鹵[漢字]

鹵[漢字]
鹵[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鹵一般指製鹽時剩下的黑色汁液,味苦有毒。亦稱“鹽滷”、“苦汁“。而天然生成的鹽也稱為“鹵”。用五香鹹水或醬油等濃汁製作食品:滷蝦、滷豆腐、滷蛋。

基本信息

基本字義

田字格內的“鹵”字 田字格內的“鹵”字

◎ 製鹽時剩下的黑色汁液,味苦有毒。亦稱“鹽滷”、“苦汁”。

◎ 濃汁:滷汁。滷麵。

◎ 用五香鹹水或醬油等濃汁製作食品:滷蝦。滷豆腐。滷蛋。

◎ 古同“魯”,魯莽。

◎ 古同“櫓”,大盾。

◎ 古同“擄”,掠奪。

詳細解釋

【名】

象形。金文字形,象鹽罐(或鹽池)中有鹽形。本義:鹽鹼地,形聲。從水,鹵聲。本義:鹽水,也是烹飪方法。

同本義〖alkalinesoil〗

晉荀吳帥師敗狄於大鹵。——《春秋·昭公元年》

表淳鹵,數疆潦。——《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鹵中草木白。——杜甫《鹽井》

又如:鹵田(鹽田);鹵莽(荒地上的野草);鹵瀉(含鹽鹼的土壤);鹵地(鹽鹼地)

天然生成的鹽稱為“鹵”。泛指食鹽〖salt〗

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滷。——《史記·貨殖列傳》

夷狄曰大鹵。——《穀梁傳》

又如:鹵池(鹹水湖);鹵桶(鹽場盛水的木桶);鹵脈(地下滷水的脈系);滷汁(鹽汁);滷味(滷水之味);鹵煙(熬煮滷水時冒出的煙)

鹵素,氟、氯、溴、碘和砹五個元素的任一個,為周期表的ⅦA族的元素,自由狀態時它們通常以雙原子存在〖halogen〗。如:鹵族;鹵化。

用肉類、雞蛋等做湯加澱粉而成的濃汁,用來澆在麵條食物上。如:打滷面。

【名】

通“櫓”。大盾〖bigshield〗

伏屍百萬,流血漂鹵。——賈誼《過秦論》

如:鹵楯(大盾)

【動】

抄掠。通“擄”〖rob〗

毋得掠鹵。——《史記·高祖本紀》

鹵御物。——《史記·吳王濞傳》。集解:“抄掠也。”

有出掠虜者。——《後漢書·光武紀》

所過勿得鹵掠。——《漢書》

又如:鹵掠(劫奪別人的財物。同擄掠);鹵獲(虜掠而獲得。也指襲擊所得。同擄獲)

【形】

笨;遲鈍。通“魯”〖stupid〗

才操鹵鈍。——《風俗通義·過譽》

鹵純者醒悟。——葛洪《抱朴子》

如:鹵鈍(愚魯遲鈍。同魯鈍);鹵人(莽漢)

鹵壺

lǔhú

〖ceramicteapot〗陶瓷茶壺

華嬤嬤…懷裡抱著個鹵壺。——《兒女英雄傳》

鹵化

lǔhuà

〖halogenate〗用鹵素處理或引起與鹵素化合;引入鹵素(如到有機化合物中)

鹵莽 (魯莽的“魯”字)

lǔmǎng

〖hot-headed;rash;rough;rude〗∶粗率冒失,不鄭重

不宜鹵莽。——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waste〗∶指荒草,也指荒蕪

滷水

lǔshuǐ

〖bittern〗∶點豆腐用的鹽滷

楊白老喝滷水,死得冤

〖brine〗∶用來熬鹽的鹹水

鹵素

lǔsù

〖halogen〗同“鹵”

滷蝦

lǔxiā

〖pot-stewedshrimp;akindoffoodmadefromshrimps,salt,etc。〗把蝦磨成糊狀,加鹽製成的食品

鹵族

lǔzú

〖halogenfamily;haloid〗鹵素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籀文西字,卽字省文。

(鹵)《唐韻》《正韻》郞古切《集韻》《韻會》籠五切,音魯。《說文》西方鹹地也。東方謂之㡿,西方謂之鹵。《廣韻》鹽澤也。天生曰鹵,人造曰鹽。《書·洪範疏》水性本甘,久浸其地,變而為鹵。《易·說卦》兌為剛鹵。
又淳鹵。《左傳·襄二十五年》楚子木使表淳鹵。《注》淳鹵,埆薄之地,表異輕其賦稅。
又地名。《春秋·昭元年》晉荀吳帥師敗狄於大鹵。《注》大鹵,太原晉陽縣。
又《前漢·地理志》安定郡鹵縣。
又代郡鹵成縣。
又鹵簿。《漢官儀》天子車駕次第,謂之鹵簿。兵衞以甲盾居外為前導,皆著之簿,故曰鹵簿。
又鹵莽,輕脫苟且也。《莊子·則陽篇》昔予為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
又香草名。《爾雅·釋草》杜,土鹵。《注》杜衡也。似葵而香。《疏》杜一名土鹵。
又《廣雅》鹵,薰也。
又通櫓,大盾也。《前漢·項籍傳》流血漂鹵。《注》鹵,盾也。《左思·吳都賦》乾鹵殳鋌。
又通擄。獲也。《揚子·方言》鹵,奪也。《前漢·高帝紀》毋得掠鹵。
又《衞靑傳》車輺畜產畢收為鹵。
又姓。《史記·遊俠傳》太原鹵公孺。
又《字彙》龍都切,音爐。同鑪。《道樞》玄和子曰:鼎鹵天地之象也。《注》鹵,爐也。《釋名》地不生物曰鹵。鹵,爐也。如爐火處也。

(鹵)

拼音是lu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