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山遺址公園

鴻山遺址公園

鴻山遺址公園是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下游吳越地區的墓葬群,入選“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十一五”期間100處國家重點保護大遺址,具有重要的文物、考古、歷史和社會價值。

基本信息

地名

鴻山遺址公園

介紹

並駕兵馬俑媲美三星堆 鴻山遺址正式成為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
鴻山遺址是無錫市迄今為止最重大的考古發現、2005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昨天,從無錫市文管辦傳來訊息,國家文物局已對鴻山遺址進行大遺址保護的規劃立項。至此,可以說鴻山遺址已正式成為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與此同時,作為保護規劃的預章與依據,昨天起,來自省內外的18名專家開始了無錫歷史上首場大規模文物勘探,正式對鴻山地區近百座土墩進行考古鑽探。

意義重大:

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立項昨天,由南京博物館考古研究所和無錫市錫山區文管委協作的《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發掘簡報》已完成。報告稱,已發掘的7座越國貴族墓中僅丘承墩出土的隨葬器物就有1098件,為青瓷器陶器玉器琉璃器等。江浙一帶以往發掘的所有大型墓中,無論是墓葬規模、墓室結構和隨葬器物的數量、等級,都無法與之相比。同時,該地區現保存著百餘座大小土墩,分布於伯瀆河、九曲河“兩河流域”大約7公里的範圍之內。由眾多貴族墓葬構成的越國貴族墓地在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屬首次發現;鴻山貴族墓地的考古發掘也是繼紹興印山越王陵之後最重要的考古發現牞填補了春秋戰國時期越國考古資料的空白。
基於上述重大考古價值,作為江蘇省第一個申報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的大型遺址,鴻山遺址已正式被國家文物局立項。據悉,目前國內僅有36座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其中兵馬俑、殷墟、三星堆等都赫赫有名,而鴻山遺址被認為可以媲美上述任一重量級遺蹟。

規劃前景:

建成國際一流遺址公園據介紹,所謂大遺址保護是國家文物局提出的文物保護的新理念,就是要將遺蹟保護從單一保護擴大到整個環境保護的範疇。在國家文物局及省文物局的指導下,無錫市已採取緊急保護措施,撤銷了家具城建設項目,對考古工地採取回填保護,當地政府撥出3000萬元補償建設單位損失,以整體保護鴻山遺址及其周邊環境。目前,該項目已邀來國內一流的遺址規劃專家陳同濱進行規劃,考古專家鄒厚本率隊進行前期鑽探。有關部門表示,該工程將按國家文物局“建設成為體現國際一流保護水平,成為國內大遺址保護典範”的要求進行規劃和建設,今年將投入5000萬元用於居民搬遷,爭取用兩到三年時間完成開放,進而建成國際一流的遺址公園,同時也是原生態環境和遺址專題博物館。

墓葬數量:

規模之大在無錫史無前例那么,鴻山地區到底分布著多少同類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呢牽從昨天起,18位考古專家會集鴻山地區,將對100多個土墩進行鑽探,無錫歷史上首場大規模文物勘探正式啟動。在三峽地區從事考古工作10年,擔任三峽工程文物考古專家組領隊的鄒厚本教授領銜本次鴻山遺址的鑽探調查。
通過衛星遙感技術,發現鴻山地區“兩河流域”分布著100多個高於地面的地理形式。保持著考古專家一貫的嚴謹科學的態度,從事考古工作40年的鄒厚本告訴記者,根據前期考古發掘,這一地區肯定還會存在同一類型的墓葬,但不等於說這100多個高墩全都是越國墓葬,這些土墩有可能是自然形成,也有可能是人工堆積;即便探明為墓葬,也可能是原始社會時期、春秋戰國時期以及明清時期等多種類形。從第一天的勘查情況看,就有兩處通過遙感測定的土墩其實是樹林。據鄒厚本介紹,所謂的考古鑽探,就是以不破壞墩子為目的,通過鑽探出的泥土土色、土質及所帶遺存物來判斷土墩記憶體在墓葬的數量、年代,了解每個土墩內的歷史信息。鄒厚本表示,從其考古經驗看,鴻山遺址應當還存在著巨大的研究潛力。記者從文管部門提供的鴻山遺址土墩調查登記表看,將對每個土墩的位置、形狀、尺寸、植被、鑽探概況、布孔狀況、地層堆積、探孔介紹、遺物情況、性質、時間等進行詳細的調查記錄。整個鑽探調查工作爭取在兩周內完成。
據介紹,鴻山遺址有一個特定的時期,即公元前470年左右,而本次鑽探主要目的是科學地探明鴻山遺址的墓葬,為下一步進行遺址規劃提供科學的依據。
考古懸念:
是越國墓還是吳國墓作為“2005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鴻山遺址被確定為越國貴族墓。根據《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發掘簡報》,從出土的生活用品的形態及器物組合關係以及硬陶紋飾、出土著人玉器,墓地年代確定為戰國早期,大致在公元前470年左右;發掘中首次發現了越國樂器,不少出土器物上也出現作為越人圖騰的蛇形裝飾造型,因此丘承墩墓主被認為可能為越大夫。但昨天也有文物專家對此提出質疑,認為鴻山遺址也有可能是吳國貴族墓。
依據之一:鴻山地區原為吳國地界,相鄰的梅村被稱作吳文化發祥地。公元前473年,越滅吳。
鴻山遺址通過考古發掘,確定年代為公元前470年左右。前後相距不過數年,何來如此多的越國貴族墓?當是吳國遺留的墓葬群。
依據之二:從西周起就流行回葬制度,也就是貴族客死異鄉都有回葬祖籍的傳統。以此推論,即使當時越國貴族客死吳地,也應回國安葬,不太可能在吳地出現大量的越國墓葬。
依據之三:越滅吳,吳王夫差被勾踐賜死而厚葬,隨同賜死的還有大批吳國貴族。鴻山地區出現這一時段的貴族墓葬群,很有可能就是當時隨吳王夫差一同賜死的吳國貴族,吳王夫差之墓甚至也可能葬於附近一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