。
大概沒有人會想到,擁有全國地二大油田的東營,地方財政卻如此捉襟見肘。東營人均GDP山東省第一,比山東經濟龍頭青島還要高,經濟總量位居第七,緊排山東東部沿海地區及濟南、淄博和濟寧之後,但地方財政收入僅比地處山東西部的菏澤、聊城等略高,排在全省第12位。
從濟寧市與東營市對比中更能看出端倪,2009年濟寧的GDP為2387.7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34.66億元,居全省第五位;東營市2009年GDP僅次於濟寧,為2257.88億元,但地方財政收入僅為80.9億元,相差近60億元。
究其原因,在於屬於央企的勝利油田在貢獻GDP的同時卻只有稅收的5%留給地方財政收入。具體到不同稅種,像增值稅中央地方分成比例為,中央75%,地方25%,地方分成的25%則全部歸省所有;企業所得稅分配比例為中央60%,省8%,市以下32%,但勝利油田100%上繳中央;資源稅全部屬省級收入,近年通過爭取每年返還東營市5000萬;礦產資源補償費由市國土資源局徵收,此費中央與省市5∶5分成,省與市7∶3分成,因為市一級包括濱州、德州和東營,所以東營只能分到3成中的85%。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現行的財政管理體制,可謂“經濟發達大市,地方財政小市”。
“黃三角”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東營財政解困帶來莫大希望。山東省政府已明確表示,將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財稅政策及科技扶持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比如,礦產資源補償費返還政策方面,山東省政府調研室就建議說,市轄及以下採礦權人繳納的礦產資源補償,中央與省5∶5分成後,省級部分全部返還各市。省轄及以上採礦權人繳納的礦產資源補償費省級部分,省與市分成比例為7∶3。
5.內在壓力
2009年11月,國務院通過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黃三角開發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也正是從這一刻起,“黃三角”的概念從黃河入海口的一片三角洲擴展到了從山東濱州到煙臺萊州環渤海南岸一片廣袤的區域。涉及人口近1000萬人,面積達2.65萬平方公里。
“黃三角”發展呈迅猛之勢。2007年“黃三角”地區GDP尚只有3826.38億元,根據今年山東省“兩會”提供的數據,到2009年底,已達到5239億元,三年間增長36.91%。但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卻有些相形見絀,2007年區域內財政收入198.03億元,2009年增加到226億元,三年間只增長14.12%。
“黃三角”區域的經濟結構就是山東省的縮影,第二產業突出,第三產業嚴重滯後。今年山東省“兩會”期間,省長姜大明到淄博代表團參加討論,就特意提出了山東省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山東的經濟結構中,第三產業的比重只占到34%,全國的平均水平是41%,即便在不發達的西部地區,第三產業也占到36%,也就是說,山東甚至比西部地區還低2個百分點。
如果以山東和江蘇為例,更能說明問題。姜大明說,2008年江蘇超過山東49億元,2009年超過山東255億元。如果從質量、效益這個角度來看,問題就值得山東重視了。地方財政收入,江蘇是3200億元,山東只有2200億元,整整差了1000億元。
1000億是什麼概念?姜大明舉了農村養老保險的例子。他說:“農村養老保險江蘇是全覆蓋了,我們費力八差地才做到19個縣。”
從經濟結構中也可以大體看出“黃三角”在工業化進程中所處的位置。
2008年,“黃三角”上升為國家戰略前夜,由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帶隊的調研組在“黃三角”調研時發現,區域內三產比例為7.6∶66.8∶25.6;這與面積與山東相當的歐洲國家比利時農業占1%,工業和建築業分別占17%和5%,服務業占67%的情況相距懸殊。歐洲其它國家雖然發達程度各不相同,但經濟結構趨於一致。像瑞典,上世紀90年代初經濟結構已完成轉型,農業:工業(其中製造業):服務業比例為4∶43(30)∶54,也就是說,在歐洲,比較發達的國家,服務業的比例至少占到一半以上,實際上是大量的第三產業增加值拉開了“黃三角”與已開發國家之間的距離。
6.難以迴避的宿命
今年6月11日在濟南山東大廈召開的“全省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工作會議”是“黃三角”上升到國家戰略後山東省舉全省之力建設這一區域的第一次全面部署。
這一天,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省及相關地市主要領導,省市各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省級機關、中央駐魯金融、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及省國資系統各企業負責人悉數到場。此前,山東省委省政府對“黃三角”開發提出的總體要求是,率先抓住歷史機遇,完善配套措施,在重大基建、未利用土地集約開發利用,特色園區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
分解“邁出實質性步伐”,有四大方面:一是重大基礎設施的完善,二是未利用土地的集約開發利用,三是特色園區,四是生態環境保護。但落到實處是“有序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回過頭來看“黃三角”區域內各城市,尚無一不在展開基礎建設和重化工業的布局。
根據山東省發改委提供的數據,2010年“黃三角”區域重點建設有德龍煙鐵路、中海油東營港物流園區一期、煙臺潮水機場等十幾個項目新開工或續建,加上藍色經濟區的重點項目當年總投資將達到264.13億元。
從區域各地市的主導產業來看,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石化、冶金等行業。

黃三角經濟區黃三角經濟區

東營則計畫三年投資600億元,加快發展汽車、大規模八英寸積體電路、風電、石油裝備產業集群,用三年時間將國家級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成“千億級開發區”;濱州則將2010年定格為“基礎設施建設年”總投資108億元建設濱州港、濱港鐵路等十大基礎設施項目;萊州則依託其“‘黃三角’區域內條件最好、成本最低的深水良港”優勢,投資22億元擴建萊州港二期,其它像投資220億元的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等也已簽約或開工。
實際上,如果說天津濱海新區是環渤海區域重化工業進程的龍頭,那么,受龍頭帶動,作為環渤海南翼的“黃三角”也自然難以迴避這一進程的到來。
這恰是此時此刻“黃三角”的必然宿命。

大煉化

中海油籌謀規劃的年生產能力近3000萬噸的大煉化夢想正在黃三角落地。
中海油目前已完成東營港經濟開發區中海油物流園區一期工程立項。中海油物流園區一期工程包括100萬方原油、燃料油儲備庫和14萬方成品油罐區及13萬平方米堆場項目;此外,還包括在東營港新建2?萬噸級、2?千噸級液體化工碼頭及配套附屬設施。據東營市官員介紹,一期項目概算投資近24.5億元。
3000萬噸煉油規模初現

黃三角經濟區黃三角經濟區

這只是中海油與東營市簽署的《東營港碼頭庫區工程及煉化一體化項目合作協定》中的其中部分合作項目,根據合作協定,中海油目前已完成千萬噸煉油和百萬噸乙烯煉化一體化項目預可研初稿,當地官員表示,東營市和中海油將合作推進千萬噸煉油和百萬噸乙烯一體化項目進入正在編制的國家“十二五”。
據協定,中海油還將規劃中海油工業園,建設千萬噸大煉油項目和百萬噸乙烯項目,配套建設25萬噸級“島式”油碼頭,打造煉化一體化基地、精細化工基地以及渤海油田專業服務和海洋工程基地。
中海油在東營港區的項目投資總額達450億元。
而這只是中海油籌謀的黃三角大煉化藍圖中的一部分。
在去年9月無償受讓濰坊市國資委持有的山東海化(000822)集團51%控股權之後,中海油承諾,在今後兩年時間內投資100億元,把山東海化集團的煉油加工能力擴大至800萬噸,在鹽化工方面,建設45萬噸氯鹼、25萬噸聯合法PVC等項目。
中海油在濰坊的胃口也不止於此。中海油將在濰坊市新建1000萬噸級煉油、100萬噸乙烯項目,並配套建設鹽化工產業項目,項目總投資額達400億元。
本報從濰坊市濱海區管委會了解到,中海油上述兩個項目均位於濰坊市濱海區,其中,新建千萬噸級大煉油和百萬噸級乙烯項目所需2000畝土地已經預留,並已實現五通一平。
作為原料供應保障的黃島至濰坊重質液體輸送管道項目,已於2009年年末開工,這條年輸送能力為1500萬噸的原油管輸項目將於今年11月完工。濰坊市發改官員介紹說,該管道可支撐起濰坊市2000萬噸規模的煉油能力,每噸原油可節約成本6成以上。
央企圈地
據了解,東營、濰坊市濱海區,也是黃三角大開發中四大臨港產業區中的兩個,均將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產業列為支柱產業。
實際上,中海油得以順利推進黃三角大化工夢想,有賴於此前與山東省政府結下的良好姻緣。
中海油渤海灣油田2000萬噸的採油沒有下游煉化市場,與山東省4000萬噸地方煉化能力而配額供給僅占10%。互補雙贏,讓雙方於2008年1月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定。據協定,中海油將在山東省投資建設港口、碼頭、整編地方煉油企業、發展石油化工、成品油銷售網路建設項目等重大事項。
山東省政府更是將加強與中海油的合作寫入“黃三角”發展規劃。加上此前中海油收入囊中的規模超500萬噸的山東地煉龍頭——利華益集團,中海油在山東黃三角區域的原油加工能力將近3000萬噸。
另外,在東營和濰坊分別新上一個100萬噸大乙烯一體化項目,本報綜合現有項目招商投資額估算,中海油在山東黃三角的投資規模接近1000億元。
當地一位官員表示,如果沒有央企在國家部委強大的公關能力,在國家重大產業布局中的先知先覺和話語權,僅靠一個地市級政府,在環渤海周邊已布點大煉油、大乙烯的情況下,要拿到兩個千萬噸級煉油和百萬噸乙烯一體化項目的牌照是很難想像的。

2020年黃三角發光

黃三角已醒!
2009年11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背負“貧瘠”名號沉睡許久的黃三角迎來黎明。
山東第一個進入了國家層面的區域性發展規劃、環渤海地區發展空間最大的經濟成長區域、我國最後一個待開發的大河三角洲,當所有這些令人激動描述賦予同一片土地,黃三角,新時代國人矚目的焦點開始凝望於此。
省兩會開幕前夕的1月20日下午,記者獨家專訪了山東省省長助理陳光,這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就以大膽改革而為人所知的省長助理,不久之前剛剛兼任山東省建設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辦公室主任。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裡,陳光向大眾網記者描述了他眼中“高效、生態、和諧”的黃三角。言至盡興處憧憬激動之情躍然。
國家戰略坐標:承載五大期許,山東快車駛入“黃三角時刻”
“我們經過了若干年準備、爭取、努力,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然後又經過了這么長時間的等待,最後終於迎來了山東有史以來第一個進入了國家層面的區域性發展規劃,確實是千載難逢”。

黃三角經濟區黃三角經濟區

黃三角,26500平方公里,19個縣,985萬人,2008年GDP超過四千億元人民幣。如此規模的區域集群,其發展前景被國家認可並最終上升為國家戰略自然絕非易事。
陳光介紹說,山東歷來重視黃三角的開發和建設,國家在“十五”計畫和“十一五”規劃中也連續把加快黃三角開發建設寫了進去。這兩年山東加快了推薦的步伐,書記省長親歷其為,省市各級密切配合,組織編制了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並上報國家發改委。2009年3月,山東終於迎來了國家發改委牽頭的25個部委現場踏勘,實地調研,之後正式起草《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上報給了國務院。
至此,黃三角開發進入倒計時。
11月23號國務院批覆山東省政府和國家發改委,規劃獲得原則通過,時隔9天之後的12月2號,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省委省政府迅速召開會議,認真學習,決定成立推進黃河三角洲生態高效經濟區建設領導小組,姜大明省長任組長,王仁元副省長、才利民副省長和陳光任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開發建設的統一部署、督導調度、協調推進。
“國務院正式批覆了,省里就扎紮實實抓落實了!”陳光說。他感慨道:“我們經過了若干年準備、爭取、努力,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然後又經過了這么長時間的等待,最後終於迎來了山東有史以來第一個進入了國家層面的區域性發展規劃,確實是千載難逢”。
陳光認為,黃三角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局的地方,它上升到國家戰略至少承載了五大期望,分別是形成山東新的經濟成長點、提升環渤海地區整體經濟實力、實現開發建設與保護生態的有機統一、保護黃河下游生態環境以及應對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尤其是對於第一點,改革開放三十年山東省的GDP年均增長12.1%,的確來之不易。山東發展到這一步,進入新時期,面臨新形勢,要發展得更好更快,迫切需要一個新的增長點來引領,歷史將這一使命賦予黃三角。特別是山東的發展也有自己的不平衡性,黃三角恰好是窪地,起點低意味著空間大,而在資源、地理等方面的優勢使黃三角的潛力更大。“如果山東把黃三角儘快開發起來,能夠達到像中部或者東部的發展水平,山東就形式了一個新的增長點,山東的總體實力就會更強,山東就會繼續走在全國的前面”。
陳光向大眾網記者介紹區域發展規劃
區域騰飛目標:新機制新體制情系“高效生態和諧”
“一個國家級經濟區,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社會和諧,這絕對不是空想,這裡不光資源高效利用,經濟高度發展,還有環境最大的保護,人的素質最大的提高,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和諧。”
黃三角的開發就是要在母親河畔建設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經濟體,這個經濟體在構想之初就已經貼上了“高效”“生態”的標籤,而陳光還認為,這個經濟體最終還應該成為幸福的、誠信的、和諧的棲居之地。
黃三角的全稱是高效生態經濟區,如何理解這裡的“高效”和“生態”?陳光說,簡單的理解,高效就是資源最大限度的節約和利用,生態就是環境最大限度的保護和改善。但是,對於一個國家級經濟區來說,理應具有更豐富的內涵。他認為,黃三角的高效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高效。從經濟角度上來看高效,就是在黃三角的建設過程中,要高點起步,在同行業、同類企業、同類產品中都要瞄準世界上一流的水平和標準來定位,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循環利用。
從社會效益上看,就是要採用新的機制和體制來推進黃三角的建設。不能再走過去的老路,要構建新的體制和機制,轉變政府職能,建成高效率、高效能運轉的政府,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高效的社會效益,進而促進經濟上的高效。
生態同樣雙重的,首先是自然生態,黃三角的土地、河流、大氣、生物資源都不能破壞,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已經破壞的,要最大限度地治理、完善。“在生態和建設出現矛盾的時候,我們應該是毫不客氣地生態優先。”
生態的另一個方面還包括社會生態,在未來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里,不僅僅環境是美好的,天是藍的、水是綠的。社會生態也是和諧的,在黃三角要高度重視城鄉統籌,不能再搞二元社會;要高度重視人的教育、人的發展,人的素質的提高;要高度重視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要高度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陶冶人的情操,鑄造人的靈魂;要高度重視公共資源的均等化,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最大限度地照耀每一個公民的身上。
陳光憧憬地說,未來黃三角的發展不僅僅是GDP的高速增長,這裡將是一個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活富餘、社會和諧的國家級高效生態經濟區,這裡不光是資源高效利用,經濟高度發展,還有環境最大的保護,人的素質最大的提高,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和諧……
發展新型農業:“高效生態農綠色”承接京津大消費
京津這兩個大城市一年需要多少蔬菜,需要多少肉蛋奶,需要多少糧食?我看200萬畝絕對是不夠的,幾個200萬畝也不夠!”
黃三角擁有810萬畝未曾開發的處女地,所有可以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的產業、項目、企業都將首先接受“生態”和“高效”的過濾,這其中生態農業將是黃三角的重要產業,而它的市場首選京津。
陳光介紹說,根據黃三角高效生態規劃,未來黃三角將依託“四點”,建設“四區”,打造“一帶”。“四點”是指東營、濱州、濰坊港和萊州港,“四區”是指東營、濱州、濰坊北部、萊州四大臨港產業區,“一帶”是指以四個港口為支撐,以四大臨港產業區為核心,以經濟技術開發區、特色工業園區和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為節點,形成環渤海南岸的經濟集聚帶。具體到黃三角要發展的產業上,首先是要加快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他說,黃三角有810萬畝待開發的處女地,絕對不能全部把它建成工業區,肯定有相當大的比例要搞農業。黃三角的農業也絕不能是傳統農業,而是高效生態農業,一個是綠色種植業,繼續發展耐鹼、抗旱、節水、優質、高產、生態安全種植業,建設全國重要的優質糧食、棉花、特色水果、蔬菜生產加工出口基地和經濟林草基地;第二就是生態畜牧業,要規模化發展奶牛、肉牛、肉羊等畜牧業,建成一批特色養殖基地;第三就是生態漁業,包括海洋捕撈、遠洋漁業、休閒漁業、健康養殖業等,推進優質特色水產品標準化生產,建設環渤海地區重要的水產品物流貿易中心。
陳光明確指出,黃三角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瞄準的市場首選京津,“這兩個大城市一年需要多少蔬菜,需要多少肉蛋奶,需要多少糧食?我看200萬畝絕對是不夠的,幾個200萬畝也不夠”。他笑著說,我們將來就要明確地告訴北京人、天津人,我這裡有多少優質的稻米、小麥、蔬菜、五穀雜糧和肉蛋奶,“我們建的都是現代化的大型農場、大型養殖場和加工廠。讓京津的政府官員來看,讓市民代表來看,看的目的是什麼?放心的食用!”
布局產業集群:高科技新材料助推循環經濟
除了生態農業,黃三角還要引進環境友好型的工業,並且一定要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國務院在這方面對黃三角的要求是要由清潔生產企業組成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產業布局是若干生態工業園區組成的生態產業群,生產工藝是無廢或者少廢,實現生產過程再循環或者再利用,要達到產業結構生態化、經濟形態高級化、經濟體系高效運轉高度開放。按照這個總體要求,黃三角首先要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主要是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能、海能等新能源產業,以及新材料產業,新信息產業等;而作為黃三角地區的優勢,海洋生物,海洋醫藥、海洋食品、海洋工程材料、海水綜合利用等等這些將被優先發展。
除此之外,裝備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金融保險業,商務服務、服務外包等產業也將成為黃三角生態高效產業集群的一份子。
資源觀念之辨:借鑑“珠”、“長”經驗創新觀念為先
“和人家(珠三角、長三角)比起來我覺得也有不足,不足是山東人的市場觀念不如南方人開放,所以說我們應該虛心的學習人家珠三角、長三角”。
廣袤的黃三角資源豐富、遍地是寶,這一點是它的前輩珠三角、長三角所無法企及的,在看到自身優勢的同時,建設黃三角更應該看到珠三角、長三角的發展經驗:改革,開放。
陳光認為,開發建設黃三角要辨證地看,首先要看到自身的特點和優勢,黃三角最大的優勢是資源豐富,這裡有巨大的土地資源,還有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可以說遍地是寶;另外一個優勢是區位優勢,黃三角腹地大,人口多,東連膠東半島,南靠濟南城市圈,毗鄰天津濱海新區,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處在東北亞經濟圈的前沿,還是連線各大經濟區的樞紐。
“雖然有這么多優勢,但和人家(珠三角、長三角)比起來我覺得也有不足,不足是山東人的市場觀念不如南方人開放,所以說我們應該虛心的學習人家珠三角、黃三角”,陳光說,第一個要學習的經驗就是對外開放,如果沒有對外的大開放,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來發展,就沒有今天的長三角和珠三角。“現在有一種觀點說我們國家在金融危機面前出現困難?是因為我們現在對外開放度太高了,實踐證明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陳光說,長三角、珠三角之所以有今天,靠的是對外開放,因此黃三角的開發依然要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包括利用外資、吸引外資,包括引進大的戰略投資,這個信心是不能動搖的。
要借鑑的第二點經驗就是大膽改革,改革創新,特別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我們有很多改革不到位,要通過積極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深化改革,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用體制和機制的創新來推進黃三角的建設”。第三點經驗是城鄉統籌,城市和農村要共同發展,統一規劃,經濟發展統一布局,社會事業發展統一推進,在財政資金的使用上,要最大限度的公平公正,黃三角從一開始就要重視這個問題,並且黃三角也要像長三角、珠三角一樣實現一體化發展。
陳光認為,黃三角還必須重點吸取的經驗是自主創新,目前廣東、上海、江蘇,他們都特別注重自主創新,黃三角建設過程中,從一開始就要搞出創新,要從體制和制度上來研究這個問題,來規範政府、企業、社會方方面面的行為,“政府在推進自主創新方面,應當承擔什麼責任,該辦的事要辦,該開的會要開,該發的檔案要發,該拿的錢要拿”,陳光說,企業一定要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每年銷售收入的多少比例必須用來研發,否則就沒有後勁,除此之外,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也應承擔各自職責,通過從制度層面約束各自的行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他感慨地說,“現在看國家也好,地區也好,企業也好,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自己不掌握核心技術,在金融危機衝擊面前就要打敗仗。”
開發周期之選:開局五件要事著眼“十年兩大階段”
“開放的黃河三角洲,敞開胸懷,熱情的歡迎海內外的投資者前來投資興業,我們4月份要在上海舉行黃三角招商引資推介會,大家共商發展大計,共享發展成果,最後肯定是雙贏的!”
黃三角的開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黃三角的騰飛卻已近在眼前,如果說2010年將是黃三角一系列大項目的“上馬年”,那么根據規劃,到2015年黃三角的GDP翻一番將是“收穫年”,而到2020年,高效、生態的黃三角將接受歷史的檢閱。
對於黃三角的開發周期問題,陳光認為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需要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前景是光明的,任務是艱巨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也不能遙遙無期,到哪山,砍哪柴,乾多少,算多少”,國務院給山東確定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到 2015年,這個地區的GDP翻一番,基本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的與資源承載相適應的高效生態經濟發展的新模式,“這就是說要初步形成一個模式,得有一片或者幾片成型的、成套的、成熟的東西拿出來”。
第二個階段是到2020年,黃三角的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生態環境經濟發展高度融合,可持續發展能夠明顯增強,率先建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國家級高效核心生態建設區。
而具體到2010年的主要工作,陳光認為至少有5件事情馬上就得乾,第一就是完成各種專項規劃,“國務院劃批覆的規劃是黃三角總體的規劃,還要制定各項專項規劃,比如這800萬畝土地哪些要開發?怎么開發?哪些要保護?怎么保護?要落實到地塊。”
第二是政策的深讀、研究和開發,要把各項政策吃透,明確哪些事情可以乾,很多政策需要研究和爭取;第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港口、機場、鐵路、公路、水利設施等,這些基礎設施今年列上計畫的要快乾,沒上計畫的,要爭取補充計畫;第四就是項目起步,“我們這一次在北京簽了一些大的項目,這些項目要最大限度的儘快爭取落地,要選擇適當時機儘快開工建設”。
第五項工作就是招商引資,陳光滿懷信心地說:“開放的黃河三角洲,敞開胸懷,熱情的歡迎海內外的投資者前來投資興業,我們4月份要在上海舉行黃三角招商引資推介會,五月份再在濱州召開黃三角經貿洽談會,大家共商發展大計,共享發展成果,最後肯定是雙贏的!”
陳光快語:
“要一頂帽子大家戴,區域內不能搞惡性競爭。”
——談黃三角一體化。
“黃三角儘管是一個經濟區,但它是和諧社會經濟區。我們不能兩眼光盯在項目上,盯在GDP和財政收入上,也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建立和諧社會。”
——談建立黃三角和諧社會經濟區。
“同行業、同類產品,我們要瞄準世界一流的水平和標準來定位,要達到資源的最大利用、循環利用。”
——談黃三角高效生態區的建設要高點起步。
“原來是一個檔案管全國、一個政策管全國,現在是逐片發展區域經濟。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的資源優勢,採取不同的發展戰略、給予不同的政策、採取不同的路子。這就叫因地制宜、對症下藥,分類指導。”
——談我國發展區域經濟。
“中心城市不是自封的,也不是政府指定的,是在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
——談黃三角中心城市之爭。
“請網友放心,黃河三角洲是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從一開始就會堅持高效、生態和低碳,會千方百計地避免過度開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