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電影]

鷸蚌相爭[電影]
鷸蚌相爭[電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鷸蚌相爭,胡進慶導演的電影。影片根據《國策·燕策二》中“鷸蚌相持”的寓言改編。影片突破了剪刻技法,採用水墨拉毛風格,制出鷸有毛茸茸的感覺,一寸長的脖子上裝有36個薄型關節,活動自如。該影片獲南斯拉夫第六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南斯拉夫國際青少年電影中心卡通片特別獎和加拿大第七屆渥太華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

基本信息

故事內容

鷸蚌相爭[電影]鷸蚌相爭[電影]

取材於傳統寓言故事:鷸鳥翠鳥在河邊爭奪一條大魚。漁翁發現後,用魚叉刺去,沒有擊中。鷸鳥趁機搶走大魚,逃之夭夭。一隻河蚌敞開胸懷在沙灘上曬太陽。翠鳥又啄到一條泥鰍,泥鰍掙扎滑落,正好掉在河蚌身上被夾住了,翠鳥想從河蚌殼裡奪回泥鰍,鷸鳥又飛來趕走翠鳥,欲與河蚌爭奪泥鰍。於是,鷸鳥與河蚌在沙灘上進行了一場智慧與心理的爭鬥。雖然泥鰍被鷸鳥吞下肚子,但是它的一條腿被河蚌夾傷了。雙方都不肯善罷甘休,鬥爭又繼續下去。鷸鳥佯裝打盹,河蚌慢慢張開兩殼,伺機進攻。鷸鳥出其不意猛然回頭啄去,早有準備的河蚌立刻合攏,把鷸鳥的長喙死死夾住。這時,早已守候在蘆葦中的漁翁趁機把它們一起捕獲。該片是一部水墨剪紙卡通片,而且全片沒有語言台詞,基本屬於默片,全部是依靠人物的表情動作來敘述故事的,在水墨畫的基礎上採用了剪紙的技巧,使得人物表情動作更加豐富多彩,將這個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活靈活現的展示了出來。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曾獲獎項

本片於1984年獲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

文化部1983年優秀影片獎。

第三十四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短片銀熊獎。

南斯拉夫第六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

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

劇情簡介

《鷸蚌相爭》編劇顧漢昌墨犢,導演胡進慶,攝影耿康,1983年美影攝製完成。影片根據《國策·燕策二》中“鷸蚌相持”的寓言改編,描述鷸蚌原是好朋友,老漁翁幾次都沒有捉到它們,後來它倆為了一條魚爭吵翻了,鷸啄住了蚌,蚌夾住鷸,各不相讓,老漁翁因而捉住了鷸和蚌。影片突破了剪刻技法,採用水墨拉毛風格,制出鷸有毛茸茸的感覺,一寸長的脖子上裝有36個薄型關節,活動自如。整個影片墨韻清新優美,洋溢著詩情畫意,既富於哲理又具有中國藝術特色。1984年該影片獲第三十四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銀熊獎,評審評論這部影片時說:“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夠獲獎,是因為它出類拔萃地成功。”同年,該影片獲南斯拉夫第六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南斯拉夫國際青少年電影中心卡通片特別獎和加拿大第七屆渥太華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