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三角區

閩南三角區

作為全國著名的開放城市帶之一的閩南金三角,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起發展相對滯後,因此,積極提升閩南金三角經濟合作的範圍和層次,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福建南部的廈門泉州漳州三市呈犄角之勢,稱閩南三角地區。今年

閩南三角區閩南三角區

是這一地區被國務院批准設立為沿海經濟開放區20周年。經過20年的發展,閩南三角地區正崛起三大特色經濟群落,成為福建乃至中國東部地區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之一,被海內外稱為“閩南金三角”。

概述

閩南三角區指福建省講閩南方言的廈門、泉州、漳州三個城市所覆蓋的區域,人口1400多萬,目前經濟總值占全省逾4成。

閩南三角區指福建省講閩南方言的廈門、泉州、漳州三個城市所覆蓋的區域,人口1400多萬,目前經濟總量占全省逾4成。閩南三角地區包括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及其所屬的同安晉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東山龍海漳浦等九縣,考慮今後國土規劃和對外開放的需要,將雲霄詔安和平南靖長泰華安德化也列為論證區之內。本區地處南亞熱帶,水分、熱量充足,土地肥沃,盛產亞熱帶水果及經濟作物海岸線曲折,多天然良港,水產資源豐富。

由於長期以來受行政區劃的影響,閩南三角區各顧各自我發展,缺乏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和必要的分工協作,城鎮

閩南三角區閩南三角區
規模偏小、協作關係較弱、產業布局不盡合理、區域整體發展態勢難以形成。專家警告說,面對長三角珠三角的崛起,閩南三角區已落後甚遠;如果不能形成整體競爭力,將有被邊緣化的危險。

廈門市發展計畫部門負責人鄭柵潔介紹說,廈門已形成跨國公司總部的“窪地”聚集效應,而產業鏈自然形成的關聯企業要求進入的衝動也十分強烈,但因島內土地緊缺,近兩年約有40%的項目無法承接。

而城市之間的競爭,也使閩南三角區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資源分割和重複建設的怪圈。更令人憂慮的是,廈泉漳三市都憑藉豐富的港口資源各自為戰、你爭我奪。廈門港是國家的主樞紐港和貨櫃運輸幹線港,廈門市的發展戰略就是以港立市、建設現代化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泉州也提出以港興市,立志建成國際化綜合性大港;漳州市則提出建設生態工貿港口城市。

閩南三角地區崛起三大經濟群落

——廈門:“跨國公司群落”

閩南三角區廈門
跨國公司投資成為廈門經濟特區經濟發展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柯達、戴爾、ABB、德國林德等全球70多家跨國公司齊聚廈門,其中近30家為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形成了一個“跨國公司落”。

廈門以跨國公司為龍頭,形成了一條條產業鏈,比如,以戴爾電腦為龍頭形成的規模化的計算機及周邊產品產業鏈;以廈華廈新松下等視聽主機產品為龍頭的新一代數碼視聽產品產業鏈;以燦坤等形成的白色小家電系列產品產業鏈;以通士達、利勝電光源等形成的綠色照明產業鏈;以TDK、FDK等為龍頭形成規模化的電子元器件產業鏈;以廈工裝載機三重壓路機等為主形成的工程機械產業鏈;以林德叉車和巨鯨叉車等為主形成的叉車產業鏈;以太古飛機維修中心為龍頭形成的航空維修及航材、零部件製造產業鏈;以ABB公司廈門電控廠等為龍頭形成電工的產業鏈;以PVC為原料的PVC管材、管件和軟質膠布系列產品產業鏈。產業鏈使廈門實現與世界經濟同步脈動。

——泉州:“民營企業群落”

閩南三角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以活躍的、發達的民營經濟為標誌的區域經濟是泉州經濟的最顯著特色。泉州轄11個縣(市、區),擁有數萬家民營企業,而且各縣市區行業特色鮮明。

以2004年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縣晉江、石獅和南安為例,晉江是“中國鞋都”、“中國食品工業強縣”、“中國紡織產業基地”、“中國拉鏈之都”、“中國傘都”,製鞋業年產旅遊運動鞋7億多雙,占全國的40%、世界的20%;食品業產值占福建省的50%以上;外牆磚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65%;石獅是“中國休閒服裝名城”,紡織服裝業涵蓋化纖、紡織、漂染、成衣加工生產、輔料生產、市場行銷等上、中、下游領域,相關企業達5000多家,運動裝、童裝、內衣出口在全國占據主導地位;南安是“中國水暖城”,水暖產業聚合鑄造、電鍍、拋光、裝配、銷售等環節,形成較為完整的水暖產業集群
——漳州:“台資農業群落”

閩南三角區漳州
漳州發揮人緣、地緣和與台灣農業生態環境相似的優勢,做對台農業合作文章,成為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與交流的首選地和密集區。漳州先後被列為國家級外向型農業示範區、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國家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和中國綠色食品開發單列管理市。

台資成為福建漳州現代農業發展的助推器。台商在漳州創辦的農業項目涉及農業的種植、養殖、農產品精深加工,以及農業的上下游產業、農業觀光休閒等項目,建設起水果水產食用菌花卉等八大農產品基地。據統計,截至2004年底,全市累計批辦台資農業項目827個,契約利用台資11.6億美元,實際到資6.85億美元。漳州水果、水產、蔬菜三大宗農產品人均擁有量居全國前列,食用菌、花卉產量分別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

台資農業企業的創辦與發展,還提高了漳州農業外向度。漳州形成了一批果蔬、食用菌、畜產品、水產品等優勢食品出口產業群體,成為全國最大的高優創匯農業基地。統計表明,台資農業企業已成為該市出口創匯的主力軍,年出口創匯占全市農產品出口創匯總值的一半以上。

市場推動區域融合

泉州恆安集團最近決定把其銷售和研發總部遷至廈門。這個擁有20多億元固定資產企業的加盟,說明廈門幾年來著力構築的總部經濟帶,不僅對戴爾這樣的跨國企業,對其周邊的民企精英也產生了深深的吸引力。

事實證明,行政區隔阻擋不了市場規律下的經濟融合。據統計,目前廈門市商品住宅有1/3購買者為泉州人,大量泉州商貿公司在廈門註冊,泉州85%的出口貿易通過廈門口岸實現。此外,近年來泉州市已有20家生產服務企業轉移到漳州,總投資額近5億元。

就對外經貿而言,廈泉漳早已超越地域競爭,形成非常緊密的聯繫和良好的分工協作。廈門企業在國際市場開拓、產品研發設計、結算匯兌等方面掌握優勢,往往是通過參股、控股、委託加工等方式聯繫周邊地市。而周邊地區的企業則逐步把行銷中心向廈門轉移,把出口貿易放在廈門。

廈門市副市長潘世建認為,從歷史、文化、經濟發展過程來看,廈泉漳三個城市密切聯繫,不可分割,所欠缺的只是一個合作平台。以廈泉漳為主體的閩南城市群北承長三角,南接珠三角,面向台灣海峽,具有鮮明的特點和獨特的區位優勢。近幾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城鎮的拓展,並逐步連為一體,相互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為區域合作提供了巨大潛能和廣闊空間。

廈泉漳三市逐步看清這樣一個事實: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呈現出來的城市競爭格局,如今正在讓位於區域協作與競爭。閩南三角區只有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形成城市走廊產業的調整、分工與協作,才能提高三市的綜合競爭力。

隨著閩南三角地區基礎設施的共享、產業互補的實現,這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力必將大大增強,並在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強閩台經濟合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閩南三角地區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及危害程度分析

本區由於人為作用及自然作用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主要有區域地殼穩定性問題、水土流失問題、水環境污染問題以及海岸線變遷問題,現分別評述如下:
1.閩南三角地區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
(1)影響區域地殼穩定性因素分析
①活動斷裂。這裡將第四紀以來形成或有過活動的斷裂定義為活動斷裂,經研究,本區共有47條活動斷裂,其中以北東及北西向兩組活動斷裂較明顯,活動強工上對較大,其代表性的有濱海斷裂、長樂-南澳斷裂、福安-南靖斷裂、安村-湄州灣斷裂、九龍江西溪斷裂等等。
②地震。本區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地震區,大部分地帶處於泉州-汕頭地震帶內。歷史上發生強震19次;近期(1971年-1988年5月)弱震發生1001次,屬地震活躍區,其中陸域發生的13次強震,震中大部分處在北東與北西向的地殼及基底斷裂交匯形成的北西向斷陷盆地及海灣地帶,部分受北北東及南北向斷裂控制;海域發生的6級強震受濱海斷裂及長樂一南澳斷裂控制。有關部門研究認為三區基本烈度陸域部分處在Ⅶ及其以下,海域部分達Ⅷ度及Ⅸ度。Ⅸ度區位於惠安東北部南日島以南海域;Ⅶ度區有兩處,分別位於惠安東北及金門島東部海域;Ⅶ度區位於泉州-漳州-廈門-東山一帶,包括晉江、南安、同安、華安、南靖、長泰、龍海、金門、東山、漳浦、雲霄、詔安及泉州、石獅、漳州、廈門等16個市(區)縣城關;Ⅵ度區兩處,惠安-安溪一帶包括惠安及安溪城關,平和一帶包括平和城關;Ⅵ度以下的永春-德化一帶包括永春德化城關。綜合本區地震研究,未來在東山海外可能發生6.75-7級地震。
③現今地殼活動方式及特徵。本區地殼形變巨觀特徵是西北部較東南部上升強烈顯示由內陸向沿海掀斜上升。丘陵、紅土台地、河口平原為東部斷塊差異上升區,受北東、北西和東西向活動斷裂切割而成,漳州、泉州為相對沉降的斷陷盆地。本區形變微觀特徵與巨觀特徵是一致的。④現今地殼應力場分析。根據構造應力場巨觀分析、震源應力場分析衣數字模擬,本區現今構造應力場最大主壓應力方向以東西向為主,最大剪力值40-52兆帕,最大剪應力值為16-19兆帕。詔安-東山、廈門-漳州、泉州海外、泉州、德化五處為應力集中區。

(2)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
根據區域地殼穩定性因素分析,可對區域地殼穩定作出評價,綜合分析認為,本區可分為兩個穩定區,一個次穩定區,一個不穩定區,並劃分為11個亞區。
2.閩南三角地區水土流失與危害程度分析
(1)水土流失現狀及其危害 調查資料表明,全區水土流失面積達5800公里2,約占總土地面積的25%,是福建省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本區水土流失不僅分普遍,程度嚴重,而且發展速度較大。如漳州所轄各縣統計表明,1984年水土流失面積比1966年增加1.6倍,比1958年增加6倍,泉州永春縣現在的水土流失面積是解放期的10倍。
本區水土流失的基本類型有:
面蝕:這是無床水流對地表進行的一種比較均勻的侵蝕過程,也包括雨滴引起的濺蝕。
溝蝕:是徑流以股流形式對地表進行的沖刷過程。
崩崗:是重力侵蝕的一種方式,和作用是產生崩崗的直接原因。
以上各種類型的水土流失對環境及生產建設影響可以歸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侵蝕土壤,地力下降。
②阻塞江河港口,嚴重影響航運,如九龍江就受其嚴重影響。
③惡化生態環境,旱澇災害頻繁。
(2)水土流失特點及基本規律
本區水土流失的基本特點是:
①分布廣泛,水土流失面積大。
②流失類型以面蝕、溝蝕、崩崗為主,其中面蝕普遍發育,產沙量並不小,具有較大的潛在危險性。就全區而言,流失量較大,年均可達100多萬噸以上,相對每年流失土層1厘米左右。
③侵蝕的主要對象是花崗岩形成的風化殼,故流失物質粗,對江河湖(庫)海淤積危害大
④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不良影響,是本區近代水土流失加速發直接原因。
綜上所述,本區水土流失的基本規律是:
①人類活動頻繁的紅土台地,丘陵和近山地區,水土流失程度嚴重。
②河流及溝谷兩側,化崗岩風化殼分布地區,溝蝕,崩崗發育,產沙強度大,危害大。
③不同侵蝕類型的發生、發展,既有空間上的連續性,又有時間上的階段性。前者表現在受地形地貌的影響,侵蝕能量發生分異,由坡頂向下依次出現面蝕,細溝,淺溝,切溝侵蝕,以及侵蝕類型的區域差異,侵蝕嚴重地區,溝蝕與崩崗通常伴隨著出現;後者表現在整個侵蝕的發生髮展,是水土保持至關重要的一環。
3.閩南三角地區水環境污染及其危害

(1
)廈門市水環境污染狀況
①地表水體污染狀況。廈門市區工業用水1985年排放量2391.56萬噸,主要污染物依次為懸浮固體、生物需氧量、化學耗氧量、銅四種污染物的污染負荷占市區排放廢水中各種污染物總負荷的91.2%。
廈門西海域納污量占市區廢水總污染負荷的87.3%,主要污染物有無機氮、石油類、化學耗氧量、銅。此外還有其它污染物,含量均低于海水水質二級標準。西海域主要污染物不變化基本呈現遞增趨勢。
九龍江入海口,從九龍江每年排入4652萬噸工農業和生活污水,從澳港區每年排入11.29萬工業廢水,平、枯水期,除無機氮外,基本符合二類海水水質標準,豐水期水質標準低於二類標準。
北溪引水和坂頭水庫水質基本符合二級水質標準。
員當湖在1985年排入湖內廢水量,占全市區廢水總量的39.5%,污染負荷占47.1%,1987年排入湖的廢水總量為777.4萬,比1981年增加36%,主的有機質量比1981年增長45%,1988年、1989年又呈逐年增加趨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每天有近四萬噸的廢水排入湖內,污染嚴重。
②地下水污染狀況。廈門現有水井2970個,經在鼓浪嶼、近鄰海滄、湖裡工業區選擇10個井抽樣調查結果,受硝酸氮污染的占75%,受生物需氧量污染的占30%,受石油類污染的10%,受化學耗氧量污染的僅一處。表現出地下水主要受生活污水和有機質的污染。
(2)漳州市水環境污染狀況
①地表水體污染狀況。根據調查,1985年全市廢水排放總量11714萬噸/年,其中工業廢水8417萬噸/年,生活污水為3210萬噸/年,醫療污水91萬噸/年,1988年全市工業廢水中排放的污染物種類主要有15種,其中化學耗氧量、生化需氧量、揮發性酚、硫化物是主要污染物,占總污染負荷比的88.83%.
九龍江水系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段是在漳州市等城區西溪下遊河段(即龍海水頭-中山橋),主要污染項目為化學耗氧量、溶解氧、氨態氮。
②地下水污染狀況。漳州地下水污染主要是化肥和生活污染所致。主要污染和為氨態氮、硝酸氮、亞砂酸氮。
(3)泉州市水環境污染狀況
泉州市廢水排放量與漳州市廢水排放量(8412.9萬噸/年)基本相當,產業結構也相仿。所不同的是安溪縣、永春縣煤礦廢水和量大,而德化縣位於閩江水繫上游,污染物排入閩江。惠安縣獨流入海,晉江縣沿海中也主要是獨流入海。因此,其他資料缺乏,故從總體情況分析,泉州市晉江水系和各港灣海水水質污染狀況與漳州市相比,大同小異,但鯉城區兩個自來水廠(西廠、北廠)在提水處受到居民生活垃圾嚴重污染,超過二級生活飲用水細菌總數標準的22.8倍。
4.閩南三角地區海岸線變遷
海岸線變遷是陸地升降和海平面升降的綜合反映,近百年來,特別是本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4.4厘米,我國沿岸海域的海平面平均上升11.5厘米,其年變速度為0.115厘米。預測到2000年,我國大部分沿岸海域的海平原將繼續呈上升趨勢,其中廣東、廣西、海南島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高於4.8厘米,江蘇南部、浙江、福建沿海平面上升稍少,約在2.0-4.64厘米,故本區海平面上升速度2.0-4.64毫米/年。
本區地殼形變總體特徵呈現由內陸向沿海和沿海地區由北向南掀斜,至華安以西和東山灣附近呈下降狀態。上升速率1-5毫米/年,下降工速率1-4毫米/年。本區地殼形變特徵反映了由於菲律賓板埠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在北西西向地應力場的作用下,北東向政和一大埔深大斷南段的東南盤呈上升狀態,北西盤呈下降狀態。同時,也反映了斷裂的活動性。在北西向斷陷窪地區,在掀斜形態中存在局部相對下降的地段。關於東山灣一帶的呈明顯下降狀態的資料還有:澳角村漁民反映,高潮線以上的民房,現在大潮可以淹到1米高度;東山縣陳城鄉有一明朝萬曆年間刻在基岩上的石碑,現在已被海積砂掩埋;東山縣城關60年代築起防潮海堤;東山縣漁民在兄弟嶼海底打撈到磚塊、瓦片、鹿、熊骨骼;東山縣“沉東京”的傳說已久,在該縣的縣誌上有記載。因此,本區海平面上升態勢對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影響。對於地殼形變呈上升趨勢的地段因地殼上升速度與海平面上升速度基本上相等,呈相對靜止狀態,海平面上升對其不構成威脅。地殼形變呈下降趨勢的地段,因地殼下降速度與海平面上升速度基本相等,二者疊加造成海平面了升速度增加一倍,即可達10毫米/年的上升速度,使海岸線發生變化,構成對沿岸地區的嚴重威脅。

閩南三角地區區域開發對地質環境的影響與預測

1.區域開發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及預測
伴隨開發區的建設與發展,對區域生態環境也將造成很大影響,如建築材料、礦產開發、鐵路、公路的建設、不合理的墾殖都將破壞植被,破壞土體平衡,加劇水土流失,根據灰色系統理論進行預測表明,整個閩南三角地區,每年將流失泥沙1000萬噸以上,這個結果表明閩南三角地區今後水土流失仍將是比較嚴重的,在開發區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應非常重視防治水土流失問題。
2.區域開發對水環境的影響與預測
根據前節所述,閩南三角地區,特別是漳州、廈門、泉州三市由於大量和不予處理的污水,嚴重的污染了地表水體,局部地區地下水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就目前形勢來看,本區污水排放量有增無減,如此繼續下去,地表水體及地下水污染將更加嚴重,以廈門員當湖為例,1987年員當湖的廢水777.4萬噸,比1981年增加36%,排入的有機質量比1981年增長45%,1988年、1989年又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因此,有關政府部門對現有排污工廠必須加強管理,對其所排污水必須處理,新建工廠必須建設處理污水設施。
3.圍海築堤對生態環境影響與建議
廈門自1955年起圍築海堤,先後修建了高集、集杏、馬鑾、員當、東嶼等海堤,並在員當海堤以東填海造陸,建設新區,這些工程帶來一定好處,但也伴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
廈門島上面環海,海流可以自由環流,但築起五條海堤後人為地造成了一個半封閉的海灣――西海域和一個全封閉的員當死湖,海流在灣內受阻滯與部分回流,使西海域納潮面積減少40%(36公里2),納潮量減少30%(1.2億米3),周邊海岸形態和海動力條件也顯著改變,致使九龍江搬運的250噸/年泥沙懸浮物及沿岸入海泥沙和城市垃圾等隨海流擁入港內,受阻後沉澱堆積,促使九龍江口的江心沉積以70米/年的向前推進,寶珠嶼西側淤積速度達7.3厘米/年,石湖山-高崎水道淤積速率為15.8厘米/年,築堤以來已淤高6米,東渡深水碼頭附近也淤高1-2米。
由於高集海堤修築,造成其北東側同安縣劉五店砂質海灘海流不能迴旋,遂變成淤泥沉積,使得原來棲生於此的珍稀魚類一由無脊椎動物向有脊椎動物過渡的典型標本文昌魚,被迫遷移到廈門黃厝砂岸海域,但數量銳減。
為造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議今後在海堤建設中注意對環境的影響,在條件成熟時對現有海堤以改造或拆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